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盆地露头砂岩样品定向流体包裹体薄片制作方法及其意义
2020-02-27王鑫涛周瑶琪周腾飞
王鑫涛, 陈 勇, 周瑶琪, 周腾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
含油气盆地构造裂缝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下文所述裂缝均指构造裂缝)。近年来,地质学家不断地认识到在流体和流体参与下发生的水-岩化学作用(胶结、溶解等)对裂缝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1-2],并逐渐形成了在对裂缝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加强与裂缝相关水-岩化学作用研究的格局,即从“构造-成岩”角度入手深入剖析裂缝的成因、形成环境、分布与发育规律等裂缝属性[3-4]。充填成岩胶结物的裂缝(脉体)和流体包裹体面(Fluid Inclusion Planes,FIP)是开展上述研究的重要分析对象。其中对蕴含有构造和流体双重信息的FIP进行系统分析,是从显微角度研究裂缝相关水-岩化学作用的有效方法。然而能否有效地制备定向流体包裹体薄片是基于脉体和FIP深化认识储层裂缝及其相关水-岩化学作用的关键与前提,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野外露头是储层裂缝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而砂岩储层裂缝,尤其致密砂岩储层裂缝的研究是目前油气储层研究的重点与难点领域之一[5]。因此研究并建立一种含油气盆地露头砂岩样品定向流体包裹体薄片的制作方法,既能有效地保留样品在野外露头的原始方向信息,又可以完整地保存样品中脉体和FIP内的流体信息。该方法可以弥补现有相关制片技术的不足,为从“构造-成岩”角度入手来系统地认识砂岩储层裂缝的属性提供保障。
1 定向流体包裹体薄片在含油气盆地砂岩储层裂缝研究中的重要性
流体包裹体分析是揭示地壳流体信息的一种直接而有效的研究手段。在含油气盆地研究中,捕获于成岩胶结物(硅质、钙质等)中的流体包裹体被广泛地应用于储层成岩流体演化恢复(图1(a)~(d))[6-7],而捕获于矿物颗粒内部(图1(f)、(h))、脉体胶结物(图1(j))和显微FIP(图1(k))中等呈现不同产出状态的烃类包裹体及与其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是开展半定量-定量化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直接样品,其中包括油气成藏期次与时间的确定[8-9],油气成藏动力学(温度场、压力场和流体场)特征重建[10-11],油气运移方向和有利聚集区带预测[11-12]等方面。
在涉及砂岩储层裂缝及其水-岩化学作用研究和以构造裂缝为主控因素的油气成藏过程分析时,捕获流体包裹体的脉体样品(图1(i)、(j))和发育在矿物颗粒中的FIP(图1(k)、(l))是进行上述研究的有效地质样品。FIP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因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而产生大量的变形结构和显微裂隙,随后在愈合过程中捕获地壳流体(油、气、水等)而形成的赋存于矿物颗粒微裂隙中呈线状排列的流体包裹体组合[13]。这是联系构造事件与流体演化的纽带,一方面通过对岩石中FIP的优势定向方位进行分析,可以获得与特定流体活动有关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对FIP中的包裹体进行研究,可以获得与特定的构造应力场对应的古流体性质(温度、压力、成分)和流体来源等方面的信息[14-15]。