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指融合背景下的警务指挥决策
2020-02-27姚得水
姚得水
警务指挥决策是指各级公安机关决策者及其辅助决策机构,为完成各种警务行动任务,确定行动目标和采取的方法措施而进行的一系列谋划、择优和定下决心的活动。①孙玉仁:《关于司法警察警务指挥决策的若干思考》,《社科纵横》2010年第11期。指挥决策的效能主要取决于决策者、辅助决策机构以及保障指挥决策活动的数据和信息等要素。在情指融合背景下,警务指挥决策所依赖的主客观因素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使警务指挥决策活动呈现出若干新的特点。
一、情指融合背景下警务指挥决策的特点
(一)目标的特殊性
警务指挥决策的目标在于顺利完成相关的警务行动。警务行动是一种以强制力为基础的武力对抗活动,也是一种以法律为准绳和依据的执法活动,因此,与其他领域的决策活动相比,警务指挥决策具有很明显的特殊性。一般而言,只要存在着利益的冲突,就可能导致行动上的对抗,而对抗的结果往往受对抗双方指挥决策能力的直接影响。与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竞争性对抗相比,警务实战行动中的对抗有其目标和手段上的特殊性。例如,军事领域中的对抗是以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消灭敌方有生力量为目的的,是通过肉体上的摧毁行动而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手。警务实战中的对抗,则是以法律为依据,以制服对方(生擒)为目标。因此,警务指挥决策的目标有时是要“保全”对手,通过智力对抗和思维对抗,来达成警务指挥决策目标的。
在情报、指挥部门各自独立运作的传统警务模式下,决策者在确定行动目标时,必须确保部署的警力占据绝对优势,同时选用的战法也比较单一。在情指融合、合成作战的背景下,指挥员进行决策时,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指挥、情报、信息、网络等专业部门的合力,综合运用情报战、网络战、心理战、舆论战等多种战法,还可以通过提升警务效能,解决行动部门警力不足的问题。情指一体、情勤对接、情行融合的警务运行模式,使指挥、情报、行动等单位一体化运行,为实施情报战、网络战、心理战、舆论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情指融合的警务运行机制使警务指挥决策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推动着警务指挥决策更加趋近于形成“最佳方案”。
(二)超强的时效性
警务指挥决策的主要任务是指导警务实战部门的执法行动,而行动的动态性和易变性又决定了警务指挥决策必须具有超强的时效性。情指融合背景下的警务执法行动,不仅要在力量、手段、装备等方面占据优势,更重要的是在决策时效性上抢占先机。指挥决策的时效性越强,就越能够在对抗态势上占据主动。同时,由于处警现场情况复杂、对抗双方态势瞬息万变,如果事前决策未能符合现场实际情况,就必须随时改变既定决策。
现代警务情报指挥体系的重塑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供新平台的同时,也在不断使警务指挥决策节奏加快、时效性增强,从而对决策质量产生深刻影响。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时间紧迫,决策者无法进行细致地分析、研判,只能靠经验和直觉做出判断。不过,即便如此,也要坚持好指挥决策的时效性,否则,再科学、完善的决策,一旦错过时机便将毫无意义。
(三)多域交织的复杂性
一是决策所依赖的情报信息具有多域性。情报主导警务已成为公安机关战斗力生成的核心要素,在动态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情报的作用和影响更加凸显。警务执法活动往往牵涉到多个警种和部门,处警行动是否高效取决于各警种、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的和谐程度,而这种协调配合显然离不开情报信息的共享。任何一项决策的做出,都要依赖于海量的、多领域交织的情报大数据资源,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情报收集辅助工作将必不可少。
二是影响指挥决策的主客观因素具有多变性。指挥决策的主观因素,即指挥决策者本身所具有的能力、经验以及各种精神和心理因素,不同的身体素质、工作压力、精神状态会对决策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指挥决策的客观因素包含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复杂、多变的客观因素也会导致指挥决策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其中,相当一部分因素还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三是衡量决策质量的标准具有非唯一性。现实中,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决策者往往会做出不同的决断。那么,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决策的质量?显然,绝对意义上的标准答案是不存在的。尽管可以根据最终结果的目标达成度以及付出的代价和风险来考量某一决策方案的科学性,但这种评价的指标是综合性的,而非唯一的。
(四)极高的风险性
