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重塑文科实验教学体系的思考与探索
2020-02-25冯建刚
刘 虎,王 勤,冯建刚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国有资产管理处,江苏 南京 210016;3. 河海大学 实验与分析测试中心,江苏 南京 210098)
2019 年4 月,教育部等13 个部委正式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四新”建设,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着力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1]。“新文科”自此被正式提出并与“新工科”建设列为同等重要层次,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新文科”对传统文科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实验实践环节等提出了新挑战,对如何培养与国家建设发展相协调、相适应的文科人才指明了努力方向。
1 “新文科”的深刻内涵及对文科实验教学的新要求
1.1 “新文科”提出的缘起
高等教育与其所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紧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内在耦合关联。从广义上来说,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及文化传统是一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即“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2]。近年来,国家建设发展迈入全面推进综合治理现代化的新阶段,对人才结构和学科背景要求更加多元、素质要求更加全面、创新能力要求更加突出。不仅仅要培养新型工程专业技术队伍,也要有充足的适应新时代特点的人文社会科学英才。“新文科”建设的提出恰逢其时,为文科类专业发展拓宽了路径,提供了新动能,很好地契合了国家建设对人文社科类人才的内在需求。
1.2 “新文科”对人才培养的新定位
“新文科”与传统文科相比具有更加鲜明的开放性、可塑性、创新性。传统文科学科专业划分精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关联度相对较小,与工科等学科的交融性不足,这些都与社会的新发展不完全适应。而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治理实践等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文科的使命,这就决定了文科教育需要在遵循人文社会科学基本规律同时,注重与社会发展和技术革命相呼应[3]。相对于传统文科,新文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在现有文科基础上,赋予其新内容、新内涵,延展传统学科研究范畴和方向,丰富和改进传统文科研究手段和途径。另一方面是在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更加广泛的跨学科融合、协同培养,对文科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教学组织等进行革新或实现结构重塑。
1.3 “新文科”对实验教学的新呼唤
“新文科”对文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人文社会科学不仅需要在方法论和研究范式上的创新,更需要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上的同步改革[3]。在文科实验室建设上必须转变观念,从根本上转变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4]。作为提升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实验实训环节,在新的理念和指导思想下如何改变、打破传统观念,如何在现有基础上重新在更高的起点上建设文科类实验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体系与“新文科”建设同向、同行、同步,弥补和改变传统文科中的不足,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需要深刻理解“新文科”的新要求、新指向、新特点,加强针对性的研究,统筹推进新形势下的人文社科类人才培养,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2 目前高校文科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文科一般情况下泛指人文社会科学涉及的各个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社会中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种现象和规律。在文科人才培养中实验教学长期被忽视,加之重理轻文思想的普遍存在,造成文科学科相对于理工科等学科,在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上缺乏系统规划,起步晚、投入少、发展缓慢。
(1)教育理念方面。由于文科类学科长期发展的思维惯性和人才培养理念上的差异,传统的文科教学对实验课重视不够[5]。部分高校对文科实验室重要程度的认识也远远不足[6]。造成文科类专业在教育思想上将实验实训环节列为外延性、轻附属性内容,在文科人才的培养上偏重课堂理论传授,多以书本教学为主,强调知识传授的思辨性和知识性,强调大量的阅读,对实践性教育重视不够充分。直接表现为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教学计划学时较少、实验类课程设置偏少,实验课程群零散、不系统、要求规范性不强,与理论教学不能形成有效呼应,难以真正达到相应的支撑、互补作用,明显不符合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义。
(2)教学内容方面。文科实验类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多以简单的基础办公自动化应用或者单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为主,运用新的智能化信息技术和工具较少,涵盖跨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验不多,结合专业特点的教学实验项目开发也不充分。一些内容较陈旧,与专业知识结合不够紧密,实验内容缺乏创新性、趣味性、新颖性,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实验教学的效果不能得到保证,造成实验教学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被降低和弱化,无法达到“新文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实验平台方面。加强实验平台建设是推动文科实验教学升级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新文科”建设的应有之义。目前高校文科实验教学平台整体缺乏顶层设计,多数是由二级学院和各个专业系所分别独立开展,实验平台建设的起点不高、实验室规模小、利用率低、重复投资现象较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创建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被逐步重视,部分高校较早开始整合资源进行实践,比如进入国家级建设单位的北京联合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平台的理念、模式、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7-8]。但是,总体来看,文科实验平台的水平仍然处于较低层次和局部突破的阶段,实验平台的构建与人才培养的新变化仍不协调、不匹配。
