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莱芜方言的“跟”字差比句

2020-02-25陈鑫鑫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莱芜助词介词

陈鑫鑫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6)

莱芜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东麓,北临济南章丘市,东临淄博市博山区和沂源县。莱芜方言在方言分区中属于官话大区中的冀鲁官话。钱曾怡(2001)根据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字的分合、古日母字的读音、分不分尖团等标准,将山东方言分为东区和西区两区,其中东区又分为东莱片和东潍片,西区又分为西齐片和西鲁片[1](P21-22)。依据这种划分,莱芜方言属于西区西齐片。

一、“跟”字差比句的句法结构

“跟”字差比句的结构一般都是:比较主体+跟着+比较基准+比较结果。其构成要素有四个,例如“你跟着他差远咧”,比较主体为“你”,比较基准为“他”,比较标记为“跟”,比较结果为“差”。下面我们从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两个角度分析其句法结构。

(一)“跟”字差比句的肯定式。“跟”字差比句的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大都是由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动词、主谓短语等充当。光杆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一般不能充当“跟”字句的比较结果和比较基准。在肯定式中,差比标记“跟”后面通常要加助词“着[tsɿ²¹]”。例如:

(1)他那学习跟着你可是差远咧。(他的学习比着你差很多。)

(2)这件衣裳跟着那件可是好看多咧。(这件衣服比着那件好看多了。)

(3)今年那菜跟着年时可是便宜了不少。(今年的菜比着去年便宜不少。)

(4)恁大姨家跟着咱家里可是强多咧。(你大姨家比着我们家强得多。)

相对于比较主体,比较基准多是隐含成分。例(1)比较的并非“他、你”的所有方面,只是比较了二者的学习情况,比较基准中隐含着“学习”的意义。例(2)-例(4)中比较基准分别隐含了“衣裳”“菜”“家里”的意义。因比较主体中已经出现该成分,如果再出现在比较基准中反而很不自然。“跟”字差比句中的比较结果大多是形容词性的,既可以由单音节形容词充当(例(1)、例(4)),也可以由双音节形容词充当(例(2)、例(3))。

“跟”字差比句一般用于多少、高低、大小、好坏、强弱等义域的比较。肯定式中的“跟”相当于普通话的“比”,比较项大多是事物性状之间的比较。比较结果的褒贬色彩不受限制,但多是“高”“大”“好”等正向、积极的词语,较少使用负向词语。

在表示程度差别的比较值时,常常在句末加数量补语或者程度补语,补语也可以省略,但是说话者往往为了突出比较项之间的差别,以不省为常,如例(3)也可以说“今年那菜跟着年时可是便宜”。有时,为了更好的强调这种差别,常在比较结果之前加强调标记“可是”。这样,比较结果得到凸显和强调,整个句子的主观强调意味也明显增强。

(二)“跟”字差比句的否定式。“跟”字差比句的否定形式一般是在“跟”前加否定副词“不”,也可以形成“跟不上”结构。常常是对事物性状和某一动作的否定。例如:

(5)超市里那菜还不跟集上那个新鲜。(超市的菜不如集上的菜新鲜。)

(6)你高哩下不跟/跟不上恁姐姐。(你不如你姐姐高。)

(7)跑步不跟/跟不上跳绳减肥快。(跑步不如跳绳减肥快。)

与肯定形式相比,“跟”字差比句的否定形式一般不能后带补语成分,如不能说“超市里那菜不跟集上那个新鲜一些”。我们一般认为,“比”字差比句的否定形式在语义上具有不对称性。肯定形式的“X比YW”意义是单一的,即表示“超出、超过”;其否定形式“X不比YW”中意义并不是单一的。从逻辑上来说,两个比较对象进行比较时,“比”字差比句的比较结果一般是A≤B,而“跟”字差比句的比较结果一般是A<B。相对于“比”字差比句否定形式在语义上的不对称性,“跟”字差比句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在语义上都表现出单一性。“不跟”在否定句中是“不如”的意思。

上述例句的否定形式都是在差比标记“跟”上加否定词“不”,与肯定形式相比,这一类否定式中“跟”后面不加“着”。除以上表达方式之外,“跟”字差比句的否定形式还可以用反问句来表达。例如:

