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支架理论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研究
2020-02-25
(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安徽 合肥 274015)
0.引言
英语教学在促进对外语言交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及意义,不断提升高校英语教学质量及效率,是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然而在传统英语教学工作中,在课堂教学的效率性、广泛性、应用性等层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需高校英语教学工作者进行解决。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心理状态进入全新阶段,对科技产品依耐性更高,也越加追求新鲜与刺激。因而在高校学习阶段,传统被动、填鸭式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创新传统英语教学势在必行。而支架理论出现,为高校英语教学提出有效的创新途径。在教学主体上,支架理论将学生置于教学工作的核心位置,英语教师则从传统主导课堂教学进度及流程的主体,转变为提供教学服务的教学客体。借以尊重学生英语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构建提升英语学习能力的支架模式,进而极大地为学生创新精神及英语实践能力培养,发挥作用。
1.英语支架理论概念及内涵
1.1 英语支架理论的概念
支架理论提出后,广泛受到应用语言及语言学界的关注。作为建构主义分支的支架理论,在长期研究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及发展,被大量运用在语言教学各个领域中,并取得巨大的教学成果。支架理论的支架源于建筑领域中,辅助工人进行工程建设的脚手架与施工架,是工程建筑人员必要性、辅助性工具。通常在工程搭建中,为工人提供临时性支撑作用。直到工程建筑全面建设完毕,支架便完成自身使命,被及时而迅速地撤离工程建筑。因此,支架理论的含义是为高校学生提供概念性、辅助性、必要性的框架。在学生接触新语言理论及概念时,能有效给予学生充分帮助及支持,使高校学生获取超越本身英语能力的线索,以化解复杂英语学习问题及困难。促进学生深化理解高校英语知识,进而使学生不断构建属于自身发展及学习特征的框架体系,加速对英语学习体系全面构建。最后高校教师再逐渐将学生概念化的框架进行撤离,以促进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英语知识水平。
1.2 英语支架理论的内涵
在英语支架理论中,支持与辅助功能支架通常指教学情景、教学语境、非语言信息、讲解及解释、文化知识、模拟示范、游戏活动、反馈评价等等,高校英语教师可根据高校英语教学实际情况及学生英语学习特征,攫取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及英语学习程度的支架。在课堂应用阶段,基于支架理论的教学活动,主要涵盖支架搭建、独立探索、学习、支架点引入、反馈评价等五个重要阶段。其含义涵盖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支架理论应借助于学生英语学习发展区,进行相关辅助及支持性框架搭建。所谓学习发展区,是指学生整体英语学习程度及应用水平。在搭建进程中,需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需求,进而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潜能。其次,支架理论倡导协作学习。在协作中,学生处于教学活动核心状态,能够根据原有知识结构及储备,独立地进行学习探索,进而促进高校学生学习方向正确性及目标明确行,利于激发学生各项潜能,提升综合素养及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最后,在探索阶段,高校学生借助独立意识投入对知识探求。在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这一阶段后,支架逐渐出现撤离的痕迹。在有效进入协作学习环节后,学生依据团队力量实现对英语知识不断获取及巩固的目的。
2.传统教学视域下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2.1 高校英语的教学指导思想仍以应试为主
在传统英语教学思想及模式局限下,高校英语教学方向依旧拘泥于应试教育并主要体现在英语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内容制定等层面。高校英语教师为提升学生应试水平,采用统一标准、统一模式,展开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进而忽视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仅仅具备英语基础知识,而无法达到灵活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目的,最终限制我国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相关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学生英语能力依旧薄弱。虽然英文读物识别及阅读水平,基本能达到初级英语阅读标准。但涉及到人文、社科、理论等专业英文读物时,无法在短期内达到对英文读物准确理解及吸收。在英文能力应用层面,43.3%学生能进行简单英文交流,其中32%学生无法依据英文准确、熟练及流畅地表达思想。此外,在制度层面上,高校学生为获取等级考试证书,对“结合现实情景,综合运用英语”缺乏足够认知,功利性较强,是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创新的重要难点。
2.2 学生英语教学活动参与意愿及积极性低下
