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加强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对策研究
2020-02-25冯宁
冯宁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在国外留学的人员回国发展的规模和进程,回国发展已经成为留学人员的主要选择并渐成趋势。据教育部的相关数据,改革开放40年,我国累计有585.71万人出国留学,在其中432.32万学成的人员中,有365.14万人回到祖国发展,占比达84.46%。[1]归国留学人员是科研的生力军,而高校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科研场所之一,是归国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首选目标。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对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重要性作出重要指示,不仅将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视作统战工作新的重要着力点,而且要求将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放到事关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有效落实的角度来认识。由于国外求学经历的影响,他们具有与国内其他科研人员群体不一样的特点,做好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的统战工作,要在把握和分析他们自身不同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的群体特征分析
(一)价值观在总体趋同基础上呈现多元性
高校归国留学人员多数是党外知识分子,具有国内和海外双重的生活体验,不仅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而且思想主流积极向上,有较强民主管理意识,积极投身国家的各项事业,有较高的参政议政热情,普遍关心经济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与此同时,由于受到西方个人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部分归国留学人员存在思想价值多元的倾向,注重个性,强调自我价值,容易以西方的价值标准来衡量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
思想价值多元的成因,主要是国内外不同的政治体制。归国留学人员在国外有着深入接触和了解各国政治体制和主流文化的机会,价值观也逐渐地从一元走向多元。价值多元对于正视社会问题、客观公正的解决社会问题具有积极的一面。但同时,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就会“加深西方文化观念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造成一些不良的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这一群体的思想意识形态状况尤其需要进一步的关注和把握”。[2]归国留学人员价值观念的多元性是高校加强统战工作尤其需要关注的重点。
(二)个体需求在总体满意基础上呈现差异性
归国留学人员出于对“国内发展环境好”“个人发展空间大”等国内总体环境的认识,积极回国工作。对于回国工作后的个人状况,比如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发展机会等等,他们总体上比较满意。但在归国留学人员内部,不同个体由于自身及其家庭条件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其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性,加上个体的期望值不同,对满意的程度就存在着差距,据一项针对北京高校的调研数据分析,归国留学人员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包括待遇偏低、购房困难以及人际关系难沟通等问题;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包括申请科研项目难、专业晋升难、活动干扰多等。就人文社科和理工科的人员而言,高达38.9%的工程技术领域的人员把“申请科研课题难”排在工作困难首位,而社会科学领域只有14.7%的人员选择此项。不同年龄阶段的归国留学人员对生活、工作等需求的关注也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员。[3]因此,高校归国留学人员在个体需求方面,呈现出总体满意基础上的个体差异性,统战工作尤其需要关注个体的差异性。
(三)影响群体作用发挥的因素呈现多样性
影响归国留学人员作用发挥的因素众多,且呈现多样性。首先,工作因素即工作单位重视程度、工作待遇、科研经费的支持、团队建设、所在高校的管理水平等。其次,子女教育、医疗等社保条件、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生活因素,牵扯着归国留学人员重要的精力。第三,社会及政策因素,归国人员的相关政策制定及落实的程度、社会对归国留学人员的认可度等。第四,个人自身的因素,即个人对国内文化的认同、个人自身在国内的社会支持系统等,均影响着归国留学人员作用的发挥,呈现出影响因素的多样性特点。做好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到上述各种影响因素,发挥正面作用,克服消极影响。
二、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问题及成因
中央2000年第一次将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纳入统战工作范围,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留学人员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近年来,按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党和国家积极推进“千人计划”等人才项目,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留学人员回归祖国、报效祖国。高校注重加强归国留学人员的统战工作,在调动归国留学人员积极性以及主动发挥作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归国留学人员群体及个人的自身特点,加上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政策落实和同等对待问题
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1年印发《关于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意见》指出,要大力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积极提供政策支持和营造良好创业环境。[4]地方各级政府也纷纷制定留学人才引进政策,但仅有少数的“一事一议”人才、“千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海外留学人才政策落实力度尚可,政策总体落实程度较低。尽管如此,“医疗保险、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高层次人才的配套政策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5]近年来吸引高校归国留学人员回国的前三个因素分别是公派留学后归国、看好国内发展空间、个人家庭需要,相反,因为相关优惠条件而选择回国的很少,这说明目前国家的优惠政策还没有发挥足够的吸引力,也间接反映了归国留学人才优待政策落实程度较低的现状。
除了归国留学人才优待政策落实程度较低以外,统战工作实践中存在着对高层次人才偏重、而对一般性人才忽视的现象。“往往对留学人员当中的高层次人才关注和联系较多,而对一般人才的关注与联系不足。”[4]“政策公平性不足”成为相当一部分归国留学人员对政策的总体认识。
(二)思想引领和文化认同问题
价值观在总体趋同基础上呈现多元性是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的一个群体特征。一方面,会影响归国留学人员顺利融入国内生活与工作。归国留学人员由于长期在接触国外的文化,回国以后相当一部分归国留学人员很难顺利融入国内生活与工作,由于受到国外意识形态影响程度较高,容易对国内实际情况了解片面或产生误判。特别是近年来留学人员的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在道德标准、是非判断、价值取向等领域没有统一正确的价值观主导,缺少导航引领”。[5]因此,年轻归国留学人员的思想引领和文化认同问题更加重要。
另一方面,他们更容易以西方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和判定中国社会。由于身份和经历不同导致的思想多元,“会在无形之中,加深西方文化观念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造成一些不良的情绪”。[2]极少数高校归国留学人员在从教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认同,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只重视专业教学,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甚至片面或过度地对“西方模式”歌功颂德,极端夸大“中国问题”,言语中存在“反党反社会”言论,严重触碰了意识形态的底线,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三)机制完善和作用发挥问题
