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二十世纪后现代病态心理小说简论

2020-02-27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宿醉后现代英国

江 群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心理小说”是一个松散的术语,通常适用于第一人称小说,反映如“意识流”之类的叙事技巧,或者详细、深入地探索小说人物的个体心理和内心冲突。病态心理小说则以表现小说人物的病态心理为主要内容,其主要人物均患有精神疾病。心理小说的发展经历了心理浪漫主义、心理现实主义、心理现代主义和心理后现代主义。在英国二十世纪中期,心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呈现了新的趋势,即后现代病态心理小说的崛起。英国后现代病态心理小说建立在现代精神病学发展的基础上,并且有着二十世纪非理性主义盛行的哲学渊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社会渊源。

随着十九世纪后期现代心理学的形成,尤其是弗洛伊德十九世纪末精神分析学的创立,英国心理小说研究开始兴起,但多为从心理分析的视角阐释作品,理论性研究著作有两部。一部是利昂·埃德尔的《现代心理小说》,利昂·埃德尔是詹姆斯·乔伊斯的传记作家,这部作品探讨了现代心理小说的社会环境和创作方法,如内心独白、意识流等,并且结合托尔斯泰、多萝西·理查森和福克纳的作品展开分析。[1]另一部是约翰·罗登的《自我与社会之间:英国心理小说的内在世界和外在限制》,选择了英国自十八世纪中期以来的六部作品进行个案分析,认为心理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社会紧密联系。[2]这两部专著主要集中于心理现代主义和心理现实主义作品,忽视了后现代病态心理小说作品。

国内心理小说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世界心理小说名著选》,它包括法国、德国、美国、俄苏以及英国心理小说名著选,但在此之前从心理分析的视角分析作品早已出现。国内外国心理小说研究的代表人物是柳鸣九和张怀久,柳鸣九是《世界心理小说名著选》的丛书主编,张怀久编著了《世界心理小说名著导读》和《追寻心灵的秘密——现代心理小说论稿》。柳鸣九主要研究法国小说,张怀久侧重于心理现实主义和心理现代主义作品研究。国内其他英国心理小说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英国心理现代主义作品,尤其是乔伊斯和伍尔夫的意识流作品,成果丰硕。本文选取的六部英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在国内外研究不多,尚未出现从病态心理角度展开的研究。

一、 英国后现代病态心理小说崛起的渊源

二战的战火及其战后的泥沼成为病态心理小说的社会基础。这一时期,生灵涂炭,暴政猖獗,经济大冷大热,思想观念混乱,给人们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嬉皮文化风靡一时,性解放、吸毒开始流行。“六十年代下半叶英国经济出现奇怪现象,即一方面发展停滞,另一方面物价飞涨,出现著名的‘滞胀现象’,通称‘英国病’。”[3]人们一方面没有钱,劳动力大量失业,另一方面物价却居高不下。经济的压力,战争的创伤,社会的混乱,思想的迷茫,英国人的现代社会病日益凸显。现代社会病,主要指现代人的各种心理和精神疾病。作为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后现代心理小说发展到心理病态小说,主要描写患有精神疾病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反映英国病态社会的百态。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内转”倾向是病态心理小说崛起的文学基础。西方文学的“内转”指的是作家在文学作品创作中更多地关注人物的内在心理,而不是社会环境。西方文学的“内转”开始于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以艾略特、乔伊斯、伍尔夫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巨匠以深入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与现实主义文学划清了界限,如艾略特的意识流诗歌《J·阿尔弗莱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和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意识流小说代表人物伍尔夫在《现代小说》中这样写到“把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物在普普通通的一天中的内心活动考察一下吧。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琐屑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深深地铭刻在心头的印象。”[4]英国二十世纪中后期的后现代病态心理小说是现代主义文学“内转”倾向的延续和发展,它延续了现代主义文学对人物内心的关注,同时将其发展至对人物病态心理的考察和描述。

二十世纪盛行的非理性主义是病态心理小说崛起的哲学基础。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认为直觉是比抽象的理性认识更基本、更可靠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柏格森提出“心理时间”的概念,不同于传统的钟表时间,强调人们对时间的主观感受。存在主义把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宣扬存在不是客体而是主体,“存在先于本质”。福柯的《疯癫与文明》认为理性强行使非理性成为疯癫,疯狂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是权利对知识分类进行干预的结果。作为起点的应该是造成理性与非理性相互疏离的断裂,由此导致理性对非理性的征服,即理性强行使非理性成为疯癫、犯罪或疾病的真理。这种理性就是秩序对肉体和道德的约束,群体的无形压力以及整齐划一的要求。[5]前言