FIP的准确分析对裂缝及其相关水-岩化学作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FIP的研究多局限于在岩浆岩(如花岗岩)体系中的应用[16-18],而其在沉积盆地及储层裂缝研究中的系统应用却鲜有涉及,即使有相关研究也多是基于未定向的流体包裹体薄片,对其中的FIP特征进行常规的岩相学观察并选取特定的包裹体进行后续的流体地球化学测试分析。这种缺乏方向性的FIP研究仅侧重于与裂缝相关的地壳流体研究,忽视了FIP所具有的构造属性,不能很好地诠释构造裂缝与地壳流体的相互作用,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研究结论。
因此如何有效地制作定向流体包裹体薄片,使脉体样品和储层FIP同时赋有流体和原始地质方向的双重信息,对于深入开展储层裂缝研究至关重要。以砂岩储层FIP研究为例,建立在以定向流体包裹体薄片分析为基础的FIP研究,首先通过岩相学和显微荧光观察,如图2所示,依据FIP的穿插切割关系、优势展布方位及其中包裹体的形态、大小、颜色、相态、含烃与否等特征可对储层FIP的发育期次进行划分。尤其因定向流体包裹体薄片含有方向信息,可通过费氏台准确地测定各期次FIP的定向方位,这是区别于未定向流体包裹体薄片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对各期次FIP中的包裹体进行均一温度、冰点、显微荧光/红外光谱、激光拉曼光谱、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一系列相关地球化学测试分析及PVT模拟,并结合地质背景解剖,可有效地应用于以下地质问题的研究:①明确砂岩储层裂缝的发育期次与形成时间,确定储层所经历的构造活动期次并恢复构造应力场方向特征;②依据各期次FIP的密度统计数据,定性地分析不同期次构造活动的强度;③明确与各期次裂缝形成和演化阶段有关的流体特征,包括流体的成分、温度、压力和盐度等相关物理化学性质;④确定与主要烃类流体活动期对应的构造活动,分析各期次裂缝对油气成藏的贡献作用;⑤当裂缝作为油气的主要输导体系时,通过对不同期次含烃流体的FIP的方向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精细地刻画不同期次油气在三维空间上的运移路径,进而为圈定油气的有利聚集区带提供可靠的依据。
图1 含油气盆地砂岩储层中呈不同产出状态的各种类型的流体包裹体Fig.1 Various fluid inclusions with different occurrences in sandstone reservoirs of hydrocarbon-bearing basins
包含有流体和原始地质方向双重信息的定向流体包裹体薄片,是从“构造-成岩”角度入手深化认识砂岩储层裂缝及其相关水-岩化学作用特征的基础与前提,同时也可极大地提高与构造裂缝控藏过程相关地质问题研究的精细化程度,并为开辟FIP在含油气盆地研究中的定量化应用的新局面创造先决条件。而上述研究又建立在如何有效地制作砂岩样品定向流体包裹体薄片之上,研究重点阐述以野外露头砂岩为样品的定向流体包裹体薄片的制作方法。
2 制片方法的基本原理
为填补现有相关制片技术的不足,以促进砂岩储层裂缝及其水-岩化学作用特征研究,研究提出一种含油气盆地露头砂岩样品定向流体包裹体薄片的制作方法,其基本原理如下。
整个制片过程主要包括定向采集露头砂岩样品并进行原始产状恢复,标定切割方向,根据切割方向进行首次切割得到制片样品块,对制片样品块的水平面进行粗、细、精磨和抛光,粘片,在粘接的载玻片上标定制片样品块的编号和方向,对制片样品块进行二次切样,对二次切样后的薄片的切割面进行粗、细、精磨与抛光得到定向流体包裹体薄片,以及对成品定向流体包裹体薄片进行质量检查等步骤。其中有效保留露头砂岩样品的原始方向信息是贯穿于整个制片过程的主旨,尤其体现在从最初的野外砂岩样品的定向采集、室内对样品原始产状的恢复、样品切割方向的标定到样品的首次切样,粘样及粘样之后在载玻片上标定样品的方向等制片环节中。此外在完成首次切样、二次切样、以及每次对砂岩样品切割面进行粗、细、精磨和抛光程序之后,都需要选用蒸馏水为清洗液对制片样品进行超声波清洗,以去除残留在样品上的微小岩石碎屑、研磨粉和抛光粉等杂质,进而保证砂岩样品表面的清洁。并且后续将制备好的定向流体包裹体薄片按序存放于薄片盒中,以备待用。
