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镶玉工艺嵌金银丝嵌宝石的历史及发展
2020-02-27郭珺文
郭珺文
摘 要:自古以来,玉器最受中国人喜爱。玉器经历了近8000年的发展,在我国现代社会仍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金镶玉”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其出现的目的是修补和氏璧的缺陷,匠人想出了用黄金替代缺角的修补方式,在当时被称作是金镶玉玺。“金镶玉”的出现对我国玉器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其表现形式也随着各个时期冶金技术、风俗喜好、国民经济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文章主要分析了玉嵌金银丝嵌宝石的发展背景及代表人物,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明清时期玉嵌金银丝嵌宝石的工艺特征与代表匠人,旨在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嵌金银丝嵌宝石;金银错嵌宝石;金镶玉或玉镶金;陆子冈工;乾隆工;痕都斯坦工
玉,最早是先民从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美石,正所谓石之美者为“玉”。其最大的特征就是细密坚韧、温润莹泽,被广大中国人喜爱。嵌金银丝嵌宝石工艺与冶金技术有关,但更与时代背景、民族文化有直接关系。
1 嵌金银丝嵌宝石的发展背景及代表人物
在玉石上嵌金银丝嵌宝石是传统玉器工艺中的一项金玉珠宝结合工艺,即在玉石表面开槽,不借助任何黏合物,将足金银丝珠宝嵌入玉石表面的工艺。该工艺又称“压(错)金银丝嵌宝石工艺”“金镶玉”“玉镶金工艺”。
嵌金银丝嵌宝石工艺最早出现于商周青铜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银错”,这种工艺一般应用于各种青铜器皿上,如兵器、马车器具等实用器物上,主要起到装饰作用。金银错这种工艺在青铜时代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艺,我国进入青铜时代1000多年后金银错这种工艺才开始出现,一直到春秋时期才开始逐渐兴盛起来。可以说金银错这种工艺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然而然出现的产物。这种工艺出现以后,很快就受到了当时各个阶层人群的青睐。
经笔者查阅文献资料和走访调研发现,嵌金银丝嵌宝石工艺应用在玉器上的最早时期是宋代。1961年第6期《美术》杂志发表的一篇对老一代玉雕艺术家潘秉衡大师的采访录显示,民国初,潘秉衡大师在一家古董店里看到一件据说是宋朝“贡物”—一件“压银丝”玉笔洗(见《熟能生巧 若有神助》)。之后就是明代琢玉嵌宝大师陆子冈,故宫博物院出版物《紫禁城》记载:“陆子冈,擅长圆雕、镂雕、阴雕、嵌金银丝嵌宝石等。”该技艺随后传入明宫廷(北京)御用监,为皇室专用。
在当前众多文字记载中,这项工艺在清朝乾隆时期较为多见,当时痕都斯坦向乾隆皇帝进贡了大量金银错镶嵌工艺的宝石玉器。痕都斯坦即位于现今克什米尔和南巴基斯坦一带的北印度蒙兀尔帝国,清廷称其为痕都斯坦。清廷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出兵平定天山南麓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后,其政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此后准噶尔部和喀什噶尔部每年都会有大批玉器进贡给清廷,这些玉器基本都是由痕都斯坦出产,一般为刀具、盒子、洗子、杯子、盘子、碗以及文房用具等生活中的实用器物。这些玉器不仅胎体薄如蝉翼,而且器形也非常别致。玉器中主要出现的图案为菊花、铁线莲、莨苕纹等植物花纹。除了镶嵌有精美的金银丝以外,各种颜色的宝石、玻璃等也有镶嵌。无论是器物上的纹饰图案还是其独特的造型,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伊斯兰风格。每一件器物上都将金银、宝石和玉石进行了精巧的组合,器物的形、纹、色、质、泽以及做工可以说都已经达到了一种完美无缺的境界。乾隆皇帝对于玉器的喜爱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一种痴迷的境界,曾下旨命令造办处仿金银错工艺制造了一大批玉器,并赋诗对这种工艺进行了赞叹。道光以后,清朝国势逐渐走向衰弱,该工艺也随清宫造办处终结而衰微失传。后经大师潘秉衡、马进贵等几代玉雕艺术家复原与锤炼,使这一技艺再次得以光大,成为东方玉文化宝库中一朵艺术奇葩。
