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学本式成长教育”实践研究背景下尊重学生本体的做法初探

2020-02-28马忠敏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本体意识课堂

丛 文 马忠敏

(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学本式成长教育的实践研究得益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韩立福提出的“学本课堂”思想。他探索出由“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成功转型的学本课堂操作体系,给一线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有效抓手,在教与学关系的调整上取得了突破。郭思乐教授早在2001年出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这样论述:“我们需要把为教育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把师本教育转化为生本教育”并提出“先学后教,先做后学,不教而教”的理论。“构建‘学本式成长教育’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致力于为学生、教师及直接参与者奠定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实现从“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向“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转变。

学本式成长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顺应儿童发展规律,遵循儿童认知特点,以尊重学生本体、强化学习本位、突显学科本色的“三本”教育理念为核心,注重过程、倡导参与、优化体验,全面促进教育活动参与者共同成长的教育范式。尊重学生本体作为“三本”教育理念的核心之一,是高效课堂最基本的保障。所谓尊重“学生本体”,就是课堂上一切教与学的活动都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拥有对自我力量的确证和信心,这是成长过程中根本性的力量。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倡导者、引领者和协作者。但在课堂教学上,仍然普遍存在教多于学,拉多于扶,讲多于导,强加学习的理念根深蒂固,如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常常被肢解成碎片,毫无美感而言。教师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强作为”,不单单是观念问题,有的是操作层面及对文本的理解等原因。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不是放任学生,让他们毫无章法地信马由缰,而是要坚持原则,把握要领,做到真尊重,使学生的学习权力得到保障。下面谈一谈如何尊重学生本体的几点做法。

一、 培养学生启学的意识,尊重 “学生本体”自主构建

尊重学生本体必须培养学生自我启学的意识。所谓自我启学,就是面对学习内容,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揣摩新知,通过思考开启学习之旅。也就是培养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的过程。

首先教师要有宽广的教学视域。从整体性质出发,把握教材的本质,针对学科的内容科学规划,同时准确地把握、尊重学生的认知,关注差异,确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逐渐培养学生自我启学的意识。

其次培养学生独立面对问题,开发其潜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中写到:“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自己的人……只有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成为自己的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人,才能培养其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精神,成就健全人格”。这就要求教师真正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学习活动,必须剔除课堂上的伪尊重和假繁荣。认真研究学生所需要的是什么,真正了解学生会什么、不会什么、想学什么、还应该学会什么,依据这些信息确定每节课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在课堂中应该关注引导学生思考“以前学习过哪些知识和新课知识有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等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研究,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唤醒学生启学的意识。在实际教学中课前预习单的出现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一系列的便捷,但在设计时教师要全面掌握学情,不能只流于形式。问题设计不宜繁琐,可围绕问题展开:通过尝试你知道了什么?通过思考你还有哪些疑问?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确保先学落到实处,为培养学生独立面对问题有抓手。

因此,教师必须要掌控全局,做到心中有数,高屋建瓴地点拨指导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逐步培养学生自我启学的过程,让学习真正发生。

二、 培养学生促学的意识, 保障“学生本体”深入思考

保障“学生本体”要逐渐培养学生自我促学的意识,自我促学就是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寻找对新知识的进一步思考和研究,通过深度学习的过程,获取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也就是在学习的探究上使学生从表面学走向深入思考。

首先,保障“学生本体”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促学意识的前提。在小学数学计算课堂上,教师只注重结果急于总结算法,算理的过程一带而过,包办现象比比皆是,教师缺失静待花开的教育情怀。教师应站好自己的位置,在课堂上要做到进退有度,把学习与锻炼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不再长期占据讲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逐步培养学生不依赖教师的讲授,而是自主学习探究。因此保障 “学生本体”需要教师的淡定、信任、耐心和坚持。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最恰当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共同生长。

其次,突出问题导向,在疑问中培养学生促学意识。这里的疑问不仅仅指的是教师问学生答,应该是学生基于知识的认知,基于已有的学习经验,自我学习中生疑,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质疑,从而从简单、表面的学习,走向对知识深入学习思考的过程,这种意识的形成需要循序渐进。逐步走向创造性的问题,质疑的点应该准而深。教师需要抓住“转化的思想”做点拨者、激化者、总结者,多追问为什么?在多元中求同,使学生在质疑、思辨的学习环境中深度思考。

因此,教师的点拨和讲解要恰到好处,讲的精而恰当,点的巧而到位。正所谓当出手时必出手,而且一但出手定然直中要害,让学生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培养学生自我促学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三、 培养学生延学的意识,引领“学生本体”持续发展

对于“延学”可以这样理解,学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题一课的功夫,它经历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经验式的、关怀生命成长的。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热情,这对今后学生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那么要实现这一点,就要促使学生课前对学习有期待,课后能延学。

首先,寻求框架式教学,保障学生自我延学的空间。在学本式成长教育的实践研究过程中,牡丹江市江南实验小学研究了“精简化教学策略”五备五学法的教学框架。“五备”分别是:备课程性质,明确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备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本学段的课程标准;备教材教参,明确所教内容的地位、意义、作用;备学生学情,明确所教学生的智力、心理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备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名师、信息化等各种资源。“五学”分别是:抓问题预学,精巧设计预学问题,通过学生预备学习(课前、导入),明确学生学习的起点,简明课堂教学目标。激活思维明目标自学(导学),依据课堂教学目标,精心尝试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有效自学(导学),简化课堂学习内容。深化思维解疑难合学,依据自学(导学)情况,精选学生学习困惑点(重难点),通过师生合学,简要提炼方法策略。强化思维用方法活学,依据课堂教学重难点,精当设计课堂练习,有层次地进行应用训练,简便问题解决过程。扩展思维重实践延学系统思维,依据课堂生成情况进行精准拓展,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度,拓宽练习实践的广度,选择课外延学内容。这样的框架,使教师上课有抓手,特别是新教师,上课有方向,落实学法有目标。同时鼓励教师创新模式教学,不被框架束缚,根据学情,以生发展为本,提升学生的学力为基点,呈现高效课堂。特别是对学生自我延学意识的培养方向上从短暂培养走向持久发展,落到了实处。

其次,在教学中多注重过程的学习,给足思考的空间。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促进人们形成“长时间思考”的习惯与能力。随口即答的问题无益于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形成,课后的延学难以发生。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长时间思考”的环境,可以在小组合作之前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为学生的延学打好基础。

最后,在教学结束时可以有一些“小越位”。我们认为,一节课的结束不是学习的结束。延学的目的在面对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因为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也应该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延学的目的可以是巩固完善,对于大多数学生则是为了拓展提升。考虑到知识之间的连贯性和递进性,可以适度地追问或设疑,给学生提供课后继续探究的空间及兴趣,带着思考有了课后延学的方向,也为下一次学习有了提前量同时推动学生的思维不断向学习的更深处延展。

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延学的环境,深入思考;教学中多一些大的核心问题作为引领,使学生充分静思默想,自我寻找深入思考的切入点;在教学中多一些小越位,多一些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交流,逐渐培养学生自我延学的意识,让学生从短暂学走向持久学,能力的养成终身受用。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学本式成长教育实践研究背景下尊重学生本体,更需要教师有眼力,读懂学生的真需求和真期待,只有教师智慧地教,艺术地引,潜心地爱才能逐渐培养挖掘出学生自我启学、促学、延学的意识,为学生生命的成长打好底色。

猜你喜欢

本体意识课堂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眼睛是“本体”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