图2 含油气盆地砂岩定向流体包裹体薄片中不同类型流体包裹体组合模式(据文献[19],有修改)Fig.2 Diagram showing various fluid inclusion assemblages in oriented thick section of fluid inclusions in sandstone of hydrocarbon-bearing basin(After citation [19],modified)
通过研究提供的制片方法,不仅能够使砂岩样品的方向信息在制作的包裹体薄片中得以准确呈现,而且还可以完整保存砂岩样品中捕获的流体包裹体信息。本方法可为砂岩中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和显微荧光观察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并可为样品中脉体和FIP的原始方位信息的准确恢复以及后续相关流体地球化学测试分析奠定强有力的薄片基础,进而更好地为从“构造-成岩”角度入手研究砂岩储层裂缝特征及其相关油气成藏过程服务。
3 制片方法的具体流程与注意事项
研究建立的含油气盆地露头砂岩样品定向流体包裹体薄片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12个步骤,如图3所示,依次为:定向采集露头砂岩样品,室内恢复样品原始产状,标定切割方向,按序排列砂岩样品,按标定的切割方向首次切样,制片样品块标号,首次切样后对制片样品块水平面的粗、细、精磨与抛光,粘片,在载玻片上标定制片样品块的编号和方向,二次切样,二次切样后薄片切割面的粗、细、精磨与抛光,成品定向流体包裹体薄片的质量检查。其制作的具体流程与注意事项详述如下。
步骤1:定向采集露头砂岩样品。首先对野外砂岩露头进行整体踏勘,明确研究区砂岩地层和其中裂缝的宏观展布特征,通过对比分析选取典型的裂缝发育区进行砂岩样品的定向采集。采集的砂岩样品应尽量包含裂缝面,或在裂缝的附近区域采样,以便最大限度地保证样品中发育有密度较为集中的FIP。并且选取的采样位置也必须是砂岩露头的新鲜面,以避免采到因风化作用使原始地质信息遭到污染和破坏的砂岩样品,导致对后续研究工作产生干扰,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图3 露头砂岩样品定向流体包裹体薄片的制作流程Fig.3 Flowsheet of making oriented thick section of fluid inclusions in sandstone from outcrop
同时记录样品所在砂岩地层及其中裂缝的产状信息。对于倾斜地层,需要测量出地层的倾向和倾角;对于近水平及水平地层,仅需明确地层的地理北极方向。针对倾角小于70°的中、低角度裂缝,需要测量出裂缝的倾向和倾角;对于倾角大于70°的高角度裂缝或者近垂直裂缝,仅测量裂缝的走向信息即可。
此外在定向采集的砂岩样品上需要标出方位信息,如图4(a)所示,包括水平方位线、地理北极方向线、第一顶面和第一底面(为了与下文首次切样后得到的制片样品块的顶、底面相区别,本研究用第一顶面和第一底面表述定向采集到的原始砂岩样品的顶、底面,用第二顶面和第二底面来表述首次切样后得到的制片样品块的顶、底面)。若采集到的样品包含有裂缝面或岩层面时,需在样品上对其进行标明。若砂岩样品含有脉体时,还需标注脉体的走向信息。将采集的砂岩样品装袋密封保存,并在样品袋上按照“采样地点+采样次序”的形式注明样品编号,以便后续在室内对样品进行整理和归类。例如,在X区域采集的第N块样品,其编号为X~N。
步骤2:恢复砂岩样品原始产状。在室内根据野外测量的对应的地层产状和相关裂缝的产状,结合砂岩样品的水平方位线、地理北极方向线、第一顶面和第一底面的方位信息,对样品进行野外原始产状的复原。若砂岩样品中含有层理时,可将层理特征作为其原始产状恢复时的附加参考信息。
