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扩散加权成像鉴别子宫内膜恶性肿瘤与良性病变的初步研究
2020-02-27李政良徐亚明胡喜斌
李政良,徐亚明*,舒 媛,胡喜斌,韩 峰
(1.武警河北省总队医院医学影像科,河北 石家庄 050051;2.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科,山东 济宁 272029)
子宫内膜病变恶心肿瘤是女性所患癌症中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目前在此病症病发后治疗的效果有限,因此对病症进行有效检测,为患者尽早的发现病症便成了最为有效的防治措施,但常规的MRI检测方式对子宫内膜病症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本文因此采用常规MRI及DWI检查,通过DWI图拟合出ADC图等方法进行检测对比,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病症患者73例,经过病理检测73例患者中31例为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其中子宫内膜患者10例,内膜肥厚6例,内膜感染红肿15例,42例为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其中子宫内膜癌21例,子宫肉瘤21例,患者的年龄22岁~65岁,平均年龄43.2±6.98岁。
1.2 成像方法
检测人员按照MRI扫描设备操作规定和子宫内膜检测规定为患者进行平扫等方式的多体位(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检查,对于效果较差的患者采用对比剂注射方法进行继续检测,并根据3.0T扩散散加权成像需求进行EPI激发、脉冲并SPIR脂肪抑制方式检测。之后利用利用西门子工作站上产生的表观扩散系数进行感兴趣区选择,并使用DWI和ADC方式进行检测,检测层数为3层,区取平均值留用。
1.3 检测内容
在进行检测后,有肿瘤专家组对子宫内膜恶性病变与良性病变ADC值测量结果、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肉瘤ADC值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ADC值测量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分析软件,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ADC值对子宫内膜患者良恶性病灶判断比较
患者的测量结果显示,3 1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的平均测量值为(0.821±0.189)10-3mm2/s,42例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患者的平均测量值为(1.569±0.322)10-3mm2/s,比较结果为(t=11.098,P=0.0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内膜患者良恶性病变检查中,ADC值测量结果能够准确的对病灶进行分辨。
2.2 ADC值对子宫内膜患者两种恶性病灶判断比较
患者的测量结果显示,21例子宫内膜恶性肿瘤癌患者的病灶平均测量值为(0.725±0.311)10-3mm2/s,21例子宫内膜恶性肉瘤患者的平均测量值为(0.729±0.331)10-3mm2/s,比较结果为(t=0.564,P=0.57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内膜患者两种恶性病灶检查中,ADC值测量结果不能够准确的对病灶进行分辨。
3 讨 论
子宫内膜恶性肿瘤是女性肿瘤病症中较为常见的病症,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育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并且该病症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往往患者自身感觉不适时病症已经无法有效的治疗,因此对于病症尽早的进行检测和排查便成了最为有效的防治方式[2]。
但是常规磁共振检查对子宫内膜病变的判断准确率不高,因此近年来对于子宫内膜病变的检测方式逐渐在加用DWI技术进行加测。这种方法采用射频脉冲检测调整操作体素内质子的序列以检查病灶情况,常见于检测女性乳腺和腹膜部位的磁共振图像诊断[3]。
综上所述,3.0T高场强磁共振检查并ADC值测量子宫内膜病变的良恶性质具有较高的检测率,在MRIDWI检测时加用此方法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的病症进行中早期检查,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