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关系探析

2020-02-26赵金元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战略

张 赫 赵金元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大理 671003)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及意义。党的十八大最早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其主要特征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城乡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可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重要途径,促进城乡一体化是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1]

第一,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城市将人口、交通、企业及公共部门、组织等有机联系一起,城市发展的质量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不仅要扩大在国际市场中的国外需求,更加重要的是要基于我国13亿人口这一大市场,要千方百计的扩大国内需求,唯有拉动内需才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通过实施城镇化战略可以为社会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能扩大农村生产和公民消费需求;城镇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交通便利,密切区域间信息交流,为产业驻入提供平台;同时将城镇一体化,有利于区域经济规划,形成地方发展的合力。

第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进农村社会和谐。随着大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等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转移的现象发生,部分产业具有技术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失业率已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城乡基础建设的完善,可以调动农村劳动力参与到社会建设之中。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和第三产业引入增强了就业的长期性,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以供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因而可以更好地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社会治安,促进农村社会和谐。[3]

第三,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开放以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但政府采取了限制外地农民工进城定居的政策,城乡差距逐渐增大,由此也造成了城乡对立的局面。以城镇为发展重点的城镇化战略,通过小城镇的建设,为城市和农村之间增加了一座桥梁,城市将产业专业到城镇,既能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人口密集,又能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小城镇是农业产业化的依托,可以更好地带动其周围农村的发展,把城市、城镇、农村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城、乡文明之间的双向互动,促进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日益融合。

第四,以城镇产业的集聚和辐射,带动周围农村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化建设,节省了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地区再建设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从而更好地吸引乡镇企业和工业在小城镇集中,产生聚集效应,为乡镇企业特别是乡镇工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会进一步支撑小城镇的繁荣和建设,改变农村生产单一的模式,充分利用农村土地、人口等优势,合理分配农村劳动资源,延长产业链,促进农村产业多元化,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农业产业化向更深一步发展。[4]

第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要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十九大报告中将土地“三权”分置,保障了农民对土地经营权,解决了城市建设用地与农村土地配置产生的矛盾,为农民吃下了定心丸,保护了农民利益,有利于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形成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对农村社会良性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是居民自治的基层组织,受文化水平,区域位置、交通等因素影响,一直以来农村治理问题都未得到真正解决,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形成有效的治理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基层工作取得的巨大成果。通过树立全新的农业农村发展理念,发展适度规模的经营,培育更多的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真正实现农业产业振兴,把农村建设成美丽乡村,形成农业有科技、农村有秩序、农民有事业的局面,使农民越来越富裕,让农民在农村既看得见山水,又记得住乡愁。

第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粮食供需紧张问题的有力保障。农业工程是我国人民的生命工程粮食安全是攸关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大事,解决我国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都是党和国家要解决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多年来,党和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以现代科技帮助农业发展,开发新的粮食种子,保护农业用地,加紧对食品安全的监督,拓展农业市场等。乡村振兴为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保护等提供战略支持,坚持依法管粮,打击粮食市场的不法行为。同时,保护可耕地和土壤生态系统,使得农业持续繁荣的发展。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农业出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改善粮食供需紧张的局面。

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农业,天下之伟业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力量的基础在“三农”,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需更加重视“三农”工作,更加重视乡村。[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具有鲜明的的现实性。农村是中国梦能否实现的关键一环,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有伟大工程。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的伟大工程之一,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在实践中要坚持伟大斗争,实干兴邦,团结群众,号召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到农村建设之中。

二、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

(一)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城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为农村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要达到乡村产业的振兴。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变的最大特点是促进城乡产业融合,通过城乡产业的不断融合,力争尽早实现乡村产业的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均有一定进展,便于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在另一方面,我国从业人口中,农业人口众多,但农业劳动生产率一直不高,通过新型城镇化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可以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可以缩小其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解决“三农”问题,使农业达到现代化,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村面貌得到有效改善,这三者的实现都离不开城镇化的大力支持。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人口人均水平较低,这是造成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农村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必须依靠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通过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调整,在城市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将农村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吸纳到城市,促进农村城镇的繁荣[6]。就目前来看,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需要依靠非农产业来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增收渠道,需依靠城镇化战略来促进和支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二)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1.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新形式。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个中国式的全新命题,有其产生的理论渊源和发展的规律。事物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面临的矛盾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要因实际的变化而变化。党的十九大根据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新时代是中国一定会“强”来的时代,也是中国梦实现的一个是阶段。传统的城镇化是功利性的,是粗暴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城市基础建设取得明显的效果,人们获得的实际利益相对较少,但也伴随着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新型城镇化重新整合产业、人口、资金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在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在新时代农村要解决的不再仅仅是农村的生活、生产问题,而更要解决农村富裕、文化强盛的问题。从城市化到城镇化再到乡村振兴,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课题,也体现了矛盾逐渐缩小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初,国家迫切需要发展,因此必须从辐射范围大的城市开始入手;在城市取得一定进展之后,从城市逐渐向周边扩散,在到乡镇,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但放任自流只会加速区域失衡。