(8)你跟着/如跟他学习好啊?(你不如他学习好。)

(9)这件衣裳跟着/如跟那件好看啊?(这件衣裳不如那件好看。)

(10)你晌午走跟着/如跟光午走啊?(你上午走不如下午走。)

例(8)—例(10)同样是肯定形式的差比标记“跟着”,当用于反问句中,可以构成否定形式的“跟”字差比句,“跟着”和“如跟”意思上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不如”,二者都是肯定形式的差比标记在反问句中表否定。

这种反问形式的表达一般用于应答语,是应答者对上文中的说话人进行质疑,表示反驳或者不赞同,其否定和反问语气贯穿于全句。是用肯定的反问语气表示否定,其本质上仍然是否定句。

二、“跟”字作为比较标记的语法化过程

金小栋、吴福祥(2018)认为,表平比和差比的“跟”都可能有两种来源,一方面与“跟随”义动词有直接联系,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伴随介词发展而来。据此,我们可以依据“跟随”义动词和伴随介词的产生时间来探究“跟”字比较句的发展脉络[2](54)。

“跟”的动词义“随从、跟随”大概产生于南宋时期[3](59)。明清时期也有其用例。

(11)有官事在府前,老汉跟寻至此。(南宋《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12)现今你跟着一个男子同走,却有何理说,抵赖得过?(冯梦龙:《醒世恒言》)

例(11)中“跟”是“跟随”义,连接了两个主体,“官事”和“老汉”,例(12)中连接“你”和“男子”两个主体。“跟”作动词之后,其句法结构通常是“NP1+跟+NP2+VP”,且常在后面加“着、了、过”动态助词,较少使用光杆动词。在此基础之上,动词进一步语法化为介词,“跟”作介词的用法至迟在元代出现。如:

(13)张角言:如医可者,少壮男子跟我为徒弟,老者休要!(元《三国志评话》)

(14)便一似生个身外身,一般般两个佳人:那一个跟他取应,这一个淹煎病损。(元《迷青琐倩女幽魂》)

(一)平比标记“跟”的发展。平比标记“跟”的最早用例虽然尚不明确,但是至迟到清朝,“跟”表示比较的用法已经产生。“跟”常用来引进比较的对象,例如:

(15)一出了中原交界,放眼望去真是别有洞天,这地势跟中原大不相同。(《彭公案》第二百〇七回)

(16)这可跟旁胎不同,大人这是一肚子阴阳鬼胎,非得把胎打下来才能好。(《济公全传》第一百七十五回)

(17)这些管庄子的都是乡下老儿,就差几个去,到得城里,也跟傻子一样,没有用处的。(《老残游记》第四回)

上述例句中的“跟”一般看作伴随介词,与“共”、“和”、“同”等伴随介词一并构成“和”类虚词,都具有表平比的功能。作为介词,主要作用是引出后面的比较对象。介引伴随对象与平比对象时,句中的VP都具有对称性。如例(12)中原交界跟中原的地势大不相同,则中原跟中原交界的地势自然也大不相同。到民国时期,该用法依然盛行。

(18)大家走近她一看,真觉得她跟仙女没啥区别。(《古今情海》)

(19)当她把象牙梳子插在发髻上时,就跟黑糊糊的昆仑山上挂着一弯月牙似的。(《古今情海》)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也沿袭了这一用法,介引比较或比拟的对象。

(20)高山上的气压跟平地上不一样。

(21)他的脾气从小就跟他爸爸非常相像。

莱芜方言中表平比的“跟”使用频率远远低于表差比的“跟”,平比中常用“和”替代“跟”来介引比较对象。表示平比的标记可以用“跟上”,如可以说“他跟上我高咧”,意思是“他和我一样高了”,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比上”。

(二)差比标记“跟”的发展。同平比标记一样,差比标记的最早用例虽然尚不明确,但是至迟到清朝该用法的用例已经出现。

(22)梦兰听见金甫的话就说道:“杨大人不要瞎说,小玉姐姐我在伤害久已闻名,今儿见了面,真是名不虚传。我是那儿跟得上呢!”(燕谷老人《续孽海花》)

(23)打仗我不跟你,摸火车的脾性你不跟我。(向春《煤城怒火》)

