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视域下黑龙江公民生态意识塑造的思考
2020-02-26刘文文霍洪宝张春艳
刘文文 霍洪宝 张春艳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一、黑龙江公民生态意识的现状
(一)黑龙江公民生态意识的积极方面。
1.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度加大。通过调查,环境污染在“黑龙江省公众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中排名第三,紧随“物价问题”和“食品问题”之后,说明了公民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将环境问题与物价、食品等都列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人们开始重视环境污染问题,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对绿色消费的青睐。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提出和发展,新时代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消费观念已经逐渐走进人们心中。绿色消费的核心是消费者注重循环利用、合理消费,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能减少废物量,进而在生活实践中保护生态环境。
3.公民生态维权意识增强。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加大了力度,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相继出台,随着人们环境保护观念越来越强,我省公民对环境保护法律的了解也在增加,对国家出台的或者即将出台的环境保护法律也都相当关注,在自己周遭环境被破坏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拿起法律的武器进行自我保护的同时,也是在保护环境,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生态维权的重要性。
(二)公民生态意识的消极方面。
1.公民生态保护活动参与不足。生态保护活动水平较低,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黑龙江公民的生态保护行为主要是通过节约生活费用或有利于自身健康的行为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但是,如果与节约生活费用无关,需要增加支出或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公民的环保行为就会减少。节约水电是人们经常采取的一种环保行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黑龙江公民中不使用塑料袋购物的比例还非常小。很少有人主动去了解环境保护相关知识。面对环境破坏,一些公民对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的环境问题持消极态度,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很低。只有当环境污染等问题侵犯了他们自己的利益时,他们才愿意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少数公民为解决日常环境污染问题提出申诉或请愿,他们的环境保护行为难以影响环境保护决策,这反映了当前黑龙江公民对生态保护的参与度不高。
2.公民生态意识存在心理误区。生态意识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有助于人们正确处理不断发展的生态问题。人们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但面对发展或生态环境,大部分企业往往会为了达到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生态价值观的受访者仍然属于经济价值的“以人为本”,一切存在的人都在“工业文明”的框架下。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生态保护不能降低公众的生活水平,减缓经济发展速度。他们往往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因此,人们攻击自然,掠夺自然,危害自然,忽视对自然的保护和补偿,必然会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二、公民生态意识存在问题的根源
(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1.经济发展水平是主要因素。环境意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其总体发展趋势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是相对应的。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公民对于环保的追求越强烈,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也越能保持平衡;反之,一个地方经济越落后,就越会把发展经济当作第一要务,希望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有时候还会出现破坏性地使用资源的行为,公民环境意识水平也相应偏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如在东部和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和巨大的差距,所有导致群体之间产生生态意识的差异,都在不同程度地限制公民生态意识的整体水平,对于黑龙江省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对于公民生态意识水平有一定的影响。
2.社会经济利益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不断被调动起来,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积极影响。但是,其在为人们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负面影响也更趋突出。比如,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一些人只看得到切身利益和自己的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谋取私利。这种经济利益的驱动的人们扭曲的价值观严重制约着生态意识的形成。
(二)生态宣传教育不足。当前,我国学校生态教育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态课程模式的弊端。生态意识教育以渗透模式为主,生态科学知识通常会在相应学科进行渗透,内容较为分散,学生缺乏系统和全面认识生态科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态意识教育尚未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在高校开设。第二,缺乏专业的教师。我国中小学和高校生态教育师资短缺,大部分教师缺乏生态知识、技能、法律法规,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生态意识教育的专业知识。第三,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践和参与。当前的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由教师讲授,学生听讲。
三、公民生态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大力发展经济是培养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物质基础。黑龙江省在发展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大力发展经济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能以浪费自然资源为代价盲目地记性生产、扩大经营,这样做的代价是在牺牲子孙和后代的利益。所以大力发展经济的时候必须要做到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对自然资源要合理开发、运用,实现经济、人口、资源之间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发展低碳经济,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对资源进行高效运用,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浪费。科学发展观要求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提高经济发展,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们才能做到自然、经济、人口的协调发展,才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才能让人们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注重公民生态实践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是反映公民意识的良好体现,也是培养黑龙江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重要方法。积极参加生态环境保护活动需要公民的热情和责任感,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积极投身生态保护实践中去,例如,多参加生态讲座,学习一些环保知识,学习从哪些方面注意环境保护,参加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的目的是让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每个公民心中。公民之间还要互相监督,一旦发现破坏生态环境或对生态环境有害的人、事、物,要积极检举揭发,要从源头上制止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黑龙江公民可以采取以下环保行为来减轻环境污染:
1.资源节约行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水、电等,都是资源,要做到节约用水用电,养成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的好习惯。节约一度电就少一分污染。尽量减少大功率电器的使用,黑龙江的夏天温度并不是很高,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就可以兼收空调的使用频率,既可以节约用电,又可以保护自身健康。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虽然给出行带来了方便,但是私家车排放的尾气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所以尽量减少私家车的出行次数,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地铁、公交、共享单车等交通工具,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资源回收行为: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实行垃圾分类的管理条例,所以公民要响应国家的号召,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将家庭中的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等标准进行分类,要将危险和有害垃圾如干电池等投入指定回收桶中。垃圾混合乱放不仅会给环卫岗位的工人带来不便,也不利于垃圾回收再利用,还会影响环境,带来污染。
3.购买环保产品行为:在日常生活洗衣物的时候,要注意洗涤物的组成成分,购买无磷或含磷量低的洗涤用品,减少废水排放对江河湖海的污染。在家庭装修时,要选用环保家居和建材,选用含甲醛量低的材料,在家电选择上也要选用功率较低的。黑龙江公民在选用食品时应该注意选择无公害、带绿色标志的,这样对身体健康也会有所帮助。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在家里点外卖时,尽量不要选用一次性木筷或包装盒,加强环保产品的使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同时也能够节约成本。
(三)生态意识教育的实施。黑龙江省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关于生态环境的公共选修课程,但是没有进行系统的内容安排,普及程度比较低,这些都导致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严重缺乏,无法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基于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设置关于生态文明的公共必修课。黑龙江省各学校应该通过课程设置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相关课程的教材制定方面,不应该单纯地搬用某一种模式,而应该重视课程模式的多样性,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和编写教材。
对于中小学来说,应该开展相应的生态意识教育课程,可以专门开设相关课程,也可以融入其他课程之中。对于大学来说,应该开设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学校要在课程建设中渗入生态文明意识,应该在各门课程中融入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意识和知识,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应该将生态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将其纳入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在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时,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生态文明理论教育引导,强化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与价值认同,以此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思想意识;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应该加强对生态伦理道德的教育,加强生态伦理道德规范的制定和道德模范事迹的宣传;在进行法律教育时,应该将生态环保法作为一个教学切入点,通过灌输相关法律知识,加强他们的生态文明理念及法制意识。
2.加强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在生态意识教育中,黑龙江省各学校还可以通过面向学生开展关于生态文明的讲座、志愿服务、假期社会实践等活动,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因此,学校在开展各项生态意识教育实践活动时,应该让那些环保类型学生社团积极地参与进来,要使这些社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利用网络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也成为一条有效途径。各学校领导及教师应该认识到,现在青少年的上网人数和时间都在持续增长,网络已经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网络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寒暑假期间,黑龙江各学校可以安排或者让学生自行开展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对于大学生来说,一些人并没有作为高素质人才应该具备的生态文明意识。从黑龙江省各学校校园汇总可以发现,学校各个角落都有被随意丢弃的塑料袋以及随意堆放的垃圾,原本清洁的墙面出现各种字画等,这些都是学生缺乏生态文明意识的表现。由此可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不仅要解决面临的环境事件,更重要的是开展生态意识教育,要使人们对生态具有正确的道德感、责任感、价值观,使他们具备优秀的生态文明素养。鉴于此,黑龙江各学校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按照传统的观念,自然对于人类只是一种资源和工具,一切都以人类为中心,认为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类可以任意支配、征服和改造自然。这种观念使人与自然完全处于对立关系,而这也是导致当前的生态危机和人类自身困境的主要原因。所以,应该面向学生开展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价值观念教育,让他们充分意识到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现状,让他们了解当前的人口规模、环境承载能力、温室效应带来的严重危害、水体污染现状、物种灭绝情况等,通过对一些典型例子的介绍让他们知道生态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通过让学生掌握生态环境基本状况,使他们意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让他们认识到人类无法离开自然独立生存,因此人类并不是位于自然的高位,而是与自然处于平等的地位,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保证生命的可延续性,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