步骤3:标定砂岩样品的切割方向。待砂岩样品原始产状恢复后,标定其切割方向,如图4(b)所示,具体包括水平和垂直2条切割方向线。其中标定的水平切割方向线需平行于水平方位线,并且使沿水平切割方向线切出的水平面有足够的面积用来制作薄片,因为该水平面为后续与载玻片的粘合面。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薄片尺寸为48 mm×28 mm,因此标定的水平切割方向线应使切出的样品水平面的大小和薄片尺寸相近或者大于该尺寸,以便为首次切样留有足够的样品大小。对于垂直切割方向线的标定,需要使其平行于地理北极方向线,并且沿垂直切割方向线切出的平面须是一个铅垂面,以便在后续首次切样取得的制片样品块上易于明确地理北极方向线。
步骤4:按序排列砂岩样品。按照制片样品清单的顺序,从上至下,从左至右将标定好切割方向的砂岩样品按顺序摆放在样品托盘中,以避免后续制片过程中将不同样品混淆。
步骤5:按标定的切割方向首次切样。选用能调节切样刀片转速的大型切片机进行切样,待切样刀片在设定的转速下运转稳定后,双手加持砂岩样品,首先将标定的水平切割方向线对准切样刀片(图4(c)),均匀缓慢地向刀片方向匀速推进以切出一个水平面,将样品分为两块。然后选取有所述步骤一标记的第一顶面且可以将沿水平切割方向线切出的水平面作为第二底面的那一块样品进行沿垂直切割方向线的进一步切样(图4(d)),其切样操作方式与沿水平切割方向线切样的操作方式一致,但必须保证切出的平面为铅垂面。其中切样刀片的转速应选用可对砂岩样品进行顺利切割的转速为宜。刀片的转速不能太慢,以避免切样的耗时长、效率低;同时其转速也不能太快,以免引起刀片的振动幅度过大而在切样时造成刀片的变形破损,进而降低其使用寿命。
在完成对砂岩样品沿水平和垂直切割方向线切样后,还需对取得的样品进行修边处理,如图4(e)所示,除了沿水平和垂直切割方向线切样得到的水平面和铅垂面不做修边处理外,样品其他不规则的面都需要用切样刀片进行修边处理,使通过首次切样程序最终切出的制片样品块约为40 mm×25 mm×20 mm的小长方体。进行修边处理时,尽量使经垂直切割方向线切割砂岩样品所得到的铅垂面的长边作为制片样品块的宽,且该宽边与地理北极方向线平行。修边结束后,在所得制片样品块的第二顶面开设与地理北极方向线平行且靠近上述铅垂面的线性开槽,该线性开槽的开口指向地理北极方向。这步操作具有3个作用:①指示离线性开槽近且与其平行的面为铅垂面;②线性开槽所在的制片样品块的一端代表了地理北极方向线,开口方向指向地理北极;③线性开槽所在的面指示了制片样品块的第二顶面。这样既易于明确样品的第二顶面和第二底面(即首次切样后所得的水平面),又有利于后续在载玻片上对样品的地理北极方向进行快速准确地标定。
此外在首次切样结束后,需将制片样品块直接放入超声波清洗机中进行约2~3 min的超声波清洗,以去除残留在样品表面及颗粒孔隙中的细小岩石碎屑,选取蒸馏水为超声波清洗液。清洗完毕后,将制片样品块及切割剩余的残样按序摆放在样品托盘中,并将其放入干燥箱进行烘干。干燥箱的烘干温度以不超过50 ℃为宜,以免温度过高造成对样品中流体包裹体所具有的原始热力学性质的破坏。
步骤6:对制片样品块进行标号。待烘干之后,选用油漆笔在制片样品块的第二顶面写上样品编号。油漆不溶于水,可防止在后续制片过程中使写在样品块上的编号因溶解而模糊不清,进而避免将不同制片样品混淆,同时保障了后续在载玻片上对样品编号的准确标注。该步完成之后,将制片样品块按顺序放置在样品托盘上,并把剩余的残样密封保存在之前的样品袋中收回。
步骤7:对制片样品块的水平面进行粗磨、细磨、精磨和抛光。首先选用粒度为125 μm的金刚砂作为研磨粉在磨片机的研磨盘上对水平面进行粗磨;待粗磨完成后,选择粒度为38 μm的金刚砂作为研磨粉在研磨盘上对水平面进行细磨;然后选择W5型号粒度为5~3.5 μm的碳化硼作为研磨粉对水平面进行精磨,该步操作需要将碳化硼研磨粉均匀地洒在玻璃板上对样品进行精磨;在经过三道研磨程序之后,选用由分析纯氧化铬、水和W1型号粒度为1~0.9 μm的金刚石抛光膏配成的混合液作为抛光液在抛光机的抛光盘上对水平面进行抛光;在每一道粗、细、精磨及抛光程序之后,都需要用超声波清洗机对制片样品块进行清洗,选取蒸馏水为清洗液,以去除样品块上残留的细小岩屑、粘连的研磨粉和抛光粉等杂质。
