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要做家校共育实践的研究者
2020-02-26刘婷
【摘 要】基于真实问题的“父亲在场”项目化共育实践,构建了家校成长共同体的新关系和新空间,聚焦儿童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形成家校共育合力,积极促进儿童社会参与能力提升。“父亲在场”项目化共育实践,为家校双方提供了教育与自我教育、支持与互相支持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父亲在场;项目化共育;班主任工作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07-0034-02
【作者简介】刘婷,江苏省徐州市青年路小学(江苏徐州,221003)党支部书记、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科学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班主任工作中,张艳芳老师以研究者、学习者、参与者的角色,对“爸爸们都去哪儿了”这一话题展开教育追问,积极实施“父亲在场”项目化共育实践,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张老师的有效实践,体现了新时代班主任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角色认知及价值定位。
一、研究型管理思维:突出教育的时代性
“教师的研究”是指教师关注、思考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学思结合、实践改革,积极解决问题的朴素追求。张老师以共同体思维,指向“培育自主发展的现代儿童”,她对“父亲在场”的研究实现了三个超越:一是教育视角延展,超越时空,关注学生面向未来的综合素养能力,深刻认识到培养提升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性,并从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适应、社会交往四个维度阐明自己的教育认识。二是教育场域延伸,超越学校边界,延伸到家庭,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中“父亲”的思想成长、积极实践、情感智慧对儿童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三是教育对象泛化,超越职业边界,把教师以及家长主动融合于“受教育者”,以“父亲在场”为突破点,注重陪伴儿童的“重要他人”的关系协同与成长。
张老师关注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父亲缺席”的普遍存在,通过调研分析,更加确定“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因此她呼唤在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父亲在场”。对“父亲在场”的理解与认识,她认为“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但‘父亲在场绝不仅仅指身体的陪伴”。基于研究,张老师挖掘了著名教育家梅贻琦“从游说”的教育意蕴,从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从游,延伸到家庭教育中父子(女)关系的从游。从身体在场、气质在场、精神在场、思维在场四个维度,阐明了“父亲在场”的本质内涵,表达了追求儿童立场的教育生活化旨趣,力主充满对话的共育陪伴,追求儿童社会参与能力的品格提升,成就儿童不断增强自身生长的力量,帮助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
二、项目化教育实践:构建成长共同体的新空间
张老师从方法维度积极实施教育实践,反思当前家校共育途径与方法的时代性,开展了社会研究类的项目化教育实践。
一是选题真实而具有挑战性。现实生活中,儿童的教育陪伴人基本上以女性为主,而现实中的妈妈多为职业女性,多元的角色担当,令妈妈们的焦虑情绪与日俱增。张老师主张家庭教育的“父亲在场”,让妈妈们感到幸福,让家庭育人环境变得和谐,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是对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最好的滋养。
二是对“父亲在场”内涵的深度理解富有新意。“身体在场”“气质在场”“精神在场”“思维在场”几个维度的理解富有新意,在思想上能够和家长达成共识。如父亲的“思维在场”,指向了父亲的思维方式、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张老师都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小学阶段的家长基本上处于事业上升期,他们不可能时时保证身体的绝对在场,但能保证从气质、精神、思维等其他几个维度参与孩子的成长。父亲对孩子的关怀在场,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对孩子产生影响,在示范中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三是项目化设计具有高阶认知策略和教育实践。如张老师组织的“帅爸教育分享会”“我们理想的巴学园”“你好清晨”“我和爸爸的书房”等系列活动,爸爸们在活动中实现了家校间、家庭间、父子(女)亲人间的密切关系联结。项目化教育实践,使得“父亲在场”不仅是一种理念倡导,更是一种贯穿儿童教育全过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促进家校共育的空间关系有了自然而现代的回归。
三、共育式资源合力:聚焦儿童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
共育,在于意义与关联的建构。教师从促进儿童成长的复杂教育情境中,聚焦“父亲在场”和“社会参与能力”,对内容维度的重新梳理和阐释,并进行了项目化实施,增强了多元教育力量的价值观趋同。通过“在场”的关系联结,不仅整合了师生家长各方面“人”的资源,还整合了课程实践基地等“场”的资源,资源合力使“父亲在场”不再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是通过各种实践路径,切切实实体现父爱的在场。张老师从儿童立场出发,以一种专业研究的视角,以一种在场陪伴的姿态,引领家长们一起不仅关注孩子成绩的提升,更关注孩子精神的成长,聚焦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素养,培养自主发展的现代儿童。
可以说,张艳芳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中对“父亲在场”的項目化实施,促进了儿童社会参与能力的提升,促进了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成长共同体建设。班主任带班过程中的这种“现象聚焦—问题驱动—意义关联—研究策略—项目实践—共育合力”的规律探寻,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