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肠止泻方对湿热型秋季腹泻患儿的效果分析
2020-02-26
(许昌市中心医院儿科,河南 许昌 461000)
轮状病毒主要流行于秋冬寒冷季节,是引发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主要原因,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对上皮细胞造成损伤而引发腹泻,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性状如水、蛋花汤样并伴有腹痛、呕吐、恶心等症状,部分患儿因脱水、并发症而威胁生命[1]。蒙脱石散属天然蒙脱石微粒粉剂,临床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取得较好效果,但亦存在诸多不良反应。基于此,本文对此类患儿采用中药清肠止泻方治疗,观察其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本院接诊的89例秋季腹泻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掷币法予以分组。对照组:44例,男23例,女21例;年龄8个月~3岁,平均(2.03±0.56)岁;病程8~30(18.96±3.12)h。观察组:45例,男22例,女23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1.95±0.62)岁;病程10~30(19.31±3.02)h。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均接受西药蒙脱石散治疗,将3 g蒙脱石散溶入50 ml温水中,摇匀温服,1岁以下,1袋/d;1~2岁,1.5袋/d;2~3岁,2袋/d;均分3次服用。观察组患儿均接受中药清肠止泻方治疗,组方:葛根5 g、金银花6 g、黄芩6 g、黄连3 g、滑石10 g、炒山药10 g、炒白术15 g、茯苓10 g、甘草9 g,水煎服,早晚分服,1剂/d。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评价疗效。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大便次数、止泻时间、退热时间、止吐时间。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价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治愈:大便次数、性状正常,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消失;显效:大便次数减少,性状逐渐正常,发热、呕吐等症状显著减轻;有效:大便次数减少,发热、腹痛等症状均减轻;无效:大便次数未见减少,发热、腹痛等症状未见改善或加重。两组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2.73%;观察组:治愈11例,显效14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33%。观察组疗效较对照组高(χ2=5.35,P=0.021)。
2.2症状消失时间 观察组止泻、退热及止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2.3不良反应 对照组:恶心3例,过敏2例,轻度便秘6例,发生率为25%;观察组:恶心1例,呕吐2例,发生率为13.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34,P=0.037)。
3 讨论
小儿秋季腹泻多发于每年的10~12月,该季节是轮状病毒高流行时,患儿容易因喂食不当造成轮状病毒感染而引发腹泻。该病毒主要感染、破坏肠粘膜细胞,致使肠粘膜细胞吸收功能受损,产生大量肠毒素,破坏钠-葡萄糖协同运输蛋白载体居中调节的水分再吸收功能,从而发生腹泻。蒙脱石散是临床治疗小儿腹泻常用药物,该药物具有层纹状结构和非均匀性电荷分布,能抑制肠道内病毒、病菌生长,同时对消化道黏膜还具有较强的覆盖保护作用,能修复消化道黏膜损伤,具有平衡菌群、止痛等作用,但其容易发生恶心、呕吐及便秘等不良反应,从而影响治疗效果[2]。
小儿秋季腹泻属中医学“泄泻”“大肠泄”“小肠泄”等范畴。中医认为小儿脏腑极为娇嫩,冷暖不知自调,易为外邪侵袭,风、寒、暑、热诸邪均可携湿侵入人体,而致泄泻。盖因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脾虚则水湿运化失职而停滞中焦,湿邪困于脾阳,郁久化热而致湿盛濡泻;脾主升清,脾虚则水湿、谷物不能分辨清浊,使水湿、谷物合污而下,发为泄泻,加之小儿乃纯阳之体,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等特点,极易催病入里化热,发为泄泻。故而治疗应以清肠解热、化湿止泻,方用清肠止泻方。方中葛根辛甘而凉,善解热生津、升阳止泻,金银花甘寒清泄,善清热解毒、疏解风热,二者合为君药,用以清肠热、解肠毒;黄芩、黄连苦寒清泄而燥,二者合为臣药,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滑石甘淡性寒,善清解暑热,收敛止泻;炒山药善补脾养阴、固精止泻;白术善健脾益气、燥湿止泻;茯苓甘淡渗利,善渗湿健脾、补虚止泻;四者合为佐药,用以健脾燥湿、收敛止泻;甘草为使,调和众药。诸药相和共凑清解肠热、化湿止泻、健脾益气之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止泻时间、退热时间及止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可见中药清肠止泻方可迅速缓解患儿发热、呕吐等症状,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清肠止泻方治疗湿热型小儿秋季腹泻效果显著,能快速缓解呕吐、发热腹泻等症状,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