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效对电影的作用

2020-02-26赵忠文

现代电影技术 2020年1期

赵忠文

(中影电影数字制作基地有限公司 后期业务部视效制作中心,北京101400)

1 观众对电影特效的态度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传统电影被数字电影所代替的浪潮下,“数字特效” “CG”这些专业名词也大量地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从好莱坞大片 《真实的谎言》到国内《流浪地球》上映,国内观众的眼球也在数字特效所带来的视觉冲击中,被刺激、被震撼、被征服。一时间电影特效风靡于整个影视界,全国所有的银屏都笼罩着特效的光环,无论什么题材的电影,都把特效当做高票房的致胜法宝。

然而在近几年,却有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开始对数字特效的影片感到视觉疲劳,一些票房失利的特效大片也受到观众的批评。特效难道真的只是一种“华丽虚空”的东西吗,数字特效是否真的对电影有益,数字化技术给电影带来的是进步还是退化。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案例来分析。

2 案例分析

2.1 《英雄》

谈起中国电影特效,不得不谈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这部电影里的特效场景令中国人耳目一新,大量特效场景成为电影史上唯美经典。自此之后,中国电影开始大投资、大场景、大制作的电影模式,开启了中国的特效大片时代。

图1 《英雄》影片画面

正所谓 “卿本无罪,奈何他人效仿”, 《英雄》虽然在特效的应用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有些制片人和导演错误地认为,大场面、唯美的特效画面可以取代剧情成为电影的主导因素。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有着浓厚的舞台美术特征,这种特征原本是一种宝贵的个人艺术风格,是对电影的有益补充。但是剧作如果过度放大画面色彩的作用,夸大特效的作用,必然导致在电影上“重画面而轻叙事”。因此笔者认为,自《英雄》后,中国有些电影在一定范围内开始片面地追求大场面是一种误区。

2.2 《魔戒》系列电影

《魔戒》系列电影的故事取材自欧美魔幻史诗巨著 《魔戒》,故事本身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久经读者考验。剧本的故事结构和线索都非常成熟和严密。精美的特效制作,更使电影锦上添花。特效只有在厚重、坚稳的故事基石下表现和宣泄,才是成功的特效。这部电影特效最成功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千军万马的冲杀镜头。千军万马在广袤的原野碰撞、厮杀,人马数量成倍成批地投入战场,强烈刺激观众视觉。惊天动地的战争场面,再现出中世纪人、兽、魔、神四界巨大而激烈的矛盾。

(2)原始生物的造型。原始生物半人兽、猛犸再现于战场,强烈增加了战争的破坏力度,极大地丰满了故事的环境。

图2 《魔戒》系列电影

(3)古堡和黑暗之城场景。古堡和黑暗之城,营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场景环境。巍峨的群山之上的城堡和睁着邪恶眼睛的黑暗之城,使故事氛围异常诡秘和神秘,同时又符合故事的环境气氛。

2.3 《云水谣》

尹力导演的这部影片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没有滥用特效,没有炫耀特效,特效却在无形中强烈地渲染着故事氛围。比如片头的长镜头,片中的八个镜头组接形成的长镜头。导演用特效技术实现对故事的渲染所产生的强烈情感,而不是技术本身的绚丽。当特效作为辅助作用渲染故事的时候,能让人强烈感受到,却察觉不到,这才是特效应用的最高境界。

(1)片头、片尾的长镜头。片头镜头从海绵一样的浪潮上推到大船,一直到人物的眼睛特写,既交代故事环境,又表达人物内心复杂激烈的心情。片尾镜头又从纪念碑拉起,老鹰飞过珠峰,飞过祖国大地千山万水,最后定焦在台湾海峡。这个特效镜头设计得相当抒情,有着丰富的故事内涵和深刻寓意。

(2)街市中8个镜头连接的长镜头。这个长达6分钟的长镜头,最大限度地容纳了当时中国台湾特有的景象,传统闽南戏、街头的小商贩、当地的婚嫁、布袋戏……8个镜头通过特效技术连接在一起,把上天入地、穿堂入室做得浑然一体。

2.4 特效的基本作用

综上几个例子分析,我们总结出特效的一些基本作用:

