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匠精神教育课两种教学设计过程的对比与研究

2020-02-26曹慧英张政梅孙大铭

职业 2020年1期

曹慧英 张政梅 孙大铭

摘 要:本文通过对工匠精神的阐释,分析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探讨工匠精神教育课在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性;基于工匠精神教育课提出了两种教学设计过程,在课程开展之初,增加了与实训相关的教学项目;通过分析教学项目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对技工院校开设工匠精神教育课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工匠精神教育课  实训任务  教学设计过程

课 题: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2017年度重点资助课题“现代学徒制与企业新型学徒制实践比较研究”(项目编号:ZZ2017022,主持人:崔秋立)、山东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科研重点课题“新型学徒制实践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RSJY2017-Z033,主持人:崔秋立)、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悉尼协议》范式下高职教育建设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8RW12,主持人:张政梅)研究成果。

在当前国内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中国制造业正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在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制造”迫切需要伟大的工匠,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需要蕴含“工匠精神”教育。

工匠精神属于职业化范畴,它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达,也是从业者在就业过程中体现出的职业态度和精神面貌。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追求品质,精益求精,注重细节。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所需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高职院校教育具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院校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根据地。学校教育是系统的教育,不管是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还是道德教育,都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奠定了基础。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一般更注重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不够重视。当今时代,除了掌握基础的技能外,企业越来越重视毕业生是否具有优秀的专业素质,尤其是专业态度。因此,工匠精神教育在职业院校教育中的整合符合国际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它不仅满足了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职业的发展。

一、开设工匠精神教育课的理论基础

为了保证“工匠精神”教育进入学校、融入教材、进入课堂,2016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编写了《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大纲(试行)》,要求对技工院校的全体学生进行深入的“工匠精神”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正式出版了通用教材《工匠精神读本》。同年8月,人社部教材办还发布了《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实施指导建议》,对如何开展优秀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两种不同教学设计过程的对比与分析

目前,各院校为顺利、高效开设工匠精神教育课,积极探索一系列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方法。然而,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对于工匠精神教育课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工匠精神教育课的实践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势在必行。因此,在分析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探索和设计了以下两种教学设计过程,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

1.第一种教学设计过程

以《工匠精神读本》为载体,学生可以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对中国制造业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努力提高自己对工匠精神的自觉意识,并将其内化为力量、升华为态度,用实际行动弘扬工匠精神。通过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析学习内容、阐明学习目标,根据制定的教学策略、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直接讲解典型、感人的普通劳动者的故事,并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论述和精心构思的插图,形象生动地诠释工匠精神,讲解完毕后,分析可观测的行为结果以实施教学评价。

2.第二种教学设计过程

在讲授本门课程之前,教师对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学情分析,然后组织设计实训任务,引导学生参与实施、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行为,以获得可观测的结果。以《工匠精神读本》为载体,根据制定的教学策略、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对每一讲内容进行讲解学习。通过对比两组可观测的行为结果以实施教学评价,借此验证工匠精神教育课的教学效果。

3.两种教学设计过程的结果分析

以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二年级学生为例。将全班50名学生平均分为两组,在讲授工匠精神教育课前,为A组学生布置与专业相关的创新性任务:根据试验指导书,利用慧鱼创意模型组合包,通过分组合作的模式,搭建慧鱼模型《颜色分拣机》。该模型实现的主要功能为:机械臂夹取不同颜色的物体,经过色彩传感器识别,将物体运送到既定轨道。其中,机械臂具有垂直、水平两个方向的运动。整个实训任务的实施流程如下:通过举例子、提问题、做游戏等多种形式导入实训任务,根据主题需求、分析学生定位来提出任务;考虑外观功能、材料成本等方面进行方案设计;然后以模仿为辅,依据方案还原设计原型来进行作品制作,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上台介绍、展示作品;收集反馈信息、二次优化设计方案并完善作品,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制作出完善的作品;收集汇总实训过程中的各项信息进行课堂总结,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学生利用一年级所学的机械设计基础、机电系统设计、传感技术等多方面知识,通过编写控制程序或设计电路对创新系统进行运动控制。学生在原理构思、结构设计、模型搭建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创作热情。对学生实训过程中积极性、主动探索未知、解决问题以及任务完成情况等各个方面做好记录。参与实训任务制作的A组学生的表现情况统计如下:活动参与积极性表现为较高 8人、中度12人、较低5人;主动解决问题能力表现较高为5人、中度14人,较低6人;实训任务完成度表现为较高3人、中度20人、较低2人。

B组学生未进行该实训任务的练习。然后,来自A组和B组的学生共同在《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大纲(试行)》的指导下,以《工匠精神读本》为载体,共同学习工匠精神教育课。在课程中,指导学生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发展以及对学习成果进行考查、评价。由于设置的创新性任务突出合作学习、团队协作,因此除了自我评价外,团队的互评也应得到充分的体现。B组学生未能将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习培训。通过测评及讨论等方式收集教学效果信息,相比较于B组学生,A组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较高,对于自身职业素养欠缺的特质有更清晰的认识,且对本门课程对其是否有指导意义评价更高。

课堂所授的专业知识有助于指导实践、技术操作,需要高职院校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而工匠精神是要通过实践活动体现,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做到二者相辅相成。

三、思考与总结

通过结果分析,发现第二种教学设计过程强调在真实情景中评价学生真实的学业情况,契合工匠精神教育课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更为理想。课外活动是学生内化工匠精神的必要方式。只有当学生真正去实践活动时,他们才能更好地思考、分析和提高他們的能力,体会责任、奉献、敬业等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李梦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11).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探析[J].职教论坛,2014(22).

[3]付守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会出版社,2013.

[4]徐伟.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教育教学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5]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内涵解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

[6]温霞.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8.

(作者单位: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