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争是一头丑恶的野兽

2020-02-25王笑梦

轻兵器 2020年2期
关键词:阿尔卑斯山坑道步枪

王笑梦

《绿叶将会再次绽放》宣传海报

战争片外衣下的文艺片

《绿叶将会再次绽放》是意大利著名导演埃曼诺·奥尔米(ErmannoOlmi,生于1931年7月24日,卒于2018年5月7日)生前编剧和执导的最后一部影片,影片改编自作家费德里科·德·罗伯托(Federico De Roberto)的短篇小说《拉普拉》(La paura,1921年发表)。该片于2014年在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柏林专区首映,2015年获得意大利电影界权威奖项“大卫·迪·多纳泰罗奖”的8项提名,其中包括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奖。

影片的意大利名称“Tornerannoi prati”是“万物复苏”的意思,英文名称“Greenery Will BloomAgain” 的意思则是“绿叶将会再次绽放”,这两个名称都具有意大利文艺片的风味。而当影片引入中国后,取的中文名称《高原激战》就显得比较直白了,显然,这是欲将该影片定位在人们喜闻乐见的战争片范畴来吸引影迷。但实际上该影片并未在战斗方面着墨太多,甚至敌方奥地利人也只是在影片最开始时有几句对话的声音而已,却未曾露面。

现代登山爱好者在阿尔卑斯山上发现的意大利王国和奥匈帝国时代的重型榴弹炮

影片发生在意大利王国与奥匈帝国接壤的阿西亚戈高原上,这里在意大利威尼托地区东北部,位于阿尔卑斯山麓威尼托和特伦蒂诺-上阿迪杰/苏蒂罗尔地区之间的边界附近,是一战期间意大利和奥地利军队在阿尔卑斯山前线的主要战场。提及阿尔卑斯山,往往想到的是白云雪山,美丽的牧场、古老的修道院,还有会唱歌的姑娘们,这些都是电影《音乐之声》呈现出的秀美壮丽,也是很多国人对阿尔卑斯山的普遍印象。但其实,阿尔卑斯山作为欧洲最高大的山脉,平均海拔在3000m左右,最高峰勃朗峰海拔更是达到4810m,是名副其实的凶险雪山。很多国人并不了解的还有,在一战期间,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曾经在阿尔卑斯山上爆发过激烈的战争,这座洁白无瑕的雪山对于两国士兵来说就是死亡的化身,仅意大利方面就有53.1万人死在围绕这座雪山的争夺战中。因此,意大利人在二战期间不管站在轴心国还是同盟国一方基本上都不大愿意出力打仗,这与意大利人曾经在一战中遭受重大伤亡有着紧密的关系。

现代登山爱好者重走这条道路,仍然险要无比

2014年,在阿尔卑斯山战线上发现的士兵木乃伊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等原因,登山爱好者陆陆续续在阿尔卑斯山的雪线上发现了曾经战死的士兵和使用的武器装备,那些已被雪山冰冻的士兵除了衣物损毁外,多数都保持着当时的状态,成为一具具“冰木乃伊”。而他们手中的枪械、身旁的大炮等,也都安静地摆放在战壕中,似乎灾难来临时这些强大的军事装备没有能够做出一丝一毫反应。这就是影片《绿叶将会再次绽放》呈现出的场景。

影片从茫茫雪山和片片针叶林展开,1917年冬季那漫天飘舞的大雪使得战争中的奥意双方不得不停止对抗行动,仅有的几声炮响也显得云在天边。几名意大利士兵披着斗篷从掩体中走出,拿着雪铲清理据点后方的小路,以确保送物资的人能够将军粮输送到这个雪线阵地。根据小说中的描述,这个小据点海拔1 800m,如果在和平年代,这里必定是一处壮美的滑雪胜地,远处的白云岩石山脉犹如刀削的绝壁,在月光下闪着银光。这时,一阵歌声飘荡在林间……