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迅速发展为病态心理小说的出现和兴盛提供了学理和技术支撑。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以来,心理科学迅自从速发展。实用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意识活动是流动的、不断的,没有裂缝和分界,影响了心理现代主义小说的“意识流”技巧。1899年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出版,精神分析心理学正式形成。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研究,奠定了现代精神病学的新基础,为20世纪病态心理小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6]

二、英国后现代病态心理小说的类型

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六部后现代主义病态心理小说,分别是萨缪尔·贝克特的《莫菲》 Murphy(1938),帕特里克·哈密尔顿的《宿醉广场》(1941)Hangover Square (1941),芭芭拉·科明斯的《河边的姐妹们》 Sisters by a River(1947),珍妮弗·道森的《哈哈小山》 The Ha Ha(1951),安·奎因的《伯格》 Berg (1964)和安娜·卡万的《冰》 Ice(1967)。以病态心理为参照,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犯罪心理小说

这类小说主要描写精神病患者的犯罪行为,以《宿醉广场》和《伯格》为代表。

《宿醉广场》的导语引用了《布莱克医学词典》中精神分裂症的定义,“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功能的分裂,与受影响者的第二人格有关。”《宿醉广场》的主人公乔治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他有一种分离性身份障碍,在书中被称为“呆板情绪”。正如书名所言,《宿醉广场》描写的是酗酒者乔治和他的一群酗酒者熟人混迹在伦敦伯爵阁酒吧一条街,整日宿醉的故事。乔治试图赢得其中的一个女性朋友内塔的欢心,但内塔并不喜欢他,她和她的那群朋友们鄙视时而“呆板情绪”发作的乔治,只是骗取乔治的钱。小说的隐形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塔和皮特均是法西斯主义者,乔治对此十分厌恶,乔治“呆板情绪”发作时,总是谋划怎样杀死内塔,并最终杀死了内塔和她的情夫皮特,乔治也开煤气自杀。[7]

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由弗洛伊德提出,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伯格》的主人公伯格患有严重的俄狄浦斯情结。小说的开头写到“一个叫伯格的人,把他的名字改为格雷布,来到一个海边小镇,打算杀死他的父亲。”小说情节围绕着伯格、他的父亲和父亲情妇朱迪思之间的爱情三角关系。儿子试图谋杀父亲,但最终毁损腹语表演者的假人,并把它拖到城里,相信这是他父亲的尸体。[8]《伯格》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于后现代病态心理小说的深刻影响。

(二)荒诞心理小说

这类小说主要描写精神病患者荒诞的行为,以《莫菲》为代表。

《莫菲》的主人公是个自虐狂。自虐症通过伤害自己造成一定的精神满足感,从一定程度看,这是一种精神分裂的体现。小说开篇,主人公莫菲赤身裸体地把自己绑在公寓的摇椅上,在黑暗中来回摇晃。对莫菲来说,这是一种习惯,他在这种仪式中试图进入一种近乎完全不存在的状态,类似于感官剥夺,他觉得这很愉快。西莉亚是莫菲的女朋友,她敦促莫菲找工作,莫菲开始在伦敦北部的莫德林精神病院做护士,莫菲发现精神病患者的疯癫很有吸引力,可以替代理性的存在。在小说的结尾,莫菲和病人恩登先生下象棋,但莫菲无法复制对手的对称性和循环性的棋局,就像他无法使自己进入紧张性精神症的极乐世界。带着“傻子的灵魂”,莫菲放弃一切,不久死去。[9]莫菲荒诞的行为和思想充分体现了二十世纪中期非理性主义哲学对文学的影响。

(三)女性创伤心理小说

这类小说主要描写个体女性遭受强烈的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出现的精神障碍,以《河边的姐妹们》《哈哈小山》《冰》为代表。

《河边的姐妹们》是一部描写家庭暴力的创伤心理小说。小说中的母亲十八岁就开始生孩子,直到生育第六胎使她丧失了生育能力和全部听力。生育带来的创伤使得母亲情绪不稳定、暴躁并且对孩子充满恶意,她经常对孩子说“我多么希望我从来没生过你们,我恨你们。”父母经常打架,关系紧张,母亲患有妄想症,大声地和想象中的爱人说话。父亲是个虐待狂、酗酒者,因为早餐上鸡蛋的小事就将女儿鞭打到几乎晕厥。姐妹们长期受到家庭暴力的创伤,显现出各种精神障碍,包括梦游、神经抽搐、做噩梦、虐待动物等。[10]

