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传家宝”微记录作品的教学运用
2020-02-26邹秀华黄智玲陈洪义
邹秀华 黄智玲 陈洪义
充分开发利用本土资源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明确要求。地方本土历史,是一种相对于国家历史或世界历史的、地区范围比较狭小的历史研究,它一般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并伴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将本土资源有机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中,既能有效改变历史课程结构内容单一的现状,又能够为历史教学提供众多教学素材,提升学生具体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切实地探索历史、感悟历史,逐步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情怀,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以增城区“传家宝”微记录作品的教学运用为例,探讨本土资源的实际教学价值与融入路径。
一、教学价值
1. 教学生活体验的平台
地方本土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助于提升家国情怀的体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庭所收藏的照片、图片、实物、家谱或族谱,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家庭去感受历史、探究历史,让学生学会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丰富了学生生活体验的平台,有利于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增城区寒假开展的“传家宝”微记录征集活动就是以家庭为基点,引导学生探寻家族内“传家宝”的故事。这里的“传家宝”可以是一门手艺、一个物件、一本书、几句家训;也可以是一种行为,如:勤劳、孝顺等;还可以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如:勤俭、坚韧等。总之,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探寻背后的家族故事,感悟它所承载的家族情感与希望,领悟它所反映的历史人文精神,体验血脉相承的情感。这次活动共收到作品150余份,作品内容涉及广泛,有工艺传承类的,如《腊味手艺》《兰溪濑粉,传家之宝》《年糕年糕,步步高》《清明时节青团绿》等;有实物类的,如《医者从梦》《古代铜钱》《传世古董老蜜蜡扣子》《我爷爷的砚台》等;有家风、家训类的,如《我的传家宝——家训:尊老爱幼》《平凡中的珍贵——勤俭》等;还有故事类的,如《灯塔与星辰》《奶奶收藏的毛泽东语录》《“水上人家”家族之精神——自强不息奋力前行》等。
这次活动让学生有了更多自由展示的空间,給他们提供了生活体验的平台,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挖掘“传家宝”的故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开发本土资源过程,本身就是学生生活体验和历史体验的过程,所以,以这些本土资源的开发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对接,能有效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历史体验。
2. 催化乡土认同的良田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家乡辉煌灿烂的文化、名人轶事、名胜古迹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生动教材。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而本土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助于催化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从而提升家国情怀的体验。
例如,在“传家宝”微纪录《我们的传家宝—— 一代人的集体回忆》中,增城区荔城街第三中学蒋沥霆、袁逸文是这样写的:
我们是土生土长的增城人,增城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涤,洗净铅华,沉淀历史的厚重,闪耀历史的光华,留给我们的宝藏,是那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它见证了增城历史的腾飞,感受国家改革开放的喜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感到自豪和骄傲!这就是我们的传家宝——一代人的集体回忆。饮水思源,文化传承。增城老街、老城区,有着我们满满的童年回忆,古朴、纯净的小城,人们相处和谐融洽,曾经的商业区到如今的新地标,无不见证了增城经济的飞跃,是国家强盛的缩影。这是一代代增城人的集体回忆,是增城人的拼搏与进取,这就是一份最珍贵的传家宝,一代代传递下去。今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和大家一起感悟我们的传家宝—— 一代增城人的集体回忆。第一条水泥公路、第一家百货商店、第一家增江电影院……无数个“第一”见证着增城改革开放后的变化。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多元化发展,“个体户”这个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时出现的词汇,涌动心头的依然是一个时代所释放出的创富激情。一批批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增城谱写了新的发展篇章。
在这篇小短文里,可以看到作者对自己的家乡——增城满满的爱,以及作为增城人的骄傲和自豪。在整个“传家宝”微纪录活动中,学生通过制作“传家宝”微记录作品,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家庭、家乡,感受家族及家乡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既补充和印证了教材内容,同时又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增强历史的亲切感,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热爱自己的家乡,从而无形中受到更生动有效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教学中有效运用这些资源,不仅能丰富课堂,而且可以为课堂营造一个情感发展场。熟悉又带着浓浓真意的本土资源在课堂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师让它融入到自己的课堂,能有效拨动学生情感的弦,催化学生的乡土认同。
3. 拓展思维宽度的桥梁
本土历史资源开发除了能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催化乡土认同、提升爱国爱乡之情外,还能够拓展学生学习的宽度,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从身边的历史入手激发兴趣点,通过自主搜集、观察、分析、整合本土资源,制作成数字故事或其他,一方面获取了教科书上难以发现的资源和问题,提高了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运用这些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有效地为学生的思维寻找一个合适的载体。
例如,在“传家宝”微纪录作品《人皆有源,家必有谱》中,该学生从族谱中探寻了“卢氏”的渊源,挖掘出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号为“初唐四杰”的卢照邻,参与续写《汉记》并著《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的卢植这样的“卢氏”名人,所以,本地资源开发有效帮助学生了解家族和本土发展的历史。教师在讲“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或者讲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引入这些本地资源,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传承与创新。
二、融入路径
1. 在课堂导入中,激发兴趣,提高学习力