“今晚的山多美啊,它从未如此美丽,好似一个疲惫无力的灵魂。在这白色月光的笼罩下,你这个不流泪的人却惹我哭啼!我要你!我要你!我的双眼渴望再见到你……”

为了拍摄影片,摄制组在夏季时就搭建了一段木质隧道模拟坑道,到冬季电影拍摄时已经被大雪覆盖

原来这就是那名牵着骡子的意大利后勤兵,他带来了阵地上等待的军粮。而他似乎毫不顾忌敌人的枪炮,站在隐蔽部上方用嘹亮的嗓音唱出了一段宛如意大利歌剧中空灵而哀伤的歌曲。随后一阵阵稀松却真诚的掌声从对面林地传来。

當年,意大利军队向阿尔卑斯山运送火炮

“唱得好,意大利士兵,再唱一段……”这时观众才知道原来奥地利人的阵地就在对面不远处,犬牙交错的据点和阵地构成了阿尔卑斯山脉前线的常态。显然,奥地利人也不愿意打破这难得的战场宁静,不愿打断意大利补给兵那能够登上歌剧院的嗓音。这一段荧幕片段,反映出双方士兵对战争的厌倦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镜头一转,补给兵带着盛满军粮的铁罐头进入隐蔽部,这是一个半掩埋式坑道,露出地面的部分留有射击孔和机枪位,可以封锁不远处奥地利人占领的林地,阵地前是挂满铃铛的铁丝网,以免敌人偷营。而补给兵带来的军粮其实就是一大盒粥和几十块硬面包。士兵们从床上艰难地爬起来排队领取自己那一份食物,而稍微能够让他们提起一些兴趣的则是补给兵带来的一叠叠信件。战争年代,家书抵万金,一个个士兵的名字从军官口中念出,而其他人则没有等来盼望已久的来信。让人奇怪的是,这些士兵们结束用餐后再次回到自己的上下铺,然后裹紧衣物躺着不动,似乎是在寒冷的坑道中节省每一点热量。镜头中,一名士兵摆放在床沿边的面包块,即使老鼠也不愿意去吃,洞中只有堆满饭盒的暖炉能够让人感到一丝温暖。

与补给兵一同来的还有多索·迪索普拉少校和一名年轻的中尉。他们带来了师部的命令,要求这支疲惫之师去侦察不远处的奥地利人阵地,因为从一份缴获的奥地利地图上多出了一个可疑的废墟。师部要求在废墟附近建立一个前哨,以侦察奥地利人。这个阵地的主官是一名被热病折磨的上尉埃米利奥,他在给少校介绍完情况后就倒下昏迷了。他介绍情况时提醒大家,在皑皑白雪上,只要越过火线就会成为奥地利狙击手的活靶子。少校以一次休假和10里拉的奖励说服了一名士兵去当侦察兵,这名士兵似乎知道自己的命运,背上电话线圈,亲吻了一下那片硬面包后就出发了,但他只在雪地里爬行了几米就被狙击手射杀。师部的电话一次次催促,少校想要用同样的方式再让另一名士兵去当侦察兵,结果那名士兵宁愿用步枪射穿自己的脑袋,也不愿意走入外面那片充满死亡气息的白色中。

自杀的枪声将重病的埃米利奥上尉惊醒,他命令士兵们除了自己的命令谁的命令也不要理会。此时,他向迪索普拉少校表示,即使放弃军衔也不愿意让士兵们执行师部那明显是自杀的命令,他的结局则是被押送回后方,等待军事法庭的审判。随后,少校将据点交给了从没有带过兵的中尉暂时管理,宣称只要几个小时后上面就会派一名军阶适合的军官过来。

