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0-02-26蒋艺芝湘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文/蒋艺芝 (湘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市场上文化创意产品错综复杂,各具特色。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与文化有关且被某些群体所认可的创作,可以称为文化创意产品。狭义上则是指附带传统符号的商品。传统于现代设计的而言,是一个包含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在现代设计中,将传统加入创作理念是很有必要性的。也只有梳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协调好传统文化元素符号与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关系。
一、传统文化元素符号的应用原则
(一)区域民族性原则
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让人深入探讨的问题。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有利于促使区域民族文化不再成为少数民族的“私产”,对原有封闭、落后的民族地区是一种激活。改变了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内自己内部所享用,为本乡或本族的普通百姓服务的生活所需的模式。将原先的乡土性质进行提升,突破随民俗生活自然传习的惯性并打破时空的界限,能作为文创产品被他地、他族的人群所接受。作为“自用”功能的延伸,传统文化元素符号与文化创意产品的结合,是民族文化在“他用”中的体现,推动文化的传播,消除了对民族地区原有认知上的“神秘感”,也孕育出文化内部新的动力和融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原有的自然发展的路径提供出一种新的渠道,民族地区的“物质产物”不再是孤立,为服务小群体而存在,而是以一种产业化,商品化的表现形式展示出来。而传统文化元素符号是伴随着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而发展,二者是属于伴生关系,相辅相成。融入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灵魂与核心,独特的性质及功能,也符合现今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
(二)认知性原则
从起初的“师法自然”再到“和谐共生”等思想,这都体现了生命与自然之间的共性,共性的特点贯穿着文化创意产品的始终。传统文化元素要经过选用,提取,再造、组合等步骤才能应用于文化创意产品上,这个过程的首要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符号的本身进行认知,文化内涵的分辨。
而这个认知关系也构成了功能与形式二者之间的平衡。二者之间的强弱关系也会如“蝴蝶效应”一般,影响人们对于文化创意产品的不同审美需求,也就造就了现如今的,极致的简约或繁复的奢华这些不同的审美态度均存在于世。
(三)审美及指示原则
1.指示功能
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在使用传统文化元素符号的过程中势必会传递某种信息和寓意。在一定程度上,传统文化元素符号是文化创意产品的附属品。设计师将传统元素应用于文化创意产品中不仅仅要传递元素的信息和寓意,而是要用这种“隐喻、象征”的艺术手法,来加强产品及产品之间的物与物之间的联系。元素符号之所以能传递寓意,是因为文化创意产品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符号系统,是具有表现与等语言功能的综合系统。
2.审美情感功能
美学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在《艺术》一文中指出:“一种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传统元素符号作用于文创产品的设计中,就是一种有“意味”的设计方式,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还满足了其情感需求。另外,传统元素符号中的审美情感功能和艺术审美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一样的,左右人的情绪,让人产生美的享受与感动。(见图1)
图1 审美情感流程图
二、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在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文”与“创”的不平衡
上文提到的目前市面上的文化创意产品的种类多,表现形式也错综复杂,从而也出现笔者标题上所提到的“文”与“创”的不平衡。有些文化创意产品中仅应用了“文”的涵义,载体中也是在“文”这个特点上处处做“文章”。将各种类型的元素糅杂在一起,随意排布。这种表现形式从表面来看毫无瑕疵,但细品之下,“文”堆积过多的文化创意产品与“文”“创”均衡的产品,就相差万里。同样仅有“创”的产品亦是如此。
(二)“形”与“意”的不均等
传统的元素符号在应用的过程中是为了吸收它的“形”,借住产品的外观来表达它具有的“意”。只注重“形”而忽视“意”或对“意”凭空想象,及胡乱表达的产品也是不合理的。只重寓意的文化创意产品是没有支撑点的,现在所流行的部分产品中,重寓意而轻形式的产品不在少数,相当一部分人只是单一理解产品中所表达的寓意,而放弃了对传统元素形式的追求。在对某一传统元素进行元素提取时,我们应该考虑它背后的“故事”,如文化禁忌,文化搭配等。
(三)经验的匮乏,盲目的追寻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所处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让我们放弃对传统元素运用的初衷,抱着对成果极为渴望的想法,让我们的设计变得浮躁且急功近利,“破坏了”对传统元素的应用方式,从而出现了些“没有情感的艺术的作品”。我们的邻国—日本,在一定时期内也有此表现。在明治维新期间,受西方先进技术的影响,他们几乎抛弃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将西方的设计理念照搬到自己的设计中。而战争之后,日本的设计先贤,如龟仓雄策、田中一光、福田繁雄等人迅速崛起,开始改变这种盲目追寻的设计风格,重拾有文化的温度,将传统与与设计相结合,从而打造现今的—极简主义设计风格,重视美学传统,重视细节与自然。