警务指挥决策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当前,警务执法工作充满了极强的对抗性和风险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指挥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执法行动的成败,以及相关人员和财产的安危。实践中,各种影响决策的主客观因素的不确定性,会使决策方案的最终效果也无法确定,由此导致了决策风险。在情指融合的背景下,一方面影响决策的情报信息成倍增加,其中还可能夹杂着一些虚假信息,从而给决策活动带来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随着警务实战中情势变化的急剧性日益上升,用于做出反应的时间更加短暂,为了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在做出决断前,决策者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细究各种情报信息,由此使做出行动决策需要冒很大的风险。①史越东:《指挥决策学》,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第26-31页。
二、实现警务指挥科学决策的基本要求
(一)确立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模式
个人决策是由指挥员单独对行动目标、处警单元、战术方法及各种处警措施进行筹划与决断;集体决策则是由指挥员和辅助决策机构组成决策群体共同进行决策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讲,前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决策速度,但也会因决策者个人素质和能力方面的限制而影响决策质量;后者依靠的是广泛讨论和集思广益,往往要花费更多时间,决策速度较慢,但通常能够获得更好的决策质量。显然,决策速度与决策质量是一对矛盾,只有把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有机结合,才能形成最佳决策方案。在情指融合背景下,合成作战指挥中心实现了多个警种、部门的联合办公,它们共同参与了警情研判、调度指挥以及决策活动,并逐步形成了群体参与、集体决策的运作模式。但是,如果要在比较紧急的情况下进行集体决策,最高指挥员还应对集体决策的组织形式做出一定的变通:一是要适当缩小参与决策的群体范围,只咨询专家群体中对相关问题最熟悉、业务能力最强的少数人;二是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对集体讨论的方向加以适当引导,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决策者最需要和最有价值的建议;三是决策者的心态要谨慎、平和,要抱着开放的姿态,不宜过早地定调子、划框框,以免出现因决策者的权威而影响集体决策效能的现象。当然,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决策者又必须当机立断,而不能优柔寡断、一味地强调集体智慧,最终贻误战机。
(二)构建主观决策与客观辅助决策相结合的决策体制
主观决策就是决策者为达成某一警务工作目标,在对情报信息做出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的主观想法、意图和经验,对具体的行动方式、手段、流程等所做出决断。客观辅助决策则是以决策者为核心,以决策智囊机构为组织保障,以警务大数据为资源保障,以计算机等智能设备为工具保障,通过运用各种数据模型和应用软件,将收集到的情报信息进行演算并得出相关结论,从而辅助决策者做出决断。在传统警务指挥模式下,主观决策尚可以满足现实需求;但在现代警务指挥体系中,情报、指挥、行动高度融合,面对瞬息万变的处警环境和海量信息的冲击,仅仅依靠决策者主观决策已经完全不能满足指挥决策的需要。此时,除了决策者应具备精准的判断力和直觉外,更需要发挥辅助决策系统的重要支持作用。客观辅助决策系统既要有各类专家智库组成的决策“外脑”支撑,又要有情指一体的高效指挥中心,还要有网络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主观决策与客观辅助决策的有效结合,将促进形成以决策者为核心、以专家智库、情指中心和计算机信息系统为外围的现代警务指挥决策的基本结构。由此,情指一体为警务指挥决策体制的构建和新型指挥决策模式的形成创设了条件。②王银梅:《社会稳定及预警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0页。
(三)建立预案运用与临时决策相结合的决策运行机制
运用预案成果就是决策者从预先制定的各类警情处置方案中选择较为适合的作为最终行动方案。由于预案大多是针对某一类事件制定,而现实场景却是复杂多变的,因此预案中往往会存在不完全适用于某一具体处置行动的环节和内容。为此,决策者需要根据当时的警情信息进行研判,对预案的相关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为应对突发警情,指挥决策者还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快速决断,这种临机决断就是临时决策。虽然预案是在充分考虑和周密准备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体智慧成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临时决策的不足,但如果完全依据预案成果,不免又会陷入教条主义的误区,给处置工作带来重大损失。因此,只有将运用预案与临时决策相结合,才能使决策成果更加科学、优化。
三、提升警务指挥决策效能的路径
(一)提升指挥者的决策能力
指挥者是决策活动中的核心人物,担负着组织监督决策活动、指导决策过程、做出决断等基本职能。情指融合背景下,指挥者应具备四种能力:一是统筹全局的能力,即根据对抗双方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从全局利益和执法活动的整体出发,筹划警力部署和运用战法的能力;二是多谋善断的能力,即根据客观条件谋划出制胜策略,并予以果断实施的能力;三是灵活应变的能力,即根据处警对象和执法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部署、改变策略的能力;四是超强的心理抗压能力,即面对警务执法活动中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在决策前、执行中以及行动后,都能够保持沉着、坚定、果断、坚强的心理状态的能力。