2 明清时期嵌金银丝嵌宝石玉器工艺特征
嵌金银丝嵌宝石这种工艺制作难度大,对工艺有非常精确的要求,制作时要求线条必须粗细一致、流畅自然、开槽准确,否则就无法嵌入金银丝,即便是勉强将金银丝嵌入玉器也不牢固,尤其是一些需要运用到金丝和金片组合的图案以及弧线集中、纹饰繁密的图案,必须要有更加严格的开槽精度要求,其制作难度进一步提升。由于金银错这项工艺全部需要通过打、压的方式将金银丝嵌入器物表面,任何黏合剂都不能使用,因此不仅要有流畅的线条,同时还要保证开槽精准,镶嵌平整,对丝无痕,由此可见加工难度之大,任何一道工序出现失误都无法完成。
因清代嵌金银丝嵌宝石的传世实物可见,所以今人对清代该工艺了解颇多。清代嵌金银丝嵌宝石工艺的玉器,其制作原料大部分都是白玉、青白玉、碧玉、墨玉等。白玉和青白玉一般镶嵌金丝,宝石则镶嵌红、蓝、绿宝石。墨玉和碧玉一般镶嵌的是银丝,宝石则镶嵌青金石、珊瑚、松石等。主体色调较浅的白玉和青白玉一般配色调艳丽的金丝、金片和红、蓝宝石,能够让器物显得更加高贵典雅,雍容华贵。黄金的耀眼金属光泽和玉石的温润光泽相互映衬,更显多彩绚丽。主体色调较深的墨玉和碧玉一般配银丝和不透明的宝石,可以给人一种端庄稳重的感觉。墨色和碧绿色器物上镶嵌银白色纹饰,能够形成强烈的色差,其视觉效果犹如夜空繁星,能够更加突出纹饰之清秀,使整件器物增加一种雅致的感觉。
明代晚期,中国治玉中心苏州对工艺的追求趋向玲珑剔透、华贵繁复,并将玉器与其他工艺相结合,如玉嵌金银丝、贵金属镶嵌玉器等。
《瀛涯胜览》中记载,郑和几次下西洋为大明宫廷带回了大量的彩色宝石,使我国古代珠宝首饰的材质和色彩得到了极大丰富。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专门贩卖西洋宝石到中国的商贩,中国珠宝首饰的新纪元由此开启。明代的珠宝首饰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其不仅样式丰富,而且工艺精良、设计巧妙。在民间优质与时尚的代表就是“苏州制作”,由于西洋宝石多在太仓登陆,使苏州地区拥有了第一手货源,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成就了苏州珠宝首饰行业的快速发展。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先生在其著作中指出:明中晚期,苏州地区汇集不少和陆子冈一样的名师巧匠,明代的很多宫廷用玉甚至定陵出土之玉大多出于这些巧匠之手。定陵出土玉器有镶金团龙纹玉带饰、白玉镶宝石寿字纹金簪、白玉兔金镶宝石耳坠及镶金托玉爵等镶金嵌宝名作。
王亚民先生书中提到的陆子冈不仅是美术界的一位玉雕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珠宝名家。《太仓县志》载:“陆子冈的主要功力均放在‘巧作与镶嵌上。”《中国古代手工艺术家志》中记载:“陆子冈雕造器物,与同时代相比有许多独到之处:首先,技艺掌握全面而娴熟,如各种雕琢手法和镶嵌宝石等,均能得心应手。”在琢玉领域,陆子冈被奉为至高无上的“祖师爷”,江南无数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其文玩玉雕器的文字记载,所以其在镶金嵌宝、嵌金银丝、镶嵌宝石等珠宝首饰领域的“技艺娴熟”“得心应手”,以及“其主要功力均放在‘巧作与镶嵌上”的成就反而被人忽视了。
经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嵌金银丝嵌宝石的工艺差异主要有三项,分别是胎体、纹饰风格及嵌宝石工艺。称为金银错嵌宝石的清代玉器多为薄胎器,纹饰风格为伊斯兰文化风格,宝石直接嵌于玉中。而明代及之前的玉器胎体少见薄胎,纹饰为中国传统文化纹样。宝石镶嵌为金屬包镶宝石,再嵌入玉中,以明万历墓出土玉器为例,宝石均为金属包镶后再嵌镶在玉器表面。
虽有多处记载证明嵌金银丝嵌宝石工艺应用在玉石上在明及明以前就有,但传世作品难得一见,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该工艺制作过程极其复杂烦琐,其成品昂贵是必然的,加之古代金、玉材质的服饰与使用者级别有严格的规制,金玉制品只有帝王或达官贵胄才可拥有,所以民间难得一见。其二,即便是明及明之前的嵌金银丝嵌宝石玉器存世,因玉器材质不可断代,也难免将其归入“乾隆工”作品。关于明及明之前玉嵌金银丝嵌宝石工艺的特征,还有待更多专家学者的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