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文化视角的分析
2020-02-25王晶晶
王晶晶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重庆 4000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是实现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多地理位置偏远,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有必要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文化社会环境,经济发展阶段探索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除此之外,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和独特的文化资源。一方面旅游业为代表的的文化产业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创收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习俗、价值观等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互影响,成为一个相互塑造的动态系统。因此,在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时,文化因素不可忽略。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视角,对少数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进行分析。
一、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厘清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首要任务。十九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生产要素投入要素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以此为出发点,现有文献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定义做出进一步阐述。刘志彪(2018)认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金碚(2018)认为高质量发展涉及多个维度,是个丰富又复杂的概念,并且具有动态性特征。高培勇(2019)认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意味着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延伸到了对民主,法治,安全,正义,环境等方面的高要求。张军扩(2019)认为高质量发展应体现“高效率、公平和绿色可持续”。
高质量发展与过往经济发展模式差别在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多个系统的全面发展,在把握高质量发展内涵时,应强调它的全面性与丰富性,但同时,高质量发展也不是一个篮子,什么都能往里装,只有明确边界,才能进行科学定量地研究。就本质而言,高质量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较少,但是不少学者都研究了如何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水平。比如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动力和路径、民族地区脱贫减贫,安治民(2019)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的独特禀赋和资源是内生发展的基石,要发挥民众的自主性探索发展道路。左停(2019)指出了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的贫困文化特征,导致了谋求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引导和创新文化是发展的关键。李杨(2019)认为实现开放型经济是经济落后的典型山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途径。杨柳青青(2019)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了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已经逐渐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其中绿色和开放发展的带动效应明显。另外在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涌现出较多文献。范霁雯(2018)认为最大价值发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根本所在。佟玉权(2019)考虑到少数民族群居这一社会行为引起的人口分布情况与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从而研究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主导因素的空间联系。李忠斌(2020)肯定了民族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方向决定性的作用,指出度量文化经济价值十分必要且具备可行性,并提出了‘民族文化产权弹性系数’来对文化经济价值进行定量分析。
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文献中,文献数量在经济发展文献总量占比较少,研究单位多为国内各民族院校,文献多见于民族相关期刊,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案例分析研究文献较多。民族经济研究要点在于少数民族地区具备的独特文化自然资源如何与其他经济发展要素相结合。
三、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
随着以文化、技术和服务为主的“新经济”的发展,经济、文化与社会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以往在遵循理性经济人和完全竞争市场假定下的传统经济学,往往把文化和社会作为常量剥离开来,这使得日渐交错复杂的现代经济系统无法得到充分分析。塞缪尔.亨廷顿在《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中认为文化常指社会的“高文化”,也指一个社会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全部生活方式,包括价值观、习俗、象征、体制及人际关系。形成受到地理条件、气候环境、历史因素、政治事件、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喀斯特地貌地区由于道路交通不畅带来较高的人际交往成本,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地居民观念上的封闭,与经济贸易的不开放表现有直接联系。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微观角度上,价值观、理念和区域文化影响经济行为人的动机和目标,宏观视角上,文化能影响地区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等。反过来,经济发展的过程也会重塑地方文化。特别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只限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方位的高水平状态。所以文化因素不只是发展的‘因’也是发展的‘果’,贯穿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近些年来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更使得我们以更微观的视角分析经济现象成为可能。
目前的文化经济相关研究中,一类是以新经济部门,比如旅游、文化产业、创业产业等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作为一种被纳入商品体系的生产要素进行讨论。另一类是将经济嵌入文化社会环境中,研究经济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塑成的关系。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部分,文化是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引领,文化自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在探寻高质量发展路径的过程中,文化因素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
四、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建议
