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沉积区地震剖面时深转换的多公式拟合方案及应用
2020-02-27汪俊徐子英任卫波
汪俊,徐子英,任卫波
(1.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 广州 510760;2.自然资源部 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760;3.广东地下管网工程勘测公司,广东 广州 510075)
0 引言
地震剖面解释多基于时间域剖面,而最终成果(如沉积厚度图、地层结构图和地质剖面图等)须以深度域数据展示,其间涉及地震资料的时深转换。速度数据主要来源包括:钻孔速度资料和地震速度谱分析获取的速度资料。
钻孔经济成本高昂,即使在勘探程度高的含油气盆地亦分布稀少,不足以精细描述勘探区三维空间内的速度分布规律;联合钻孔速度和地震速度数据获取勘探区较高精度的速度资料成为油气勘探的常见方法[1-10]。海洋区域地震勘探覆盖范围广,在无钻井速度资料可用的情况下,利用地震速度资料开展时深转换工作成为唯一选择。
由速度谱分析方法获取的速度资料优点与缺点并存,其缺点是分辨率相对较低,可靠性相对较差,尤其是在复杂构造区域[2,8-9]和海盆深水区域[11],其优点是可以沿地震剖面密集地获取速度资料,藉此不仅可以了解速度的纵向变化规律,还能分析速度的横向分布特征。
与小区域高调查程度的油气勘探不同,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一般无钻井速度资料,二维地震测线网度相对稀疏(如1∶100万比例尺的测线网度为20 km×40 km),勘探面积较大,无法像油田三维地震勘探一般形成高精度的地震速度体[2-10,12]。因此,海洋区域地震勘探时深转换工作一般利用沿地震剖面获取的速度谱资料,拟合一个适用于整条剖面甚至全区的折中时深转换公式[13],或者计算各个层位的地层速度,逐层进行时深转换[14],即“常速度剥层法”。此两种方法忽略了地层厚度变化以及岩性异常等地质因素引起的速度横向变化[15-17]。为考虑地层速度横向变化,此前笔者基于沉积层“速度—深度”线性模型建立了针对深海盆沉积的时深转换方案[18],但该方案在理论上仅考虑沉积地层的压实作用,仅适用于沉积环境稳定、地层厚度较薄的区域。当“速度—深度”线性模型无法满足精细时深工作需求时,不得不寻求更加合适的时深转换方案。
1 “时间—层速度”拟合公式选择
当沉积地层厚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速度随深度的增长率减小(图1a),若转换成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即在试验地震剖面 “时间—层速度”散点图(图1b)中,双程走时0~3 s范围内层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亦符合指数增长规律,双程走时超过3 s以后,层速度增长率锐减。因此笔者考察了指数公式(式1)、幂函数(式2)和二次多项式(式3)3种拟合公式的数学性质[19-20](图2)。
V(t)=v0etβv0,
(1)
V(t)=atb+v0,
(2)
V(t)=at2+bt+v0。
(3)
式中:V是层速度;v0是初始速度;t是双程走时;β是“速度—深度”线性模型中的速度增长系数;a和b是幂函数和二次多项式的两个拟合参数。
指数公式(式1)是基于沉积层“速度—深度”线性模型[11,18],该模型表明沉积地层的层速度随时间呈指数增长(图2a),显然无法适应试验地震剖面“时间—层速度”散点图(图1a)中显示的随时间增长,层速度增长率衰减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