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金融危机看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

2020-02-25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6期
关键词:系统性金融风险银行

(宁夏大学 宁夏 银川 750000)

近几年,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2018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8%,比2007年提高2.47个百分点,超过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 7.0%的比重,金融业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但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金融风险在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间交叉传染,“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已经成为中央决策层的高频词汇,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

一、相关文献研究

自2008年次贷金融危机以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成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共识。我国学术界也掀起了关于系统金融风险的研究热潮,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涵及其演变进行了系统研究,这对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张晓朴(2010)从金融危机的认知角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了非常全面的梳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演变机制和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王国刚(2017)对系统性金融的内涵和机制进行了新的阐述,并提出了新的对策建议。第二,大量的实证研究文献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为金融监管决策提供了量化的依据。葛志强等(2011)运用 “五系统加权法预警模型”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张宝林、潘焕学(2013)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影子银行推动了房价上涨,而房价上涨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沈悦等(2015)采用因素增强型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房价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第三,研究人员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内容等方面。周小川(2011)对宏观审慎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成为中央银行制定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重要参考依据。李妍(2009)提出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认为我国需要完善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加强中央银行、财政部和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付刚提出要确立宏观审慎监管分析方法,明确系统性金融风险管理职责。

二、金融危机的根源探究

在历史上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中,影响最大的五次危机分别是1929—1939年的美国股票市场危机、1982—1987 年的美国股票市场危机(黑色星期五)、1990 年的日本房地产市场危机、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07—2008 年的美国次级贷款金融危机。通过对上述危机的综合考察,可以发现金融危机的爆发实质是发生了系统性金融风险,一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房地产等资产泡沫崩溃、债券市场出现连续违约

资产泡沫崩溃基本上成为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而房地产泡沫崩溃尤为显著。其实,在资产定价领域中,关于资产定价的理论与方法存在天然的缺陷,无法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到正确的资产定价方法,因此,资产价格泡沫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例如:在1990 年的日本房地产市场危机和2007—2008年的美国次级贷款金融危机中,房地产市场产生的资产价格泡沫崩溃成为引发危机的重要市场因素。其次,债权市场连续违约也是摧毁金融体系、引发危机的导火索。债权市场可以容忍一定比例的违约,但是,如果出现连续违约现象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比如1982—1987年的美国股票市场危机(黑色星期五)、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都有此类现象发生。

(二)市场预期盲目乐观、“投机”行为增多

市场参与者对金融市场出现的问题盲目乐观,对即将发生的风险及危机缺乏心理准备,投机和套利行为盛行,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另一因素。在考察五次金融危机时发现,每一次危机发生前都出现过标志性的投机狂热事件,其中股票市场最为显著。在 1929—1939年的美国股票市场危机、1982—1987年的美国股票市场危机(黑色星期五)、1997—1998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 2007—2008 年的美国次级贷款金融危机发生前,相关国家都出现了金融市场的狂热。

(三)货币政策宽松、信贷规模过度扩张

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下,商业银行为追逐利润,过度投放信贷,成为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因素。银行系统过度投放信贷本质上是由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良好预期所推动的,如果银行自身对实体经济的增长预期准确,信贷投放则是银行实现利润的重要来源。不过,实体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特征通常使银行资产负债出现时间上错差,因此,信贷投放对银行业而言常常成为一种投机行为,这种投机行为最终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大幅增加。因此,对一国的宏观金融体系来说,整个银行体系的信贷过度投放是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直接根源。

三、当前我国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

(一)房地产等金融资产泡沫不断堆积

引起房地产泡沫最主要的原因是投入资金过多。一是表现在供给过剩,房屋空置率居高不下。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44.41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34.0% %;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1.22万亿元,同比增长10.1%。二是需求方面,投机性购房太多,房价暴涨。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为例,2019 年 10 月,北上广深二手房成交均价分别是每平方米8.7万元、6.05 万元、3.52 万元和 5.5 万元,较2018年底分别上涨 143.5%、41.5%、45.5% 和 14.3%。十九大以来,中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要求,各地纷纷出台“限价、限贷、限购、限售”等调控政策,房价上涨趋势得到了抑制,但是,房地产总体价格水平处于高位,化解泡沫任务艰巨。此外,从证券市场看,尽管2019年沪深两市的大盘上涨有限,但是,由于证券市场天然的投机性,使得资产泡沫成为常态。

