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传播
——以东北民歌为考察对象

2020-02-26

关键词:东北地区民歌东北

刘 莹

(沈阳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8)

民歌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情绪,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情感愿望的音乐作品[1]。我国的民歌种类和数量特别多。东北民歌作为民族音乐的一种具体的表现方法,极富地域文化色彩,能够反映东北地区人文情怀,其风格别具一格,不仅有落落大方的豪放,更有委婉、婉转和温柔,且拥有丰厚的民间音乐底蕴,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北方风情,具有丰富多彩、独树一帜的特点。比如,《小拜年》《摇篮曲》等就是东北民歌的代表,这些歌曲朗朗上口、经久不衰,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东北民歌为代表的东北地域文化彰显出别样的艺术风格和魅力。民歌于东北人而言,首先是一种文化习惯,其次才是一种艺术形式,是对东北地区人民生活的客观反映。研究东北民歌,有利于加强对东北地域文化的了解并促进其繁荣发展。因此,以东北民歌为考察对象,对东北文化发展和传播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东北地区是自然经济社会结构,原来多以游牧、渔猎和农耕为主,早期东北地域文化是从农、牧、渔交错融合而来的,后来逐步由外来移民转向了以工业经济社会为主的社会经济结构状态,其文化发展也随之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较慢,具体地域文化缺乏基本连续性,在文化选择时基本状态也不稳定,在与外来文化的不断整合中曲折向前。

东北地区文化早期发展比较曲折。唐朝时期,北方古老的靺鞨族建立渤海国,东北地区迅速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契丹人消灭渤海国,东北文化迅速衰落。到了12世纪,女真完颜部在黑龙江阿城区建立了金国,形成了新兴经济文化产业。随着金朝的迅速南迁,东北文化也被“掩埋”起来。从明朝末年开始,东北地区发展迅猛,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罄国入关”“尽族西迁”情况。

明代初年曾有大批汉族人从河北、山东、山西移入辽宁南部,此后,一直不断有大量汉族人从河北、山东流入东北各地。与此同时,关内语言、文化也随之传入[2]。朝鲜族于18世纪也迁入了本地,此时的东北地区文化呈现了一定的发展势头。1861年以前,受清政府常年打压政策的影响,原始自然经济构成了东北区域经济的主要内容。起初,商业和农牧业的发展情况并不好,后来各种违禁政策在19世纪被全面取消。由此,东北文化开始迅猛发展。东北地区不同于部分沿海地区,这里淡水、土地等资源十分丰富,在这种条件下,农耕经济发展迅猛,生活条件也比较宽松。这里的人民只要主动、积极地劳动,便能丰衣足食。东北地区实际移民结构比较单一,以农耕经济为主,具有小富即安的特征,所以东北地域文化缺乏基本创新[3]。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东北地区积淀了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当地民歌的独特性奠定了良好基础。东北人开朗、风趣的性格使得东北民歌也具有这种特性,可以说是东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在民歌中,我们能直接感受到生活于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东北人特有的豪爽、诙谐、开朗的性格[4]。

东北民歌所反映的内容都是人民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描述了东北地区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和历史故事,是东北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东北民歌的时代感非常强烈,同时还伴有阶级感情和阶级意识,能够对爱和恨进行直接的表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东北地区人民对现实生活充满了悲观和无奈,为抒发自身的情感,东北地区人民通过创作和演唱民歌的方式,表达自身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如《煤黑子苦》就是其中的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作为率先解放的地区之一,人民沉浸在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之中,并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的民歌,以此歌颂伟大的国家、中国共产党,如《新东北风》《翻身五更》等。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东北人民在热情高涨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和传承了大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新风貌的作品,如《越走越亮堂》《甜透了咱心窝》《新货郎》《我心中的金凤凰》等。后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起来,东北地区的文化工作者创作了大量反映人民安居乐业和积极创业的贴近老百姓情感的民歌民谣作品,如《关东情》《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圆梦》《只求无愧过百年》《咱们屯里的人》《家在东北》《东北人》等。

总的说来,东北民歌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东北地域文化特点和东北人的情感状态、精神风貌,见证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特征