(1)数字特效能为导演的艺术创作提供更大的创作空间。数字特效可以利用日益先进的机器和软件,制作出剧情中的场景,以及场景中的人和物。尤其可以实现现实中不存在,或无法实现的效果。比如历史场景的复原、庞大的军队、微观世界、绚丽奇异的光效、镜头视角自由运动的镜头效果等。利用数字技术,能够成功地把场景、道具等物体虚拟出来,把艺术想象变为可见的镜头画面。

(2)数字特效可以修补、还原传统拍摄出来的不足或错误的镜头内容,为导演分忧。比如替换或添加拍摄中出现的道具,也可以添加新的道具和场景等。比如已经退役的飞机、坦克、汽车等。

(3)可以为制片人节省成本。比如巨大场景的制作,场景中大量的人物、道具以及大量被炸毁的汽车、飞机、军舰等。

3 影响特效水平提高的原因

虽然数字特效已经进入中国20年,但是中国电影特效水平却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国产大片每逢遇到特效大制作,都拿到国外去加工制作。我认为影响特效水平提高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3.1 剧组的构成方式对特效的制约

中国的传统电影人对特效的理解仍然属于 “后期制作”,他们也没有太多特效经验,更缺乏制定特效拍摄方案的能力。因此许多剧组在前期拍摄时没有过多考虑特效,等到影片杀青后才拿着一堆问题百出的镜头寻找合作伙伴,这样拍摄的镜头就有很大的问题。比如现场没有贴跟踪点,或者跟踪点不合理,没有记录摄影机参数,没有采集现场光照信息以及环境HDR 图等,后期就无法采集空间数据做三维定位,无法还原演员所处的环境信息,最终导致实拍的道具和人物无法和三维场景保持一致,导致演员和特效环境的光照信息不一致,最后不得不忍痛剪掉这组镜头,或者被迫使用穿帮镜头,不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也降低了影片的质量。

3.2 行业环境对特效人才的影响

行业发展不成熟,导致产业结构混乱;产业结构混乱,导致项目管理混乱;项目管理混乱,导致生产流程不规范;生产流程不规范,导致行业工作不专业;行业工作不专业,导致从业人员不稳定。

这些年,大陆的电影特效师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特效公司为了适应市场,项目管理不能采用专业化的产业流程来应对生产。专业技术人员处于一个不规范的产业流程里不能正常发挥水平。数字特效师在行业内的个人发展途径一般有三条:以技术为起点,把技术当做跳板,升职到中层领导后转型做管理;积累几年经验后辞职,自己注册新公司以工作室形式积累原始资金;转行去特效培训学校从事教师职业,为行业培养更多的特效人才。行业分工不能成为正常的就业观,这体现了技术不受重视。技术工作者被逼迫转行是因为职业缺乏发展前景,宝贵的经验得不到重视,不能在快餐式的项目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专业技术得不到延伸和深层次开发,企业错失攻克难关成为业界旗帜的历史机遇。

3.3 对特效的态度影响特效的发挥

电影不仅仅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产品,更是一件艺术作品。当工作目标纯粹成为盈利的时候,你会发现特效工作忽然变得枯燥乏味,反而不如去从事其他行业。无论是导演,还是企业领导人,或者特效师,激情和艺术追求才是诞生优秀作品最原始的动力,譬如詹姆斯·卡梅隆,譬如卢卡斯,譬如工业光魔。

国内有的导演就做得比较专业。例如徐克导演在筹划拍片前,都自己亲手创作Matte Painting和分镜脚本,甚至包括道具设计。这是一个电影人最珍贵的“匠心”素质,也是一种艺术追求。艺术作品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比如 《七剑》中,由他亲手设计的七把个性独特的道具剑,对影片氛围烘托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在看电影时,观众刚看到那些个性独特的宝剑透露出来的气质,就能感受到徐克的武侠情怀。这是一种艺术共鸣,甚至电影剧情还没有开始就第一时间打动了观众。假如这几把道具剑的造型由他人来设计,很有可能会设计成魔兽争霸里的神兽武器,虽然也很漂亮,但观众绝对不会感受到徐克印记,更缺乏能令人共鸣的武侠情怀。因此,特效的最大作用是为电影添光增彩,而不是“亡羊补牢”。目前国内很多剧组在前期拍摄时,对于 “特效”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把特效当作修、擦、填、补的刷子,来修补穿帮、挽救失误的工具,或者普遍地认为特效只是为了省钱、省工。随着相当量的最原始的擦补工作占据了特效大量制作时间,特效团队的精力永远用在粗加工上,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制作高端的内容。

