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及其践行路径

2020-02-27陈桂香

临沂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医疗卫生卫生群众

陈桂香

(上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444)

改革开放40 多年以来,我国的卫生与健康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卫生与健康领域的“中国奇迹”。今天,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长远发展和时代前沿出发,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战略,确保全面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在保障全民共享健康成果的新阶段,全面认识习近平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理论溯源和时代背景,梳理其重要内容,把握其实践路径,对建设人人共享的健康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

深入梳理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溯源和现实背景,不仅有助于准确理解其主要内容,而且有利于整体把握其时代意义。

(一)理论溯源:对马克思主义人民健康观和中国传统健康理念的继承与创新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健康观的继承发展。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撰写专著时,虽然没有明确给出健康的定义,但他们从生理学和生命过程的视角阐释了健康是人体力和精神正常的一种状态,进一步提出维护健康是人们应有的基本权利,认为“劳动力的发挥即劳动,耗费人的一定量的肌肉、神经、脑等等,这些消耗必须重新得到补偿……劳动力所有者今天进行了劳动,他必须明天也能够在同样的精力和健康条件下重复同样的过程”。这一精辟的论述中马克思所指的健康权,既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存权,又包括恢复体力劳动的休息时间和获得健康保障的基本权利。恩格斯也对工业革命前人民的理想社会进行了勾勒,“……他们有余暇到自己的园子或田地里做些有益于健康的工作,这种工作本身对他们就是一种休息……”[1]389,马克思、恩格斯把人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来看待,重视保障人们的健康和他们的生命活力以及精神愉悦。这为当下如何保证人民的健康提供了方向,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民健康观给当下的重大启迪。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健康观,并将其同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保障人民健康之路。毛泽东从健康与社会主义关系出发,提出了“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2]176。邓小平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强调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性,他认为“经济发展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发展的比例失调,教科文卫的比例太少,不成比例”,“科学、教育、卫生、文化事业,还要尽可能地继续发展”。[3]250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提出在解决人民生存的问题之后,要通过普及医学卫生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守护人民健康。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中包含着人民健康的重要观点,认为保障人民健康有利于保护人民的健康需求,推动人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是在党的前几代领导人的人民健康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为中国特色的人民健康理念注入了新内涵。

二是对中国传统健康理念的创新发展。中国传统健康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虽说形态百样、各具特色,但大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注重“天人合一”的整体健康观。老子认为由于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人只有按照自然发展规律来合理规划养身之策,才能达到颐养天年的目的。其二,重视防重于治的“治未病”的思想。中国古代医学的最高境界并非是治愈已出现的疾病,而是高度重视预防疾病的发生。“未病”不是“无病”,按中医的观点是身体出现了失衡的状态。为了使身体能够处于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平衡状态,就要积极采取预防疾患的措施。其三,提倡“涵养道德”的养身观点。传统养身学认为“性(心)”“命(身)”合一构成了健康之本,两者分离是患病死亡之根。为此,提出“涵养道德”之观点,它是协调身心健康及人体生命状态有序化的主观因素。当前在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中,习近平十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健康思想,并且将其精髓引用到系列重要讲话中,体现了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创新。

(二)现实背景:对新时代民生健康诉求的回应和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实践探索

一是对新时代人民群众健康保障需要的积极回应。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保障需要。十九大以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开始追求更高层次、更高品质的生活,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影响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就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而言,我国健康服务事业和医疗卫生资源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直接制约着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这些现实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医疗卫生的供给总量与人民的需求存在明显的差距,健康人才的学科结构和医疗人才在各医疗领域分布的不平衡等等。要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只有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是对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长期实践探索。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根植于他的全部从政实践。无论是在陕西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还是在浙江,他始终心系民生,关心人民群众健康,开展了一系列保障人民健康的实践活动(如开创正定旅游模式、注重卫生事业的投入等)。这些实践,为习近平人民健康观的形成及深入推进我国医疗与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从维护全民健康和实现国家长远利益出发,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铺设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之路”,使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从而加深了对保障人民健康的规律性认识。例如,率先提出推进“健康中国”的战略构想、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出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等等。这些实践探索,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夯实了基础,也为形成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思想打下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二、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是立足于基本国情,以现代健康新概念为基础,致力于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促进人民健康发展而提出的先进思想理论,其内容丰富,意蕴深远。