电影的后半段,则从中尉的视角看着这个死气沉沉的坑洞。不久之后,奥地利人的炮击命中了这个隐蔽部,4名士兵阵亡,还有2人受伤,电话线也被炸断。随后,一名传令兵来到坑道,他带来了最新的命令,刚刚还让前线派人去探察敌人虚实的上级却称奥地利人的全面进攻就要开始,要求东北战区前线各部全部撤退。中尉让一名老中士带着绝大多数人向后方撤离,而自己和几名士兵留在坑道里处理死去的战友尸体和照顾那些已经奄奄一息的伤兵。此时,一名士兵前来报告,宣称在坑道一侧的岩石后面传来响声。这名当过矿工的士兵告诉中尉,这肯定是奥地利人在坑道下方挖掘了隧道,正在埋放炮眼,会将整个阵地炸上天的。而此時,送军粮的那名补给兵再次带着满满的热粥和硬面包来到阵地,看着已经人去楼空的坑道,一遍遍念着来信上的名字,他们有的已经离开,有的已经死去。寒冷的夜晚再次降临,冷风从破损的坑道顶部灌入,躺在地上的两名伤兵闭上了双眼,坠入永恒的寒冷中。中尉希望会唱歌剧的补给兵唱首歌鼓舞一下士气,但心情沉重的他却无法唱出口。

中尉回到房间,给远方的母亲写信:“我活了下来,或许是侥幸或者是命中注定。我曾经多次想象战争的样子,那时候我对战争不太了解。我现在在山上的一个前哨里,周围全是雪,一片寂静,奥地利战壕离我们如此之近,我感觉都能听到他们的呼吸声。我才刚到这里,就突然感觉自己老了,以致于我的学业、我的理想,在这里全部失去了意义,就像我的青春一样。亲爱的母亲,每天都有像我一样的年轻人死去,即便那些重返家乡的人,也变成了见证过死亡的人,这些情景将会永远铭刻在他们心中,他们会觉得自己就像是被判处了无数次死刑的幸存者。可最艰难的,还是原谅。”而有意思的是,影片自始至终未出现这位中尉的姓名。

影片在一段很长的意大利一战历史影像之后即将结束。一名从始至终注视着坑道中发生的一切却不曾有一句台词的勤务兵在整理着坑道中的柴火,他喃喃自语道:“等这场战争结束,人人都回到家乡,这里会长出新草!”这段场景与电影名称“绿叶将会再次绽放”相互呼应。影片在小号、长笛、手风琴演奏的音乐中结束,雪地中一小队意大利士兵艰难地行走着,越来越近!

电影中雪山坑道场景

远比电影更凶险的战争

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影片故事的背景。如果不了解这些,那么国人可能会对这部意大利电影所反映的时代模糊不清。

一战爆发时,意大利本来是“三国同盟”之一,也就是说与德国、奥匈帝国是一个战壕的。但是战争爆发后意大利却选择了中立,其实是待价而沽,看着德国和奥匈帝国在前面拼死拼活。1915年,准备已久的意大利终于参战了,不过不是为了帮助自己的盟友,而是在后面捅他们一刀。意大利暗中与协约国达成协议,加入协约国阵营,对与其接壤的奥匈帝国开战。究其原因,主要是意大利和奥匈帝国本来就面和心不和,两国之间还存在不小的领土纠纷,因此奥匈帝国对这个意大利盟友也并不是非常放心,在两国边境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防御体系。

意大利人集结了近百万的军队向北攻击奥匈帝国。但是对于意大利人来说,首先要面对的是雄伟的阿尔卑斯山!意大利人的东北部边境是从瑞士到亚得里亚海之间长达六百多公里的阿尔卑斯山,这条战线单就地形而言就足以使人望而生畏,在遍布沼泽地的伊松佐河平原后面是高入云端的阿尔卑斯山,这里由奥匈帝国训练有素的山地军守卫。在这条呈曲线的山脉面前,奥匈军队居高临下占尽优势。除了自然障碍之外,奥地利人在这里还增添了不少工事,被后世军事专家称为“自古以来人类进攻过的最强大的筑垒地域”。与二战诺曼底登陆作战时的德军大西洋壁垒相比,后者是小儿科了。