3.4 从业人员构成良莠不齐,影响组建专业的特效制作团队

我国在2000年以前,国内大学还没有电影数字特效这个专业。目前从事特效工作的人员也是五花八门,素质不统一。现今特效队伍的组成人员主要有几大类:

(1)第一类是近几年从培训班出来的学生,这些人才处于中国数字特效教学的实验学习阶段,所学的内容也五花八门。他们经验少,不能担当重任,只能从事辅助工作。

(2)第二类是计算机专业或其他专业转型过来的人才。这些人才对软件程序有一定能力,但是却对影视外行,尤其缺乏艺术素养。他们对软件菜单了如指掌,但是很少能发挥实际作用。在工作中常常扮演着软件技术讲解、问题解决的角色。

(3)第三类是以前从事过建筑效果图、工业设计、栏目包装和广告的人才。这些人才对整个技术链比较熟练,但是对软件杂而不精,制作粗糙,无法制作高质量的电影级别的作品。

(4)第四类是以前从事平面设计,从平面设计转型过来的人才。这些人艺术素质高,既有美术基础,又有设计意识,更精通各种绘图软件,对特效软件上手比较快,是中国最早最接近特效专业的人才。但是这些人才缺乏电影视听语言知识,也缺乏现场拍摄的经验。

(5)第五类是纯艺术专业 (油画等专业)的人才。这类人才有着深厚的艺术素养和美术基础,但是往往很难掌握复杂的三维软件。这类人才更适合从事Matte Painting和画分镜头脚本工作。

(6)第六类是从国外留学归来和国外影视公司跳槽出来的人才。目前这样的人才在国内还比较少,他们有一定的先进工作经验和先进技术,但在职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有一定的障碍。

3.5 对特效的定位影响特效水平提高

特效在剧组中一度被称之为“高科技”,可见它的科技成分有多强。实现数字特效的工具是计算机软件,而这些软件紧密依托于计算机硬件。硬件越先进,软件就越强大,工作效率就越高,作品质量也越高。然而尽管如此,归根结底这种高科技制作的最终结果却依然是艺术作品。胸中无竹,又怎么可能画出竹子来呢? 因此,特效工作是一个 “技术+艺术”的综合体,特效是一件用高科技技术制作的艺术工作。

在软件技术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但要求特效师有掌握复杂软件的能力,比如3Dmax、Maya、Houdini、Nuke等,更需要深厚的美术功底(材质灯光制作),懂物理学 (动力学解算、碰撞模拟、流体等),会摄影 (贴图拍摄、HDR 图制作),懂医学(骨骼绑定和肌肉动画制作),会雕塑(三维角色等模型制作),会编程(特效软件和插件开发)。相当于一个特效师既得是理科高手,又得是文科尖子;既得是一个设备发烧友 (虚拟拍摄和硬件渲染),又得是艺术家 (3D 分镜和Matte Painting),还得是科学家(Houdini软件),缺一不可。让一个工作岗位同时具备如此多的专业素质,这在任何行业都是相当罕见的。

特效因素也对传统导演工作形成挑战。当导演和特效师交流时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假如导演对特效技术陌生,不了解软件的能力,更不了解软件所适合的对象,他的要求在很多时候就是不合理的,会让特效师感觉“外行指挥内行”并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会严重打击特效师积极性。艺术作品本就是一种情绪性的事物,带着抵触情绪工作会让特效师失去创造优秀作品的动力。