高校学生心理特征趋于稳定,能够根据自我意识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选取。然而,在新时代视域下,学生对社会发展新格局、新特征、新思想具有独特的见解。在高校课程教学内容上,更趋于功利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将知识汲取,局限于能有效提升未来市场竞争力的专业及学科。而对不能直接给予自身未来职业优势的英语学科,教学活动参与度、积极性则呈现明显不足。这与我国英语应用领域发展,具有密不可分联系。然而,学生心理认同感程度则直接影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工作质量及效率,若不能改变学生对英语学科的态度,无论英语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均不能有效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更不可达到高校英语教学工作预期教学效果。在传统教学格局中,高校英语教师以应试教育为主导思想,采用刻板、冗长、生涩的英语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工作,不仅事倍功半,更致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逆反心理,加剧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对我国高校英语整体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3.基于支架理论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意义
3.1 突破传统英语教学困境
针对传统英语教学存在的弊端,支架理论能够有效通过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解决高校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教学困境。首先在教学指导思想层面,教师在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下,紧紧围绕应试考试内容、方法、形式,进行英语教学课堂设计。而教学驱动形式,则以英语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致使教师教学填鸭化,学生学习被动化,限制学生整体英语成绩提升。在支架理论体系下,教师需在两个主要层面转变思想:其一是培养重心,应由应试教育培养模式转变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培养与英语核心素质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能力提升,推动高校复合型人才发展。其二是培育主体,高校英语教师应顺应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将指导学生英语学习及控制英语教学进度,转变为替学生提供各项教学服务,根据学生学习程度制定特殊的教学计划。学生借助于自身知识结构与储备,进行相对独立性学习探索,从而激发高校学生英语学习潜能,使综合素质培养达到预期标准。因此,英语教学课程更切合社会实际需求,更能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深刻落实新课改与复合型人才的方针,突破传统英语教学“指导思想偏差”、“学生主观意愿度低下”,“学生内化程度弱”等教学困境,推动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3.2 构造高校英语教学体系
在支架理论视域下,高校英语教师通常以课堂引导者身份出现,根据高校学生英语发展区需求,构建支持性及辅导性英语教学框架。框架搭建会随着高校学生知识培养过程与知识需求程度,进行细微与具体调整,继而促使支架搭建不断细化为:活动支架、心理支架、评价支架、技法支架等诸多层面,进而满足高校英语课堂体系构建工作。总之,支架理论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及体系,以高校学生为教学主体,以高校学生学习需求为教学目标,促使高校教师基于学生现有英语知识储备情况,调整并设计英语教学目标及模式。进而不断丰富支架教学理论,完善高校英语教学体系,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及质量。
4.基于支架理论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路径
4.1 搭建心理支架
支架理论核心基础是学生主体需求,因此搭建学生心理支架,满足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落实支架理论教育模式的基点。高校英语教师应在深化新课改精神前提下,结合目前市场经济发展脉络。从实际出发,提升对高校英语教学工作理念的认识深度,理解应试教育根本目的,以及应试教育与支架理论教学模式深层联系,进而提高自身对高校英语教学工作的觉悟,为搭建学生心理支架奠定必要基础条件。在搭建心理支架过程中,英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地位,将提升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包括口语表达能力、英文读物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英语听力能力,作为应教学工作核心,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程度、学习兴趣、英语词汇句法积累情况,从而为高校学生构建促进学生发挥主体探索功能的支架。此外,心理支架构建不仅针对于教师,更针对于处于高校学习摸索阶段的学生。教师应结合社会实际情况,着力于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工作,增加学生对英语理论知识认识,深化对复合型人才理解,强化英语与未来职业联系,从意识形态领域构建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需求。进而增加学生解决问题、应对困难的勇气与信息,促使学生以良好精神状态投入独立协作与探索环节。
4.2 构建活动支架
