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时期李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及地位
2020-02-26欧永宁蔡思思
欧永宁 蔡思思
(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永州 425199)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就将它看作是改造中国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者和先驱者,建党时期李达努力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建党时期李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及地位
(一)深化了对中国国情的理论分析。一切从国情出发,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首要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足点。建党时期的李达对中国国情进行了多角度的理论分析,这主要集中在对中国产业状况、社会阶级状况以及社会性质的认识和判断上。
在《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一文中,李达对中国产业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他驳斥了梁启超关于中国产业状况的错误言论,指出中国已处于产业革命的时期,受国内国际环境影响,中国新式的生产机关非常少,旧有的小生产机关差不多完全破坏,中国无产阶级所受的悲惨,比欧美国家无产阶级所受的更甚。在此基础上,李达明确反对梁启超提出通过资本主义发展中国产业的观点,提出采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开发中国产业更为合适的正确结论。在《社会革命的商榷》一文中,李达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进行了阐述。他指出,进入产业革命时期以后,中国出现了劳动阶级和资本阶级两阶级。由于国际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国产业发展受到摧残,大多数人失业并成为了工钱的奴隶,提出无产阶级只有进行社会革命,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李达还对中国社会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在1923年的《何谓帝国主义》《马克思学说与中国》《社会主义与江亢虎》等文中,李达明确指出了中国半殖民地封建的社会属性,认为中国外则受列强政治、经济的压迫侵略,内则受本国武人政治的摧残掠夺,[1](p224)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导致中国社会的两大“乱源”,[1](p192)指出唯有推翻它们,中国发展才有希望。
李达关于中国国情的多角度理论分析,深化了人们对中国社会性质及其主要矛盾的认识,以及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革命对象等的认识,并从革命主体的培育以及革命路线、方针、政策、任务、目标的制定等方面推进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二)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李达作为中国早期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他结合中国社会革命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李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提出,社会革命的爆发是因为生产交换的原因,是在现有社会经济状态变动中产生的。他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角度分析了社会革命爆发的基本进程,指出社会革命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产物;李达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革命就是其社会主要矛盾激化的产物。因为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化要求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运动会引发经济危机,使富者越富穷者越穷,不断加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最终导致无产阶级革命;此外,在《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马克思还原》《马克思派社会主义》等文中,李达还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目的、原则、性质、主张等,指出社会主义要实现两个最基本的目标:一是救济经济上的不平均,二是恢复人类真正平等的状态。[1](p5)无产阶级在社会革命取得胜利后,应建立劳农专政的国家政权,并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将一切生产资料都收归社会所有,对生产、交易、分配等环节进行充分调和。
李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维度阐述有助于澄清当时各种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误解、误读、诽谤,使人们认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建党时期,李达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而且较早地提出了这一基本原则并予以反复强调。
1920年李达在《共产党》月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一定程度体现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品格;在1921年《马克思还原》一文中,李达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分析,认为中国人应该选择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在1923年的《马克思学说与中国》一文中,李达认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并没有为中国社会革命制定具体规划。无论是在中国革命过程中还是在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政策、策略等的制定,都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国民性,应由“马克思学说的原则和中国的产业状况及文化程度”等来共同决定。[1](p215)
对于理论联系实际基本原则的强调,对于纠正部分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和共产党人把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对于引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李达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建党时期李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贡献及地位
(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李达在建党时期不仅发表了许多文章,从多个角度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而且还揭露了假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以及第四国际的极“左”思潮等的本质,严厉地批判了其错误观点和策略,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它们的界线。1919年6月,李达发表了《什么叫社会主义?》一文,初步阐明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以及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不同。在之后发表的《社会革命的商榷》《无政府主义之剖析》等文中,李达对无政府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揭露和批判。他还撰写了《马克思还原》《马克思派社会主义》《评第四国际》等文章,系统批判了社会民主主义、第四国际的错误理论与主张。此外,在《张东荪现原形》《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等文中,李达对梁启超等所主张的基尔特社会主义也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批判。这一时期,李达还积极翻译、介绍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外文著作,主编《共产党》月刊,创办人民出版社等,这些活动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也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李达还注重向中国民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群众运动的发展。在《对于全国劳动大会的希望》一文中,他就强调了向工人阶级灌输科学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在湖南自修大学担任校长时期,李达为工人和青年先进分子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学说。在担任《共产党》月刊主编期间,他经常引导工人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自身的境况,帮助他们成立工会,开展阶级斗争,积极推进保护工人阶级权益的劳动立法运动。他还担负了平民女校的工作,指导《妇女声》刊物,积极推进妇女解放运动。此外,他也非常关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时常撰文介绍国外的工人运动情况,并到工人群众中去讲解和宣传。可以说,建党时期的李达不仅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驱者”,[2]也是中国“理论界的鲁迅”。
(二)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建党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也是推进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一时期,李达不仅强调了建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了建党的指导思想、根本性质、历史使命、基本策略等,而且在实践上组织和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达在《第三国际党(即国际共产党)大会的缘起)》中指出,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和堡垒,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1920年夏,李达怀着“寻找同志干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回国,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一起,成立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1920年11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为适应建党的需要,创办了《共产党》月刊,由李达担任主编,宣传列宁的建党学说,介绍俄国革命经验,探讨中国革命问题,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批判,其目的就是要像俄国一样,在中国建立一个布尔什维克式的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李达公开批评第四国际不赞成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不承认共产党指导地位的错误言论,强调无产阶级是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参谋部”“柱石”和“头脑”,[1](p134)指出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成功。1921年6月,李达作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以及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建立联系,共同商议建党事宜,认为在中国成立共产党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主张尽快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此次商讨之后,李达作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理书记,不仅担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和组织工作,而且还出席中共一大,并被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
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中国共产党创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在党的创建过程中,李达既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发起者、筹备者、召集者和组织者,又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三)促进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建党前后,李达经历了从“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到“革命救国”的转变。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李达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主张用阶级斗争的手段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彻底解决中国问题。在主编《共产党》月刊期间,李达就倡导举行社会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第三国际党(即国际共产党)大会的缘起》《马克思还原》《马克思派社会主义》等文章,李达明确阐明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在《社会革命的商榷》一文中,李达强调,在中国进行社会革命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唯一正确的手段。[1](p56)此外,在革命策略的问题上,李达号召无产阶级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社会主义上会合,建立革命的联合战线。[1](p219)1921年展开的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纲,确立了党的名称、性质、宗旨、任务等,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提出要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实现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中共一大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显示出我党处于幼年时期,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以及中国革命的对象、进程、规律等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够深刻。在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下,1922年党的二大进一步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国情,明确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制定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对象、任务、前途等。
由于各种原因,建党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上还存在着照抄照搬俄国革命经验的做法,并没有真正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但中共一大、二大在我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和否定。作为中共早期领导人和中国一大、二大的重要参与人,李达无疑为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以及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语
建党时期李达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是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和共产党人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艰苦探索的一个缩影。正是以李达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才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发展。尽管探索中也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但都不能因此而否认李达在推进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杰出贡献和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