(24)七十九岁老弟拉长声调说:“汽车就是不跟飞机快呀!”(管桦《井台上》)

做差比标记的“跟”在功能上类似于“比”,例(22)中“跟得上”相当于“比得上”,例(23)(24)中的“不跟”相当于“不比”。

“跟”的差比用例能找到的文献并不多,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其最迟应该出现于清朝时期,而清朝是现代汉语差比句的定型时期,这一时期“比”字差比句广泛使用,因此“跟”字差比句并未能成为主流。如今,也多见于方言中。

三、“跟”作差比标记的理据性

语法化理论认为,语义相宜性和句法环境是诱发一个词语法化的必要条件[4](129-130)。“跟”能够语法化为差比标记,正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两个条件。

(一)句法环境。句法结构上,表差比的“跟”字句与“比”字句有相同的结构形式。“跟”与“比”经常出现在同一句子的相同句法位置上。

(25)我跟比他高。(山东宁津)

(26)你说你扎实,我跟比你还扎实些。(湖北武汉)

(27)一天跟比一天热。(山东曲阜)

(28)恁哥跟着比着你高一头唻。(山东莱芜)

上述例句中,“跟”即“比”,二者句法结构相似,即“N1+N2+比/跟+VP”结构,甚至二者可以出现在N1、N2、VP都完全相同的句子中。语序类型上都是“比较主体+比较标记+比较基准+比较结果”。“跟”字差比句和“比”字差比句构成要素的数量和性质基本相同。另外,“跟”字句和“比”字句的否定结构也具有相似之处。

(29)小李个子不跟小王高。(小李个子不如小王高)

(30)今门那天不跟夜来好。(今天的天气不如昨天好)

“跟”字差比句和“比”字差比句的否定形式基本相同,都可以在比较标记前加否定词“不”构成否定句。不过,两种否定句表示的意义却有很大不同。综上所述,因为“跟”的用法和“比”的功能多有相似之处,“跟”具有表比较义的语义基础和相应的句法环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有分担“比”字功能的可能性。

(二)语义的相宜。刘丹青(2003)认为,差比句的比较标记一般有五种来源:比较动词、超过义动词、处所空间标记、等比动词转义、伴随义动词[5](1-21)。

金小栋、吴福祥指出,“跟上”或“跟不上”本是“跟随义”概念,方言中则用来隐喻“等同”“胜过”或“不及”等比较概念[2]。隐喻后的语义概念为动词“跟”的语法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赶”和“撵”有着和“跟”相似的用法,“赶”为追逐义,“撵”为驱赶义,如可以说“赶上”“赶不上”“撵上”“撵不上”来表示比较。“跟”“赶”“撵”就语义上来说都具有“从某处位移到某处”的义项,产生的结果即“位移到某处”和“超过某处”,进而隐喻出“等同”“超过”“不及”义的平比概念和差比概念。也由表示空间上的位移概念转而表示事物之间的比较。

由上述分析可知,正是“跟随”义动词隐喻出“超过”义后,才使得“跟”在一定程度上了符合差比标记的语义条件,并逐渐语法化为差比标记。

四、关于莱芜方言差比标记“跟”的几点思考

(一)肯定标记“跟着”来源的思考。前文提及,表平比和差比的“跟”都可能有两种来源,即来自于“跟随”义动词和伴随介词。我们推测,莱芜方言中差比标记“跟”可能由“跟随”义动词发展而来,一方面,动词“跟”的用法和与差比标记“跟”的用法在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如:

(31)你跟着恁姐姐上课去吧。(你跟着你姐姐上课去吧。)

(32)你跟着恁姐姐差远咧。(你比着你姐姐差远了。)

动词“跟”后常跟动态助词“着、了、过”,动词的这一用法保留到差比句中,莱芜方言中的“跟”一般不单独使用,其后必须跟动态助词,不能省略,如例(32)不能说“你跟恁姐姐差远咧”。在山东其他方言中,“跟”后却可以不带助词,如:

(33)今们儿都跟夜来热了。(曲阜:今天比昨天热。)

(34)跟他高。(德州:比他高)

