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古籍修复案例
2020-02-27于美娜
于美娜
摘 要:天一阁博物馆历来以收藏明代地方志、科举录著称。近年来,天一阁博物馆大力发展中国特色文献的收藏,不断丰富馆藏资源,如今已成为浙東第一家谱收藏中心。自2017年起,天一阁博物馆启动家谱修复工作,根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的要求挑选出亟待抢救的家谱,编制规范科学的修复方案,展开有序的修复工作。文章以浙江遂安《湖峰王氏宗谱》的修复为例,展现家谱抢救性修复的全过程。
关键词:天一阁;修复;加固;染色;家谱
天一阁博物馆历来以收藏明代地方志、科举录著称。其馆藏家谱除原存的苏洵《苏氏谱》和《庐陵曾氏家乘》之外,其余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续增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鄞县通志馆移交的;二是从“文革”中抢救出来的。自20世纪90年代起,天一阁博物馆接受民间捐赠的家谱近70部,900余册。数字化工程启动后,陆续扫描家谱600余部,2000余册。在馆藏家谱数字化平台上,能够查询到的家谱有400余部,此举奠定了馆藏家谱文献收藏、研究和利用的基础。2014年12月,天一阁博物馆向民间藏书家征集到浙江家谱15部,110册。2015年10月,征集浙江家谱132部,573册。2016年7月,征集浙江家谱166部,626册。通过这三次民间征集,极大地丰富了馆藏浙江家谱的数量。随着家谱的捐赠与征集,天一阁博物馆的家谱成为除科举录和地方志之外的又一收藏亮点。天一阁博物馆大力发展中国特色文献收藏,不断丰富馆藏资源。如今,已经成为浙东第一家谱收藏中心。
自2017年起,天一阁博物馆启动家谱修复工作,对新征集的浙江家谱进行抢救性修复。由于这批家谱历史久远,之前保存的库房环境相对简陋,室内无温湿度控制系统,也无防霉措施,其湿度和温度均不适合纸质文物的保存,因此对保存的家谱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危害,如书皮缺失、纸叶絮化、动物损害、水渍、污渍、霉斑、皱褶、变色等,若不及时抢救,恐将难以长久地保存下去。天一阁博物馆古籍修复部按《WW/T0026-2010 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的要求进行了病害调查和整体评估。根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的要求,挑选出亟待抢救的家谱,编制规范科学的修复方案,展开有序的修复工作,浙江遂安的《湖峰王氏宗谱》就是其中需要修复的一部家谱。
1 修复前状况记录
1.1 外观面貌
浙江遂安《湖峰王氏宗谱》存18册,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装帧特点为六眼线装,封面为纸质单边扣皮形式,封面褪色、残缺均十分严重,并存在人为修补的痕迹,多数卷册的书签缺失或不全,卷十二册书签尚存,可见其全貌特征。个别卷册的封面中有墨色书写或中性笔书写的卷次编号,书角无绫绢包角,书根无书根字。此谱每一册的外观尺寸、重量略有不同,需要逐册记录翔实的数据。由于多数卷册的装订线尚未完全断开或松散,因此书身的书口和书背均较为整齐,但天头和地脚的纸张边缘参差不齐,纸质脆化、残缺。将宗谱装订线与封皮拆解后,书页靠一对蚂蟥钉紧固书身(图1)。
1.2 纸张特征
修复前,分别对宗谱中的书页、书页泛黄部位、书签、封面、封面托纸(白色)、封面托纸(黄色)、牌记进行了逐一测定。运用科学的检测仪器对其纤维成分、厚度、白度、色差、pH酸碱度进行检测分析。
通过对检测数据的分析判断,上述几种检测对象的纸张材质虽有相似但略有不同。从外观形态来看,纸色差异明显,手触不同纸质的手感各不相同,纸张帘纹有所区别,这些数据和现象为修复人员选配修复用纸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依据。书页泛黄部位的纸张边缘绵软无拉力,急需实施纸张加固处理。馆藏纸样库中尚未存有与其纸色相近的修复用纸,因此需要在现有的纸库中选取与此厚薄度相宜、材质相同或相似的纸张,确保修复的材料可逆、天然。遵循古籍修复原则中“适宜性”“协调性”“可辨识性”等原则,运用传统古籍修复技艺,对其修复所需的手工纸进行再染色处理。
2 病害分析
浙江遂安《湖峰王氏宗谱》所存的18册中,部分卷册天头和地脚的纸张边缘或因虫蛀鼠啮、人为损伤、纸张老化等原因脆化严重,书页中有些残缺纵向深度很大,并已深入到版框或文字部分,有些书页表面的局部区域较脆,受外力和内力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细小而密集的孔洞,如不及时修复很可能形成更进一步的缺损或断裂,甚至造成文字的缺失(图2)。因此对脆化缺损的部分需要采用适合的加固材料,运用可逆性黏合剂实施修复,增强这部分纸张的牢固度。此部宗谱部分卷册纸张变色严重,特别是卷首册纸颜色变化情况尤为明显。卷首册变色病害主要集中在封面和书页天头处,在长期的收藏使用中,因保管不善,卷首册封面或因受日光暴晒、尘土黏附等原因,封面纸色老化磨损逐渐褪色。书签掉落残缺,曾经被书签遮盖的区域纸色呈天青色,而暴露在外的纸色早已褪成蟹青色,封面处于“一面两色”的状态。在天一阁博物馆馆藏家谱类书籍的抢救性修复中,此病害十分常见。书页的变色表现为天头颜色较其他部位的纸色偏深,呈茶黄色,这是因为纸张发生了物理或化学反应所致。在此种情况下,考虑到不同病害应该运用不同的修复手段区别对待,在本次修复中遵循古籍修复原则中的协调性原则,对发生变色的病害保留历史信息,逐一选取相近的纸色对变色区域的残损进行修复,必要时需对修复材料进行染色。
