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智能化
2020-02-25
“未来的轨道交通,能不能像网约车一样,有客时就运行,可以随叫随到?”在2019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株洲论坛上,中国中车首席技术专家、中车株机公司副总工程师杨颖这样展望轨道交通未来发展。
作为轨道交通技术专家,杨颖有一个职业特点,每到一个国家考察和出差,都要去乘坐当地的地铁和城轨,感受它们的特征,收集乘客反馈,然后有效融入自己的研发当中。才从英国出差返回株洲的杨颖说,“希斯罗机场已经有这种技术的运用。”
“磁浮3.0”是轨道交通领域的热词,也是我们热切的期待。2016年5月投入运营的长沙磁浮快线是磁浮1.0版,时速达100公里;2018年6月,“中车株洲”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浮2.0版列车下线,时速提高至160公里,而现在中车已经在加速研制磁浮3.0。“1.0版主要是解决城市内部交通,2.0版主要解决城郊稍远一点的交通,3.0版则主要是解决城市群,或者大城市的远郊,它的距离至少是50公里到100公里。”杨颖介绍。
以后在3.0版的中速磁浮列车前面可能看不到挡风玻璃,因为它全程实现无人驾驶。其次就是供电方式,3.0版本全程使用地面为列车供电,列车原本用来供电的电机不再需要,车身重量自然就减轻了,载客量就增加了。同时,全程靠感应无接触式的供电,让前行阻力减少。
杨颖介绍,3.0版的第一个技术就是把驱动的动力从车上移到地下,这样车辆自身重量大大减轻,而且没有司机了,实现了无人驾驶。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则表示:“智能和绿色是轨道交通未来的发展方向。”
刘友梅解释道,所谓智能,就是指借助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实现轨道交通的自动驾驶、自动管运;这是未来需要花大力气研究的课题。对于绿色环保问题,“中车株机”的轨道交通产品已经全部实现零排放,但如何让产品在寿命周期内更加高效运行,如何在运行时减少噪声,都是要研究的问题。此外,还要在新型材料上下大功夫。“中车株机”已经成立材料研究所,对新材料技术进行攻关。
刘友梅介绍,从宏观来讲,“中车株机”的技术已经从引进学习,到现在成为全球轨道交通的技术引领者。“未来,我们要有没有轮子、铁轨的轨道交通,这就是智轨交通。”
“中车株机”不但要发展中低速磁浮,而且还要发展快速磁浮、高速磁浮。刘友梅说,3.0版时速200公里的磁浮车,即快速磁浮车很快将研制出来。
“列车穿过城市上空,从头顶上飞过!”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翟婉明关于“空铁”的阐述。
所谓“空铁”,即通过坚固轻巧的立柱将轨道梁架设于空中,列车呈悬挂式依轨而行。事实上,早在两年多前,翟婉明就将这一构想变成了现实。2016年11月21日,他带领团队历时3年多研发,在成都双流区建成全球首条新能源空铁试验线。该试验线全长1.4公里,全线最小曲线半径30米。
翟婉明说,成都空铁在全球首创采用大功率锂离子电池能量包作为牵引动力源,一次充电可续航200公里,無废气排放,无电磁污染。空铁采用模块化制造,流程化组装,建设周期短,每公里建设成本不高于1亿元,相当于地铁的1/6至1/4。此外,列车始终在轨道梁内部封闭运行,不会发生脱轨、倾覆事故。
翟婉明认为,空铁前景广阔,可作为观光线,也可用于城市繁华拥挤地段,还可当作中小城市轨道交通的主力。2018年7月,我国第一条悬挂式空铁商业运营示范线在成都市大邑县开建,该示范线总投资21.78亿元,兼具空铁产业示范功能、空铁试验线功能与旅游观光功能。
2018年8月,西南交通大学与中唐空铁集团共同编制《悬挂式单轨交通设计标准》。
这是我国乃至全球首部结合新能源供电模式的悬挂式单轨交通设计标准,将对新能源空铁的推广起到重要作用。“未来将形成‘地下地铁、地面轻轨、地上空铁的三位综合立体轨道交通网络,共同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难题。”翟婉明说。
◎ 来源|综合自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