(一)发展目标: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人民健康事关发展大局,是人民全面发展之基,是全面建成小康之要,是人民美好生活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更加高度重视人民的健康,提出了健康优先的理念。2014 年12 月,习近平首次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4]的重要论述,明确表明了把“全民健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2016 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他进一步提出实现人民的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并进一步提出把人民的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5]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公正”的指导原则。[6]82020 年1 月2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了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7],进一步体现了坚持人民健康优先的重要地位。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健康中国,就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让人人都可以享受健康红利。必须看到,由于生态环境恶化、不良生活方式以及疾病谱变化等健康风险因素不断增加,新的健康影响因素不断出现,改善人民健康水平面临着诸多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就会影响社会主义健康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到“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习近平不断深化对人民健康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把“全民健康”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

(二)直接动力:着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根治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痼疾需要从体制上找原因,解决之道就要进行改革,合理有效的医疗卫生体制是直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动力,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健康观的重要内容。总结习近平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建设。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制度不仅仅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获取健康资源的流程,还可以体现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利益指向。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上实现突破性发展。[5]这五项制度在医疗、医保、医药等层面对当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明确了“三项制度一个体系”的医疗卫生建设思想,把建设“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作为今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8]48

二是努力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两创”发展。当前我国仍面临各种因素影响人民健康的复杂局面,严峻的形势为重视预防疾病的中医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空间,它的发展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常保健、防病治病的需求。习近平提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5],这个论述凸显了大力发扬中医药文化,让人民充分享受到中医药健康养身文化的裨益,是当前新时代的重要任务。

三是要加强医疗队伍建设。习近平在中国首个医师节中强调,“我国广大医务人员响应党的号召……在疾病预防治疗、医学人才培养、医学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一大批医学大家和人民好医生”[9]。为了更好发挥医疗工作者的作用,在面向医务人员开展培训时,不仅要对他们的医德医风提出要求,而且要“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提升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并且“严厉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5]正是如此,才能让广大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免去后顾之忧,使我国的健康与卫生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三)工作核心:着力解决影响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

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民健康发展,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防治重大疾病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着力解决影响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影响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是制约人民健康水平的症结所在,对这些突出问题的重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是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具体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要不断满足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我国是人口大国,截止2019 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4 亿,占全球人口总量的21%。从年龄构成上看,2017 年,我国65 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 万人,占总人口的11.4%;而截至2018 年末,65 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 万人,占总人口的11.9%。这些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占比连年增加,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趋势。伴随着老龄化而来的是老年人口巨大的健康需求。对此,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医养结合,逐步建立长期护理制度,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使老年人更健康快乐”[10]。

二是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民群众的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人民心理健康状况又深刻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习近平一直注重维护民众的心理健康,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后,他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11]。这为今后不断提升国民心理健康素养,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指明了方向。

三是不断加强我国公共医疗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国或一个地区人民群众健康的公共事业,当前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防治领域是我国经济供给侧改革的落后领域,加大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是当前乃至今后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方向。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爆发并迅速扩散,时刻牵动着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心。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指出,“要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比如,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制度以及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等,切实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12]

(四)重要途径: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了影响人们健康水平的因素,既包括影响身体健康的空气、居住、饮食、工作等物质因素,也包括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精神因素,还涵盖了社会关系的层次中影响人们健康的道德因素。为了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就要将减少导致人民患病的因素作为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方向。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在我国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工作中,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就是从广泛的健康因素入手,覆盖每个人的整个生命周期,涵盖预防、急病、慢病、康复、养老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它生动地体现了“大健康、大卫生”的理念。

在2016 年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向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并提到“卫生与健康战线”一词,它是对以往“卫生战线”职能任务的新拓展,这就意味着医疗服务的目标从过去关注“已病”的治疗向“未病”“欲病”“已病”的工作方向转移,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真正做到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第一位。为了给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就要兼顾“全方位”和“全周期”。习近平认为,努力给人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就要大力构建基层公共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努力提升公共卫生的硬件配置,同时也要加强公共卫生与健康的医护人员配置,关注人民多元健康需求(比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以及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环境等,以此提高卫生与健康领域的供给质量。提高人民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就要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方针,“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与过去相比,疾病预防工作在消耗更少资源的基础上能够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更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健康需求。