另外在该步操作时,还应注意以下实施细节:①上述每一个磨片机的研磨盘上只能固定用一种粒度的金刚砂研磨粉,不能将不同粒度的金刚砂研磨粉混到同一研磨盘中使用;②金刚砂和碳化硼研磨粉在使用之前,需要分别与蒸馏水混合搅匀以制成研磨液,在使用时用药匙取适量研磨液洒在研磨盘或玻璃板上;③在精磨过程中,将样品放在洒有碳化硼研磨液的玻璃板上按走“8”字路线对水平面进行精磨,以确保水平面各个部位精磨均匀;④抛光机的抛光盘上需覆盖一层抛光布,其材质以选用平绒或丝绒的抛光布为最佳;⑤分析纯氧化铬、蒸馏水和W1型号粒度为1~0.9 μm的金刚石抛光膏需按照使用说明规定的比例混合,以制成抛光液,并将其装入洗瓶中,在进行抛光操作时,将抛光液均匀喷洒在抛光布上将其润湿;⑥对制片样品块的水平面进行抛光时,需将其放在喷洒有抛光液的抛光布上并沿抛光盘转动的反方向按压移动样品进行抛光,手指按压样品的力度要适中均匀,并且在抛光过程中应多次对调样品的左右方向进行按压,以保证水平面各个部位抛光均匀,进而制作出高质量的抛光表面,其判别标准应该以在日光灯下抛光面光亮如镜,且反光相对较强为准;⑦在水平面的粗、细、精磨和抛光过程中,应在按压样品块的手指上缠上创可贴,以避免手指皮肤因长期摩擦而损伤。
步骤8:制片样品块粘片。将样品块抛光后的水平面朝上,用粘片胶沿着水平面的一条长边进行涂胶,为防止胶水固化,然后立刻用载玻片中毛玻璃面的一端与涂抹有粘片胶的水平面长边相接触,并缓慢地将载玻片放下盖在水平面上,并用镊子轻轻按压载玻片使水平面的胶水涂匀,以避免粘片胶中带有气泡而影响制片效果。所选用的粘片胶应该不发荧光或荧光性很弱,优选的粘片胶为T~1型502粘合剂。
其中上述载玻片中毛玻璃面的制作方法为选取粒度为38 μm的金刚砂作为研磨粉在研磨盘上将载玻片的一面研磨成毛玻璃面,然后将其放入超声波清洗机中进行清洗,选蒸馏水为清洗液,以去除载玻片表面的杂质。将清洗之后的载玻片放入干燥箱进行烘干以备待用,烘干温度设定为60 ℃。利用毛玻璃面作为粘合面与制片样品块的抛光面进行粘合,可保证二者粘合牢固。
此外对制片样品块进行粘片后,需要按序将其摆放在样品托盘中,并放入干燥箱对样品进行烘干,以使粘片胶迅速固化并保障粘合面粘结牢固,烘干温度以不超过50 ℃为宜。
图4 制备制片样品块的过程示意图Fig.4 Schematic diagram showing process of making sample block being used to thick section preparation
步骤9:载玻片上标定制片样品块的编号和方向。在载玻片的背面靠近与制片样品块中铅垂面相接的侧边处用金刚石笔刻画与所述侧边相平行的指示线,且在指示线靠近线性开槽的开口的一端刻画箭头,该箭头指向地理北极方向,同时利用金刚石笔将样品块第二顶面上用油漆笔写的样品编号刻画在载玻片的背面。
至该步操作结束后,砂岩样品的原始方向信息可完整地保留在所制薄片中。但是需要另外说明一点,如果在野外采集到的定向砂岩样品含有脉体时,也可依据实际的研究需求,选择用脉体的走向代替地理北极方向来实现流体包裹体薄片的定向,其具体实施过程与上述相关步骤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10:二次切样。选择带有精密千分尺和载玻片夹具的精密切割机对粘样后的制片样品块进行二次切样,以凡士林作为粘合剂涂抹于载玻片与夹具的贴合面,并将载玻片固定在夹具中,同时手动调整千分尺以调节制片样品块与切样刀片的距离,使切出的样品厚度为0.8~1 mm。
上述二次切样时的切割刀片要比首次切样时所用的切割刀片要薄,可选用厚度为0.25 mm的薄切片,同时二次切样时的切割刀片转速不易太快,以避免因刀片振动幅度过大而导致样品从载玻片上脱落。
另外需要对二次切样后取得的薄片进行超声波清洗,以蒸馏水为清洗液,在超声波清洗机中先装入1/3清洗槽体积的蒸馏水,然后选取一个高度高于超声波清洗槽的小烧杯,在其中装入2/3烧杯体积的蒸馏水,并将该烧杯置于超声波清洗机中,随后把待清洗的岩石薄片用镊子夹住将其斜靠放在烧杯壁上,打开电源进行2~3 min的超声波清洗,以去除残留在薄片表面的岩屑。清洗时间不宜过长,以避免薄片因过度的超声波振荡而产生局部脱胶。