导入指的是一课的开头,利用种种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的一个教学环节,主要作用是起兴、凝神、点题。在课堂导入中,融入乡土资源,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力。
学习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在导入时,先播放“传家宝”微纪录中的《灯塔和星辰——记我的太爷爷》。这个微纪录作品介绍的是“我”的太爷爷朱其淦(1919-2004)从年轻时的岭南大学高材生、国民党上尉军需处长,到1949年解放后的广州财政中学(现广州第三十三中学)教导主任,再到文化大革命时代被批斗,后被平反,同时享受国家优享待遇的经历。看完微视频后,提问:微纪录里的太爷爷所经历的那个年代到底发生了什么?《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这一课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历程,涉及的历史比较敏感,而且经济建设方面的知识对十三四岁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用“传家宝”微纪录中的《灯塔和星辰——记我的太爷爷》导入,故事来源于生活,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历史原来并不遥远,就在自己身边,更具亲切感,再加上教师点题式的提问,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聚精会神地探究本节课的相关问题。
2. 在教学难点处,丰富情境,提高思维力
每节课我们都要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教学,并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延伸,其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知识难点进行有效的突破,而突破重难点是提高学生思维力最有力的方式。所以,如何把握重点、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难点,是教学活动中永恒的主题,教师只有把握重点、突破教学上的难点,才会扫除学生学习上的障碍,解除学生心理上的困惑,增强学生学好历史的坚定信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突破重难点呢?我们可以用好本土资源,丰富教学情境,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提高思维力。
例如,八年级下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人们生活的巨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重点。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明显改善的情况,课文介绍了衣食住行、通讯等方面的巨大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变化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但这样会显得枯燥无味,而且有点纸上谈兵的感觉,学生不一定能更好地感受到中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相反,只要转变一下思维,在学习这一课时,给学生播放“传家宝”微纪录活动的两个作品《我的传家宝——华南牌缝纫机》《“水上人家”家族之精神——自强不息奋力前行》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的传家宝——华南牌缝纫机》这个微视频从家里收藏的一台老式缝纫机开始,讲述了缝纫机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奢侈品到八九十年代的必需品,再到当今成为被奶奶珍藏的“淘汰品”的过程,视频中还提到中国“旧四大件”到“新四大件”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的变化。《“水上人家”家族之精神——自强不息,奋力前行》介绍的是增城水上人家——疍家人从居无定所的水上生活到后来在政府的帮助和照顾下上岸居住,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增城的母亲河——增江河的自然环境也大为改观的历史。
两个微纪录视频播放后,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起来,他们很自然地去寻找生活中的例子,并从家乡的历史局部到整体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样,本课的重难点也就得到突破。
3. 在教材与历史的断裂处,补充材料,强化想象力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更加少而精,一方面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和理解历史,但另一方面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处理教材与历史的断裂处,便于教师开发运用更多本土资源,让历史与生活对接。在教材与历史的断裂处,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补充材料,可以强化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均大有裨益。
在这次增城区“传家宝”微记录活动中,派潭籍的邓佳同学在微视频《我们家的光荣历史》中给我们展示了他的曾爷爷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凭证及获得的勋章。看到这个微视频后,我们要求邓佳同学回家访问爷爷,重新录制了一个微视频《爷爷给我们讲曾爷爷抗美援朝的故事》。在视频中,邓佳的爷爷给大家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950年,22岁的父亲在陕西省雄安县城关区参军,1950年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到达朝鲜半岛,随后在朝鲜参与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父亲在战争中负伤,中了两枪,脚上一枪,腰上一枪,义勇抗争得到国家的认可和勋章奖励。这两枚勋章,承载着一段战争岁月,它无声地告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
在学习八年級下册历史《抗美援朝》时,我们安排了一个活动环节——讲述你所知道的志愿军战士的故事。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很自然会讲到志愿军中英雄的典型代表——黄继光、邱少云的故事。但毕竟这些人物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学生有点机械、麻木的感觉,并不能真正感悟志愿军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在这个关键的环节,教师给同学们播放微视频《爷爷给我们讲曾爷爷抗美援朝的故事》,视频里有人证、物证,还有故事,而且它就在我们身边的人中发生,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感知抗美援朝的历史情景,理解志愿军们不愧为“最可爱的人”,培养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本土资源属于辅助性的学习资料,能够给学生提供教学生活体验的平台,是催化乡土认同的良田,拓展思维宽度的桥梁,选择那些有助于解决教学重难点,有助于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所学历史的本土资源,借此创设历史情境,能有效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力。所以,本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能有效帮助教师拓宽教学的宽度,增强课堂学习的厚度,是我们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徐文秀. 多一些家国情怀[N]. 人民日报,2012-01-20(4).
[2]薛权开. 谈运用乡土资源进行历史教学的规范[J]. 吉林教育,2013(34):37-37.
[3]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邹秀华,广州市增城区华侨中学;黄智玲,广州市增城区永新中学;陈洪义,广州市增城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