曾经有一个案例,当特效师制作完一条飘带随风飘扬的效果后,导演提出反馈意见说 “太单薄了”,特效师听到这个意见后不知所措。“太单薄了”是一句艺术性的形容词,无法准确指出问题所在,更无法指导修改方向。比如,“单薄”的意思是指飘带数量少了,还是飘带表演时间短了,或是飘带布料厚度太薄了,还是飘带布料质感不够像? 正是因为导演不熟悉技术,无法用技术性的语言去准确描述,所以不专业的工作术语会在沟通中形成障碍,并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这就是技术和艺术的碰撞。传统的导演对摄影、剪辑等都经验丰富,大多数导演自己都能独自做。但是能做特效工作的导演却寥寥无几。然而现今特效却对电影的影响如此巨大,这就已经暴露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在数字化时代,导演具备一定特效知识已经刻不容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6 电影投资分配不平衡,影响特效水平提高

中国电影特效曾被观众戏称之为 “五毛特效”,意在用最廉价的费用制作低端的特效,反映了电影投资分配不合理现象,比如演员片酬比重过高,特效费用却少得可怜。好莱坞拍一部总投资1亿的电影,特效投资大约在3000~5000万美金;而中国总投资1亿元的影片,特效投资大约200~1000万元。

有一些在其他行业获得较大成功的企业家也尝试投资电影,当他们投资后期特效很多年后忽然发现,如果纯粹为了盈利,投资特效行业或许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4 关于电影特效发展之个人见解

4.1 国内外特效团队介绍分析

ILM,全称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即工业光学魔术公司,简称工业光魔。由著名导演乔治·卢卡斯于1981年创立。作品几乎囊括了好莱坞全部影片,如 《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加勒比海盗》《绿巨人》等。

Weta Digital,总部在新西兰惠灵顿,是全球最高水平的视效公司,该公司曾5次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全球最著名的特效电影几乎全部都出自Weta公司,如《魔戒》系列电影、 《猩球崛起》系列电影、《阿凡达》《机械公敌》《金刚》《纳尼亚传奇》《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等。

纵观这两个公司,工业光魔有自己专业的制作团队,而Weta则在项目成立时,临时组建和召集制作团队,然而这两者我们国家都不具备,主要有以下因素:

(1)我国的电影制作周期短,特效投资捉襟见肘。特效公司如果用专业化工作模式和管理体系,就面临失去大量的市场,但是承接低廉的项目,又不足以养活庞大的专业团队,特效公司往往面临着项目完结即公司倒闭的命运。

(2)我国还没有储备足够多的专业特效人才,不能在短时间内组建流动性的专业团队。

(3)迄今为止,我国的影视公司还没有一家有实力来组建技术研发团队,遇到技术瓶颈无法克服难关。

4.2 发展建议

(1)规范电影工业的行业制度,保障影视行业各个职业的劳动权益(灯光、美术、录音、服化道、摄影、置景、剧务、编剧、导演、特效、演员等),让专业人才能持续地为行业服务;

(2)增加特效资金在电影投资中所占的比重;

(3)提供足够长的制作周期制作精品;

(4)随着行业逐步成熟,特效公司制定或引入更专业的生产流程;

(5)在特效生产中培养研发团队,并攻克项目中的技术难关;

(6)后期前置,即将后期特效纳入前期创作;

(7)特效公司和大学紧密合作,培养既懂视听语言,又精通技术的专业人才;

(8)向发达国家学习并引进专业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5 总结

纵观我国特效行业,虽然在摸索前进,但也在坎坷中创作了众多优秀电影特效,例如《天下无贼》《建国大业》《狼图腾》《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影片,都广受观众好评。只要我们不服输,就会制作出更多精良大片。与其费力做着大量粗加工工作还不被观众认可,不如集中精力精心设计一些经典的特效镜头让影片光彩夺目。例如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和座山雕在峡谷间不断坠落的飞机上搏斗的运动镜头,这种人机互动的巧妙实现,实拍和数字特效的完美结合形成的视觉奇观,不但让剧情达到高潮,也让观众在惊心动魄中酣畅淋漓。

图3 《智取威虎山》影片画面

2015年,在一次电影创作会上,韩三平导演和黄建新导演都对徐克说:没想到徐克导演您这次拍摄力度这么大,飞机这场戏让业界都大吃一惊。设计这样的特效镜头,才是特效最应该投资、花精力去做的事情。这种共识不但是诸多导演经历过大量特效制作后得出的宝贵经验,也是特效工作者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