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振羽唯物史观的一次生动实践
——对塘田战时讲学院的办学追溯

2020-02-26阳素云

关键词:唯物史观抗日办学

阳素云

(邵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1938年9月,中共地下党员、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受中共湖南省委和中共驻湘代表徐特立的委派,在湖南省邵阳县塘田市镇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以下简称“塘院”)。“塘院”运用党的统一战线策略,巧妙而又坚定地执行中共湖南省委提出的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在7个多月的办学教育过程中,250多名进步青年得到培训,其中50多名学员成为党的成员。“塘院”积极为中国共产党积蓄抗战力量和培养抗战精英,在湖南乃至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塘院”办学是吕振羽寓唯物史观于抗日统一战线实践中的一次大胆尝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办学背景:唯物史观实践的时代条件

唯物史观认为,一切哲学的基本问题都涉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不同的生产关系会形成内容和特点各不相同的社会意识,不同的社会环境条件变化则会作用于人们的意识形态,引发其相应的精神变化。马克思指出:“环境创造人,同样,人也改变环境。”[1]500揭示了人与环境的互相影响。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环境,同样影响和决定着当时的社会意识。

(一)日军侵华与中国社会形势

1931年日本发起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对中国进行侵略的罪恶行径。至1938年,日军多次对中国采取猛烈攻击,全国各地生灵涂炭,人民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年夏天,全国最富裕的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著名的大中城市相继沦陷,人民惨遭屠杀和侮辱,四处流亡[2]130。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率先进行武装抗日,号召“工农武装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救亡图存”。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做出了贡献,为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创造了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停止内战和一致抗日的积极立场获得强有力的支持,无产阶级革命阵营迅速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已成必然。如当时的湖南,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群众运动,成立文化界抗敌后援会,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和组织系列活动,宣传党的抗日救亡思想,扩大党的政治影响。

(二)办学主张的确立

一定的思想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特定的环境造就特定的思想。在1937年这个关键转折时期,国家的政治形势处于从国内革命战争到民族解放抗日战争的状态。毛泽东在当年5月3日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会议上指出:“从国内革命战争到民族解放抗日战争,这个国家的政治形势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这种转变是不容易的,需要重新学习。重新训练干部,成为主要的一环。”[3]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办学宗旨和办学活动在党内引起很大的反响。但在当时南方等红色革命的非中心区域,这方面的教育显然还是十分薄弱。1937年9月,吕振羽奉命返回家乡,组织成立“湖南文化反敌支援会”和“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其深刻感觉到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日思想不能在国民党控制的学校中实施,只有通过办学才能建立起中国共产党在南方的组织和力量,培养优秀抗战人才。在征得上级组织同意后,1938年吕振羽创办“塘院”的思想变成为现实。吕振羽这一奋争,来源于他早年阅历的累积,他曾经期望着走“工业救国”道路,受乌托邦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对资产阶级民主充满了热情。但随着实践的深入,他对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认知更深刻,对蒋介石政权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历经种种艰难探索,他终于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从本质上来说,这正是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逐步形成与体现并化作实践的过程,也是他从社会存在中提炼思想意识并尝试将这种意识作用社会的产物。

二、办学过程:唯物史观实践的重要探索

“塘院”办学处在特殊的历史阶段,吕振羽贯彻唯物史观于办学始终,是在社会意识反作于社会存在的能动方面用社会意识指导社会实践的重大创举,也是唯物史观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实际运用。

