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实现有效的默读
2020-02-26韩慧
韩慧
默读能力和习惯对一个人的终生学习有着重要影响,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默读能力和习惯的重要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各学段的默读分别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学习默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四学段“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统编教材遵循各学段的默读要求,精心编排了教学内容。
反观当下语文教学,多数学生并没有形成相关的默读能力。默读参与率低,没有思考或不会边读边思考;默读没有方法,只是“读过”,很少“读懂”;高年级学生默读速度仍较慢。而在教学中,教师虽然觉得应该组织或指导学生默读,但又觉得浪费时间;有部分教师只是组织学生默读,提出单一要求,并不指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默读训练。那么,如何开展有效的默读教学呢?笔者想结合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解析几种有效的默读方法,为教师提高默读教学效率提供一些参考。
一、有目的地“间断再批注”,归纳句段意思
间断批注法是指,默读一篇文章,遇到不懂的地方,需要停下来思考,或者读完一段或意思相连的几段,停下来想想主要意思,在重点词句、段落等地方运用特殊符号或用文字写上自己的阅读感受、疑问等。在三年级,教师指导学生建立对“意义段”的认知,是培养学生篇章阅读的重要基础。如,《掌声》的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讲了两层意思,从“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到“镇定了情绪”,从“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到“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英子从自卑到自信的心理变化。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课后练习要求进行默读。学生读到第二句时,停一停,会想到“英子此时不愿意老师和同学们看到她走路的姿势”;读到第七句时,再停下来想一想,能体会到“英子此时已经忘记了自己走路的姿势”;读完最后一句时,能体会到“英子已经用自己出色的表达能力克服了因为走路姿势而带来的自卑感”。经历了分层训练,学生就会逐渐理解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意思,形成边读边思考的能力。
三年级学生在学会归纳一段或几段主要意思的基础上,才能逐渐理解文章的主要意思。学生在《掌声》一课学习运用“间断批注法”理解重点段的意思之后,也可以将其迁移运用到其他课文的学习中去。如,学习《灰雀》一课,默读完第二自然段时,可以稍作停顿,结合“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想一想列宁此刻在想些什么,心情怎样;默读完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时,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男孩知道灰雀没有死”“既然知道为什么不敢讲呢”;接着默读第七至第十自然段,停下来认真对比列宁和小男孩的话语,猜想他们各自想的是什么。
学生有目的地练习带着问题默读,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边读边想,遇到问题停下来,回读,再想一想,再把几个意思相连的段落联系起来读一读、想一想,默读重点段时,也可以结合重点词句批注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分层细化默读训练目标,会让学生感觉到越读越明白,越读越走近主人公和故事的情境,这样学生也能够体会到默读的快乐。
二、有针对性地“跳读再联想”,理解主要内容
为了理解文章重点句段的深刻含义或写作方法,读者往往会跳跃性地研读有关联的几个句段,并将其联系起来思考和理解,旨在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掌声》一课出现了四处关于“掌声”的描写:“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勾画重点词句,反复默读,根据上下文理解。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时,学生会把“骤然响起”“又响起了”紧密地联系起来,不仅感受到同学们一直默默地关心着坐在教室一角的英子,而且能理解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躬的谢意。此刻,学生在阅读时会获得三重“惊喜和感动”,一重来自英子的同学,一重来自英子,还有一重来自阅读的师生,阅读过程也自然形成了教师、学生、教材编写者、文本四者深度对话的过程。继续跳读到“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两处,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骤然响起”“又响起了”,不时地忆起当时的场面,反复回味,学生自然会根据自己的感受体会到英子所说的“永远不会忘记”“极大的鼓励”。通过“勾画品读重点词句”“跳读联想人物表现”等方法,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而且也能体会到文章以“掌聲”为题目的深刻含义。
三、有准备地“联结再查阅”,深刻了解人物
对于文章中有些难理解的内容,默读时需要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等,以帮助学生有效解决疑难问题或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这种方法就是“联结查阅法”。如,《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中,白求恩说:“谢谢师长的关心。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白求恩为什么会说“手术台就是阵地”呢?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仅从文章内容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须要查阅文章的写作背景资料:一方面是齐会战斗,另一方面是白求恩的经历、成就、贡献等。教师和学生共同查阅并整理出有价值的资料。
查阅资料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回读文中的句子“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白求恩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时,学生一定能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深刻含义,同时也能理解毛泽东写《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的内容“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带着问题默读,有准备地查阅相关资料,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再结合文章中关键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学生就会真正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有层次地“勾画再品读”,体会思想感情
文章中有些内容含义深刻,能凸显文章的主旨,默读时,要反复品读,认真推敲,才能真正地读懂文章,这种方法是常用且有效的默读方法。
如《掌声》一课描写了英子前后的变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联系上下文中的几组关键词,反复品读,对比理解,体会英子心情的细微变化,从而理解“掌声”在英子心里的特殊意义。
再如,《灰雀》中描写了列宁和小男孩的三组对话。第一组:“你看见过”——“没......我没看见”;第二组:“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一定会飞回来的”;第三组:“会飞回来”——“一定会飞回来”。教师指导学生勾画三组对话及其中的关键词语,联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反复品读三组对话,边读边思考列宁和小男孩的心理变化,并且大胆地猜想列宁和小男孩各自的想法。这个过程让学生经历了三个层次的默读训练:第一层,运用“勾画法”把推动“灰雀丢失又复归园林”故事情节的人物对话标出来,了解故事经过;第二层,结合第一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的意思,反复默读三组对话,能体会到列宁和小男孩对灰雀的喜欢是不一样的;第三层,学生结合“自言自语地说”“看看列宁,说”“问”“肯定地说”等关键词语,带着自己的感受猜想列宁和小男孩不同的想法、列宁和小男孩对灰雀的不同盼望等,能深刻地体会到列宁对小男孩的尊重、呵护,也能感受到小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默读与朗读都是十分重要的阅读能力,而“默读缺失”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笔者想提醒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既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又要给学生充分的默读时间,并布置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能真正有时间默读,带着真实的问题边默读边思考,边默读边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形成有效循环的阅读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