在雪山隧道中前行的士兵,他们向山地前线运送物资时只能靠人背

从1915年到1917年,意大利人沿伊松佐河等处先后发起9次战役,但除了让两军士兵更加疲乏外,所取得的战果非常有限,本来希望的速战速决最终却被拖入了像西线那样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在充满岩石的阿尔卑斯山脉附近作战,与在比利时、法国的软土地相比,由于是多岩石地形,因此炮弹造成的每轮伤亡要增加70%左右,这使得很多士兵虽然在战壕中,也会被飞溅起来的岩石击伤或击毙,电影中,坑道隐蔽部遭到奥地利人的炮击,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反映。到1917年秋季,意大利的进攻军队已经伤亡惨重。

战争最激烈的地方是阿尔卑斯山的白云岩山区,这里以山形峥嵘奇特的灰白色白云岩山峰为典型地貌,被称为“世界八大绝壁”之一,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数百万的高山徒步和滑雪爱好者,影片中就多次出现这些雄壮的白云岩山。当年,这里两国战况激烈,为了保护士兵免受敌人的炮火打击,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的军事工程师都建造了不少战斗隧道,用于调遣部队和运送弹药。这些隧道都是在坚硬的碳酸盐岩石中开凿出来的,工程进行得非常艰苦。由于有了隧道等防御工事,使得战场上的伤亡有了一定降低。

但是,人们很快又想到了另一种杀人方式——雪崩。1916年12月13日,大雪崩袭击了位于马尔莫拉达山上的奥地利兵营,造成270名士兵瞬间被埋葬。同一天,雪崩也袭击了意大利和其他奥地利的阵地,总计造成2000余人丧生。根据当时的调查,是由于双方爆发了激烈的炮战,并故意向山峰积雪处开火,引发了大雪崩。这一天被称为“白色星期五”,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雪崩事件,此后的整个12月份,双方有超过1万名士兵在雪崩中丧生,这其中既有炮击引起的,也有自然灾害。双方还尝试通过山脚下的无人区穿行到对方的阵地下埋设炸药,以炸塌对方的阵地。这些炸药从110kg到5吨不等,在山区爆破有巨大的破坏力,意大利人就曾经在科尔迪拉纳山峰下引爆炸药,造成奥匈帝国阵地的坍塌,很多奥匈帝国士兵死亡。影片中也有听到坑道下方奥地利人挖掘隧道、埋放炸药的声音。

山地步兵戴着很有特色的军帽,在阿尔卑斯山中艰难攀爬

山区的战争是残酷的,意大利人伤亡惨重,却没能够前进一步。好在到了1918年,奥匈帝国内部发生内乱,整个帝国开始分崩离析,意大利趁机于1918年10月发动最后的战役,他们冲破萨克利山口的防线。11月3日,30万奥地利士兵向意大利人投降。该日,意大利军队进入特伦托、的里雅斯特。在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被推翻后,奥地利、匈牙利分别与意大利签署停战协定。意大利由此获得了北部地区的控制权,残酷的白色战争就此结束。

影片中在坑道中生活的士兵,注意军服衣领上的五角星,这是当时意大利军队的统一配饰

影片中意大利武器和帽饰

这部影片虽然是文艺片、哲理片风格,但毕竟是反映战争的影片,武器装备还是要有的。影片中由于沒有过多的战斗场景,因此武器装备并不多,主要有卡尔卡诺M1891步枪和菲亚特-列维里M1914重机枪。

