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以企业创新促进山东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研究
2020-02-25王明雁王传荣
王明雁,王传荣
(山东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我国经济持续数十年的增长,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起到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日益突出。当今新旧动能转换又为山东省流通业大市场大流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为山东省流通业的高质量发展开拓了新路径。《山东省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提出,要“积极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19年2月22日,在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上,刘家义书记强调,要迅速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吹响山东向高质量发展的进军号。
从流通总量上看,2019年全年山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770.6亿元,比上年增长6.4%。这直接反映出山东省已经成为流通大省,但从流通大省迈向流通强省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大市场大流通的真正实现。大市场大流通是将市场体系和流通体系有机融合的完整系统,它首先是既包含有形要素(商流、物流)又包含无形要素(资金流、信息流)的全要素流通体系。其次是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方式突破原有时空约束的开放式流通体系,然后是通过供应链整合涵盖整个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全过程流通体系。根据大市场大流通的本质特征,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就是打通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之间的流通壁垒,实现四流协调统一;打破传统市场和流通体系中普遍存在的时空约束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破除区域市场流通时空限制问题,通过新技术和信息平台实现供需匹配的精准度,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学术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流通业新旧动能转换内涵研究
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质就是以新动能取代传统的资源和政府等驱动的旧动能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2]流通业的新旧动能转换主要体现在:流通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流通服务日益定制化,流通过程趋向绿色化,跨界融合发展加速。[3]当前,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依然滞后,长期存在的流通理论的“贫瘠”状态无法满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实现流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4]从最优匹配视角分析,相对于国民经济中的其他产业,流通业产能相对不足,尚未达到最优匹配比。[5]
(二)流通企业创新驱动力研究
陈星野、陈建中(2015)认为,流通企业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含流通技术创新、流通观念创新、流通体系创新、流通组织创新、流通制度创新、流通管理创新、流通设施创新、流通方式创新等八个方面。[6]陈志明(2018)认为,流通企业创新的开放性、集成化和平台化特征日益显著,流通企业应该建立开放式流通生态体系,形成资源双向流通的创新模式。[7]冉净斐(2018)指出,流通创新本质上是打破原有不平衡的流通系统,建立全新的流通体系,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很多新旧冲突。[8]刘先凤(2019)指出,在流通企业创新中应该充分考虑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影响,既要扩大有效供给,又要满足消费者需求,在供需精准对接方面寻求创新的突破口。[9]毛伟(2020)指出,创新文化是驱动企业创新的重要源动力,要营造企业创新的文化氛围,培育企业创新精神,构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企业创新文化体系。伴随互联网经济发展,平台企业已经成为现代流通企业的重要企业类型之一。[10]田剑、徐佳斌(2020)认为,平台企业创新的关键要素主要是双边市场效益系数、服务质量和大数据处理能力。[11]
本文结合新旧动能转换背景,阐明新旧动能转换对山东省大市场大流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并深入剖析企业创新在大市场大流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提出企业创新促进山东大市场大流通发展的路径。
二、新旧动能转换对山东省大市场大流通建设的新要求
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山东省大市场大流通建设需要适应新时代,运用新流通技术,形成新流通思维,构建新市场体系。
(一)山东省大市场大流通建设需要适应新时代要求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流通领域的体现主要是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个性化与传统生产和流通领域中标准化大众化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这在作为生产制造业大省的山东体现得尤为突出。山东省经济体系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重生产、轻流通”的现状,新时代要求山东省必须加快大市场大流通建设,通过大市场大流通建设提高流通领域的运转效率,降低信息不对称,缩短流通时间,更好地增强供需匹配度。
(二)山东省大市场大流通建设需要运用新流通技术
当今时代是技术创新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逐渐成熟并已稳步实现落地应用。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受技术条件限制,市场的交易地点、交易时间、交易品类、交易方式等都受到较大限制。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山东省可以依托新技术,采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精准获取消费者需求信息和商品生产信息,采用全新冷链物流配送系统拓展产品的运输品类和运输范围,通过人工智能和云计算对未来市场需求进行科学预判,并且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对各流通参与主体活动进行永久性记录。
(三)山东省大市场大流通建设需要形成新流通思维
新旧动能转换表面上是新动能取代旧动能的过程,其本质上是新思维取代旧思维的过程。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市场已经由供不应求转变为普遍性供过于求的状态,流通企业和消费者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逐渐提高,而流通企业地位提高的根源主要来自于其对市场信息和消费者需求的把握。山东省大市场大流通建设应该转变过去以供给侧带动需求侧的旧流通思维,构建全新的以需求侧带动供给侧的新流通思维,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作为大市场大流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消费者需求的挖掘来倒逼生产企业供给更多能够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四)山东省大市场大流通建设需要构建新市场体系