步骤11:对薄片的切割面进行粗磨、细磨、精磨与抛光。先取粒度为125 μm的金刚砂在磨片机的研磨盘上对所述薄片的切割面进行粗磨,待完成后取粒度为38 μm的金刚砂在研磨盘上对其进行细磨,在细磨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透过日光灯观察砂岩薄片的透亮程度,当薄片达到透亮时,即可停止细磨并进入精磨阶段,然后取W5型号粒度为3.5~5 μm的碳化硼作为研磨粉在玻璃板上对所述薄片的切割面进行精磨至薄片中的石英颗粒的最高干涉色呈现蓝色或紫色,且所述薄片的厚度达到0.09~0.1 mm。一般砂岩流体包裹体薄片的厚度约为0.07 mm,考虑到精磨之后对二次切割面进行抛光时也会使砂岩薄片的厚度轻度减薄,因此精磨阶段将薄片厚度控制在0.09~0.1 mm较为合理。最后取分析纯氧化铬、水和W1型号粒度为0.9~1 μm的金刚石抛光膏混合配制成混合液,将其作为抛光液在抛光机的抛光盘上对所述薄片的切割面进行抛光,从而得到露头砂岩样品定向流体包裹体薄片,该操作需将薄片放入固定尺寸的薄片卡槽中对其在抛光布上进行抛光。
当上述粗、细、精磨和抛光各个阶段完成之后,均需要对薄片进行超声波清洗。以去除粘在薄片表面的残留岩屑、研磨粉和抛光粉等杂质。具体的清洗方法同二次切样后对取得的薄片进行超声波清洗的方法一致。
步骤12:成品定向流体包裹体薄片的质量检查。首先检查成品薄片上是否标有准确的方向信息(地理北极方向或脉体走向)和样品编号,如图5所示。
图5 成品露头砂岩样品定向流体包裹体薄片Fig.5 Finished oriented thick sections of fluid inclusions in sandstones from outcrops
利用偏光显微镜对薄片进行观察,以单偏光下矿物颗粒表面是否洁净明亮、无刀片划痕(图6(a)~(c)),是否可以清楚地看到捕获在矿物颗粒或胶结物中的流体包裹体的形态,包裹体中气、液、固相界线(图6(d)~(i))以及有无粘片胶荧光的干扰(图6(j)~(l))等多个方面为准来综合评价成品薄片的质量。如果上述某一方面不达标,则视为成品薄片质量不合格,需要再次对薄片进行加工处理。同时合格的成品薄片,其厚度需达到0.06~0.08 mm。
至此一个完整的含油气盆地露头砂岩样品定向流体包裹体薄片制作完成。最后将制备好的薄片按照制片样品清单的顺序摆放在薄片盒中保存,以备待用。
图6 显微镜下合格的含油气盆地露头砂岩样品定向流体包裹体薄片的显微照片Fig.6 Qualified oriented thick sections of fluid inclusions in sandstones from outcrops in hydrocarbon-bearing basins under microscope
4 结 论
(1)从最初的野外露头砂岩样品的定向采集、室内对砂岩样品原始产状的恢复、样品水平和垂直切割方向线的标定到样品的首次切样,粘样及粘样之后在载玻片上标定样品的方向等一系列制片环节,均有效保留露头砂岩样品的原始方向性,使其方向信息在流体包裹体薄片中得以准确呈现。
(2)利用研究建立的方法制作出的薄片,兼有定向岩石薄片和普通流体包裹体薄片的双重用途。一方面不仅可以有效地保留砂岩样品在野外的原始方向信息,另一方面又可以完整地保存样品中的流体包裹体信息,从而使砂岩样品中发育的脉体和FIP中所蕴含的构造和地壳流体的双重属性得以完整体现。
(3)利用研究提供的方法制作出的含油气盆地露头砂岩样品定向流体包裹体薄片,可有效地解决砂岩储层裂缝与显微裂缝的定向问题,为在偏光显微镜下系统地对脉体和FIP中的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展布方向、发育期次等方面进行正确的分析提供了前提保障,也可为后续对脉体和FIP进行各项构造和流体地球化学实验分析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进而有利于深入剖析含油气盆地储层裂缝的成因、形成环境、后期充填演化、分布与发育规律等裂缝属性。同时本制片方法可极大地提高含油气盆地中与构造和裂缝相关的油气成藏过程的定量化研究程度,尤其可以深化构造裂缝控藏机制方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