影响归国留学人员群体作用发挥的因素呈现多样性,包括生活因素、工作因素、社会及政策因素和个人自身的因素等,总体而言,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机制不完善是其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重要原因。目前统一战线工作的范围和对象非常广泛,根据《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第四条的规定,主要包括“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及其在大陆的亲属”“华侨、归侨及侨眷”“其他需要联系和团结的人员”等。近年来,归国留学人员作为重要的统战对象,但在其工作机制上,与其他统战对象如“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并无明显的不同,欠缺对归国留学人员的充分考虑,工作机制比较单一。
高校中的归国留学人员较多,但体现归国留学人员特点的统战工作措施还相对薄弱。除了针对全体统战对象的交友制度、征求意见和通报情况制度,专门针对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措施就是成立欧美同学会,目前一些高校陆续进行了这方面的组织建设,但其成效还不十分明显。特别是在发挥归国留学人员作用方面,还没有形成制度化的措施,对影响归国留学人员作用发挥的多样化因素,还缺乏有效的手段,这也是今后需要通过工作创新重点加以解决的问题。
三、创新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对策
基于对归国留学人员的群体和个体特征的认识,理清目前针对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妥善处理好几个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个体成长与作用发挥的关系;工作举措与实际效果的关系。笔者以为,在高校只有处理好这几个关系,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机制。
(一)加强思想引领,增强文化认同
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群体思想主流积极向上,有爱国报国的热情,但到具体个体,也存在思想价值多元的倾向,针对短期留学归国人员,也有研究者提出了“逆向文化冲击”影响的问题。[6]因此,做好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需要旗帜鲜明地重视并做好思想引领工作。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7]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核心,是在思想观念上赢得认同,这就需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在统战工作中,尤其需要在比较分析中,在认清中国实际的基础上,辨明西方的问题所在,从而为归国留学人员树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四个自信是文化认同的基础,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高校统战工作应通过思想引领,实现文化认同,使归国留学人员认识到,西方的经验不是万能的,中国的问题需要根据中国的情况实事求是地加以解决。“中国道路之所以是独特的,正在于区别于西方经验,也正由于是独特,才可能为世界文明提供另一种选择,从而使其具有世界意义。”[8]创新思想引领渠道,利用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等,组织归国留学人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增进归国留学人员与周围人的广泛接触,加强主流思想的关注和引导。此外,针对个别归国留学人员受到逆向文化冲击的影响,在积极引导的基础上,必要时需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国内生活,减轻逆向文化冲击的影响,从而避免他们陷入“西方人得病,而中国人跟着吃药”的思想误区。
(二)完善政策制度,搭建发展平台
归国留学人员是一支重要的人才队伍,《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从战略的高度安排部署归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目的就是要加强对归国留学人员的团结和引导,广泛凝聚归国留学人员的智慧和力量,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围绕这一任务,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一方面要在弘扬留学报国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完善政策制度,为归国留学人员搭建发展平台和创造发展条件。首先是优化归国留学人员工作生活的软环境。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归国留学人员在国家人才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在情感上尊重、在工作生活中关心归国留学人员,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接纳归国留学人员,使他们尽快融入本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其次是积极为归国留学人员提供合适的岗位与职务,让他们有发挥作用的舞台。除了支持归国留学人员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创造条件,支持归国留学人员积极参政议政,积极建言献策。归国留学人员中人才荟萃,作为既了解世界、又知晓国情的跨文化复合型人才,其在建言献策中的独特优势应该得到充分发挥。再次要建立有利于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与交流的制度,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包括组织研讨会、交流会、论坛等,为归国留学人员自身后续发展创造学术交流的环境,搭建归国留学人员之间联谊及交流平台,让归国留学人员能经常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9]
针对上文提出的“政策公平性不足”问题,尤其应完善归国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的政策制度,在关心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应加强对一般性人才的支持力度,不断改善一般性人才的工作待遇、工作经费支持以及精神支持。此外,针对归国留学人员在配偶工作、子女教育、医疗等社保条件、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要以人为本地积极创造条件帮助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更广泛的归国留学人员的积极性。
(三)创新组织形式,建立长效机制
近年来虽然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的数量大幅增长,但由于这部分群体相对比较分散,相互之间交流有限,很难自发形成合力,也无法有效得到其他社会资源的支持和帮助。高校做好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就要创新组织形式,健全归国留学人员力量整合机制,首要的是加强归国留学人员的组织管理。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从组织、政策及经费上加大归国留学人员政策的落实,针对归国留学人员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要支持欧美同学会完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强化高校与归国留学人员联系沟通的桥梁纽带,把欧美同学会打造成建言献策的智囊团和服务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高校要在加强归国留学人员与社会各界的协同创新上下功夫,畅通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渠道,支持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积极参与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积极帮助高校归国留学人员搭建协同创新平台,“通过跨界融合,整合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探讨未来发展之路”。[5]
许多高校“对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对留学归国人员的管理服务,或者光有政策没有落实,导致高校中的留学归国人员缺乏存在感和认同感,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10]建立长效机制是确保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成效的根本,高校应有意识地建立归国留学人员的跟踪管理与评估机制,这是长效机制的关键。高校首先应该在掌握归国留学人员情况的基础上建立数据库,每年根据新情况及时进行更新,每年对归国留学人员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对后续发展情况较好的人员要继续促进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对发展情况不理想的人员,要及时了解原因,解除其发展的障碍”,[9]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举措,才能真正发挥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积极作用,才能真正促进归国留学人员学有所用、用有所成,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