作为支架理论核心的活动支架,是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主体。在教学初始阶段,教师应结合学生整体学习情况明确“发展区”范围,以独立探索及协作学习两个重要环节,落实支架理论教学模式。首先,独立探索。英语教师首先应通过学生英语应试成绩,了解学生英语知识整体掌握水平及薄弱环节。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对薄弱环节进行独立探索。譬如,学生阅读能力有限,教师可提供学生能够理解,却比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稍高的英文资料,引领学生进行英文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探寻具体的薄弱点及问题,以询问或查阅资料的方式,突破阅读时出现的问题,构建出符合自身学习规律的学习体系,进而提升个人整体阅读水平。而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拟定题目,鼓励学生通过英文文献查阅方式,撰写英文作文。当学生英文句式、单词、语法得到显著提升后,教师应改变教学方式,引领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体系进行写作。其中,英文文献查阅是支持及辅助学生写作的支架,学生在攥写期间,可进行文献语句引用,单词搬用,从而撰写出符合教师预期标准的文章,同时也提升学生对英文句式,语法及单词探索维度,增强学生自信心。
4.3 构建评价支架
评价体系在支架理论中的应用,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应延伸至整个教学领域,涵盖学生课堂学习、日常生活、学业评分等等诸多领域,以维系学生英语独立学习的连续性、有效性及综合性,促进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发展,提升整体教学质量。首先,评论支架是融合教师、学生及高校的多曲面评价体系。在独立探索中,学生通过教师设立的目标,与自身探索情况进行对照,做出科学全面的自我评价,以促进教师调整支架教学模式,更使学生对自身学习拥有清晰的认识。在小组合作中,组员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为学生后续探索工作,提供准确而全面的评价支持,促进学生进行自我调整,提高独立学习能力。最后,高校应结合现代科技产品,诸如课堂派、远程教育软件等设备,构建中外学生英语视频交流的桥梁,使我国高校学生能够有效利用已有的英语知识,进行具体实践学习活动,从而巩固独立探索成果,并根据高校评测结果,进行细致学习及改进。
5.支架理论下英语教学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基于支架理论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及内容的特征,高校教师应在实施基于支架理论的创新教学活动中,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是全员参与。挖掘深层次教学民主是创新教学的核心工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注重教学的天平效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位学生,根据学生智能优势及个性特点,鼓励学生参与到探索学习中,从而有效构建英语教学支架,提升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其次,营造宽松教学环境是探索性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探索学习质量及效率的有效保障。除英语课堂教学外,英语教师应倡导学生对英语课程进行主动探究及自主选择并详细分析学生英语学习特点,给予学生丰富教学资源及灵活的课时,保障学生能够拥有较为充裕的文献收集渠道及探索时间。否则学生在有限时间及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下,难以有效提升英语探索性学习效果,进而无法发挥支架理论的效用,导致英语教学工作陷入困境。其次,科学地设定评价机制。英语教师应区别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与创新教育观念。避免将卷面分数置于学生探索学习进程中,更不应以应试成绩评价学生探索学习效果。可以根据教学支架的特征、小组参与程度、问题解决质量及学生表现等层面进行评估。评估体系更应拓展到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层面,并注重学习策略、学习态度及学习过程的评估。从而实现动态评价评估的目的。最后,深刻认识支架理论体系,明确探索学习精髓,确定探索学习局限性及宽泛性,寻求高校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适应点。任何教学模式并非一蹴而成,英语教师应全面了解当前学生学习特点,从学生学习与教学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适应性地、积极地选择探索性学习的方法,从而充分激发探索学习的优越性。此外,并非英语教学中所有教学均适用于探索性学习。例如英语基础性词汇、句法、句式等固定搭配类知识,便无法给予学生大量时间进行探索,只能通过熟知熟记达到掌握的目的。此外,在构建英语教学支架过程中,应结合现代互联网科技产品,采用多种智能软件,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积极程度。特别是A+课堂派、翻转课堂、远程教学等模式,能够有效融合于支架理论体系中,为学生探索性学习,提供辅助支持。譬如,学生在接收到教师下达的探索学习任务后,通过远程教学软件,能够获得其它高等院校英语知识,做到有针对、有选择地进行英语探索性学习。而通过A+课堂派相关功能模块,学生能够及时将探索学习成果反馈到教师客户端中。教师通过结合学生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及成长程度,进行相应地指点及调整,进而优化支架理论探索学习的效率及质量。
6.结语
支架理论将高校英语教育中学生视为建筑,学生在高校英语独立探索中的过程,是以英语知识为材料,进行对自身英语综合能力的构建,而教师则不断为学生提供具备支持与辅助作用的支架,促进学生个人知识水平的提升。总之,支架理论是以学生自主性为前提,教师教学服务性为条件,旨在提高学生英语各项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新型英语教学模式。基于支架理论体系创新高效英语教学,能够有效提升高校英语教学水平,促进高校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