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大阳古镇古法制铁体验馆

2020-02-27张洁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20期

张洁

摘 要:为了配合古镇旅游,山西晋城策划、建设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大阳古镇古法制铁体验馆。工作人员通过民间采访,核实既有资料,并尝试了恢复性实验,最终确定了合理的古法制铁流程。相关工作人员整理、记录了晋城地区坩埚炼铁和古法制铁的具体步骤和关键数据,并建设了一个有文字说明、实物陈列、体验项目,受到游客喜爱的古法制铁体验馆。文章简单记录了这个具有创新意义的尝试。

关键词:大阳古镇;古法制铁;过程体验

利用当地特有的文物资源制作具有地域特色的陈列展览,是目前地方博物馆制作基本陈列的一个基本趋势。2017年初,大阳古镇旅游公司选择古镇文化亮点项目时,决定建设一个古法制铁体验馆。笔者有幸参与了这项工作,从中学习了不少知识,并产生了一些感悟,整理成文字,希望能对未来博物馆的陈列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建设缘由

现代博物馆的核心元素是“物”,藏品决定着一个博物馆的社会地位和未來发展。“物”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其记载了人类历史发展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类历史的承载物和见证者。而“物”的生产过程却是各个博物馆陈列最缺乏的内容,因为“物”的生产过程是非物质的文化,非物质的文化是很难直接拿来做陈列的,因而也造成了博物馆的一个巨大缺憾。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各个博物馆都在不懈努力,或追踪“物”的生产过程,或搜寻与“物”密切相关的故事。晋城博物馆宣教部也在努力完善我们的讲解词,力图把每一件“物”都讲解得更生动一些。也有很多博物馆把力气用在了展示的手段上,用虚拟现实、情景再现、雕塑绘画、声光影像等方式极力营造环境,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目前,这些努力都达到了相应的效果,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视觉冲击能够刺激观众的感官,但“物”的认知依然不够饱满,观众参与和体验才是最深刻的。

“体验历史、参与生产”已经不是新鲜概念了,许多博物馆已经在努力践行。如设置打制石器、模拟考古、制作陶器等项目,但这些还远远不够,观众需要更多的了解与体验。而博物馆需要大量工作才能营造一个历史环境,还原一个生产过程。不但要研究已有的器物,还要寻找器物形成的文化环境,研究生产器物的规律,还原生产的步骤。只有合理的、科学的、安全可操作的生产过程,才能拿来给观众做体验。

晋城古有“煤铁之乡”的称谓,如“阳阿古剑”“坩埚炼铁”“阳城犁镜”“九州针都”等文化元素都是古代晋城享誉神州的响亮名片。虽然有遗留下来的器物,也有相应的文化环境,但遗憾的是生产规律、生产过程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恰恰这一点是现代人最感兴趣的,也是最乐于体验的。因此,找到生产规律、还原生产过程就是我们这次建设古法制铁体验馆的主要工作内容。

2 馆内设置

这个项目的核心要素是“制铁”和“体验”,于是我们把陈列馆的名称确定为“大阳古镇古法制铁体验馆”。其中,“制铁”二字是因为我们想要展示的不仅是单一的生铁冶炼,而是囊括了生铁的冶炼、熟铁的炒制、铁器的铸造与锻造的整个过程。“体验”二字是因为体验是重头戏,馆内的文字介绍、实物陈列都是为了强化体验。游客到这里来,最主要的活动是动手体验拉风箱、抡大锤、捏坩埚、制模具、化铁水、锻铁器,参与古法制铁的过程。

馆内的第一部分是古代中国领先西方的制铁历史和古镇大阳的制铁特色与影响。这一部分以历史故事为脉络,同时展示了许多19世纪西方人在晋城、大阳考察时留下的老照片,这些照片真实记录了当时大阳制铁的具体场景,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制铁人的生产过程。