当今中国的区域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在发展的基础上,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是社会充分发展的充要条件,而且可以规避发达地区存在的隐形风险。其次,根据公共服务理论,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是政府要提供给公民的必需品。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发展公共服务性事业,有利于体现社会公平,提高政府的权威。

2.城镇化进程给乡村带来的问题。一是城镇化使农村青年劳动力出现严重不足。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年开始走向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二是农村土地荒废问题日益严重。在青年外出务工后,村里留守的多是妇女、老人和儿童,他们没有较为充足的劳动力去从事耕种。因此,农村地区出现了越来越多无人耕种的土地,造成了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三是“空心村”、“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农村地区也日益严重。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为了谋求生活而走向了城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留在农村的老人和儿童却无人照料和看管,我国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因此也变得越发严重。四是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工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工业化污染,造成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都对农村生态造成巨大的破坏。

杭州底浙江印刷公司内的《曲江工潮》,就是由这公司内的工人所组织的互助会所办的,现在已经夭折了!这样微小的组织,这样幼稚的《曲江工潮》,在诸君未必会知道彼,而且彼已经解散、夭折,也没有知道彼的必要了,可是这次的解散、夭折,却有值得印刷工人们注意,或许值得一切的工人和团体注意的所在,因此我要写出来给诸位借鉴。

3.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城镇化过程带给乡村问题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拉大,农村农业发展进程缓慢等。这使农业农村问题突出,同时也反映出城镇化水平和质量还有待提升,这些挑战都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城乡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的必然选择。许多乡村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向城市靠拢,失去了乡村自身的魅力与韵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现象也在精神层面造成了城市与乡村的不平衡。因此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疑是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给乡村带来的问题的必然选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解决城镇化过程给乡村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乡村可以真正达到产业兴旺、农民宜居、乡风文明、管理规范、农民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在加快城镇化步伐的同时,乡村也能够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7]。

4.乡村振兴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相辅相成、互促共进。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建设相辅相成。一方面城镇的发展不能摆脱乡村的发展,城市需要农村和农业领域的滋养,城市如果没有农业的滋养,城镇化将成为海市蜃楼。城镇化还要依靠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和新公民,以此提升农民的生产和消费能力,扩大城镇产品销售市场。乡村振兴也需要城镇化的支撑,城镇化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现代技术支持和人才方面的帮助,农村人口在向城市转移中,通过对农业人口就业培训和技能传授,也变相地向农村传递了现代文明,可以在农村传播科学知识,使农村发展更加科学和开放。因此,乡村振兴和推进城镇化要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各自的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城镇化两者互促共进。首先,在城镇化的不断推动下会使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进一步得到缓解,在小规模经营、资源不足条件下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促进农业人口有效转移,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腾出空间,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创造条件,通过城镇的辐射和带动,在农村寻求新的发展动力,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农村一二三产业能够协同发展。此外,在城镇化的加速阶段,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稳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稳定发展,需要乡村发挥“稳定重心”的作用。在解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问题,要增加人口城镇化率,需要全面落实农村改革,在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上重点进行突破。

三、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牢固树立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步。农村要发展就必须改变以往那种“以城带乡”的思维定式,虽然城市化使得城市发生了全新的变化,有效的带动了农村发展,但是城乡二元制的壁垒依旧未能打破,尤其在计划部署、政策制定、资源分配等方面对农村、农业的倾斜度较小,加剧人地矛盾、资源紧张的矛盾。用发展城市的方式、方法、理念发展农村,忽视农村特有的文化背景、生产基础,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的,将农业发展置于工业化、城市化之后,只会加深农业发展失衡的现状,其次,更要摒弃“乡村主义”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小农经济占据了全部,小农思想也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但是小农经济的封闭性、落后性等弊端也造成了中国古代王朝的更迭。那种提倡农村价值观念之上及鼓吹小农经济存在的价值性、合理性,是完全不符合时代潮流的错误思想,将生产要素拒农村的门外是无法促进农村生活富裕的。

