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重要性探讨
2020-02-27金一江杭州绿城亚运村开发有限公司
金一江 余 栋 杭州绿城亚运村开发有限公司
1 前言
我国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处于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环境,与此同时,建筑公司也面临着市场环境竞争日益激烈的挑战。为了有效提高市场竞争力,施工企业需要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加强施工管理,因为只有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才能有效地保证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经济效益。施工组织的设计不仅能为施工管理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方向,并提供了各种有力的保证[1]。因此,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非常重要。施工组织设计主要是指以指导施工组织与管理、施工准备与实施、施工控制与协调、资源的配置与使用等全面性的技术、经济文件,是对施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可以有效指导项目建设中的施工管理任务,显著提高项目的建设水平。
2 施工组织设计原则
2.1 经济原则
在设计施工组织时,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原则。对与建设有关的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确保资金能够满足建设期间的需求。对于建筑材料,必须严格按照相关建筑标准和原则进行高质量的标准选择。同时需要全面的考虑人力、财力、物力和其他资源,以便在整个施工组织的设计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2]。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利用工作面,各种工作可以相互配合,达到紧密的联系和缩短工期并减少相关的建设成本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可以降低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成本,并有效地控制的节约整个工程成本。
2.2 科学原则
在施工组织设计过程中,有必要对工程项目的工程量及相关管理要求和目标进行全面调查和考虑,以科学合理地构成各施工要素,并组织更高水平的专业施工。在设计单个结构的施工顺序时,不仅要考虑施工空间的科学安排,而且要合理安排各种类型施工的施工顺序。在设计工作类型的施工顺序时,有必要充分考虑各种工作的联系和安排。要将先进的施工设备和技术整合到施工组织设计中,采用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法,以制定完整、合理、严谨的施工组织方案。对于施工现场元的综合规划和布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施工场所,生活场所,办公室等各个功能建筑,合理安排建筑材料和工程机械的空间堆放布局,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领导和管理[3]。
2.3 安全原则
安全是建筑组织设计中的最高要求。在设计施工组织的过程中,应对施工项目的施工内容、施工环境、施工条件和地理位置进行全面勘查,合理调整基础设施程序和施工顺序。施工过程中,要严格规定相关的施工标准和施工要求,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3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
3.1 总体部署
一般情况下,对于不同的建筑工程而言,都会在施工准备方面、施工组织方面、施工管理方面以及施工流程方面等出现诸多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施工项目中,应该对企业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实力做到充分考虑,全面分析工程特点,并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施工方案的制定,使其与工程实际需求之间做到良好匹配。同时,在进行建筑工程的总体部署过程中,也应该做好现场施工材料、机械设备以及人力的保障,使其得以全面落实。
3.2 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
在具体的施工组织过程中,施工工艺与技术措施是保障施工管理效果的关键。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过程中,一定要对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加以科学选择。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的主要工艺包括工程测量、土方开挖施工、基坑排水施工、土方回填施工、钢混结构施工、砌体施工、预留孔施工、预埋件施工、设备基础施工、抹灰施工、装饰施工、脚手架施工、防水施工和防渗防漏施工等。
在技术措施方面,通常需要结合实际的工程条件、工程需求和现场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技术选择。比如,在土石方的回填施工中,如果构筑物和基桩顶部骤变在50cm以内,可采用振动夯和蛙夯等的这些小型夯实设备进行夯实处理,且夯实过程中的分层厚度应控制在15cm~20cm,剩余部分可借助于重型压路机来进行处理,其分层厚度应控制在30cm。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有效保障施工质量,让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3.3 分区流水作业交叉施工组织
在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中,分区流水作业是指结合施工区域和施工面实际要求与标准,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施工现场进行分区,以此来实现各个分区之间的流水作业效果,避免施工干扰。施工组织中,应该按照不同建筑工程实际特征来进行分区。比如,对于安装工程、基坑开挖以及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等的这些工序,和一些要求比较特殊的工序,都可以通过分区流水作业的形式来进行施工。在通过这种施工组织和作业形式进行整体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应该对各个区域之间班组加以充分调动,来保障施工效率,并将各个施工队进行合理穿插,保障相邻工序之间的紧密配合。在前一道工序的施工完成之后,应立刻进行工程验收,并立即完成相关的交接工作,以此来保障下一道工序的立即开展。