《哈哈小山》中的约瑟芬患有精神分裂症和社交障碍,病发时会不由自主地大笑,无法控制地幻想各种动物,和别人对话时有回答障碍。她在精神病院治疗,并且已即将康复,医院给了她一份整理小镇一家私人图书馆的工作。约瑟芬经常一个人去到医院的哈哈小山,这里是她的快乐天地,一天她碰到了另一个病人阿拉斯代尔,两个人相识并成为好友,约瑟芬牛津大学的校友将举办一个聚会,她犹豫是否参加,阿拉斯代尔力劝她参加。在聚会里,她意识到自己闯入了一个“她不知道规则的世界”,她病发了。后来阿拉斯代尔引诱了她,出院后又抛弃了她。社交和情感的创伤使她疾病复发,并且她对治疗强烈反抗,绝望地逃离医院,试图重新夺回她和阿拉斯代尔的过去。[11]

《冰》的作者安娜·卡万曾经写到“这本书是关于追求。这个女孩作为受害者的重要性应该足以证明这种追求是正当的。我的意思是,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间特有的吸引力,吸引对立的两极在一起,直到最后他们几乎彼此认定。”《冰》使用第一人称叙事,书中人物均没有姓名。这个女孩是一个受害者的形象,幼年时受到母亲的虐待,后来又遭遇丈夫的抛弃,监狱长的监禁,祭祀时成为恶龙的祭品。值得一提的是,《冰》属于后现代非主流实验小说,作品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我”是个精神分裂症者,“我”“丈夫”和监狱长都是一个人。整部小说在描写“我”对她的追逐,也是我对她的加害,奇怪的是,创伤重重的女孩最终接受了她的加害者。[12]这个女孩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又称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13]

三、英国后现代病态心理小说的主题意义

(一)病态心理的表征和隐喻意义

英国后现代小说对精神疾病的叙写不只是对疾病的确指,而是具有象征意义与隐喻功能,它与英国社会的痼疾和颓废相关,如前文所言,二战的战火以及战后的泥沼影响下的英国病态社会是英国二十世纪后现代病态心理小说的社会基础。如以《莫菲》为代表的荒诞心理小说,体现了二战中英国人的焦虑、孤独以及丧失自主意识后的悲哀。《宿醉广场》体现了二战时英国伦敦的“宿醉”文化和英国国内的法西斯主义,《宿醉广场》发表于法西斯主义肆虐的1941年,主人公乔治虽然身患精神疾病,但他反法西斯的政治立场反映了作者帕特里克·哈密尔顿对法西斯主义的痛恨和批判。

(二)病态心理小说的文学治疗功能

疾病叙事的教育功能是帮助患有相同疾病的病人或给读者提供经验教训,指的就是文学的治疗功能。二十世纪中期战争的创伤、社会的颓废,很多英国人患上现代社会病,包括前文所提的作家珍妮弗·道森、安·奎因和安娜·卡万。写作病态心理小说对她们来说是一种文学治疗,对于读者来说,更是如此。现代社会病困扰越来越多的现代中国人。在中国,心理咨询和精神病治疗在各大医院越来越普及,现代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社会的急速转型,求学、就业、创业、住房、婚姻等方面压力的不断增强,心理疾患人数不断增多,成千上万的患者及其家庭对心理和精神科医生趋之若鹜,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的心理小说和病态心理小说也受到广大读者的热捧。

(三)病态心理小说的“他者”身份构建和生命伦理功能

广义上的“他者”指的是一切与主流社会和文化相背离的人群,病态心理小说中的病患们显然属于“他者”。《宿醉广场》中的乔治因为精神分裂症受到同伴的鄙视和排斥;《哈哈小山》中的约瑟芬无法融入“她所不知道规则”的朋友聚会;莫菲试图脱离理性,进入一种近乎完全不存在的状态。“他者”其实属于弱势群体,疾病把他们排挤在主流社会之外,但他们的生命同样有尊严和价值,尊重生命是生命伦理学的根本宗旨或主旨,病态心理小说构建了这一弱势的“他者”群体,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四、结语

本文以英国后现代病态心理小说为研究对象,将英国后现代病态心理小说置于英国后现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探讨其二十世纪二战风云的社会渊源、非理性主义哲学渊源、现代主义文学内转倾向的文学基础以及现代精神病学发展的理论支撑。犯罪心理小说、荒诞心理小说、女性创伤心理小说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认知价值和社会价值,体现在病态心理小说的文学治疗价值、象征与隐喻价值以及身份构建和生命伦理价值。

猜你喜欢

宿醉后现代英国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那一次旅行,让我“宿醉”到现在
英国的环保
90后现代病症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英国圣诞节
那些宿醉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宿醉酒吧
“宿醉”系列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