第二部分是实景体验区。在这里我们布置了坩埚制作区,既有制作坩埚的配方、也有制作坩埚使用的原料和干燥坩埚需要的炕屋。另外还布置了炼铁的方炉、配套的风箱、矿物材料和操作工具等。由于方炉与炒炉现场的温度太高,不安全因素太多,无法真实体验,所以这一部分并没有真正用明火。观众能够亲身体验的主要是坩埚的制作、拉大风箱、坩埚装填等。还有生产小板铁、翻砂做模具、铸造小铁件、锻打铁制品等,这些项目虽然用到了明火,但在采取了安全措施后,观众都是可以上手体验的。

第三部分是古代铁器的陈展。由于我国的制铁历史已经远远超过了2000年,于是我们把这一部分称作“铁证如山两千年”。这里展出的生产用品主要有铁犁、铁锄、铁铲、铁锹、铁斧、铁锛、铡刀、铁锤、铁车轮、铁水缸等;生活用品有铁锅、铁碗、煎饼鏊、铁娃娃、铁杵臼、铁锅铲、铁门饰、铁钉等;还有铁质的宗教用品,如铁佛像、云板、铁磬、铁香炉及殉葬用的铁牛、铁猪等;传统兵器有刀枪、鞭锏、火铳等。尽管展品普通,但其中大部分刚刚走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感觉似曾相识又难得一见,因此很容易让观众产生亲切感。

3 建设过程

“制铁体验”四个字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颇为复杂,首先要做的就是挖掘那些隐藏在“物”背后的工艺流程。为了让制铁体验更接近真实历史,我们重点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查证史料,二是恢复性实验(图1)。

《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史》中记载19世纪70年代,中国生铁产量的40﹪来源于太行山南端的坩埚炼铁,其中晋城是重要的生产地之一。1870年前后,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考察山西时了解到当时山西日产铁大约450吨,其中晋城所辖几个县的日产量就占到了56﹪,达到了250吨。1999年版《晋城县志·工业 商业卷》记载了晚清时期大阳、南村等地冶铁、制铁者达1940户,其中方炉470座、炒炉63座、老条炉20座、小板铁炉252座,年产铁3700吨。吴永生先生在《寻芳》一书中写道,大阳冶铁以风箱计数,“一口风箱包括八个方炉,一个炒炉和四盘条炉”,最兴旺时,“大阳炼铁业发展到了十几口风箱”。

在查证史料的同时,我们还寻访了大阳古镇几位健在的制铁老人,其中有91岁的贾志义,83岁的周全定,81岁的王安贵,80岁的董苟红,用他们口述的经验来核实史料的记载。在他们那里我们获得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①古法炼铁所需要的基础材料。主要有铁矿、块煤、引煤、黑土、坩土等,这些矿物材料在大阳古镇周边的山上,都有一定的储藏,很容易找到。

②古法炼铁的设施。方炉、坩埚、风箱、操作工具等。炉场有谚语:“矸是包金纸,煤是穿山甲,黑土能生血,八卦炉中炼,石头变成铁。”(图2)

③方炉生产。方炉长5米,宽2.6米,高1.2米。前墙口、后风墙、风嘴引墙厚0.5米。每炉装坩埚60~70个。装料1500千克(矿、黑土、引煤),用碳2000多千克,一个坩埚大概可以练出3~4.5千克坨铁,一张方炉一次可出铁210~300千克(图3)。坩埚用矸土、矿渣、引煤为原料,依木托捏制。坩埚高0.85米,直径0.23米,烤干后使用。风箱用桐木制作。风箱高约1米,长约3米,宽约0.4米,两头拉杆,一头上下两根拉杆连着一根竖柄,一头正中一根拉杆,连着一个竖柄。方炉需要六个人操作,分别为作头、二把式、小份、管炉、小管炉、社工。

