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县级人大职能作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发展
2020-02-26
近年来,桐城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发挥职能优势,依法履职,主动作为,理顺社会治理机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激发社会治理活力,在改善基层治理生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努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和创新,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找准定位,把握创新社会治理的政治方向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桐城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深刻认识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人大工作放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推进国家治理的全局中去思考,围绕市委的整体部署,科学谋划部署人大工作目标,创造性开展工作。定期向市委汇报情况,积极争取市委对人大工作的支持。2019年提请市委研究出台了《关于在镇全面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一场社会应急管理水平的大考。桐城市各级人大快速反应、积极应对,及时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助力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通知》《关于贯彻落实〈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依法做好多元化解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矛盾纠纷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等,按照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科学有序打好“战疫”,积极发挥基层人大与广大群众联系广泛紧密的优势,组织全市人大代表、人大系统工作人员奔赴一线防控疫情,充分体现了人大聚民心、保落实、促善治的重要作用,真正把坚持党的领导、把牢政治方向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强大效能。
二、依法治市,夯实创新社会治理的法治基础
社会治理创新,只有在法治框架下进行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加快推进依法治市建设进程。监督和支持“一府一委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奠定良好的法治环境,推动政府依法行政,提高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力推进普法工作。着力解决市域社会治理突出问题,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动实体、热线、网络平台融合发展,建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强化政府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抓住重点,全程跟进,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重点和痛点,督促政府坚决杜绝社会管理行为中的错位、越位、缺位等现象的发生,有效促进政府社会管理行为的法治化、规范化。近年来,桐城市人大着力提升监督效率,适时运用刚性监督手段,分别就城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和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开展专题询问,今年将对规范物流市场开展专题询问,并逐步探索建立常态化询问新机制,增强人大监督工作的实效性。
三、拓宽思路,完善创新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
好的制度不仅要坚持好、维护好,更需要完善好、发展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完善监督机制。以维护宪法权威、依法落实各项人大监督工作要求作为出发点,推进执法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的整合与衔接,集思广益,畅通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实现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和规范化,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和谐发展。桐城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落实《桐城市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办法》,围绕中央及省市委重大决策、全市改革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中的重大事项,适时作出决议决定,对决议决定、审议意见贯彻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并进行满意度测评,进一步强化人大监督的约束力。加强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建立预算联网审查监督平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创新监督机制。灵活运用询问、评议、调研、视察、票决等手段,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利益问题,精准施策,靶向整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深化民主法制领域改革,全面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形成项目设置可票决、进展可监督、结果可评议、成效可检验的运行机制。近一年来,桐城市11个乡镇经全体人大代表投票表决通过民生实事项目25个,部分项目已经在组织实施。完善应急机制。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次重要检验,人大是权力机关,也是民意的代表机关,在应对疫情等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独特的优势,作出了应有贡献。同时,疫情中暴露出社会应急管理方面不少问题,必须认真解决。要高度重视各类风险教育,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精准解决抗疫一线问题,完善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系,着力提升依法防控水平。强化保障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系广泛的优势,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会治理人才队伍,促进代表更加密切联系群众,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同时,建议在省级层面设立社会治理专项发展基金,着力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筑牢筑实社会治理的坚实基础。
四、依靠群众,激发创新社会治理的活力动力
社会治理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人民群众是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对象,也是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智慧源泉。桐城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邀请公众参与、听取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的讨论决定,使民众了解到公共事务的决策程序与社会管理的具体进程,增加民众对政府管理社会的认知、理解和参与程度,真正参与到社会治理之中。通过发动公众全程参与到社会治理的重大决策、监督工作的调研、审议,使人民群众在人大的协调下,介入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各个领域,从而培养出对社会的热爱,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激发创新社会治理的活力动力,提高社会治理的质量与水平。在强化基层人大与人民群众的沟通联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截至目前,桐城市已建成各类代表活动室(站)160个,代表个人工作室14个,实现代表接待选民“全天候”、群众反映问题“零距离”。支持群众通过代表依法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反映问题和维护自身权益,受到群众好评,相关事迹先后在光明日报、学习强国、人民代表报、江淮法治等媒体上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五、搭建平台,打造参与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
人大代表来自于人民,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一定要注重发挥人大代表桥梁、纽带的优势,激发其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做好代表服务工作。近年来,桐城市注重发挥代表作用,拓宽履职平台,开展人大“双联系”专题调研,出台《桐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联系市人大代表办法》,明确每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固定联系6至9名市人大代表,通过线上线下联络平台,畅通常委会组成人员与代表、代表小组之间、代表与选民之间的联系渠道。规范运行机制。细化上下联动式的工作流程,将社情民意按层次及时分流办理,建立健全涉及选民利益的诉求登记、办理、报告、督办、反馈等工作制度,使选民诉求均能按流程适时承办,通过认真督办,疏导矛盾、理顺情绪,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多年来意见建议的答复反馈满意率均达100%,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拓展代表知情知政渠道。建议创新询问方式,设立网络问政平台,由上级人大统一选题,基层人大也可自行提交,一经提交,由上级人大跟踪督办,办理结果向全社会公开,以提高人大专题询问的权威性与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