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对川崎病患儿临床疗效分析

2020-02-26刘志鑫辽宁省大石桥市中心医院儿科1151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4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川崎亚群

刘志鑫 辽宁省大石桥市中心医院儿科 115100

川崎病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血管炎性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疾病,常见于5岁以内儿童,临床症状主要有颈淋巴肿大、口腔黏膜充血、发热、眼结膜充血等。该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普遍认为与机体感染有关,但目前尚未发现特定病原体,因此有学者提出该疾病是介于感染性疾病和结缔组织疾病中间的一种疾病类型。相关研究显示[1],心脏受累是该病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由于患儿血管内皮炎症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发生动脉瘤或心肌梗死,如不及时治疗对患儿生命安全威胁较大。该疾病临床治疗尚无特效方法,以调节患儿免疫系统功能,改善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因子水平为主。早期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可以控制急性症状,降低冠状动脉病变概率,但单独用药效果有限。本文对我院41例川崎病患儿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探究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1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儿均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患儿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男23例,女18例;年龄4个月~5岁,平均年龄(2.1±0.5)岁;患病时间3~20d,平均患病时间(6.8±1.1)d。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生产厂家: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批号:国药准字S10970032)联合阿司匹林(生产厂家: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批号:国药准字H13023636)治疗,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用药量为2g/(kg·d);口服阿司匹林,初期用药量为30~50mg/(kg·d),3次/d,患儿退热3d后将药量减至3~5mg/(kg·d),1次/d,所有患儿均连续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对比患儿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CD4+、CD8+以及CD4+/CD8+)情况;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内皮生长因子、内皮抑素、内皮一氧化氮合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10、血清降钙素原)。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标准设定为0.05,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比较 治疗后,患儿CD4+、CD8+、CD4+/CD8+均明显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患儿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2.2 血管内皮因子比较 治疗后患儿内皮生长因子、内皮抑素明显低于治疗前,内皮一氧化氮合酶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后患儿炎症因子水平均有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表2 患儿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因子比较

表3 患儿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川崎病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尚未有明确研究结果,随着我国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惯的不断变化,其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冬春季是患儿川崎病的高发时期,患儿发病后的临床表现与感染性疾病较为相似,临床诊断难度比较大,很容易因为误诊或者漏诊导致患儿疾病治疗出现延误情况,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根据其病情程度可以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以及慢性期四个时期,如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患儿形成冠状动脉瘤,严重影响患儿生命安全。川崎病患儿病发后小血管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炎性反应,对冠状动脉影响最大,进而诱发血管炎,促进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升高。初期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炎性因子水平提高,内皮细胞的活化性明显增强,加重对血管内皮层刺激,导致通透性增强,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严重心血管损伤。

丙种球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包含大量的抗体。丙种球蛋白的输注能够提升患儿体内的免疫因子,有效缓解患儿体内的毒性反应,同时能够降低外周血淋巴T细胞的生长速度,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10的分泌[2],将其免疫系统从无免疫能力逐步提升至暂时免疫保护状态,确保抗原与抗体作用过程中对各类病毒及细菌进行清除。阿司匹林属于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抗凝作用。一方面,可以有效抑制环氧化酶与血小板结合,阻断血栓素A2形成,缓解内皮活化反应,预防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另一方面,可通过阻止前列腺素合成,抑制组胺等炎性介质释放,实现镇痛和抗炎作用。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的联合应用能够降低患儿体内炎性因子水平,同时实现对各类病毒性或细菌性疾病的控制。

本文结果显示,患儿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血管内皮因子、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均优于治疗前,组间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得结论与马光举研究成果具有一致性[3],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川崎病对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分析,本次研究从免疫学检验角度进行分析,说服力更强。但本次研究受时间限制,未对患儿远期疗效进行跟踪,可在以后工作中进行深入研究。综上所述,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在川崎病患儿治疗中的应用对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血管内皮因子、炎症因子水平的调节均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儿体内的炎性反应,提升免疫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川崎亚群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miRNA-145和miRNA-143在川崎病患儿血浆中的表达及意义
CRP和NT-proBNP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意义
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在恶性肿瘤中的价值
丙种球蛋白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观察
壮尔颗粒对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