(二)货币供应量持续增长、信贷投放扩张过快

据统计,截止2019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98.65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0.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7.6万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9个和2.9个百分点。同时,我国的贷款规模也依然在扩大。12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58.6万亿元,同比增长11.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53.11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6.81万亿元,同比多增6439亿元。从银行的贷款增速看,银行贷款仍保持较快增长。国际清算银行认为,信贷规模过快扩张意味着总体杠杆倍数增大,若伴随着资产价格大幅上升,说明新增信贷资金并未投入实体经济,金融市场极有可能变得不稳定,这将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财务危机。

(三)银行资产质量恶化、影子银行大行其道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在2011 年三季度末达到最低点,分别降至4078亿元和0.9%。随后资产质量问题不断暴露,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2019年三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37万亿元,是2011 年三季度的5.7倍;不良贷款率1.86%,较2011年三季度上升0.96个百分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将使其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大打折扣。其次,影子银行的盛行将进一步导致我国银行业风险监管出现“真空地带”。我国影子银行大多依附于传统银行,以小贷公司、典当行和融资担保公司等为代表的影子银行机构的投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银行贷款,但投资资产往往为高风险资产,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当违约率超过一定限度时,必然导致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的违约,影子银行金融风险最终传递至银行体系,加剧金融体系的危机。

(四)金融乱象丛生、金融资金由实向虚转移

一是资金脱实向虚。经济下行时期,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经营困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等领域,导致资产价格上涨,造成房地产泡沫。二是资金体内循环现象普遍存在。实体领域资金回报下降导致金融机构将更多资金用于拓展同业业务,通道和交易类业务增长迅猛,资金脱离真实需求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无序创新,金融泡沫更加严重。三是风险管控意识减弱。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部分机构放松风险底线,利用期限错配和加杠杆换取超额收益,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更加突出。四是社会金融风险不容忽视。社会上各类新金融、类金融等机构遍地开花,全民泛金融倾向明显。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等领域案件继续呈现高发势头,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频繁增加。

四、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治理路径

(一)把“防风险”放到统领性位置

近年来,我国在货币市场、股市、债市、汇市、票据市场等金融市场都发生了重大风险事件,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十九大也进一步指出,“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当前我国系统性风险防控形势严峻、任务艰巨,系统性风险必须在统筹协调下予以系统解决,以防风险为统领,制定实施系统性风险防控化解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金融监管,防止泡沫破裂

2017 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国务院设立金融稳定委员会,强化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职责,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宏观审慎评估”的双支柱调控模式,使得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日趋完善。但是,从我国金融风险发生过程来看,除了“一行三会”外,财政部、发改委、地方金融办和工商部门等都参与金融相关牌照的审批,因此,必须坚持金融是特许经营行业,不得无证经营或超范围经营,应将金融牌照的审批尽量集中在“一行三会”的框架内来进行,防止多头金融监管诱发监管套利和监管盲区,从而提升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三)坚持稳健中性货币政策,控制信贷扩张

金融危机的历史证明,货币超发加上银行的信贷扩张,成为系统性金融的重要根源。2008 年之后,中央银行的货币“超发”一直是市场质疑的焦点。因此,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和信贷合理增长至关重要。当前 M2 和社会融资增速均较以往有所上升,比名义GDP 增速高几个百分点,流动性过剩的局面还未彻底扭转,必须牢牢把住货币“总阀门”。再者,近年来,商业银行为规避监管约束,通过委外业务等变相增加信贷规模。根据中国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19年12月,商业银行委外业务规模超过25万亿元,委外业务不仅增加了信贷规模,也为银行资金脱离实体经济提供了通道。保持货币政策中性、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从严监管金融体系、清理银行委外资管业务、防止商业银行通过 “影子银行”业务间接增加信贷规模是银行信贷监管的重点。

(四)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立业之本,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货 币金融环境,必须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抓手,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协调配合。注重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向“三农”领域,投向科技型、创新型小微企业等,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前,我国已将金融机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政策范围扩大到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且对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或余额满足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实施定向降准。与此同时,国内商业银行也在相继成立普惠金融部,来助力实体经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五)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优化融资结构也是防控经济金融风险的必然要求。为降低企业杠杆率、助力经济结构转型、防控金融风险,过去几年,从党中央、国务院到相关部门,不遗余力地出台各项政策举措。在优化融资结构的一系列举措中,最重要的是要建设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减少市场价格干预,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对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完善市场化并购重组机制。用好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利器,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多元化投资主体,切实帮助企业降低杠杆率,推动“僵尸企业”市场出清。积极发展债券市场,扩大债券 融资规模,丰富债券市场品种,统一监管标准,更好满足不同企业的发债融资需求。

猜你喜欢

系统性金融风险银行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跨境并购金融风险的应对策略
大力增强忧患意识 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把时间存入银行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超声引导经直肠“10+X”点系统性穿刺前列腺的诊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