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国考“A+”如何炼成
2020-02-26曹凯
文/本刊记者 曹凯
绩效国考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抓手,也是公立医院管理变革的指挥棒。
2020年7月,三级公立医院绩效“国考”,第一次公布考评成绩单。全国将近2400家三级公立医院参与其中,获得A及A以上评级的医院数量为230多家,仅占10%。这一次绩效国考,是国内第一次大规模进行类似的考核,也是第一次公布类似的结果,将“绩效国考”的话题热度进一步推高。
未来,绩效国考或将会成为医院年度必答题,经验共享、共识凝聚将是绩效管理持续循环改进的前提基础。在第十四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上,6家获得A+以上评级的三甲医院来到厦门,在9月26日举办的“绩效国考A+的背后”分论坛上分享自身经验。
本场分论坛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党委书记穆耕林主持,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付强出席并致辞。另外,本场分论坛也获得石药集团特别支持。
穆耕林 党委书记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付强 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谢苗荣 常务副院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谢苗荣:多层次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协调
“医院管理离不开绩效管理工具,绩效管理在很大的程度上引导着医院发展的方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以下简称“北京友谊医院”)常务副院长谢苗荣9月26日指出。
以北京友谊医院为例,他首先详细介绍当前公立医院多层次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导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主导的住院医疗服务DRGs评价体系和提质增效控费关键绩效评价体系,以及北京市医管中心主导的市属医院年度绩效考核与评价体系。
除此之外,北京友谊医院还有医院内部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医疗服务产出绩效考核体系,关注工作量、工作质量评价;综合目标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基于上级部门要求、结合医院发展规划制定;成本控制管理考核体系,强调成本费用控制。
由于绩效分配始终是医院和科室两级的问题,多层次绩效管理最终落地到院科两级的考核和分配制度。因此,谢苗荣指出,院内一次分配要细化考核单元,实现对不同类别人员的精准考核和分层激励;科室核算细化为门诊、住院、医技和护理四个单元;门诊细化至出诊医师个人,住院细化至主诊 医师组。
同时,医院还要规范科室二次分配,分别制定医生、护士、技师等类别人员的二次分配方案。
在实现路径上,医院综合目标考核、成本管控考核结果直接修正月度基础绩效,实现全过程绩效考核与分配。
在绩效管理实践中,谢苗荣强调要遵循“注重制订方案、签订责任书、全员培训、定期考核、结果兑现”的过程循环。
同时,谢苗荣指出,医院以绩效考核为导向,实现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提升;提升多院区同质化服务水平;激发人才活力,创新驱动发展;推进精细化管理,实现运行效率提升;持续提升患者满意度,融入不同管理目标。
丁晶宏 副院长中日友好医院
丁晶宏:主诊医生负责制驱动的绩效考核变革
“医院2016年开始实施主诊医生负责制,成为整个变革的核心和原动力。”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丁晶宏 9月26日指出,为了与主诊医生负责制相适应,医院尝试护理垂直管理,医疗和护理绩效考核分开,护理部主导护理绩效变革。同时,医院建立床位调配中心,打破内部藩篱,高效利用资源。
在此基础上,医院希望探索基于主诊医师下的和护理垂直管理下的绩效管理体系,绩效考核和分配要细分到组到人。
这一工作有医院院班子的共识与决心,也有各部门的配合与协同,同时也要依靠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整合。丁晶宏特别指出,医院还专门成立运营与信息部,希望“在基于信息化的医疗价值、质量、效率和经济成本核算基础上进行精细化运营及绩效管理”。
当然,这一新的探索也面对一些难点,绩效核算单元的大量增加,从119个增加到320个;同时,由于大量诊疗数据不能归集到组到人,绩效核算无法实现按组按人分配,就需要“海量数据的归集整合”。
经过前期梳理,医院开始启动医院精细化运营管理项目,依托信息系统建立一系列绩效考核相关的工作模块。据她介绍,基础业务平台模块,包括41个字典统一标准,规范数据质量,16个系统数据整合。面向科室、项目、病种的成本核算系统模块,关注核算单元盈亏状况。预算管理系统则是基于目标管控的工作基础,也是实现收入目标、工作量目标的追踪工具。除此之外,上述模块还包含绩效管理系统。
在新的绩效体系下,丁晶宏指出,月度绩效以效率类和质量安全类指标为主;季度、年度绩效以质量安全、成本管控、满意度等指标为主。新的绩效方案强化成本管理,考核科室可以控制的成本;考核成本可到科室、到组、到人。
丁晶宏认为,这一变革探索“驱动信息应用的精细化整合,驱动医院经济运营管理体系精细化,驱动医院业务技术管理精细化”。
“绩效要服务战略。”她最后特别强调。
夏家红 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夏家红:绩效国考的武汉协和探索
“绩效国考的结果,医院在湖北省排在第1位,在全国排第14位。全院干部职工共同努力,适应国家政策的调整,交出了一份还算满意的答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夏家红指出。
为了应对绩效国考,武汉协和医院成立综合绩效领导小组,一把手出任组长,综合质量管理办公室和职能部门联络员对口负责,建立多部门统一协调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工作会,负责制定、改进绩效考核工作方案;季度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会议,分析薄弱环节,部署管控措施;季度医疗工作会通报,关注持续改进。同时,医院还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在医疗质量建设上,医院管理层明确三级医院的功能定位,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健全《临床新技术新业务管理办法》,希望打造自身核心技术。同时,医院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健全双向转诊渠道,拓展远程医疗,参与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除此之外,医院强调落实核心医疗制度,完善质控信息系统,强化电子病历质控,加快推广临床路径。医院还推出合理用药专项整治,提倡合理使用耗材,规范诊疗。除此之外,医院还积极梳理门诊、住院流程,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组建MDT团队,推进日间诊疗,持续改善医疗服务。