指挥者决策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一定规律的。这既取决于指挥者的自身素质,也受到外部环境和客观机遇的影响。指挥者只有树立远大志向,保持提高自身素质的强烈愿望,并为此不断努力,才能达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影响指挥者决策能力提升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家庭、工作环境等,外部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个体内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为个人成才进步提供有利条件。客观机遇具有偶然性,但其对决策者的能力提升也有很大影响,因而也不可忽视。总之,决策能力的提升要经过相当长的周期才能实现,相关人员要充分利用好院校学习培训、岗位培养、专业训练、实战锻炼等多种途径和渠道,不断提高自身的决策能力。
(二)加强指挥决策机构的辅助作用
决策机构是保障决策者完成指挥决策任务的组织系统,在决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基本职能在于从各个方面保障决策者正确、高效地制定决策。决策过程中,指挥决策机构应紧紧围绕决策者提出的要求收集必要的情报信息,并在周密研究的基础上就是否应采取行动以及行动的目标和方式提出建议;要按照指挥员的意图对所有工作进行计划和安排,并同步掌握具体进程;要阶段性地对决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确保决策者能够适应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预定方案,做到及时应对。
对指挥决策机构的工作人员而言,他们首先必须掌握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过硬的基本功,以保证做到履职尽责。其次,要多思善谋、科学严谨,要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又具有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只有多思善谋,才能有效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当好决策者的智囊和助手。再次,要敢于进言献策,要能够积极主动地提供各方面的真实信息,大胆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谦虚谨慎、不计名利,甘当无名英雄。要能够承受因提出的建议与决策者意志不相吻合而产生的心理压力,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对工作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职尽责。最后,要充分发挥技术专家的作用,在关键时刻,这些特殊的决策辅助人员能以自身的专业特长弥补决策者在某些专业技术方面的不足,从而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三)夯实指挥决策的保障基础
实践中,警务指挥决策保障所涉及的范围、内容较为广泛,本文在此重点阐述技术保障方面的情况。警务指挥决策中的技术保障就是借助计算机系统实现辅助决策,它是指挥决策活动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涉及警务指挥决策理论、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决策学、运筹学、信息学、系统学、行为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和技术领域,其作用在于帮助指挥人员更有效地进行研判、决策。
警务指挥决策的技术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首先,要有海量的数据资源作为支撑。数据能反映事物各方面的量化特征,指挥决策的科学性要靠有效的、真实的、大量的数据资源来保证。计算机进行数据保障的有效手段是数据库技术,情指融合为实现指挥决策的技术保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通过各种资源的共享和共用,指挥人员能够更有效地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各种情报信息。其次,要建立模型和开发软件。要充分运用数据处理模型、运筹优化模型、对抗行动模型、决策评估模型等,对情报信息进行梳理,开展对抗战术演算,对备选方案进行定量评估,以寻求最佳决策效果。①侯士田:《警务实战指挥决策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12-220页。
(四)做足指挥决策的风险评估
决策风险评估是决策者对决策可能产生的各种危害性后果进行的预先估算。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警务指挥决策中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为了尽可能避免各类风险的发生,就必须做足、做好决策风险评估工作。通常情况下,风险评估既要有定性评价,也要有定量计算。由于定量计算是基于客观数据和数学模型等获取的运算结果,所以在评估价值上往往要优于定性分析,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成本较高、周期较长。在警务决策中,决策者在多数情况下只能对风险进行定性估计,并获得关于各种可能后果的比较粗略的判断。开展警务决策风险评估,一方面,要对各种潜在的问题、危险进行分析,特别是当执法人员的自身安全面对较大威胁时,必须要做全面、系统地分析,不仅要分析会产生哪些问题和风险,还要细致评估每个问题、风险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还要针对各种风险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确定应急措施,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