APP下载

辽宁省海防林工程建设规划

2020-02-28赵博文

辽宁林业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林带沿海地区防护林

赵博文

(辽宁省林业调查规划监测院,辽宁 沈阳110122)

辽宁沿海地区是全省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也是频繁遭受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侵袭的区域。沿海防护林体系是抵御临海自然灾害的重要生态屏障,是辽宁省“两屏一带两廊”生态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对改善辽宁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吸引力、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决策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省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及沿海湿地保护,筑牢沿海生态安全屏障,按照国家林业局的统一安排,开展《辽宁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工作。

1 工程建设背景

辽宁省是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北方起点,海岸线总长度为2 265 km,其中,大陆海岸线东起宽甸县的浑江口,经鸭绿江沿黄海岸至大连的旅顺口老铁山,再沿渤海岸经辽东湾至绥中县万家镇孟家屯,长1 444 km,占全国大陆海岸线的7.6%。沿岸有岛礁506 个,岛岸线长度为821 km。工程区共涉及大连、鞍山、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7 市25 个县(市,区),工程区土地总面积为507.16万hm2。

2 工程建设必要性

2.1 提高生态承载能力,推进辽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需要

辽宁沿海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资源、交通、科技优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地区生态系统出现退化,各种来自海洋的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加,经济的发展步伐超出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2013 年,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和“两山”论述,为辽宁省沿海地区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沿海地区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环境承载能力,才能更好地保障辽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需要,继续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改善投资和旅游环境,对推进辽宁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具有深远意义。

2.2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增强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生态灾害的功能

近年来,辽宁省沿海地区经常受到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侵袭,部分海岸受海水侵蚀严重。自然灾害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类无法控制,但可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采取措施,减少其危害。为此,构建起沿海的自然灾害生态防御体系,既是一种战略措施,也是一项具体任务。从功能和作用上看,沿海防护林体系不仅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而且具有抵御海啸和风暴潮危害的作用,对于维护沿海地区国土生态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自然灾害难以控制,但通过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减轻甚至抵消一些灾害的破坏力,是沿海地区生态建设的当务之急。

2.3 提高林业经营水平,促进辽宁省林业建设率先实现现代化

可持续森林经营理论的逐渐兴起,已成为传统林业理论转向现代化林业理论的重要标志。森林生态效益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森林利用逐渐从天然林向人工林转变以及从工业利用向发挥森林多种效益方向转变,已成为现代林业建设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林业建设指明了方向,也赋予了新时代林业建设艰巨的历史使命。实施以生态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不仅符合世界林业发展大趋势,更是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目前辽宁省林业的现状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紧迫性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沿海地区地处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对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林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且客观要求更加强烈。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快提升林业经营管理水平,率先推进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发达的林业产业、广泛普及林业生态文化,更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对于促进全省林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建设水平不高,整体功能不强

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中,重点加强了海岸基干林带、农田林网和荒山绿化,滨海湿地保护管理、村屯绿化等建设力度不够,工程建设体系化不够完整,总体建设水平不高,沿海地区的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综合防护效益不强。基干林带建设,特别是在一些泥质海岸的盐碱涝洼地和沙质海岸的风沙频发地,还有空白地段,没有完全封闭合拢,整体防护功能不强。

3.2 林分质量不高,体系稳定性差

沿海地区的林分,普遍存在着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的问题。人工林有90%以上都是单一树种的纯林,没有形成多树种、多林种的林分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差,致使防护功能不高。同时,有的地段疏林、残次林较多,林木退化,病虫害频发,致使防护功能后天受损。有的基干林带宽度不够,降低了沿海防护林的功能和作用。

3.3 造林成本较高,资金投入不足

辽宁省的海岸类型复杂,有基岩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沙砾质海岸,立地条件较差,特别是盐碱地、沙化地、岩石裸露的山地等,造林难度和成本均很高。淤泥质海岸造林需要搞工程台田整地等措施才能造林,667 m2成本达数千元以上,目前的投入标准远不能满足工程建设所需,影响了工程建设成效。

4 规划内容概述

4.1 工程规划范围

辽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范围包括大连、鞍山、丹东、锦州、营口、盘锦和葫芦岛,土地总面积507.16 万hm2,海防林面积217.15 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2.8%。

4.2 规划目标与期限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6-2025年。

规划目标。通过实施海防林体系建设,巩固、完善和提升既往工程所取得的成果,加强沿海防护林基于林带的更新及修复,推进纵深防护林建设,丰富造林树种及营建模式,加强防护林网及村屯绿化建设,提高工程区内森林总量和质量,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改善人居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到2025 年,工程建设区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42%以上,林木绿化率达到45.4%以上。

4.3 体系结构与分区布局

4.3.1 体系结构

辽宁沿海防护林体系由沿海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林组成。按照国家标准,沿海基干林带分为一、二、三级3个建设梯级。辽宁省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只包括二、三级基干林带。

4.3.2 分区布局

辽宁省属于环渤海湾沿海地区类型区。根据海岸地貌特征、基质类型,划分为辽东半岛沙质基岩海岸丘陵区、辽中泥质海岸平原区和辽西沙砾质海岸低山丘陵区3个类型亚区。

4.4 建设内容与规模

基干林带建设。规划建设总面积62 396 hm2。其中人工造林56 141 hm2,灾损基干林带修复面积5 440 hm2,老化基干林带更新815 hm2。

纵深防护林建设。规划总面积133 922 hm2。其中,人工造林面积为55 183 hm2,封山育林面积为58 400 hm2,低效防护林改造20 339 hm2。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建设内容包括困难立地造林技术和优良品种选育攻关、现有成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实验示范样板建设、技术培训、监测评价体系建设等。

5 规划的基本原则

5.1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根据沿海地区自然灾害类型及发生程度,科学确定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结构、造林树种、造林模式及抚育管理措施。

5.2 生态优先,兼顾效益

根据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用地紧张的实际,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坚持防护林与用材林、经济林、风景林相结合,建设多林种多树种防护林体系。

5.3 合理布局,突出重点

立足沿海地区实际,以抵御自然灾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因害设防,合理确定沿海防护林体系总体布局和工程建设重点。

5.4 造改结合,提高效能

针对现有基于林带部分断带、退化严重和林分质量不高等问题,采取造林、改造和修复等措施相结合,提高质量,增强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5.5 科技支撑,示范带动

充分运用现有的先进适用技术,发挥科技支撑和示范带动作用,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成效。

5.6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工程建设,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资金。

6 小 结

辽宁省海防林建设发展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可以通过优化布局,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增加科技投入,积极宣传生态意识等手段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搞好海防林工程建设,对全面提升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保护沿海城市,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林带沿海地区防护林
论民国沿海地区渔业发展困境及其应对路径
海陆风对广东沿海地区秋冬季污染物的影响研究
三北防护林与植树造林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
误区:非沿海地区人人需要补碘
公路绿化带降噪效果初步研究
沿海地区输电铁塔防护涂层耐腐蚀性能研究
农田防护林规划的原则和依据基本情况分析
上海市郊沿海防护林防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