(一)勇于解决社会矛盾的实践

在唯物史视野中,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其复杂的内外矛盾驱动的。马克思就曾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4]591毛泽东也在《矛盾论》中提到:“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的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的矛盾的存在和发展。”[5]216“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吕振羽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揭示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提出“弱小民族必须和帝国主义作坚决的、不妥协的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不仅能使帝国主义失去立足之地,也将赢得自身的永远解放”[6]。他在“塘院”办学中用唯物史观作指引,顺应当时社会基本矛盾发展需要,力主抗战图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塘院”办学在内容形式上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是围绕当时社会矛盾的变化而进行的救亡图存社会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院初衷是为了培育抗战力量。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民族生存斗争,同时也形成了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1938年夏天,国民党为保全实力从徐州撤退。日军准备进攻中原,攻占湖北,攻打武汉。5月,毛泽东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等文章,全面批判亡国论,阐明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的策略,号召全国团结起来,坚持全面抗战和建立统一战线。为了实现全国抗日部署,深入动员和组织群众在湖南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塘院”就此诞生。二是教学内容突出抗战要求。“塘院”在教学内容上,根据教育程度将学生分为研究班和预备辅导班,学习时间为一年。其中,研究课主要包括历史、文学和哲学等课程;预备补习班设中山学说、国文、数学、自然等课程。同时,以“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抗日民族战争讲座”、战时防护常识和体操等作为两级同学的共修内容,课程内容充分显示出“塘院”开展的是以阶级教育为中心的抗日教育。三是多种形式实行抗战动员。“塘院”为激发学员的抗日热情,确立院训和院歌。学生们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外,还通过自救协会等组织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举办抗日文艺报告会,编排抗日文化节目,教唱反战歌曲,开设夜校学习知识,围绕“塘院”方圆数十里的广大村庄和集市,集中进行抗日宣传。此外,他们还以“塘院”为中心,建立抗日救亡工作据点,如在当时武冈、邵阳、邵东、隆回等十几个地区均有战时救护队等抗日性质的基层动员组织。

(二)致力开展阶级斗争的实践

唯物史观用阶级观点分析一切,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提到:“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7]32列宁也曾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离开阶级关系的正确立场。”[8]47阶级斗争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根本表现,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复杂而尖锐的阶级斗争。吕振羽在开展中国古代历史的创造性研究中,运用马克思理论和历史观,肯定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先进的无产阶级一定会经过残酷斗争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即“工人阶级已成为资产者阶级的掘墓人”[9]。就这样抽丝剥茧,吕振羽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理事实,找到了当时的中国社会阶级斗争中有力的思想武器。

“塘院”办学是着眼于阶级斗争的发展变化,并将其恰当运用于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一是按照党的意图组建和领导。毛泽东同志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等文章后,吕振羽在中共湖南省委的指导下,发挥统一战线作用组建起“塘院”。“塘院”属湖南省委的直属领导,是省委的重点工作。省委和徐立特同志对“塘院”的工作非常重视,经常给予指示,“塘院”大小事务主要由吕振羽领导的三人领导小组决定。可见,“塘院”的建立和存续,都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之下进行的,完全体现党的意志。二是贯彻党的教育路线方针。“塘院”的教育政策体现了抗战教育的阶级性,寓马列主义于爱国教育当中。在教学当中,它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生活实践和工作实践相结合,贯彻了群众教育方针,开展的识字班,主动与群众打成一片。三是突出了党的斗争策略。“塘院”贯彻国共合作理念,运用抗日统一战线,把握矛盾,赢得多数,反对少数,保持了理性、克制。“塘院”在成立之初,就利用了国民党CC派、复兴派和何键派之间的矛盾,选择国民党司法院副院长覃振任院长。在办学当中,吕振羽与国民党的破坏分子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被迫解散时一面尽量拿出事实对学院内外群众进行教育,揭露敌人的反动面目,一面在面对缴出“院印”“院牌”和全院人员名册等无理要求时据理力争,认真细致地做好学员撤退和疏散工作。“塘院”办学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策略,争取了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

人民群众是指在社会历史上起促进作用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它是唯物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马克思看来,作为历史的决定性力量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制度变迁的决定性力量。恩格斯曾指出:“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10]325决定历史进程和人类发展的根本力量是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正因为如此,唯物史观也就是人民群众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是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吕振羽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方法,注意描述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劳动人民的命运是历史的命运,这是他始终坚持的方向。

“塘院”办学是通过启发人民群众对社会环境的认识,以抗战的激情号召和团结群众积极参与,这为党的工作提供了厚实的群众基础和宝贵的工作经验。一是充分利用抗日统一战线的时代趋势。“塘院”办学发生在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背景之中,特有的时代背景赋予其存在的时代可能。在当时日寇威胁武汉、祸及长沙的情况之下,国民党的部分有识志士能够认同“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的民族大义,理解和认同党的战时讲学动员工作的意义。因此,在中共湖南省委的领导下,“塘院”能够以抗日统一战线的名义办学,宣传发动民众抗战,进行阶级教育,并在“塘院”撤离后在周边县建立党的组织。借力发展的结果,是使“塘院”以抗战的名义较为成功地争取到外界支持,从而使其存续了半年之久。二是提高群众的觉悟。“塘院”办学就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中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它还强调依靠和动员群众的路线和政策,深入发动群众办学,举办群众识字班和不同形式的抗战宣传活动,激发群众的阶级觉悟和爱国热情。“塘院”始终与群众打成一片,开展群众路线工作,为中国共产党日后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办学成果:唯物史观实践的精神遗产