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是城乡之间的双向互动模式,将农村和城市放置在同一个共同体之中,利用城市发展的成果引导农村发展,又根据农村农业发展缓解城市内部矛盾提高城市化水平,从而达到区域整体发展进步。城市和乡村是都是社会庞大的群体聚集场所,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因此,在建设规划、工作部署、资源分配等实际工作中,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将乡村和城市融合统一,探索农村发展模式,提高农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

(二)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和建设。发展城乡一体化,必须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作为基础。一直以来,城乡二元制结构极大限制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有效互动,将农村与城市规定为两个独立的个体,由于政策倾斜,所有资源集中在城市,使得城市快速发展起来,由于诸多因素限制,农村发展始终滞后。在公共卫生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城市都优于农村,导致许多社会问题频频出现,农村也成为了掣肘城市发展的阻力。原有观念认为,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进步,必然会造成辖区内农村的进步,因此在制定政策、建设规划时,优势资源都倾斜城市,但是农村发展依旧缓慢。

在城乡一体化规划中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划为重点,突破户籍制度的壁垒,将城市与农村统一规划,认识到农村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根据人口集聚的规模,将公共资源进行均等化分配,构建城乡平等的空间结构,同时要注重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等全方位的一体化规划。此外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对此要合理布局和建设城乡基础设施,要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为最终目标。

(三)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当前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是有很大区别的,往往农村的要素流向城市是非常畅通,但从城市流向农村却并不容易。城市在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到政策、交通、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劳动、资本、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流动性都大大强于农村,且相对活跃。活跃性强的事物是较为容易流向活跃性较弱的地区,但是封闭地区的生产要素,受活跃性及生产力影响,很难在活跃性较强的区域。从经济学角度说,农村由于劳动力价格低、开发程度低、潜在市场大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城市生产要素是非常容易流入农村;但是农村由于农业产业竞争力小,产业链单一,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建筑性不强,科技水平不高等因素影响,生产要素很难在城市流动。因此当前迫切需要深化城乡要素流动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生产要素流动机制,农村自身要打破集体封闭,建立对外开放的农村发展制度,引进资本、技术等要素,吸纳城市先进成产力,变革农村发展模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使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变得畅通无阻。

(四)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以城乡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社会的文化资源,促进城乡文化资源的发展和共享。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失衡问题由来已久,农村开展文化活动的场地相对较少,农村居民的文化活动意识相对单薄。地方文化单位应该积极引导农村文化场所自建,自建与政府建设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政府压力,也能提高农村文化活动参与率。通过城市和乡村合作开办文化活动,例如农家书屋、文艺下乡、文艺驻村等,把农村变得更加多彩,文化底蕴更加浓厚。建立合理城乡文化管理机制,培育基层公共文服务人员,化解决城乡文化失衡问题。从城市到农村建设无缝隙的共享公共文化体系,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得到极大补充。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共同建设和共享,可以促进文化资源配置的规范化和均等化,形成全面发展的格局,这样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社会公平。

(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根本之道。自然界是人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人与环境问题是伴随着生存而开始的,原始社会时期,人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对自然界认识相对较少,因此对自然界的获取往往是可回复的。随着人们对自然界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对物质财富的追求等对方面因素影响,人对自然界的破坏程度也越来越大,从陆地污染到水体污染、到空气污染,加剧了环境恶化程度,极大的降低了环境承载能力。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越深,对自然界破坏的能力也就越大,同时保护自然的能力越是越大。发达国家在资本原始积累到资本输出阶段制造了大量的污染,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环,遭到了自然界惨痛的报复。

因此,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发展理念。在乡村振兴中,坚持生态宜居,尊重农村的自然状况,维持良好的生态状况,根据农村现有条件,作保护性开发。把人地关系放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既要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又要避免土地浪费或者土地过度开发,营造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共同目标。乡村振兴和城镇化两者不会自相矛盾,城市发展和农村的发展是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需要统一规划,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8],使社会公共资源在城乡得到均衡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可以达到共建共享,关键还需要重点解决解决人口诸多要素权益在城乡配置不同步的问题,要以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基础,实现市场要素配置均衡为重点,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协同推进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城镇化城乡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城乡涌动创业潮
战略
家乡的城镇化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