意大利官兵在商议如何完成侦察任务,不同的军帽显示出意大利军队与众不同的风格。注意戴着18世纪款三角帽的是一名宪兵

一战时期,意大利山地步兵的服饰

卡尔卡诺M1891步枪是意大利著名的小口径步枪,从一战前一直使用到二战中,始终是意大利步兵的主要武器,与日本“三八大盖”一样,是二战中比较少有的发射6.5mm小口径枪弹的步枪。1888年以前,意大利军队主要装备的是维特利M1870黑火药步枪,发射10.4×47mm黑火药步枪弹。当无烟火药出现后,欧洲列强争相采用,并将枪弹口径缩小。1888年底,意大利国防部在中央步兵学校成立轻兵器委员会,进行步兵枪械研制。最终,该委员会研制出一种新步枪,该枪采用德国M1888步枪的曼利夏弹仓,命名为“1891式步兵长枪”(Fucile di Fanteria Modello 1891)。一般枪械界将其称为卡尔卡诺M1891步枪,因为该枪由意大利工程师萨尔瓦多·卡尔卡诺(Salvatore Carcano)设计,由于其使用曼利夏式的漏夹装填弹仓,所以也被称为曼利夏-卡尔卡诺步枪。该枪弹仓容弹量6发,结构比较接近德国的Gew.88委员会步枪的弹夹。卡尔卡诺M1891步枪从1892年开始装备意大利军队,历经两次大战。在长期生产过程中,有多种改良型,包括骑枪型、卡宾枪型等。该枪的一种卡宾型改进版——M1938步枪被用于刺杀美国总统肯尼迪。中国也在抗战前引进过该枪。

曼利夏-卡尔卡诺M1891步枪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枪械

卡尔卡诺M 1891步枪发射6.5×52mm卡尔卡诺步枪弹,全枪长1285mm,枪管长780mm,全枪质量3.9kg。该枪在战争中的表现中规中矩,主要是其发射的步枪弹口径较小,属于黑火药向无烟火药过渡时期“小口径”中威力过猛的产物,初衷是希望减小后坐力、提高射击精度、节约原材料,但在当时的技术水平条件下,不可避免地带来枪弹威力偏小、停止作用不足等问题,与日本三八式步枪的问题一样。加之卡尔卡诺步枪弹还是早期的圆头弹,初速低、存速低,命中目标时动能也就更差。

曼利夏-卡爾卡诺M1891步枪的6发弹夹,配装6.5×52mm卡尔卡诺步枪弹

曼利夏-卡尔卡诺M1891步枪装弹状态

刺杀肯尼迪总统的M1938狙击步枪就是卡尔卡诺步枪的改进版

影片中,卡尔卡诺M1891步枪只发射过一次,是那名不愿出去送死的士兵自杀时对着自己头颅开的一枪。

除了卡尔卡诺M1891步枪外,影片中还出现了战壕机枪位的画面,虽然机枪位上的道具枪外形类似于著名的马克沁重机枪,但其所要代表的则是意大利当时装备的菲亚特-列维里M1914重机枪。1908年,一位意大利年轻军官贝特尔·艾比尔·列维里(Bethel Abiel Revelli)利用申请的专利设计了一挺机枪,这挺机枪采用半自由枪机及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卡铁回转式闭锁机构及水冷却系统。列维里花费几年的时间完善他的设计,并由菲亚特汽车公司(FIAT)生产出样枪。这种机枪得到意大利军方的认可,但当时意大利军队使用的主要是马克沁等国外进口机枪,对于新机枪研制装备的热情不高。但是一战爆发后,国外进口枪械在最开始的两年就消耗殆尽,列维里的新机枪就有了用武之地,意大利军方决定采购这种国产机枪,命名为“菲亚特-列维里M1914机枪”(FIAT Revelli Model1914),这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种国产重机枪。

菲亚特-列维里M1914重机枪口径6.5mm,发射的也是6.5×52mm卡尔卡诺步枪弹,采用当时常见的水冷式枪管,枪管外部设有水冷式套筒。该枪的机匣外形比较奇特,呈不规则的方形,分为上、下机匣两部分,上机匣容纳枪机、复进簧、击针、枪管等组件,下机匣容纳击发机构、闭锁卡铁、供弹机构等组件。机匣顶端前部安装有铰接的抛壳窗防尘盖,射击前需将防尘盖打开,以便弹壳从位于机匣上方的抛壳窗向右上方抛出。