高质量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喊口号和单纯的一刀切,而是一件精细活。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位于内陆省份,地理位置偏远,同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保持着较快的经济增速,但是仍然存在着经济总量偏低,贫困面较大且贫困面深,产业结构不均衡,创新动力弱,基础民生问题突出等问题。少数民族地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1)要理解高质量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民族属性,对生活幸福感的获得具有主观性,这要求我们尊重当地的民族文化与价值;(2)不能与高速发展完全对立起来。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更要注重‘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的协调;少数民族地区近年的GDP增长速度在全国名列前茅,证明具备可行性;(3)与当地禀赋条件相适宜。少数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树立合适的高质量发展目标,过高或过低的目标都会造成发展的不充分或者扭曲,并且随着发展的深入,动态地提升发展目标,探寻出独具特色、自身最优的发展路径。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接下来从这五个角度以贵州为例进行分析。
(一)创新发展理念
第一是理论创新。经济学研究很少把质量纳入分析框架,部分原因是以往所接受的经济学教育大多源自于传统经济理论体系,传统西方经济学以追求数量为经济发展的目标,目的为指导中低收入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提升经济增长数量,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的指导显得乏力。这要求我们做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时候,重塑‘质量’思维,根植于中国发展现状,挖掘中国文化,探寻中国特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第二是文化创新,民族文化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同时又是可以进行引导的。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扬弃,抛弃文化中例如‘等、靠、要’等阻碍经济发展的落后思想,保存和继承优秀文化,培育积极向上、艰苦奋斗、敢于尝试的社会氛围;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和文化周边产品,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实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三是科技创新,贵州纳入国家大数据产业第一批规划中,信息化变革是进一步提高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一大契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引进先进科技与自主创新能力齐头并进。第四是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不竭源泉,急需引进和培育一批可用、可留的人才队伍。人才要‘可用’,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吸引力和人才政策,引进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人才要‘可留’,需要营造社会创新工作氛围,提升本地高校水平,与高校进行专门化联合培养。
(二)协调发展理念
协调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贵州部分地区经济基础差,贫困面大且贫困程度深。脱贫减贫是减少贫富收入差距,实现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打赢脱贫攻坚战。如今到了扶贫攻坚的关键节点,要注重在易地搬迁、配套设施、生态扶贫、科技智力等方面以更高标准要求深层贫困地区,以实现可持续的脱贫目标。其次,产业结构失衡,第一产业占比高,且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开发方式粗放,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特色经济龙头企业少,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竞争力较弱;缺乏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寻找新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协调。最后,协调发展不仅体现在各省内部的产业协调、城乡协调,也要求区域之间的要素有序流动,分工明确,形成比较优势,资源有效配置。否则,相邻省份的产业结构过度相似会导致恶性竞争,时间一长,结果将是‘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经济格局与区域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只有以合理分工和优化发展的方式才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三)开放发展理念
贵州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决定了建设开放型经济的难度,再加上本地文化中较封闭的意识造成了思想上的不开放。贵州已经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多条高速铁路线开通,基础通信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为建设开放型经济保障了硬件设施。相比起基础设施,思想上的保守封闭更难改善。有学者指出落后地区形成的以生活态度懒散、乡土观念浓厚、生育观念陈腐为代表的‘生存型’文化本身不是落后的原因,而是文化与现代化和市场化的格格不入导致的。要解决问题,长期来说,需要依靠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年限外的高等教育。短期来说,需要外界的‘强干预’以破除目前的状态。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长江经济带战略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新区域开放开发重要战略。提出了多项包括构建东西双向、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在内的重要任务。2019年,贵州省以8.2%的GDP增长速度名列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第一,同时也拥有最低的GDP总量和GDP增长量,表明贵州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这是贵州建设开放型经济的一大契机,要更积极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开放合作,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实现更大范围更高质量的开放水平。
(四)绿色发展理念
环境生态保护是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也是经济增长的手段,不仅有利于旅游业发展,更可实现可持续性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发展,参与生产生活每一环节的行为人主观能动性尤为重要,需要根植绿色发展理念并落实到实践中。与某些民族文化看似阻碍了经济发展的观点有所区别,绿色发展理念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与少数民族中所崇尚的尊重自然、与自然共生的文化不谋而合。少数民族地区在绿色发展上有思想上的优势,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不少生态环境被污染和破坏的现实,究其原因是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废弃物处理与循环利用环节差,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活绿色化程度低。考虑到本地文化中有与绿色理念不谋而合的重叠,能够部分减轻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广难度,但是受于行为规范松散、生产技术含量低所限,绿色理念的落实是一大难题。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大科学技术与环境保护投入,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集约化程度,对企业的绿色生产进行规范,严控污染排放。
(五)共享发展是为了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内容,要注重少数民族人口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民生问题,注重机会公平,引领他们更好地城镇化,融入城镇生活,提高生活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