④炒炉生产。炒炉是平地上的圆形炉。炉径约1米,炉深约1米。后有迎墙、炉炕,迎墙后的炉炕上放风箱,风从斜风道由上而下送入炉中,俗称“煽天风”。炒炉是用来提纯和精炼铁的,坩埚生产的坨铁纯度不一,也不能锻打,因此需要通过炒炉回火。炒炉用硬质木柴作燃料,当坨铁熔化至黏稠状态时,工人会把黏稠的铁液搅拌、制成一个个5千克左右的铁团,然后放到铁砧上锻打,这样可以去掉铁中的碳元素,使生铁去掉部分脆性,变成可以锻打的铁。这种铁可以称作“半熟铁”,也可以称作“钢”。炒炉有大、小作之分,大作13人,小作9人。大作的具体分工为整份1人、半份1人、大锤4人、扎铁1人、劈柴1人、煽火4人、炉头1人。

⑤条炉生产。条炉是生产小板铁的专业制铁炉,炉高1.5米,宽2米,炉上有扛和护火。条炉的炉膛大于一般铁匠炉,要放6根炉条。条炉的功能就是把半熟的铁团烧软,通过两到三次的锻打,使之进一步脱碳,更加熟化纯净,成为锻制铁器的基础原料—小板铁。由团铁到小板铁,损耗率大约为20﹪,1000千克团铁可生产小板铁800千克。小板铁长约0.33米,宽约0.06米,厚约0.02米,重约2.6千克。小板铁生产一般需要6个人,分别为炉头1人,打锤3人,煽风2人。打锤分头锤、二锤、三锤,具体分工为头锤扎眼、二锤补窟窿、三锤钳口。一般可加工原料铁450千克,出成品铁360千克。

⑥鐵器的铸造。方炉冶炼出来的坨铁,当地称之为“生铁”。由于生铁性脆,不可锻造,因此用生铁制造器具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坨铁熔化成铁水,然后浇注在特制的模具中,使之成为日常使用的器物,如电风扇的底座、铁锅、牛耕用的犁具等。由于生铁的铸造模具需要较好的透气性,因此多用沙子制模,所以当地多把生铁铸造称之为“翻砂”。因为是用沙子制模,所以当年用生铁铸造出来的产品都是比较粗糙的。

⑦铁器的锻造。生铁经过炒炉、条炉熟化之后,就成了比较纯净的熟铁,熟铁就可以进行锻打成型了。我们生活中使用更多的铁制品都是通过锻打而制成的,如铁钉、门环、铁链、铁勺、铁锹、锄头、铁箍等。在铁的锻造中,钢的产生与应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其中碳的保有量至关重要,完全要靠经验掌握。钢是一种介于生铁与熟铁之间的可锻制物质,既柔韧又坚硬,因此成为制造兵器、刀具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掌握了这些资料后,在这些老先生的指导下进行了恢复性生产实验。首先,我们上山找了不同的矿物原料进行了反复试验,做出了能炼出铁而不被烧穿的坩埚。之后,我们又垒了个小型的方炉,进行了多次的配方试验才炼出了真正的坩埚铁。有实验结果做后盾,我们对体验馆的布置充满了信心。

2017年国庆节期间,大阳古镇古法制铁体验馆开始对外试营业。尽管当时的设计、制作团队不够专业,陈列形式一般,但体验馆的社会反响还是不错的。参与体验的游客也很多,拉风箱、抡大锤、打制铁器的项目都很热门,体验的过程成了游客的第一追求。在体验人群中既有省市的领导,也有本地的居民,最多的还是前来古镇的游客们。

4 结语

从大阳古镇古法制铁体验馆的策划、布置,到试营业的成功,实践证明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来筹划地域特色陈列是一个前景看好的发展方向;博物馆的研究工作,不应只是“物”,还需要进一步挖掘与“物”相关的故事和制作流程,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实现让藏品“说话”的目的;参与比讲解更能提高人们认识器物、了解历史的深度,是增加博物馆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只有让体验与参观有机结合,博物馆的社会效益才能真正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