(五)主要机制:让市场和政府在医疗领域中优势互补

改革开放40 多年以来,我国在探索体制改革的道路上,始终强调要厘清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在医疗卫生领域,推进公共卫生资源均衡配置,实现人民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坚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政府要有所为,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市场要有活力”[5]。这一论述明确了医疗健康领域既需要市场又需要政府,只有市场和政府双向发力、优势互补,才能共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能力。政府与市场在健康服务中各有利弊。政府机制在本质上扮演着服务提供者或服务安排者的角色,它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具有全面性的优势。例如,习近平在2020年2 月5 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到,“要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要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法律法规”,“要加强治安管理、市场监管等执法工作”等等,这些措施只有通过政府进行操控,才能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但仅以政府来控制全部医疗资源,难免会陷入服务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泥潭。同样,市场具有灵活性较好、服务质量较高的特点,但市场经济的弊端容易滋生恶性竞争等现象,无法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健康生活需要,不利于美好生活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在健康服务领域兼顾好效率与公平,就必须处理好“放”和“管”的关系,既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又保证政府监管到位,全面完善中国特色的卫生与健康服务机制。

三、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践行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人民健康问题的系统思考,是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的产物,它在为马克思主义人民健康思想提供新内涵的同时,也为我国新时代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指明了科学的路径。

(一)协同推进“三医联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关键在于协同推进医保、医疗以及医药在内的“三医联动”体制改革,通过实现健康资源的最优配置组合,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保是“三医联动”改革中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全覆盖的全民医保体系,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病有所医”的需求,但依然存在医保及其补偿机制的不完善,“格雷欣法则”的泛滥,支付方式改革还相对落后等问题。为发挥医保在各领域中的支配性地位,需要进一步改革医保的体制机制,推进患者的基层就诊,建立完善的医院薪酬体系以及强化对医院的有效监管,从而形成“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全民保障体系。医疗工作重点实行分级诊疗制度,可以优化健康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强基层、保基本的目的。有效落实基层首诊和有序转诊,需要依托高素质的医疗人才,扩大基层医疗的报销比例,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接诊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健康“守门人”的作用。除了完善全民医保体系、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还要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针对当前我国医药在生产、流通、消费领域存在的一些乱象,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药品的全程监管,引导合理定价,以此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利。

(二)凝聚全体人民力量释放健康生产活力

人民群众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实现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的依靠。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涉及到党和政府、医务人员以及人民群众等各个主体。党和政府是保障全体人民健康利益的重要责任主体。作为国家政策具体执行者的政府,要重点加强医疗卫生领域的制度建设,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理念落实到公共政策中,同时政府部门要增强卫生与健康领域的引领和监管能力,实现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责任担当。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医务人员是人民健康的重要守护人。当前为了更好地发挥医务人员的主力军作用,要提高医务人员的各项能力,保障他们的各项权益,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体系,使他们自觉致力于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创新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动员全体人民积极参与到国家健康政策决策制定和完善的过程中,加强政府对卫生与健康各领域的监管,通过人民的集体智慧推动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健康财富。

(三)深度挖掘卫生健康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中医药学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它在介入防病治病中发挥着独特优势和作用,这种切实疗效体现出中医“技术层面”的价值。现代医学以现代科技为基础,在疾病治疗方面针对病症用药,通过外科手术解决很多根本的问题。但由于现代医学过度依赖于先进的医疗设备,大量的投资使用无疑会增加患者和政府的负担,同时现代的医疗卫生水平,对于当前日益凸显的重大疾病,仍显得力不从心。针对现代医学出现的短板,势必要充分挖掘在养生、保健、治疗与康复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的中医卫生资源。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需要贯彻落实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确切推进中医药法的实施,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基层中医药的服务能力。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建立符合中医特色的临床疗效评价机制和科研绩效机制等。由此观之,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两种医疗手段的优势互补,激发和释放它们各自的潜力和活力,能够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服务。

(四)大力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与防疫体系

公共服务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直接需求,包括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以及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其中,公共卫生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的“硬件”配置和“软件”配置还存在不到位的现象。例如,各级医院的公共卫生体系、传染病防范体系、ICU 重症隔离资源管理体系还不健全,医疗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仍不完善等。为解决公共卫生防疫方面的问题,首先,政府要扩大对公共卫生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还要加强公共卫生与防疫的人才培养和基础科研工作,从而提高公共卫生领域“硬件”配置和“软件”配置的供给质量。其次,要建立一套独立的预防型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实现这一目标,应具有一套独立的治理体系,主要包括应急响应体系,用于防疫的物理设施管理与疫情时期的紧急征用等。这些体系是有预案、有准备的决策,对加强公共卫生与防疫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最后,要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时谈到:“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现代公共危机的复杂性迫切要求引入大数据技术,充分利用“大数据+网格化”查找病源和有风险人员,从而在公共卫生和防疫工作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我国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得到有效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了长远有效的健康保障。

猜你喜欢

医疗卫生卫生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卫生歌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讲卫生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