3 修复方案的拟定
修复方案是指导修复过程更科学、更利于古籍寿命延续的准则之一,通常在制订修复方案时,会尽可能地拟定出2~3个修复方案供修复人员参考和选择,这项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需要修复人员和主持修复项目的负责人一同参与。确定修复方案之后,也并非一成不变,需要在具体修复实施的过程中,针对突发状况及时调整。修复人员必须具备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能因地制宜、科学严谨地结合实际做出及时的调整。因此,在制订修复方案时,尽量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全面,选择适合的应变方法,从而使后续的修复过程更加顺利。首先浙江遂安《湖峰王氏宗谱》中病害种类最明显的是纸质脆化,这需要做大量的修补和加固处理。其次是封面颜色的不均和严重的褪色。因此,在制订修复方案时,首先要着重考虑修复加固后整册的平整度问题,最后是人为修补痕迹的去除及封面颜色的染制问题等。
4 修复实施过程及修复中的关键步骤
浙江遂安《湖峰王氏宗谱》书页的天头、地脚、版心均有纸质脆化的现象,并且纸质绵软无拉力,遇水卷曲成絮,修复时选用马尼拉麻纸加固,然后再粘贴补纸,加固时要错落有致,以免修复后同一位置过厚。粘贴的补纸与原书页破损边缘的搭接宽度不要过宽,尽量控制在1毫米以内,部分书页可以选择古籍修复技艺中的隐补技法,均衡整册书破损区域的厚度(图3)。
浙江遂安《湖峰王氏宗谱》破损区域颜色泛黄,为使书页纸色匀称,为使修复后这一区域的纸色与周围纸色协调,必须对加固材料马尼拉麻纸进行染色。马尼拉麻纸是古籍修复中常用的加固材料,其纸张轻薄,纤维细长,是用于提高纸张强度的辅助材料。在染制这类纸张时,最好整批浸染,因为马尼拉麻纸纸张薄软,纤维孔隙大,透水性强,单张刷染操作困难,耗时耗工,因此不建议单张刷染。整批浸染时要注意几个关键步骤:①热水染色。②分沓浸染。③吸水撤潮。④及时分层。想要纸色染均匀,必须要将分沓浸染过的纸张,经过吸水撤潮后及时分揭出若干份,层次薄一些,5~7页为一份,悬挂阴干。待纸张完全干燥后,再一张张分揭出来备用。
浙江遂安《湖峰王氏宗谱》的封面残损严重,个别封面有人为修复的痕迹,而且使用的修复黏合剂也十分黏稠,在修复封面之前必须将这部分人为痕迹去除。在修复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用热水将人为修复痕迹的区域浸润,再用塑料薄膜将其闷住防止水分流失,待黏合剂软化后再试着从边缘处慢慢揭取。封面残缺需要修复,天一阁博物馆的纸样库中并无与其色系相匹配的封面纸,需要染制一批补纸进行修复。在染色前,修复人员发现部分封面的书签脱落,露出的底色与周围颜色不一致,并且残缺不全。在染制封面纸时,笔者尝试了一种“一面双色”的新技法。先将呈现于一张封面中的两个颜色分别调试好,再分别刷染在同一张补纸上(图4)。需要注意的是,在刷好第一个颜色后,紧接着刷第二个颜色,这个操作要一气呵成。接着用毛笔在两色之间来回画几下,使其颜色自然过渡,制造渐变的效果,待整张纸刷好后即可悬挂阴干。倘若这一遍颜色不够饱满,可以等纸张干燥后用此法再次刷染,直到颜色适合(图5)。这种方法在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十分考验修复人员对染色技法掌握的熟练程度,需要在实践中慢慢体会。
浙江遂安《湖峰王氏宗谱》整套书共18册,在馆藏家谱中也称得上是卷册较多、体量较大的。从残破程度上,并不如大家所期待的那样破到“惊艳”,但是笔者认为它仍有“亮点”。整套书的修复和单册书的修复相比较,前者的修复要求比后者更高。我们知道根据《古籍修复规范和质量要求》,修复后的古籍其书根、书口必须整齐,侧边呈90度直角。单册书尚且容易实施,整套书就要困难得多。必须要从中找出一张标准页,所有卷册均按照这张标准页进行修剪。整套书叠在一起时,书根、书口必须分别保持在同一平面,且侧边呈直角。另外,整套书不能出现厚度不均高高低低的现象,一旦发现不平整需要及时查找原因做出调整,避免长期叠压造成古籍变形。
5 结语
修复人员在修复浙江遂安《湖峰王氏宗谱》这套册页时,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已掌握传统染色技法的基础上,创建出一种新的染色方法,并將其应用到实践修复中,其修复效果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修复过程科学可逆。这种方法对于修复大块面积残缺,纸色不均的封面或书页,可以说是另辟蹊径。因为是用整纸修补的,所以没有补纸拼接的痕迹,颜色自然过渡,整个封面纸色协调,浑然天成(图6)。
(此案例入围2019年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古籍修复成果评选”活动;入选2020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古籍修复技艺竞赛暨古籍修复成果展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