(4)师资队伍方面。传统文科实验室有别于理工科类实验室,主要用于教学,在科研中的应用不多。文科教师普遍重理论、轻实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也较少关注和直接介入实验教学,理论课与实验课存在脱节现象。实验室在开放和跨院系使用上也有机制上的不畅等,造成文科实验室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在利用上未能形成规模效应。与之相对应,传统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也存在明显不足,实验室技术队伍人数偏少、多数人员学历偏低、专业综合素质不强,加之实验教学工作量的不足,实验室技术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或由管理人员兼任,对实验教学的研究、设计、组织和投入明显不够,对实验室的日常管理、设施维护也不及时、不到位。同时,实验室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也比较窄,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持续培养的举措,成长性明显不足,文科实验教学队伍整体力量比较弱小,大大影响了“新文科”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质量。
(5)管理和考核机制方面。实验教学在文科人才培养体系中所占比重小,权重低,实验室技术队伍人员来源复杂、分布零散。因此,文科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日常管理也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往往简单按照理工科实验室技术人员统一的要求进行管理和考核。由于理工科实验室无论在功能定位、教学组织、使用范围、利用率和工作量等方面均与现有文科实验室有较大差异,在考核上缺乏有效的针对文科实验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难以充分调动有关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造成文科实验课程的质量不能保证,实验室维护和实验项目创新缺乏持续动力。
3 “新文科”背景下文科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与重塑
3.1 更新人才培养目标,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
近年来,除了传统文科类高校外,包括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也纷纷加大了对“新文科”的研究和发展力度。“新文科”与传统文科教育理念有明显差别,新文科建设的核心应是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跨学科研究[9]。总体来讲,是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要打破传统文科单纯追求理论的专深、学科单兵推进为主的方式,要将新技术、新理念融入传统文科之中,推进文科学科内部之间、文科与工科、医科、农科等之间的融通融合,实现单一的学科专业教育模式向通专结合的多元化创新教育模式转变。一方面将传统文科的研究延伸到新领域并产生新的学科方向增长点,如针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开展网络与人工智能法治研究、网络空间群体社会心理学研究、网络空间公共治理研究、网络文化研究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的技术和不同学科的工具辅助开展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而不是简单使用一些基本信息技术。如利用大数据技术辅助开展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分析,发现和提取研究的问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新闻采编;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进行场景模拟;利用经济、管理学理论和技术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的量化辅助研究等。充分考虑新文科的变化和可能对人才能力的一些技术性或职业规范要求,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多元化知识体系和跨学科技术运用能力,在保持本学科关键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核心要求的基础上,完善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职业化素养。
3.2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重新界定实验教学新地位
新文科建设目标主要不是解决传统文科当中存在的一些发展瓶颈,而是要打造一种全新的格局[9]。需要加强对“新文科”建设研究力度,建立新的理念和范式并将之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按照新文科的内涵和人才培养规律,制定符合新文科建设内核的培养方案,设置不同的素质培养课程模块,形成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素质拓展和交叉学科教育、实践体验教育等更加完善的环节。其中,文科实验教学是支撑新型文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手段、重要载体和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教学计划中应该加大实验类教学环节和课程的课时,科学规划,形成结构完整、逻辑递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优化教学大纲,引入新的知识体系,推进交叉学科知识的融合,加快对传统文科实验教学内容改造力度,加强课程思政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推动高起点实验项目开发,加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革新,有效指导和设计实验教学内容,确保实验教学体系在新文科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3 创新实验室建设机制,构建立体多元实验新平台