图示为一战时期意大利军队使用的菲亚特-列维里M1914机枪,而影片中用马克沁机枪道具扮演

菲亚特-列维里M1914机枪使用的独特供弹具,由多个5发一排的“弹夹”并联而成

不同于马克沁机枪的弹链供弹方式,菲亚特-列维里M1914重机枪的供弹具外形呈方形,类似一个笼子,被形象地称为“捕鼠笼”供弹具。“捕鼠笼”供弹具的结构相当于将多个5发一排的“弹匣”并联,有50发和100发两种,50发供弹具就是10排并联,100发供弹具就是20排并联。

通常情况下,菲亚特-列维里M1914重机枪配用50发供弹具,100发供弹具主要用于防空射击。影片的时间点是在1917年,此时意大利军队装备的已经是菲亚特-列维里M1914重机枪了。

影片中,意大利士兵头戴M1916亚德里安钢盔

除了枪械外,影片中就没有什么其他武器装备了。不过,影片中意大利军人的着装是看点,虽然他们很多时候都是裹着各式各样的毯子、大衣,戴着绒线帽,除了那身破旧的披风外几乎看不出军人样子。但是,在一些镜头中,还是能够看到意大利特点的钢盔、军帽。比如普通士兵头上戴的是M1916亚德里安头盔,这种头盔由法国路易斯·亚德里安将军发明,很快在协约国军队中广泛使用。

整个头盔由几片组成,内部结构的设计也大胆巧妙,这种看似简单的悬挂装置可以有效防止外来冲击力直接作用于人体头颈部位。该头盔设有明显的前后沿,大大降低了士兵的伤亡率。亚德里安头盔作为最早的现代头盔,在有些方面仍然受到传统头盔的影响,如头盔顶部有一条纵向隆起部分,并且有外接式盔沿,这些都是传统头盔上装饰部分的遗留痕迹,但这并不影响亚德里安头盔作为现代军用钢盔始祖的地位。

影片中,中尉戴着意大利军队那种前顶稍高的圆筒帽,其帽徽是王冠加步枪,还有数字3,数字3是指第3步兵师。后面的老年中士则戴着M1909软顶帽

在软帽方面,影片中的军官戴着意大利军队那种前顶稍高的圆筒帽,正面有王冠图案,帽墙上的红色带子装饰有银色缎带装饰,少校帽子有2条银饰带,中尉的帽子上只有1条。年老的中士头上戴的是M1909软顶帽,该帽设有皮制帽舌和脖带。最有趣的是,随着少校一起到前哨据点的还有一名宪兵,宪兵最易识别的特征是其头戴一顶较大的18世纪款三角帽,帽子上包裹的野地灰色布料上设有燃烧炮弹图案和带有代表国王名字缩写“VE”的银色字母图案的帽徽。影片中,正是这位宪兵将辞职不干的埃米利奥上尉带走的。

结语

《绿叶将会再次绽放》影片省略了任何经典的叙事方式,而只专注于呈现士兵的战地生活状态。每个人都活在寂静无声、如梦似幻却又令人恐惧的雪中,生活成为等待死亡的数字。士兵们只是偶尔发出简短的句子和反省的声音,仿佛他们正在朗诵一首诗,以消除弥漫在眼前的死亡感召,这里就像是被遗忘的世界一样。镜头在坑道中缓慢移动,坑道几乎成为电影胶卷中唯一的固定场景,光线明暗交替,展现出这个封闭空间中的光怪陆离,整部电影犹如梦境中老电影那种的灰暗色调。

影片最后的字幕打出:“战争是一头丑恶的野兽,纠缠不休,永无停歇”,其寓意深刻。

在阿尔卑斯山作战的意大利山地步兵,这场与奥匈帝国的战争使得意大利损失惨重

猜你喜欢

阿尔卑斯山坑道步枪
阿尔卑斯山积雪
步枪口径之争(下)
《阿尔卑斯山中小镇》
阿尔卑斯山的“粉红雪”
战时指挥所
半干旱区石质坡面坑道式造林整地小气候效应观测初报
步枪成长相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