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R1基因外显子26多态性与儿童白血病关系的研究
2020-02-26田园青曾庆曙
田园青 曾庆曙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细胞的B系或T系细胞在骨髓内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性疾病,其儿童期(0~9岁)为发病高峰, ALL高危人群的早期发现对于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人类多药耐药基因1(MDR1)位于7号染色体长臂,编码P-糖蛋白(P-170),该蛋白位于细胞膜上,有药物泵作用,将进入细胞的药物泵出细胞外而使细胞产生耐药。研究表明MDR1外显子26的多态性与很多肿瘤的发病相关,如肝癌、大肠癌、子宫内膜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1]。近年来,MDR1外显子26的多态性与儿童ALL易感性之间的关系已被广泛研究,但研究者们仍未得出统一的结论,本文即通过全面的文献检索和客观的分析来评价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筛选 文献检索的数据库包括PubMed、CBM、Cochrane、维普数据库、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等,检索的文章截止发表日期为2019年7月30日,检索的关键词包括“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多药耐药基因1(Multidrugresistancegene1,MDR1,ABCB1)”“基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 mutation, variants)”。
1.2 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文献是关于MDR1外显子26基因多态性和ALL易感性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②病例组的ALL病人均诊断明确,且有合格的对照组;③文献中包含病例组和对照组的不同基因型频率的数据。(2)排除标准:①纳入的文献不是病例对照研究,如系统回归或只有病例组而没有对照组等;②文献中无法获得详细的基因型频率;③文献质量根据NOS评分后属于低质量的文献;④文献中的数据存在明显的不可靠性。
1.3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 文献中提取的数据包括第一作者,文章发表的年份,研究人群的国家、种族,病例组的年龄,对照组的来源,病例组及对照组基因型频率(CC、CT、TT),HWE平衡检验等。文献的质量评价依据NOS质量评分表[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 (NOS)]分为高质量(评分=9、8)、中等质量(评分=7、6、5)以及低质量(评分≤4)文献,低质量文献在文章初筛时已被排除。数据提取和文章质量评价过程由两位独立的人员进行,任何不同之处和有争议的地方均会通过讨论最终达成一致。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以OR值和95%CI为效应指标,采用STATA12.0作为分析软件。通过χ2检验的P值来判断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的HWE平衡,通过χ2检验依赖的Q检验来判断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异质性,若Q检验提示两者之间无明显异质性(P>0.1),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否则将采取随机效应模型。异质性的大小根据I2的数值来判定,一般来说,当I2<50%时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当I2>50%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同时,本文对研究人群的国家、种族,病例组的年龄,对照组的来源等进行了亚组分析,并采取逐篇排除法检测异质性的来源,最后计算文章的发表偏倚,若文章存在发表偏倚则进一步采取剪补法确定其来源,进而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特征分析 经检索共计有206篇相关研究的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逐步筛选,最终获得13篇符合要求的文章[2-14],总计1 955个病例组和1 877个对照组。纳入文章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纳入文章特征
对纳入文章进行质量评价,其中有5篇为中等质量研究[5,6, 9,10,14],其余均为高质量研究。对纳入文章进行HWE检测,当P>0.05时认为对照组符合HWE平衡,经检测共有3篇不符合HWE平衡[2,7,10],其余10篇均符合HWE平衡。
2.2 系统评价结果 分析采用的基因型为:TT vs CC,(CT+TT)vs CC,(CT+CC) vs TT,(CC+TT) vs CT,T vs C,当P均<0.05时记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算得出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5种基因型的效应指标
结果表明仅在(CT+CC) vs TT和(CC+TT)vs CT这两个模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其进一步行亚组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当种族为亚洲人、对照组为社区来源、符合HWE平衡以及纳入的文献为高质量研究时,亚组分析的结果可表明MDR1外显子26的基因多态性与儿童ALL易感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表3 亚组分析
2.3 敏感性分析 分析表明,当逐篇排除纳入文献时计算结论会发生反转,如当排除Jamroziak et al[2]这篇文章后,剩余文章计算的结果为OR值0.630 179 65,95%CI 0.386 785 16~1.026 736 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另一种基因型(CC+TT) vs CT中,也观察到同样的问题。在这两种基因模型中进一步行剪补法分析,得出的结论相同,可知以现有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并不稳定。
2.4 发表偏倚检测 用Egger法进行发表偏倚检测,结果表明在上述两个遗传模型中不存在发表偏倚(P>0.05)。
3 讨论
尽管单个位点的核苷酸突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使表达的序列发生改变,但一些基因突变已被发现与儿童ALL的易感性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15],MDR1外显子26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其表达产物P-糖蛋白(P-gp)的功能相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表达产物P-gp的折叠及其插入细胞膜的过程而使其功能各异。P-糖蛋白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170kD的跨膜糖蛋白,既能与药物结合,又能使细胞内药物泵出细胞外,是细胞的一个重要防御机制,可能因P-糖蛋白功能的改变降低了细胞的防御机制,导致其与儿童ALL也有一定的关系。
本篇文章研究发现MDR1基因外显子26多态性与儿童ALL的易感性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仅在(CT+CC) vs TT和(CC+TT) vs CT这两个模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作为儿童ALL的易感因素。但进一步分析表明,目前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异质性,异质性来源可能是种族、对照组来源以及是否符合HWE平衡等,若以后有新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出现,则结论可能发生反转。但本文仍存在不足,首先儿童ALL的发病可能是多个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次本篇研究无法对病例组的接触暴露史进行分析,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等因素也在儿童ALL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 MDR1外显子26多态性与儿童ALL易感性仅在(CT+CC) vs TT和(CC+TT) vs CT这两个模型中可能存在关联,进一步分析发现较高的异质性可能来源于种族及对照组来源等,敏感性分析提示目前研究的结论稳固性不佳,后期仍需更多数据扩大研究,以得出可靠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