文科实验过程和实验成果形式不同于理科,不能用建设理科实验室的标准和模式建设文科实验室[10]。应该根据新文科特点,采用系统思维,加大文科实验平台体系的顶层设计,既要考虑不同文科学科专业的共性,也要充分尊重各文科学科专业自身的独特性。建立主体明确、权责明晰的校院两级管理,校院系三级联动,学科有机互融,校企紧密合作,多主体有效协同的立体式、综合式实验平台建设体系。学校层面成立文科实验室管理中心或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协调工作组,重点研究具有通用性的,覆盖多个学科的模块化、菜单式、专业型校级文科综合实验平台建设,推进学科有机融合,提高文科综合实验室建设质量和规模化效益。学院层面则侧重建设与学科特色结合紧密的、相对小众的、对专业人才培养又比较重要的专业实验室,如模拟法庭、新闻采编室、社工心理咨询室等。充分依托专业系所推动实验室的软环境建设,包括发动专业教师汇聚实验资源、参与实验项目开发、设计等。此外,不断加强供给侧改革,推进多学科协同力度,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校院两级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推进不同学科与校外企业联合建设实验室,大力开展多主体协同育人。积极推进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项目化改革,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落实到学科融合、产教融合实验平台上。
3.4 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创设实验教学新样态
在新文科理念指导下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中,必须转变观念,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文科的研究方法[11],及时跟进、合理吸收最新成果,充分借鉴和引入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增强现实等技术有机嵌入到实验教学中,建设更多文科智慧实验室。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跨界技术能力的同时,将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与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在文科实验教学中有机结合,将教师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与学校文化、行业文化紧密结合,推动设计和开发更加丰富的符合文科特点的实验项目,通过实验教学探索实验课程思政途径,加强文科类实验面向全校各个学科开放的力度与服务能力,扩大辐射影响范围。将自然科学或经济学等具有计量和数据分析的手段更多地引入人文社会科学中,结合实验分析、挖掘,展示我国对人类社会文明贡献的实践成果。在实验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讨论、思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断丰富和创新人文社会科学开展研究的途径方法和育人新模式,彰显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的特色。目前在公共管理、法学、艺术、新闻传播等众多文科类学科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尝试应用跨学科理论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建立诸如可以结合云直播的模拟法庭、运用虚拟仿真开展的舞台设计、智能新闻采编等实验实训平台等,通过引入行业专家现场实际操作和交流,提升学生的敬业精神、奉献意识,极大地丰富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手段,形成了更加多样的实验教学形态,有力提升了“新文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3.5 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探索考核评价新体系
重构新型文科实验教学体系,首先是观念,重点是机制,关键在人才。要适应新的需求,必须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善于创新实干的专业队伍。一是加强“扩”。拓宽实验教学师资来源渠道,提升实验课教学水平。建立由任课教师、企事业专业人士、实验专技人员构成的多元实验教学队伍。文科实验相较于理工科实验具有更大的弹性和非唯一性,专业教师的直接参与、评判、交流、指导对实验和育人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通过制定政策引导和鼓励文科专业教师更多地参与实验教学和实验项目设计;大力推动不同学科教师组成团队联合指导实验的试点;打通企业导师和专家参与实验指导和设计的渠道;严格选拔,统一引进实验室技术人员,确保新进实验室人才队伍的质量。二是加强“育”。加大培训培养力度,助推成长型实验教学队伍。新文科实验教学是一个需要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工作,从事相关教学的师资也应该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学校应通过设置必要的环节,对理论课教师进行新文科教学实验改革的培训,转变教师的观念,提升对实验教学新理念的认同。加大对实验室技术人员专业能力提升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关注力度,如我校就将实验室技术人员纳入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的统一培养体系中,作为整体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加强“促”。制定统一的文科实验教学考核政策,增强针对性,提升考核结果运用的效能,加大对参与实验室教学人员的激励力度,引导教师和实验室技术人员投入更多的精力开展实验教学和研究,鼓励更多高水平教师参与实验室建设。
4 结语
随着国家发展建设进程的不断变化,特别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需求,培养新型人文社会科学类人才越发重要,文科实验教学体系也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高校需要及时调整和转变教育理念,加强统筹规划,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文科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路径,增强实验教学在推动多学科技术有效融合和协同育人方面的特殊功能,挖掘其在大学生思想引领方面的潜力,不断扩大文科实验教学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彰显其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严谨作风、开放视野、人文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