(一)东北不同地域环境下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

就东北地区而言,大部分仍以山区为主,草原多位于西部,中部是平原。在这种独特自然条件的影响下,东北地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和生活方式。总体上看,东北地域文化大体分为三块,即东北西部游牧文化、中部农耕文化和东部渔猎文化。其文化结构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没有大的变化,直到进入清朝时期,原有地域文化结构才发生了改变。各种民族文化不断融合,基本形成了既统一又多元的文化格局。一般来说,少数民族特征和十分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是早期东北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在黑龙江、长白山和松花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有女真、肃慎、高句丽等多个民族以渔猎经济为主;牧业经济支撑了中西部整个区域,有蒙古族、乌桓、鲜卑、达斡尔族等多个民族生活于此;中部地区处于森林和草原的交错地带,这是渔猎、牧业、农业的融合区域,便于渔猎民族、游牧民族、农业民族积极融合。

在不同的居住环境下,当地的生产条件状况都有所不同。东北民俗不仅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性,还有多样化、兼容性的特点。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北文化发展至今天,各个民族的风俗在互相渗透,也在共同发展,如东北大鼓(奉天大鼓)和经过200年演变而来的“二人转”就是在民歌和曲艺、秧歌等艺术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兼容演变而来的。

东北地区不同地域环境下的多民族融合发展在东北民歌上有具体体现,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来认识。从广义上来说,是按照民族划分的歌曲艺术形式,其中,东北民歌受到少数民族民歌的影响而相互融合,包含有汉族小调和少数民族呼麦、长调等。在东北的少数民族中,以鄂伦春、达翰尔、鄂温克、赫哲族最具代表性,这些民族生活在森林中以打鱼捕猎为生,没有文字,所有的技能完全依靠世代的言传身教来传承。在这种情况下,民歌起着重要的传承作用,传承着他们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如风格鲜明、流传广泛的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鄂伦春族的《鄂伦春小唱》及达斡尔族的《忠实的心哪想念你》(哈库曼)、《映山红花满山坡》等。从狭义上来说,东北民歌是泛指东北小调的统称,如传统歌曲《月牙五更》《丢戒指》《看秧歌》《回娘家》《小拜年》等。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征。其中,《月牙五更》这首民歌是最为经典的,其旋律曲调优美动听,取材于我国流传得比较久远的“五更调”,描述梁山伯与祝英台传统经典故事,按照时间的顺序从一更开始逐一唱到五更结束。

(二)东北地区的“猫冬”文化

在东北地区,有一种独特的民间习俗——“猫冬”。“猫冬”是东北地区最独特的一种民间习俗。这个习俗是因为东北纬度高,冬天寒冷,不能种植可以耐得住严寒的农作物,所以冬天显得没有农活可干(随着近些年农村“大棚”经济的发展,这种冬闲的状况正在改变)。正因为此,才发展出属于我们老百姓自己的文化形式[5]。

东北地区人民“猫冬”期间的闲暇时光多,可以尽情娱乐,以丰富生活、增添乐趣,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十分真实,不仅有多种多样的娱乐形式,同时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提炼,也演化出了多种多样的音乐表演形式。简单来说,传统东北民歌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条件:其一是经济文化的发展所推动;其二是由各种民间艺术相互影响促进。“猫冬”文化反映了东北人无拘无束的生活,是东北文化的一大代表。

(三)东北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

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比较繁荣,东北人民的生活尤其离不开东北民歌,很多歌曲生动地反映了东北人民的日常生活情趣,如《丢戒指》《串门》《瞧情郎》等,它们常常活跃在田间、炕头和舞台上。日常生活中不仅离不开,而且也是一些节日、庆典活动中的主要内容。除了展示演唱技巧和营造气氛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表演,表达歌曲内容和百姓的审美情趣,使东北民歌流传的历史和文化环境得以全面的展示,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6]。

表演东北民歌要有一定程度的演唱技巧,这样才能更好地诠释歌曲,营造出热烈喜庆的气氛。东北民歌的节拍采用四二拍子和四四拍子的曲目比较多,其经常带有弱起和符点的节奏特点,具有口语性很强的音乐风格。在演唱的曲目中,因为东北语言的特点,令歌曲口语化的衬腔衬词具有更加鲜明的北方风格特征,如“啊”“哎”“呀”“哪”“哪哈”等。不仅如此,许多衬词是东北民歌所特有的,如传统歌曲《小拜年》当中的“哎呦呦呦呦呦哎呦呦”“嘚……”,由郭颂整理词曲的东北民歌《看秧歌》中“嘚啦呼嗨呼”“呀啊啊嗯哎咳呀”,以及大量的儿化韵“……戴金簪儿,瓜子脸儿赛粉团儿……”“小佳人儿巧打扮儿呀”等,衬词衬腔的频繁使用是东北民歌的一大亮点。

