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学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探讨

2020-02-25吴震宇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人学职业政治

吴震宇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3)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1],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的是人、人性和人的价值等一系列问题,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工作要求,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则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实践的基础。

一、以人为本,瞄准需求,把握学生主体发展规律

人学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也是我们思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首先就要能够正确地认识我们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大学生生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我们提出“以生为本”,绝不仅仅是人学思想的要求,更多的是由大学生所处的青年初期的身心特点所决定的。

青年期身心发展的特点突出地表现为如下方面:一是变化快。在十来年的时间里,青年人要实现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生理上,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发生一系列变化;心理上,认识、情绪、意识、行为等发生急剧发展;社会行为上,主要是社会化发展。二是任务重。青年人正处于成年期前准备阶段,要习得为社会服务的本领;要在人际交往、在恋爱、结婚组成家庭的过程中习得社会化所需的正确的自我观念;要习得就职立业,争取为社会所接纳。青年人在习得如何适应当前的环境的同时,习得如何更好地适应未来。三是困扰多。迅疾的变化,使得青年人常常会引起心理矛盾和精神困扰。如生物性生理欲求同社会性心理制约之间的冲突会导致烦恼;自以为已是大人,而仍被长者视为“孩子”,因而“反抗情绪”与“内心闭锁”相交织,一方面渴望被人理解,另一方面又自相矛盾和协调困难。

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诉求

以生为本,要首先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主体观,在这个基础上要树立全人教育观、服务为核心的育人观和多元智能的学生观,以及学生为主的自我教育观。

所谓全人教育观,即教育应为了一切学生,而不应只是“抓两头、顾中间”,由于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高职学生本身更多地在高中就是一些“中间生”,实际上,高职学生中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后进生已经不是那么多了,应当说,我们在“培优”和“转后”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的经验了,但是在“扶中”方面,却还未形成一个可行的方法,且对“中间生”工作的认识也存在不足。因此,我们要将自己的工作更多的定位在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从而以一种真正对国家教育事业负责任、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来完成我们的教育工作。

所谓多元智能学生观,即应正视智能差异的存在,多维度认识教育对象。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七种智能。[2](P5)因此,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根据人的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采取适合的培养模式,来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2](P5)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正视这种差异,尊重和善待这种差异。

所谓服务育人观,则是强调转变我们工作的认识,育人工作要以服务育人为主,树立服务观念,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来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这是一个涉及到“我们的管理工作为什么”的问题,我们的管理不能是仅仅为了满足管理者的“工作需要”,而应当是“成长需要”。

所谓自我教育观,则是强调要正视和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特点,充分调动学生民主参与治校的积极性。强调引导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中,形成良好社会适应能力。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教育主体发展的内在需求

首先,大学生的成长应该是全面的。新时代需要大学生具备更加完备的知识结构,要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其次,大学生的成长应该是协调的。大学生成长各要素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将这些发展要素分开来认识和培养是无法实现教育目标的,这是一个协调系统的过程。

最后,大学生的成长应该是可持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思政工作本身的发展性及其对未来发展的可适应性;要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形成终身学习、适应未来职场变化的能力素质。

总体上说,在人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来厘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笔者认为就是要以生为本,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原点,以服务为核心,以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具备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操作上,学生职业关键能力是突破口,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是着力点,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是靶向点。

四、用统筹兼顾的思维促进教育主体科学发展

大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统筹兼顾,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全面发展,具体地,就是要在工作过程中树立全面整合的能力观、能力本位的育才观和全面多元的评价观。职业教育,既是就业导向的教育,又是继续发展的教育,既要为人的生存又要为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也应当注重人的全面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整合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里的体现。辅之以要树立全面多元的评价观,破除唯分数的评价体系,实施发展性和综合性评价。全面,即评价更多的应是过程性、成长性和更具特质性的评价;多元,则是评价的多主体、多媒介和多方位,如评价主体,除了教师,还可以有学生本人、社会家庭、实习单位或顶岗场所等。

协调发展,则要求注意统筹处理好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几个发展要素之间的关系。根据“三全育人”的要求,统筹学院“全员育人”的队伍建设,统筹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的关系,统筹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统筹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作用。协调发展还要注意处理好几种教育手段间的关系,首先是学生教育整体规划与分层实施的关系,二者相结合,规划立足各层次间的衔接协调,注意系统性,实施立足因材施教;其次是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的关系,二者相结合,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体,以学生职业成长活动为载体,增强思政工作的可接受性和实效性,让学生觉得思想教育是可亲、可信、可用的;第三是集体教育与个别引导的关系,应当认识到,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必要的集体教育之余,个别引导应成为教育的主要方式;第四是严格管理与心理疏导之间的关系,严格的管理是必须也是必要的,这对于学生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的养成是必不可少的,但仅仅只是严格的管理,往往无法实现道德思想的内化,无法实现自律,甚至造成不良的效果,所以,适当、适时、适度、适法的心理疏导是必须的。

可持续发展,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在更深层次、更长远的意义上认识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树立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导向观。在教育本身的可持续性上,首先是发挥制度导向性作用,形成切实长远的制度观,在制度制定过程中,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一方面切合实际,一方面适度超前;其次是发挥职业教育情境的导向性作用,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创设相应职业情境,在相关情境中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避免就事情讲事情,就道理讲道理,使得能够帮助学生不仅明白道理,还能够明白今后在相类似的职业情境中处理类似事件的方法。

结语

思想政治工作在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学生即是工作的客体,也是主体,即是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工作的落脚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给予我们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内涵和价值归宿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更加凸显,不断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体系,即是大学生发展成长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涵,这就要求我们以生为本,从学生主体发展需求出发,学习与实践并重,专业与能力并重,技能与素质并重,持续促进学生科学全面成长。

猜你喜欢

人学职业政治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花农精神:教育学就是人学——李保均长篇小说《花农》简评
“政治攀附”
北人学没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职业写作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