这也说明,“跟”在莱芜方言中的语法化过程并不彻底,还保留了动词的部分性质。另一方面,莱芜方言肯定式中标记“跟”均可以用比较动词“比”替换,“比”后也附着助动词,如例(32)可以说成“你比着恁姐姐差远咧”。若“跟”的用法来自伴随介词,则更可能是用“和”类虚词替换比较标记“跟”。因此,综合考虑上述两方面因素,我们认为,莱芜方言中的差比标记“跟”更可能是来自跟随义动词而非伴随介词。

(二)否定标记“如跟”来源的思考。《汉语大字典》中将“如”解释为“不如”[6](1099)。清代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语急例》:“古人语急,故有以‘如’为‘不如’者。”《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若受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孔颖达疏:若爱彼重伤,则不如本勿伤之;若爱其二毛,不欲伤害,则不如早服从之。”《公羊传·隐公元年》:“母欲立之,已杀之。如则勿与而已矣。”何休注:“如,即不如,齐人语也。”《汉书·翟义传》:“欲令都尉自送,则如勿收耶!”颜师古注:“言若都尉自送至狱,不如本不收治。”

以上例句中,“如”均为“不如”的意思,这种用法是受说话人语气、语速的影响,省略了否定词“不”而形成的。莱芜话“如跟”是用肯定形式来表示否定,是“不如”的意思,那我们可以猜测:“如跟”中“如”的用法有可能是古汉语的遗留,“如”有“不如”的意思,所以“如跟”才可以表达否定义。

况且就使用语境而言,“如跟”句式一般用于应答语和反问句中,是应答者对上文中的说话人进行质疑,表示反驳或者不赞同。受该语境的限制,应答者在表示质疑或反驳的过程中,其说话人的语速较快,语气偏急,这就容易造成个别成分的省略,形成以“如”为“不如”的情况。

如果上述推测成立,则用“如跟”表示否定义是因为“如”字承担了否定意义。但是,莱芜方言中相同的否定表达也可以用“跟着”表示,例如“吃药如跟/跟着打针啊?”。去掉“如”之后的比较标记“跟着”也可以用来表示否定,据此我们可以判断,上述猜测并不成立,否定义的表达并非由“如”字承担。

前文已经提及,“跟着”既可以用于肯定差比句也可以用于否定差比句,据此可以肯定“跟”本身是不承担否定义的,而“跟着”在两个句式中的明显区别就是否定差比句是反问句式。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肯定形式表达否定差比句的原因是受语用条件的限制,即是由其所在语境决定的。

至于“吃药跟着打针啊?”中的差比标记“跟着”,除了由语境赋予表否定之外,它可能还是由成分的省略形成的。一般,表示否定的反问句说成“吃药哪里跟得上打针啊?”普通话中用“吃药哪里比得上打针啊?”笔者猜测,应答者在回应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表示对说话人的质疑,慢慢地省略了赘余成分,只保留了差比句中的主要成分和反问语气,差比标记“跟”前面的疑问词和“跟”后面的补语成分被省略,而“跟”的虚化程度并不彻底,使其常常后加助词“着”。

另外,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反问语气有向祈使语气发展的趋势,渐渐由应答者表示质疑、反驳发展为提出建议和要求。若反问语气消失,那“跟着”来承担否定意义的情况将成为一种可能性,这自然还需要在时间长河里考察语言的具体发展情况。

五、结语

全文以“跟”字差比句为研究对象,对其用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跟”作为比较标记存在的理据性和发展脉络。本文揭示的莱芜方言“跟”字差比句有其特殊性,一是差比标记“跟”保留了动词后带助词的特点;二是其否定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即用肯定形式和反问语气表示否定。莱芜方言中“跟”的来源,我们认为它更可能是从“跟随”义动词发展来的,而“如跟”等否定形式的表达目前是由语境赋予,至于是否会由“跟”来承担否定义的表达,尚且需要时间的验证。

猜你喜欢

莱芜助词介词
介词和介词短语
山东孙子研究会赴莱芜、泰安等地开展党史参观学习活动
山东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站党支部赴莱芜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焦化厂焦炉脱硫脱硝系统投入运行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介词不能这样用
浅析藏汉双语结构助词“的”的共性与个性
莱芜里辛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级别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