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考量
2020-02-26刘鸿畅朱奕辉
李 静, 刘鸿畅, 朱奕辉
(1. 华中师范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2.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3. 邵阳学院 宣传部, 湖南 邵阳 42200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日趋联结成一个整体。在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文化大环境下,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深受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呈现出许多新的时代特征。事实证明,主流文化对青年一代的“濡化”是成功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等价值理念已经深深地烙在他们的脑海中。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文化思潮也在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力和渗透力,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造成极大的冲击。因此,如何发挥好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成为我们亟需应对的重大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显现新的时代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育学生养成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通过观察“90后”“00后”在抗疫中的表现可见,“爱国、担当、奉献、理性”成为了这一代青年的最好“代言词”,一大批不惧风雨、勇担重任的青年人正在快速茁壮成长。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图景已经基本形成
爱国已经成为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要义。“90后”“00后”的成长经历中不缺乏磨难的记忆,如1998年长江抗洪、2003年SARS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通过这些磨难,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基因在“90后”“00后”身上更加凸显,他们随时可以转化成挽救民族于危难的强大青春力量。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1]爱国主义不是“空中楼阁”,更不会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国家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思想与情感积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大学生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尽己所能,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彰显出他们浓厚的爱国情怀。
担当日趋成为大学生行为的理念导向。疫情是最好的“试金石”,试出了当代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习近平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谈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2]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青年学子有的奋战在方舱医院、隔离点、社区等一线;有的说服自己的家人同自己一起自觉居家隔离;有的在家认真学习,履行好一个大学生应尽的义务。这些抗疫行为,都充分体现了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他们以独立自主的精神姿态迎接时代挑战,以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感应对危机磨难,在磨难中砥砺成长。
奉献逐渐成为大学生性格的鲜明底色。奉献意味着付出,甚至意味着牺牲。真正的奉献是发自内心的,吃苦耐劳是奉献精神的内核,乐于服务是奉献精神的旨归。在此次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行动凝聚爱的力量,用无私奉献捍卫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如新疆“90后”志愿者群体为了保证新疆唯一一家口罩生产厂家的产品供应,坚守1个月集体睡厂房,24小时三班倒,在无菌车间坚持不喝水,4小时不上厕所,把穿着可以拧出水的防护工作服乐观地当作“蒸桑拿”。武汉大学生志愿者程世雄把患病休养的母亲托付给邻居,搬进疑似病患隔离点全天24小时值守,持续1月有余,他搬运物资、关怀病患、转运病人,俨然成为了隔离点上的“百事通”。
理性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的内在要素。当代大学生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际环境整体稳定和平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缺少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疫情爆发之初,许多大学生心头不免有畏惧感和恐慌感,但随着抗疫斗争的稳步推进,其心态和情绪都已逐渐稳定。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以乐观的精神看待国内疫情的发展态势,安心居家学习生活。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流,绝大部分学生也对网络信息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能够在自我深度思考的基础之上,在网络平台上理性表达观点、理性爱国,不被“带节奏”。这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理性和担当。
(二)多元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依然存在
第一,各种文化间的交融交锋更加激烈。随着世界日益紧密联系为一个整体,大量西方文化思潮进入我国,意识形态斗争激烈复杂,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思想发展的不稳定性。第二,复杂的社会问题带来多变的社会心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收入差距过大等社会矛盾使得社会心理发生变化,对大学生思想引导的难度加大。第三,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社会面貌,信息化时代在促进社会交流更加活跃的同时,也使得社会舆论变得更为复杂,这会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文化视域下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考察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3]151人的思想观念如何,深受他所处的环境影响,同时更是和文化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大学生一方面在学习生活中接受主流文化的教育,另一方面又自发地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多元文化的影响。
(一)主流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同频共振”
文化既看不见也摸不着,这不仅体现在它作用于人的方式方法上,更体现在它的成效展示上。长期以来,主流文化教育在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方面,一直保持着全方位、宽领域、高频率的节奏,但我们主流文化的教育效果如何?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进行评估?此次疫情有助于我们解答这一问题。一方面,大学生能够在国家面对危机困难时顺势而起、迎头顶上,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放在自己心中最首要的位置,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强烈共识。另一方面,在这场疫情大考中,大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他们敢于担当、勇于较量,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人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转化成为大部分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主流文化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已经产生重大影响,当代大学生正逐渐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多元文化冲击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阻碍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及信息需求量的日益增加,“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为多元文化的泛滥营造了条件。一是削弱了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文化之间的斗争是无形的,不同的文化之间会互相交流碰撞融合,呈此消彼长之势。主流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文化形态,但多元文化的盛行给大学生在文化自主选择方面创造了条件,给主流文化的主导性和权威性带来一定威胁。二是易使大学生价值取向产生偏差。大学生处于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其自身缺乏足够的人生阅历,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特别是部分大学生思想意志不坚定,容易受到多元文化消极方面的影响,错把对自身个性的追求建立在对主流文化的“反叛”上,进而在日趋复杂的文化大环境中迷失自我,丧失人生目标。三是易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失语。多元文化在青年群体间的广泛流行,不仅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消解了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易导致话语主体与话语受众之间的隔阂与裂缝。
三、以文化建设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现实路径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肩负历史和时代赋予的责任。习近平在2014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4]青年人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大学作为国家和社会之公器,要在文化传承、创新、普及、推广上发挥重要功效,切实担起“以文化人”的育人职责,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守正创新:巩固强化马克思主义文化阵地
加强文化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作用,首先就是要坚守好、利用好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阵地。第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决不能当作口号,要把马克思主义贯穿到高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坚守马克思主义文化立场。第二,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面对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高校必须紧紧抓住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内涵,切实提高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政治辨识力和抵抗力,在交流交融中敢于交锋、敢于亮剑。第三,要充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广泛社会共识的产物,高校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二)溯本探源: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充实丰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也符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一是发挥高校在大学生中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作用。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统文化在高校课堂教学、素质拓展、校园环境等方面的全方位渗透,培育学生关注国家前途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二是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要加强对教师在传统文化理论知识方面的培训,增强其综合素质。作为高校教育者,教师要学懂弄通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讲好传统文化,注重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三是在社会实践中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内,要以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理论知识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课堂外,要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躬身实践中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目标。
(三)兼收并蓄:加强对青年亚文化合理因素的吸收借鉴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文化中特殊而重要的形态,通过文化建设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学会利用好青年亚文化中的合理因素。一是要充分发掘青年亚文化中的正向能量。提到“丧文化”“佛系文化”等,我们第一反应是消极影响,但这种青年亚文化实际上是现代社会生存高压下青年人缓解焦虑、释放压力的一种表达方式,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积极应对、挑战困难的心态。要努力探寻青年亚文化的内在实质,以一种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产生“正向共鸣”。二是要利用好青年亚文化的表达空间。青年亚文化盛行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其蕴含着青年能够自我表达的广阔空间。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时期,要利用好青年亚文化的语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开放多元的方式表达个人诉求,帮助其在寻求个人心理认同感的基础之上,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能力,引导学生理性表达、合理发声。三是要善于捕捉青年亚文化的积极话语要素。要对青年亚文化的话语要素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善于捕捉青年亚文化的话语变化特点。把其积极向上的部分融入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来,融入我们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