为了提升运营效率,医院强化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率;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夏家红还补充介绍,医院提出全面、全过程、全员成本管理;建立规章制度90余项,梳理内控风险点185个,强调内控管理规范化;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规范招标制度和流程。
最后,医院还注重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人才培养。医院自建院内学科评估体系,科学设定指标,横向年度考评,以评促建,通过压力传递激励职工成长。夏家红特别指出,医院制定《协和医院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8-2028)》,希望能够培养协和名家、名医、名师,形成多层次人才梯队,构建医学人才高地。
曾勇 副院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曾勇:绩效国考是指挥棒
“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目标是倒逼医院管理者要关注精细化管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曾勇强调,绩效国考是指挥棒,目标是引导医院从粗放型向精细型医院管理转变。
尽管华西医院在绩效国考中仅次于北京协和医院,曾勇还是指出,全院上下还是要“查找短板,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运营效率两大维度,总分1000分就占到700分,反映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医疗效率,尤其要特别注意”。
他特别点出,华西医院在手术占比、微创手术、四级手术、单病种质量控制等方面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大型公立医院的发展方向是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医院智慧化。10年前,我在美国的南加州大学附属医院参观的时候,医院600张病床中300张属于外科病房,300张属于ICU病房,没有普通的内科病房。国内大型公立医院未来将逐渐向这一方向发展。”
下一步,华西医院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拓展微创手术。曾勇特别介绍,医院有一部分专家,通过实践微创技术转换跑道,实现职业发展的弯道超车,就是很好的榜样。
同时,医院还将以绩效为指挥棒,激励疑难重症手术开展。除了更新医院四级手术目录,曾勇特别指出,考核指标、职称晋升未来要导向疑难重症;资源导向支持高新技术;绩效导向危急重症患者收治。
另外,医院还要利用智慧化手段,探索更精细的运营模式。他特别提到,医院将继续推进单病种精细化管理,探索病种的精细化绩效考核。
最后,曾勇提出,医院要多措并举,持续拓展手术效率。比如,积极拓展日间手术;加强手术准时开台,强化手术是自愿调度,等等。
金昌晓 党委书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金昌晓:绩效考核管理的长期思维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在绩效国考中获得A++评级,得分在全国参评医院中位列第4位;平均住院日在2019年降到4.9天,术前的平均住院日仅为1.56天。
北医三院党委书记金昌晓9月26日列出上述数据,让很多参会医院管理为之侧目。仅平均住院日一项数据,就显示出北医三院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金昌晓特别指出,医院在这方面的探索实际上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了。
早在1990年代,北医三院管理团队在海外交流中发现,国外医院平均住院日仅为五六天。为了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医院管理层对标澳大利亚同行,在内科病区试点管理变革,提升运行效率,压缩平均住院日。
不过,不同国家医疗环境差别很大,对照比较并不容易。金昌晓指出,北医三院2003年开始调整方向,让每个学科自行在北京地区医院选择对照科室,“血液科跟人民医院对照、泌尿科跟北大医院对照、神经内科跟宣武天坛对照”,寻找差距,提升效率。
经过多年努力,“2016年平均住院日降到7天左右,医院就不再刻意去压缩”。不过,由于管理让全院上下形成惯性,平均住院日依然在逐渐下降。“为了压缩平均住院日,医院从1996-2019年抓住一些关键点:大力推进临床路径的改革;依托DRGs付费改革,持续调整绩效考核指标;大力推广日间手术”。金昌晓对北医三院如此总结。
同时,他也特别强调信息化建设在医院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医院每年信息化投入两三千万元”。
不断追求运行效率提升的同时,金昌晓也特别指出,医院的质量安全管理、医患满意度管理,也取得了很好的绩效。
吕富荣 副院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吕富荣:依托绩效考核推进外科变革
“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DRG改革,是2020年两个最热门的行业话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重医一院”)副院长吕富荣一开始就强调绩效国考的重要性。
“在2018年度考核中排名全国第39位,国家监测指标得分834分,国家监测指标等级A+”。面对绩效国考,他给出自己的建议,医院要确保数据真实性,注意统计口径,明确数据提供部门,注意数据审核,做好病案首页质控。
“绩效考核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抓手”。吕富荣当天特别挑出8项手术相关指标,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促进外科发展的一系列建议。他尤其着重强调上述绩效考核指标的决策导向,包括推进分级诊疗;推动医院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内科外科化;鼓励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服务于疑难危重患者,开展“大手术”;引导医院重视患者安全;促进医院实施标准化控制,提高医疗质量并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
随后,他建议三级医院关注政府对其的功能定位。按照国家对三级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顺应医学发展规律,收治疑难危重患者,提高外科床位,开展微创手术,开展三四级手术,“要做‘精品店’,不做‘大超市’”。
在他看来,为了符合功能定位,医院应该关注出院患者手术占比,出院患者微创手术占比,出院患者四级手术比例等指标。吕富荣指出,重医一院优化微创手术目录、四级手术目录、疑难危急重症疾病目录,引导科室调整病种结构。
“全球每年大手术>3亿例,0.5%死亡率,死亡病例≥150万例。80%的手术死亡发生于高风险人群,即大手术患者、老年人、合并症患者、急诊手术患者,等等。”吕富荣还指出,手术安全至关重要。
医院应该“采取措施确保围手术期安全,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尤其是要关注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等绩效考核指标。
除了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术前讨论制度、手术分级管理等举措,吕富荣当天推荐引入加速康复外科,保障手术安全,降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