传统市场体系根据流通商品属性差异主要划分为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等,各个市场之间的划分界限清晰,服务对象具有明显差异化特征。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依托于新时代发展要求、新流通技术和新流通思维,各个细分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融合化趋势不断增强,特别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产生的各种线上新流通业态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将各种不同商品属性的产品和服务集成到统一平台上,实现对不同的传统属性市场的有机融合。山东省大市场大流通建设应该跳脱出原有市场发展思路,将新流通思维融入到市场体系的构建中,借助于新流通技术将线上和线下市场体系进行有机融合,构建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流”协调统一的新市场体系。
三、企业创新在大市场大流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企业创新在大市场大流通发展中的地位
大市场大流通的本质属性之一就是全过程开放式流通,而实现这一流程的最终实践主体也正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大市场大流通的开放性和全过程化同时暗含着尊重基本市场规律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要想更好地实现大市场大流通发展,就必须要坚持企业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企业发展,给予企业充分的发展空间,并为其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大市场大流通发展应该坚持市场化导向作用,将企业作为大市场大流通发展中最重要的核心要件。企业创新是企业能够不断适应新环境并不断突破自我、实现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特别是对于流通企业来说,创新不只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企业能够保持生存所必需的基本要素。在当今时代,如果企业不能保持持续创新性,即使具有再大的规模,再高的市场占有率,也将很快被市场所淘汰。企业创新在大市场大流通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
(二)企业创新在大市场大流通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企业创新在大市场大流通发展中起到基础性作用。企业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方向,而企业发展将直接决定大市场大流通发展状况。如前所述,新旧动能转换为大市场大流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这要求大市场大流通建设应该顺应新时代需要,在时代变革中实现自我发展。要实现自我变革发展就需要创新,而在大市场大流通发展中最具有创新活力的参与主体就是企业,也就是说,大市场大流通发展的根基是企业创新。
其次,企业创新在大市场大流通发展中起到引领性作用。企业不仅仅能够通过企业创新提升自身综合实力进而实现企业发展,还可以通过企业创新带动其他企业和其他市场参与主体参与创新活动,进而从整体上提升大市场大流通发展质量。企业创新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同时要承担较大的试错风险,这些往往是绝大多数企业难以承担的,这就需要大型企业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此外,企业创新在应用新技术、塑造新业态的同时还会形成新市场思维,通过新市场思维去影响和渗透其他市场参与主体,最终实现全面革新。
再次,企业创新在大市场大流通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企业创新直接决定大市场大流通建设能否持续顺利发展。如果没有企业创新,就不会产生应用新流通技术的新流通业态,更不会产生全新的市场体系,大市场大流通就无法将市场体系和流通体系有机融合,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也无法在现有体系下实现有效的全要素高效流通,互联网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发展更是无从谈起,那么大市场大流通就无法成为真正的开放式全要素全过程流通体系。
四、以企业创新促进大市场大流通发展的路径
以企业创新促进大市场大流通发展的路径主要包含技术驱动路径、制度驱动路径、文化驱动路径、人才驱动路径、品牌驱动路径等五个方面。
技术驱动是流通企业创新最直接的驱动要素。当今时代已经完全进入全新的信息技术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技术根基,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时空壁垒,变革了消费者和企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企业运营的商业逻辑。流通企业创新应该充分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充分利用新时代创造的突破性技术成果,将其与自身经营相结合,实现企业自身在技术上的革新。
制度驱动是流通企业创新的基础。构建现代企业制度近年来一直是我国企业管理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相较于体量庞大、关系错综复杂而且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传统生产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因其自身强大的市场适应能力和自我革新能力在制度创新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因此也成为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的探索者。企业制度直接决定了企业发展方向,恰当合理的企业制度将充分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提升企业创新活力,进而带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流通企业应该立足当前时代,顺应发展需要,构建起能够充分利用新技术、符合流通业特点的创新激励型企业制度。
文化驱动是流通企业创新的重要动力。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流通企业应该着力培育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创新文化应该是既能够兼容现有新技术、又能够适应现代流通企业制度、还能够激发员工创新潜力的企业软实力,它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创新精神。与明确的制度相比,创新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同时又能够发挥客观存在的重要作用。像阿里巴巴集团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即使是从阿里巴巴集团离职的员工身上也带有鲜明的阿里烙印,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其能长期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人才驱动是流通企业创新的根本保障。伴随经济时代发展,市场占主导的企业类型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向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过度。应用新技术需要新技术人才,构建新制度需要新管理人才,营造新文化需要新思维人才,这些无一不意味着人才需求结构的转变。流通企业创新需要具备创新精神、持续学习能力和流通专业素养的人才。获取创新型人才,一是通过对现有企业内部员工进行培训来培养,二是从企业外直接挖掘具有良好基础素质的相关人才。
品牌驱动是流通企业创新的着力点。品牌形成是差异化竞争的结果,是企业信用的价值体现。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大家更注重培育生产制造企业品牌,因为此时消费者更加看重产品品质,而这主要由生产制造企业决定。在新互联网经济时代,市场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成为主流,特别是在技术和商品趋同的背景下,消费者的关注点不再仅仅是产品品质本身,更加注重消费效率、服务品质和服务时效等,而这些都属于流通企业品牌塑造的核心要素,也直接决定了流通企业的品牌价值。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将使流通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有效消费者,进而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倾斜,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升自身的话语权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