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率期限结构研究利率市场化进程
2020-02-25陈祥
陈 祥
(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引言
世界范围内,利率市场化也始终是一个热议的话题,上世纪70年代,西方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胀,以麦金农和肖为代表的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受到追捧,该理论以发展中国家为背景,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处于较低水平,根源在于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甚至完全控制,尤其是对作为资金推手的利率的控制,利率不能真实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难题的关键在于放开政府对金融经济的管制,这一理论成为了利率市场化的基础。
利率市场化始终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从1996年至今已经经历了30余年的变化,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不断深入和全面放开银行业存贷款利率管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银行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产生了许多影响,并且有了很多关于如何构建、衡量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思考。
顾海兵(2013)主张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三个维度对利率市场化的程度进行刻画,陶雄华等(2013)主张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超过了80%,他们采取的方法是对1979到2012年数据进行简单平均赋值。王俊刚(2013)以理财产品代替银行存款,认为理财产品的收益大于银行存款水平,因此理财产品可以促使银行对存款利率进行再定价。而关于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等方面,诸多学者不仅提到了利率市场化会使商业银行的业务趋于多元化,同时还都认为利率市场化会压缩银行的存贷利差,也就是说存贷利差可以用来衡量利率市场化的实现程度。
陈宗胜(2017)等人的研究中,使用银行存贷利差作为被解释变量,引入2014年10月这个取消贷款利率上限的时间节点的政策虚拟变量,发现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并且是显著的。这表明利率市场化赋予了银行更多的自由权利,提升了银行的盈利能力。
刘金山等(2014)考虑利率期限结构因素,研究一年期存贷款利率的利差,认为利率市场化不会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但会缩减存贷利差从而下降银行的远期盈利趋势。巴曙松、严敏、王月香(2013)指出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存贷利差在一段时间内呈收窄趋势,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较大。李菁楠(2014)指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形成存贷利差的收窄,银行市场竞争压力加大,也会推进中国商业银行调整收入结构,提升盈利能力。
综上所述,利率市场化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商业银行拥有利率定价权。央行只是规定了基准利率,同时辅以货币政策等金融工具,真正的定价权还是掌握在商业银行自己手中,商业银行通过对风险和收益进行把握,以及考虑到供求关系,通过价格合理配置资源。2.同业拆借利率、短期回购利率应该成为风向标。3.利率市场化会在短期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促使其多元化经营,但同时下降商业银行的长期收益预期。
事实上,大型上市银行在2015年我国利率市场化完成重大突破后,非利息收入都在逐渐增多,这表明存贷利差的收窄的确是由于利率市场化的进行带来的,并且这种利率市场化的进行促使了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
因此,我们拟采取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作为衡量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标志,应该说是有比较合理的依据的,进一步地,我们还应该考虑到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一些商业银行开始转变自己的经营模式,如招商银行等就开始主攻零售等业务,存贷利差这一传统的盈利渠道在商业银行盈利总量中的份额可能会存在向下变动的趋势,因此这一结论可能具有时效性。
考虑到利率期限结构,不同期限的存贷利差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冲击程度可能会存在差别,因此笔者分别对三个月,一年期的存贷款利差分别进行研究。
通过以2015年取消存款利率上限为政策虚拟变量,以同业拆借利率假定为不受到取消存贷款利率上限的影响,作为对照组,使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的政策变量对存贷款利差的影响,分别对三个月,一年期的存贷利差进行DID双重差分模型的研究,结果显示DID交互项系数显著为负,表明2015年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对三个月和一年期的存贷利差都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冲击。之后,笔者进一步利用OLS方法对三个月和一年期的存贷利差与各自的期限的信贷规模进行回归,发现三个月银行存贷利差和短期信贷规模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而一年期的银行存贷利差和长期信贷规模不存在稳定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换言之,尽管在2015年取消了存款利率上限,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对三个月和一年期的银行存贷利差都产生了负向冲击,但三个月的银行存贷利差对对应期限的信贷规模更具有影响力。
事实上,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引起的存贷款利率收窄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大型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降低中小型银行的竞争能力,同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中长期贷款受到众多因素限制,从风险评估上来说,中小企业相比于国有大型企业贷款的风险系数要高许多,许多银行也只对中小企业开放了短期信贷业务,中长期信贷严重不足。此外,中小企业面对利率变动敏感,利率市场化取消存款利率限制所带来的存款利率上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和经济压力,进一步减少了其贷款欲望。
相比于中小企业而言,大型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的融资难度要低很多,承担利率变动和风险冲击的能力也要高很多,因此利率市场化取消存款利率限制所带来的利率变动,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无法对大型企业产生显著的冲击效果。
结合研究结果和理论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利率市场化和利率期限结构呈现如下关系:存贷利差与银行收入密切相关,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行,银行短期和长期的存贷利差都有受到显著的负向冲击,但相比于短期存贷利差对短期信贷规模的显著影响,长期存贷利差与长期信贷规模并不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中小企业的影响,中小企业相比于中长期融资,在正规渠道更容易获取短期融资,加上中小企业对利率比较敏感,短期存贷利差的变动会冲击中小企业的贷款欲望和银行的贷款评估,从而影响到银行的利率期限结构。
结合近年来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现状,以及金融经济开放程度不断加大的实际情况,在利率市场化下如何推进经济稳步发展,考虑到我国对中小企业创业高度重视,如何解决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难题,提出两点建议:(1)增强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能力。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率期限结构的改变,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小企业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冲击,而中小企业受到冲击的原因除了自身面对利率比较敏感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差外,金融机构融资难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金融机构不进行贷款的原因又是无法准确界定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成本,因此,建立健全征信机构,增强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能力,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改善利率期限结构。(2)加强监管和利率指导。市场是灵活的,但又是盲目的,容易反应过度的,利率市场化不代表利率完全放任不管,利率和汇率一样,能够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加强监管,防止出现利率的过度波动,通过央行公布基准利率,对商业银行利率进行参考和指导,有利于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经济的平稳运行。
创新和不足:(1)创新1: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利用2015年取消存款利率上限作为一个政策变量,而在2015年后已经有了足够的样本容量,可以对事实进行很好的说明。(2)创新2:明确取消存款利率的政策变量属于外生性变量,因此在模型中可以不用考虑其内生性所带来的双重差分模型不适用的情形。(3)不足1:存贷款利差只是利率市场化的一个结果,其也许并不能很好的来衡量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比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改变,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的影响等,结论可能不具有长期普适性。(4)不足2:对于一年期存贷款利率的研究,样本容量过少,可能存在不准确的问题,此外,如果强行扩大样本容量,则有可能会导致样本的总体特征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