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麂(jǐ):叫声像狗一样的鹿
2020-02-26李健
李健
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森林里,生活着一种奇特的鹿科类动物。它们的叫声不同于梅花鹿和马鹿,而是“沃、沃、沃”,与犬吠声非常相似。因此,它们被人们称为“吠鹿”,这种鹿类叫小麂。
小麂为何发出狗的叫声呢?其实,这是它们的呼唤声和应答声,特别是在麂妈妈呼喊麂宝宝时。当然,在雌麂择偶时也能听见这种声音。
是小麂,不是小鹿
有些人初见小麂,都会不由自主地误认为这是某种鹿的幼崽。别看它们体形小,可实际上个个都已经成年。小麂与其他鹿类有哪些区别呢?将小麂与同学们熟知的梅花鹿进行对比,同学们就会豁然开朗了。
首先,看鹿角。雄性小麂的角柄长约4厘米,角冠长约7厘米,鹿角仅分1~2厘米的小叉。值得注意的是,雄麂的嘴角还有尖细的獠牙存在;雄性梅花鹿的角长28~45厘米,有的甚至超过80厘米,无獠牙。
其次,瞧体形。小麂的体长只有64~90厘米,肩高40~49厘米;而梅花鹿的体形就比小麂大多了,体长为95~180厘米,肩高50~110厘米。
最后,观体色。小麂的体色较为多样,有棕黄色、沙黄色、暗棕色,成年的小麂体侧是没有白斑的;而梅花鹿的毛在夏季通常是栗红色,成年梅花鹿的体侧有显著的白斑,冬天则是棕褐色的,且白斑不明显。
—般而言,辨别鹿科动物性别的一贯方法是看它们是否长角。雄鹿长有鹿角,而雌鹿无角。不过,如果是小麂的话,看它们的脸也能分辨出雌雄。雄麂的面部中央有—个大写的“Y”,这是由它们的鼻端向上至角柄内侧的黑线纹形成的;而雌麂的额顶上有—块黑斑,形状很像一面盾牌。
一夫多妻,但“家庭”分裂
与梅花鹿的大家庭相比,小麂的家庭氛围则显得冷清许多。小麂是一种由独居生活向群居生活进行过渡的鹿类。
仔细观察小麂的面部,同学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额头上有一处“V”形的缝隙,这并非是被划破的伤口,而是天生具有的额腺;而它们的下眼角还有眶下腺,给人的感觉总是又肿又胀的。小麂有自己的领域,它们会边行走,边将头部朝下低垂,使额头与地面平行;再张开额腺或眶下腺,贴着地面,由后向前地用分泌物进行涂抹,随即排几滴尿液或几颗粪粒。这样,一次领地标记就顺利完成了。
雄麂有自己的领域,往往占有10000平方米以上的面积范围。尽管允许雌麂每天踏入,但如有其他雄麂出现在其中,那就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事。当雄性间相遇,大战在所难免。小麂的角很小,因此缺乏抵御能力。即便是同类间对抗,一般常用的武器也不是角,而是獠牙。雄麂的上犬齿一般长度约5厘米,类似一把锐利的小匕首,这把“小匕首”往往能划伤甚至撕裂对方的皮肤,曾有人亲眼见过一只雄麂将一条狗的前腿划开一条伤痕。
一场激战后,胜利的雄麂可占有1~2只雌麂的领域,并与它们组成一个大家庭。不过,成年雌麂之间是彼此不能相容的。它们各自占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平时多分开活动。所以,看似是大家庭,实则被分成了几个小家庭。雌麂平时带领一只幼麂,如算上雄麂的话,对它来说,就是“一家三口”。如果还带着一只青年麂的话,则能暂时组成“四口之家”。
雌麂的繁殖力很强,分娩后的2~3天即能再次交配,大约每隔7个月就能产下一只麂宝宝。这样算的话,它们能在3年内可繁殖5胎。
艰难的求生之道
小麂的天敌很多,基本上任何大中型的食肉动物都会捕捉它们,也包括人类。而体形上没有优势的它们,则必须要具备机警的性格与灵敏的听觉。当它们受到惊吓后,会扬起尾巴,露出下面的白毛以做警示,然后压低头颈,以跳跃的方式拼命逃跑。
小麂那矮小的身躯十分有利于穿越低矮的植被,只有密密麻麻的灌丛和多刺的植物丛才是小麂的最优栖息生境。不过,它们也会跑到陡峭的峡谷中寻求庇护。
小麂是中国的特有动物,也是广布种,我国的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各省都有它们的身影,但在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为何见不到它们呢?这与它们的觅食活动有所关联。
小麂的食谱相当广泛,主要采食灌木及草本植物的嫩叶、幼芽,也吃花和籽实。尽管如此,山上的积雪会严重影响小麂寻找食物。只要雪的厚度超过10厘米,那么它们的短腿就会行动不便。为避开深雪,它们只能选择到山下寻找食物。在有大雪和特别寒冷的安徽、浙江的山区,有时超过20厘米的积雪厚度能持续十余天之久。在这种情况下,小麂为寻找食物而会冒险来到人的居住区,有的甚至饿死于山野。所以,制约着小麂无法向北扩散的主要因素是长期的积雪与冰冻环境。
据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统计,当时有许多种野生动物的数量已明显下降,而小麂的数量却一直居高不下,全国的野生小麂居然还有200万~250万只之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人们对森林的过量采伐,导致了次生林和灌木林的面积增加,没想到这却大大扩张了小麂的栖息面积。那些主要以小麂为食的食肉动物也相继减少,没有了天敌,难陉小麂的数量依然不少。
盡管如此,在大型动物逐渐稀少的今天,小麂已沦为盗猎者枪口下的主要捕杀对象,一些地方的市场、餐馆充斥着小麂的肉制品。贪婪的猎杀是永无止境的,就算数量再多的动物,也会因过度捕猎而迅速减少。因此,我们依然要对这些小巧可爱的小麂加以保护。
责任编辑:陆艳 责任校对:夏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