东北民歌不只是单纯的演唱,还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二人转”将各种舞蹈融入歌唱比赛中,一般采用手绢伴舞或扇子舞形式,其要求演员要有一定的舞蹈能力,这完全体现了东北民歌活泼、有趣、俏皮的实际特征,提高了整个演出水平,可以很好地营造演出氛围。

(四)东北地域文化多元融合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全球经济的增长,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紧密,世界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就成了这个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各种文化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文化的表现手段更加趋向于现代化。当今艺术十分显著的特点是发展环境城市化、国际化,艺术的发展不仅要具备社会、娱乐、观赏价值,还要与经济发展的趋势相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走的是共同发展的商业化道路,这样才能让文化艺术获得更好的传承。东北地域文化发展自然也不会例外。

随着时代的进步,东北民歌也会借鉴西方的创作技法,如《十五的月亮》《我爱你塞北的雪》《家在东北》《大辽河》等,这些歌曲的创作都用到了东北民歌的音乐素材,形式多种多样,除了独唱,还有齐唱、合唱及对唱。说到对唱,就要说一下我国民间对歌最常用的一种题材——“正、反对花调”:这种以“对花”为题材的歌曲大多是小调的曲式,内容上是一问一答反复更迭的形式,乐句乐段相互呼应,曲式结构比较整齐,但在速度上以欢快为主,娱乐性极强,成为东北民歌的一大特色。

三、东北地域文化的未来传播——以东北民歌为例

(一)高等艺术院校承担传承东北民歌的重任

身处东北,地域性的优势是东北地区高等艺术院校传承东北民歌的最明显优势,东北民歌的老艺人能够走进课堂,与学生近距离接触,这让东北民歌这片丰厚的土壤能够孕育出丰收的果实,由此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也能对东北民歌背后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有更深的理解。高等艺术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会明确发展目标,也要规范学习,为学习内容制定标准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多样,师资力量雄厚,学生的数量是高等艺术院校的办学保障[3]。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信东北民歌会得到好的传承。高等艺术院校要制定规范的教学计划,并让计划顺利实施,这些教学计划是与时俱进的,东北民歌的传承应该借助这样的教学体制,创建规范化、合理化、创新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定期接触东北民歌提供基础条件。民歌传承者、教师、学生各自发挥各自的力量,与当下文化发展的形式相结合,对东北民歌加以创新,让东北民歌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获得大众的喜爱。在高等院校内为东北民歌构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有教师教授,有学生学习,有观众欣赏。不仅如此,学校音乐教育也必须承担民间音乐传承的责任,因为“音乐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保存音乐文化与维持音乐文化生存,提供传承与发展的途径。”[7]

聘请东北民歌艺人为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授课。传承东北民歌最为重要的还是要保证纯正,所以学校应该聘请东北民歌老艺人,并将其正式纳入高校教师队伍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东北民歌老艺人单独设置教师保障机制,让他们能够定期为学生讲授东北民歌的知识。东北民歌老艺人有了教学工作,他们的生活也会有所保障。民族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会在这样良好的教学条件下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东北民歌魅力。学校要举办一定数量的东北民歌讲座活动,积极呼吁其他专业的学子参加,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艺术院校的学生近距离接触民间音乐,高校学生的内心世界受到东北民歌的深入影响,会自然而然地将学到的知识传播出去,为大众呈现一个全新的面貌,在此条件下东北民歌的发展是更加有效、更加规范的[4]。对民间艺人来说,他们走进高校,必定需要拓展个人知识面,也能够接触到科学的、系统的演唱方法和音乐知识,在音乐文化理论的支撑下,民间艺人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使其自身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高校艺术人才是发展东北民歌的主力军。以民族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为例,在大一、大二阶段要为学生安排发声方法的教学活动。学生掌握发声方法以后,教师就可以从中挑选出一些合适的学生,让他们跟随民间艺人进一步深入学习表演。挑选学生的标准是自己有意向,各方面表现也比较优秀,争取做到原汁原味地还原东北民歌。到了大三、大四阶段,学校要为学生安排更加系统化的民歌学习内容,需要准备演出的服饰和用品,也要为学生提供表演场地和机会。这样,学生的毕业演出就有了良好的举办条件。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知识,精心准备毕业音乐会,为观众带来一场以东北民歌为主要内容的视听盛宴,这会取得良好的传承效果。另外,学生需要系统地学习发声方法,有了科学的发声方法的基础,之后再学习演唱东北民歌,会在无形之中完善并提高东北民歌的发声方法,然后准确把握东北民歌的唱腔风格。在演唱曲目作品的时候,还需要表情、眼神和肢体动作的配合,加以独特的东北民歌的润腔方法,积极调动情感,声情并茂地进行表演歌唱。总而言之,高校艺术人才传承东北民歌,演唱的方法会更加科学,也会更具有观赏性。