“塘院”在中共湖南省委的领导下创办,自始至终有正确的办学理念,使一大批信仰坚定的党的干部得到培养、一大片空白地区的党组织得以建立、一大波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塘院”在当时艰苦的抗战环境中显得风采奕奕,展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

(一)直面现实的开拓精神

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必然有其发生发展的前因或后果,而历史是所有事物的来源,看待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历史的范畴。1938年武汉会战失利后,长沙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关口何去何从,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艰难选择。吕振羽敏锐地看到了社会发展形势,决意依据发展趋势积极准备,主动作为,利用湖南苗岭山脉的巫山和雪峰山为中心的有利地形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同年吕振羽赴邵阳塘田,途中他吟诗表达心境:“八月夫夷泛客舟,江水迎船向北流。节劲古木夹横岸,山穷不是水尽头。”[2]231在“保卫大湖南”,彻底发动和组织群众的背景中,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完全是一种开创性的尝试。这种开创新事物的勇气,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者致力探究真理的初心使然。

创新是创造性实践行为中的一种,是对事物发展和利用的发现创造,以推动物质世界矛盾运动。人类不断通过对事物发展和利用的发现创造,产生出来新的矛盾关系,催生新的物质形态,促使人类向前发展。新时代要理解和处理社会矛盾,正需要吕振羽创办“塘院”时这样的创新眼光与开拓勇气,要勇于投身于创造性的实践行为中,取得新发现,推动社会新的进步。

(二)顺应时势的担当精神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运用历史的观点看待事物,有助于我们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更加全面、立体、客观、真实和更加接近事物的客观规律。吕振羽创办“塘院”自始至终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培养党的后备干部上高瞻远瞩,真实体现其忠诚于党的担当精神。“春申沦陷东南倾,又报寇骑迫洞庭。为保湘山同扣楫,身衔成命过邵城。”[2]230从1938年,吕振羽自长沙去“塘院”时过邵阳双清亭的这首诗中能看出:“迫洞庭、衔成命”是其肩负上级委以的重任,其回乡是“为保湘山”。为完成这一使命担当,吕振羽在极为艰难的处境中周旋、斗争,多次化解困难,用实际行动来挑起办学的重担。为办好一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干部学校,他采用了中共地下党员刘寿祺建议的“旧瓶装新酒”办法,请国民党元老、达官出面担任要职,由共产党掌握实际领导权,实现党对办学的具体领导。这和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极为契合,这充分说明吕振羽深谙历史,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和深厚的历史修养使他产生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坚定信念。

“塘院”办学是吕振羽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运用历史服务于中国革命的一次践行,充分体现了其担当精神。这种践行在新时代的今天依然弥足珍贵。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键,重点是要做好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11]16。中国共产党一贯将担当精神作为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要能够坚持原则、认真负责、迎难而上,凸显担当气魄。

(三)追求正义的斗争精神

坚持实事求是,反对脱离历史条件的空谈蛮干,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方面。唯物史观认同在认清历史形势下,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时机,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从办学情怀来看,“塘院”办学无疑是保卫乡土、弘扬湖湘文化和中华精神的时代写照。“塘田学,遐迩树风声。顽党蜚谣复布谍,兵围三路虎狼行,伪电两册盈。塘田学,风雨斗争深。建党安排巧撤退,迅雷疾雨激人心,长足入山岑。”[2]241“塘院”办学,有多股“顽党”、多方“兵围”、多部“伪电”,有电闪雷鸣般的“风雨斗争”,这本是一条充满艰辛与坎坷的未知之路,可是在民族面临巨大危机的时代,面对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吕振羽忧时爱国、保卫家国的激情被点燃。当时的“塘院”,师生在“迅雷疾雨”中无畏前行,已经成为奋起斗争、保卫乡土、团结向上的集体向往,勉励着那些满怀爱国情操和浩然正气的“塘院”学员成长进步。

四、结语

“塘院”办学虽然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下没能长久持续,但这不影响它成为吕振羽运用唯物史观的一次生动实践,是吕振羽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的展现,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新时代要弘扬“塘院”办学所坚持的唯物史观精神,深刻领会唯物史观的实质,学会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把握当下中国现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抗日办学
抗日小英雄杨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抗日英烈马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