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课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路径探究
2020-02-27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1]这一论述指明了创新和人才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为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必须成为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这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高等教育的专业课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其培养目标是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增强大学生认识、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同专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具有不同的指向,依托专业课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以使高等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拓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基于专业课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实诉求
(一)加快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创新是发展创新型国家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条件和基础。高等教育的专业课教学通常被称之为“第一课堂”,主要培养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而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则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可以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实践能力。因此,依托“第一课堂”的专业课教学夯实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延伸的“第二课堂”的多种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启发、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激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大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取得先导地位,为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针对性的现实需要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多以全校学生的公共课形式开设,通常是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一起、上百人一起上课,教学内容一般是通过课堂讲授相关的创新创业知识,教学方式也多为“坐而论道”的知识“灌输”,对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能力的考察则是通过期末的一张试卷的知识类考核给定成绩。这种教育模式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度提升与否很难体现,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欠佳。大学生未来发展的优势是其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依托专业课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避免当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化、雷同化的弊端,并根据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有源之水、有根之木。
(三)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现实需要
我国已经进入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但一直沿袭下来的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如“知识本位” “精英教育”“教师权威”的倾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教育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显然难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2]
虽然各高校都在探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加大实践性教学力度,但一些实践性教学仍然流于形式,与社会融合度较差,没有结合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的需要,也导致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欠佳。而基于专业课教学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通过“第一课堂”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教育,筑牢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地基”;通过“第二课堂”完善与社会相融合的实践教育,丰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通过贯穿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特色教育,强化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从而构建“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特色教育”的教学模式,这是当前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现实需要。
二、基于专业课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则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高等教育应该遵循的重要教学原则。理论教学即“第一课堂”,主要通过课堂理论讲授、专业技能训练、实践教学法的运用、课内社会调查等途径,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涵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实践教学即“第二课堂”,则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创新培训,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和强化创新项目训练等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可以发挥二者的合力作用,共同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专业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养成相结合
知识是创新的阶梯,创新是运用知识的反映。培养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之一,也是大学生未来参与社会竞争的有力支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需要依托一定的专业知识的积累,才能清晰确定创新能力发展的指向和目标,打好创新能力形成的专业根基,使创新能力培养有所遵循。教师在课堂专业知识讲授的基础上,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以此启发他们创新思维的形成,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思维条件。
(三)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教学法相结合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以问题为导向,立足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运用体验教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研讨教学等多种实践教学法,注重学生亲身亲力亲为的直接体验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实践教学法的运用,既要结合专业课教学有的放矢地展开,更要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需求和心理发展,体现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人文关怀,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与个人成长以及国家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能够承担起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大任。
三、基于专业课教学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
(一)深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教育
1.专业课教学以问题为导向。
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开始。在专业课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能力养成的重要环节。用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实问题,作为专业理论知识阐释的切入点,这既增强了理论教学的针对性,也提升了理论教学的说服力,并促进学生形成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为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奠定基础。
2.专业课教学注重理论探究。
理论探究是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抓手,课堂理论探究是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结合专业特点和专业职业技能的要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展开自由辩论、进行课程展示等环节,充分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临场发挥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知、理解和运用。
3.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需要在日常的专业课教学中持续进行,可以结合各专业的具体专业课内容,把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贯穿其中。以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为例,专业课堂可以通过“课前演讲”“课中讲课”“课后训练”等环节,强化学生把握教材内容、进行课堂设计、运用教学语言、设计板书、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等基本能力,使学生尽早从台下“学”的角色适应和转变为台上“讲”的角色,为夯实专业技能提供直接经验和实践锻炼。
(二)完善与社会相融合的实践教育
1.开展实践性教学。
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多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可以改变原来文科教学以知识和书本为中心的“坐以论道”的弊端。利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教学资源,展开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平等交流,在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多种实践性教学法的运用中,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现实世界”,感悟社会生活,为大学生创造创新思维养成的平台。
2.社会实践“走出去”。
“走出去”就是结合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成长需要,让学生走出学校的“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社情、国情。如依托专业课开展的社会调查、寒暑假的“三下乡”活动、实习基地的教学实践、扶危济贫的社会实践等等,都是“走出去”有好形式。
大学生结合“走出去”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的调研报告,既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完美结合,也使他们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引发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深入感知、洞察和思考,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3.模拟培训“请进来”。
“请进来”就是聘请校内外专家、自主创业的知名校友到学校开展创新能力培养专题讲座,通过创新思维培养、创业计划书撰写、模拟创业实训等环节,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心理能力、计划能力、策划能力、管理能力等,增强参与市场竞争和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并开展有针对性地创新训练,增加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操性。
(三)开展依托项目申报的特色教育
1.强化训练意识。
强化训练意识主要依托专业课堂教学进行。从2014 年开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在各高校有序进行,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针对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科技学术竞赛项目、创业竞赛项目等,结合专业知识讲授和专业技能培养,有意识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式、强化式训练,做好项目申报之前的思想准备和训练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又进一步深化了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应用。
2.指导项目申报。
通过“第二课堂”的学术讲座,聘请校内外有经验的创新创业导师,以及申报成功、在研或完成项目的同学,专题讲解各种项目的申报知识、选题参考、申报技巧、注意事项等,同时让已经申报成功的同学分享自己体会和心得,进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追踪反馈总结。
对于已经申报成功的项目,指导学生根据项目计划和相关要求,进行追踪指导,回应问题反馈,征集建议意见,并将这些反馈及时进行梳理总结,再有针对性地用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学中,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现有的放矢和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