对艺术教材建设进行整理规划,将东北民歌融入教材之中,促使其成为教学内容,有利于促进东北地区地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在地域文化发展和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创造时间和题材的不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同时做好音像资料的配套工作,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东北民歌这一地域文化的了解,便于学生和文化爱好者对民歌进行改编创作,促使其更加契合时代的需求,凸显出东北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继而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二)做好东北民歌的数据库建设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东北民歌的发展和对外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信息化时代下,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促进以东北民歌为代表的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和对外传播。如沈阳音乐学院就通过民歌数据库的建设,收集和整合东北民歌素材,便于师生查找资料和地域文化的传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认为东北民歌数据库建设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数据库中应包括东北民歌的音频资源,最好附带民间艺人的资料;有东北民歌的曲谱,并附上音频资源;对每个民歌进行详细的说明,介绍其产生背景和蕴藏的地域文化,同时还要体现东北地区的民族风情。此外,东北地区的音乐类院校应自觉承担发展和传播东北民歌的职责,不要让这种传统的地域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只有这样,才能唤醒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从而使东北民歌这类地域文化实现更好的发展,并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三)促进东北民歌多样化发展

对于东北民歌来说,继续沿用自然传承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行业需求,这种局限性不仅来自于内在,而且来自于外在。东北民歌主要流传地是乡镇,以往多是以家族承袭、口传心授为主要的传承方式。但在现如今的民族声乐发展形势下,这种传承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传承活力了。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的年轻人口正在不断向城市转移,这就意味着农村留下的大多为老年人,为数众多的老年人正是东北民歌艺术的持有者。在此条件下,东北民歌中的很多优秀作品,以及民歌的演唱方式和技巧都要面临失传的困境。失去的不仅仅是传承的活力,也失去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能力,这些内在的原因导致如今东北民歌自身发展缓慢。

在全球经济化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文化的交流沟通也更加便捷,各个国家的文化自然而然地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与此同时,新兴文化、外来文化猛烈冲击传统文化。年轻人关注更多的是流行音乐形式。这些文化思想前沿、内容题材新颖的新兴音乐文化对东北民歌构成了很大的冲击。当然这其中还不能忽视数字媒体的作用,现代数字化媒体让当代的年轻人接触到了更多文化形式,这便是自然传承的外在局限性。好比当下最为流行的PGC和UGC等,这些新兴的文化传播模式正在迅速发展。这种新型的互联网模式我们也要充分利用,这种多媒体的形式有利于民族民间声乐的传播发展,我们可以使其发挥作用,让民歌传承在多样化的渠道中发展,通过合理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开拓出多种途径使东北民歌更好更广泛的传播。

定期组织东北民歌演出,促进地域文化的宣传,想要促进东北民歌的发展和传播,就要提高它的知名度,让人民群众认可和喜爱东北民歌,使演唱东北民歌成为人民群众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为此,有关部门应定期组织东北民歌表演活动,并邀请著名民歌创作者和歌唱家为人民群众表演,不管是地方东北民歌还是改编后的东北民歌,都可以成为表演活动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加深人民群众对东北地域文化的了解,并成为东北地域文化发展和传播的推动力量。

综上所述,东北民歌包含多种多样的艺术文化,其中的很多音乐元素独具特色,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也有十分独特的表现手法。作为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东北民歌发展历史悠久,是对东北地区民俗风情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为此,政府部门和高等院校应自觉承担发展和传播东北民歌的重任,通过有效措施,促进以东北民歌为载体的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东北民歌的价值发挥不能仅仅停留在娱乐层面,而应在学术研究及音乐教学方面更有所体现。将东北民歌应用于系统的声乐教学中,能够让东北民歌更规范化、系统化地得到保护和开发,使其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也必将为东北地域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民歌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大东北的春节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