日本设计师对传统元素文化符号的尊重,这也是我们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地方。 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亦可为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学界一般称现有的日本民族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亚文化”,同宗同源。然而,我们却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转而追求所谓的“高、大、上”,认为“外来的”就是比本土的要好,这种观点也导致了传统文化的衰落与破败。
三、解决的方式
而今的社会环境正好为传统元素文化符号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壤。让传统元素文化符号在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之中寻找出一条新的路径,从而复兴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产品符号的再造
我国具有浓厚的民族历史,而伴随着民族历史而生的则是民族文化,因此浓郁的民族文化让我们在文化创意设计的过程中‘底气十足’。乌丙安先生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中提到过:“天上有多少星星,人间就有多少手艺绝活”。传统文化符号应用于现代产品设计中,需经过一个再造的过程,这种再造的艺术手法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精神层面,着重指的是通过重塑心境进而对人的精神面貌和心智发生变化。二是物质层面,直接对传统本身的某些结构进行重构,形成一种新的物体。这种再造的方式,赋予了产品“生命的活力”,在保护了文化元素的传统性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让产品提升了产品的综合实力与特色。
(二)材质的选用
除此之外,对材质的选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现代设计之中,虽然有新技术的介入,但是运用新技术的艺术手法来替代原有的传统技艺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会让传统的优势变得黯淡,使得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符号的方向性产生了极大的非议。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新型材料也给传统工艺带来了许多创新的机会。工业化大生产的出现,并没有让传统工艺就此行将入目,反而促动了传统工艺发展。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事物本质会发生变化,让人引发了思考。这种变化对于我们来说,可以界定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两者相互联系,在矛盾中产生新的作用,让原有的“枯燥无趣”转为“生动活泼”。
(三)“一物一心”即匠心
何谓工匠精神?纪晓岚曾言:“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此句的意思是指如若想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做得完美,就得倾尽自己之所有,不气馁、不放弃,就能超越梦想、成就辉煌。秋山利辉在《匠人精神》一书提到“一流人才育成的 30 条法则。”他指出了“培养一个人从技艺到品行所要的一切。”工匠精神渗透在生活与生产,以及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并且形成了所独有的文化及精神内涵。而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工匠精神的呈现在于对文创产品的外观设计精益求精,对文创产品的附属品传统元素的提取完后精雕细琢。每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的传承,但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理念一直是不变。
“创新”一词明面上是指的对材料、工艺、造型等各种要素是对文创产品的一次“革命”。抱着对传统文化信仰的坚守及背后承载的文化与精神的敬畏与传承之心,出现了“创新”。但真正的工匠精神,又是慎谈创新的。对于传统的认知和坚守越深入,对于创新的理解和探索也就越慎重。每个时代都存在不同程度地属于自己的“创新”风格样式。这种“创新”,一定是植根于传统与现实需求的“摹古酌今”。
四、结语
传统文化元素符号的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看待传统,吸收传统也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并不是所有的传统元素符号,都是可取的或被可利用的,对于这些传统文化的至宝,笔者认为作为现代继承者的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传统元素符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进行剥离,取用可行之物,应用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之中,才是正确对待传统,尊重传统。而不是单纯的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吸收、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