为保障施工组织的合理性,使其在具体施工管理中发挥出显著优势,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便需要对整体的施工内容做到全面掌握与了解,对工程中的每一个重要工程节点做良好把控,并根据具体的施工节点来进行施工组织方案的合理制定。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对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加以合理控制,进一步提升施工管理效果。
4 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管理中的重要性
施工组织设计在工程管理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有助于实现施工管理的工程目标
工程施工管理,是有一定的工程目标的。在当前的工程管理活动中,通常的目标是工程质量保障、工程周期优化、工程成本可控。通过有效的施工组织设计,有助于管理人员较好地达成上述目标,在既定的建设周期内,以可控的资金投入,营造具有较高质量的工程项目,这对建设开发单位,以及整个建筑行业都具有重要意义[4]。有效的施工组织设计,通过从多个角度剖析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分析各种问题产生的可能环节并提前在组织设计阶段加以预防与解决。
4.2 有助于实现施工管理的环保目标
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缓解因各种生产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现象,是2035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必然途径。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理应在环保实践中发挥示范作用。通过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引入环保理念,采用绿色环保材料,使用先进工程技术,可以有效实现节能、节材、节水、节地、降低污染排放的目标。例如在工程设备的选用上,将气动镐更换为水钻,可以有效减少过程中粉尘、降低噪声[4];在工程材料上,采用NALC预制墙板代替传统砖块作为砌筑材料,可以减少现场砌筑施工产生的泥浆污染;在环境治理上,采用裸土覆盖、自动喷淋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减少扬尘污染。上述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合理考量,可以在根源上减少土建工程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程度,无疑对工程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4.3 有助于实现施工管理的安全目标
安全一直是建筑工地的头等问题,安全管理也是工程管理的重中之重。工程现场的环境往往比较复杂,水、电、气、地质、天气等各方面因素,如果不能妥善处置,都会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轻则造成财务损失,重则威胁员工的生命健康。我们在施工组织设计中,通过将各种安全生产理念引入设计方案,使管理工作更加合理有序地调度各种设备和人员,协调现场资源,结合科学设置的安全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施工现场的危险隐患,实现安全施工,达成施工管理的安全目标。
4.4 有助于实现施工管理的成本目标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中,良好的施工组织设计可以让各个施工工序之间实现紧密连接,同时也可以对施工中的材料、人员、机械、技术、方法等做到合理控制。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有效避免时间浪费、材料浪费、机械设备闲置、人力成本浪费等的情况发生,以此来实现工程成本的良好控制。同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也可以有效避免工程变更甚至返工等的情况发生,进一步控制施工成本。
5 施工组织设计创新:穿插施工
5.1 实际案例
杭州亚运村某地块为全精装项目,精装修面积32万方。为解决超高层楼栋总工期紧张的问题,在施工组织设计上加以创新,采用基于铝合金模板体系、全钢智能爬架的穿插施工管理模式。
5.2 穿插实施前提
为保障整个工程穿插施工的顺利推进,本项目整体采取设计、招标前置,并于主体大面施工前完成所有施工蓝图和深化图。在招采方面,提前完成各分包单位的招标工作;在设计管理方面,根据铝模特点统一连梁尺寸、洞口尺寸等细部尺寸,提前完善水电管线排布图、强弱电箱定位图、门窗洞口尺寸及固定位置深化图。项目并利用BIM技术,提前进行土建、水电、装修等相关问题的检查。
5.3 工序穿插策划及效益
为做到各专业合理相互穿插,实现精装修提前介入,从而在总周期不变的情况下加长精装修施工周期这一目标。对实施楼栋的各专业工程内容,精心策划,编制详细的穿插计划;实现等节拍流水施工。除设计、采购前置外,精装修现场集中加工;外立面装饰、门窗、栏杆百叶、保温、涂料随主体结构施工在爬架内同步进行;主体作业区域与精装修作业区域以楼层间截水闭水措施进行有效分割,各楼层根据既定计划有序开展各道工序施工,实现劳动力相对固化,从传统的劳动力集中投入转换为少量劳动力扁平化施工管理。项目共24道工序,精装修在主体作业面以下第八层(即第八道工序)提前介入,实现了楼层间不同专业的立体穿插、同时施工。该项目超高层采用实施穿插提效后,工期约比标准工期提效20%以上。
6 结束语
总之,施工组织的设计在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好的施工组织设计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施工效率,有效促进施工进度和质量目标的实现。因此应通过科学选择施工方案,有效管理施工进度,加强施工组织布局,科学地制定运输计划,严格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建立健全施工组织结构,有必要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等方法,从而达到应有的施工质量要求。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实现提高建设项目施工管理水平、管理力度和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