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土楚简文献所见植物考论

2020-02-25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楚简甘棠诗论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考古工作的开展,一批批出土楚简文献资料相继问世。其所载内容丰富,涉及到天文、数学、医学、地学、农学等方面,为这些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本文拟结合古文字学、植物学的研究成果和传世文献的记载,以及考古遗址所见的植物遗存,分析探讨上博简、清华简等出土楚简文献中棘、葛、麻、甘棠、萑、苇等植物,以期对先秦农业、植物学等相关研究有所裨益。现分述如下。

1 棘

榛朸(棘)之閒 上博简八·李颂简[1]

太姒梦见商廷唯梾(棘)清华简一·程寤简[1]

朋梾(棘) 清华简一·程寤简[4]

惟容纳梾(棘) 清华简一·程寤简[7]

按:楚简“棘”共四见:上博简一见,清华简三见。上博简和清华简的写法不同,前者作从木从力的“朸”,后者为从木从来的“棶”。对上博简的“朸”,曹锦炎结合传世、出土文献记载,指出[1]:

“朸”读为“棘”。 《诗·小雅·斯干》“如矢斯棘”,陆德明《释文》:“棘,《韩诗》作朸。 ”《老子》“师之所处,荆棘生焉”,马王堆帛书甲本作“‘师之’所居,楚朸生之”,“棘”作“朸”。 又,马王堆帛书《阴阳五行(甲本)》“树之以楚朸”、“树朸当户房之间”,“楚朸”即“楚棘”,也就是“荆棘”;“树朸”即“树棘”。 “朸”皆读为“棘”。

至于清华简的“棶”,程浩以《太平御览》卷八十四引《帝王世纪》“十年正月,王自商至程,太姒梦商庭生棘……”的记载,认为其所本应为《程寤》[2],二者根据辞例对比分别确定“朸”、“梾”为“棘”。王宁从音读上对其申述到“朸,音力,……清华简《程寤》棘作梾,梾、朸双声、之职对转迭韵,均棘之假借”。[3]《字汇补》“,俗棘字”,“,林直切,音力。木名。江南、山东名野枣酸者曰子”,诸家论说有据,可从。

棘,《说文》云“小枣丛生者也,从并朿”。段玉裁注曰“小枣树丛生,今亦随在有之,未成则为棘而不实;已成则为枣”,指有棘刺的酸枣树。又《方言》卷三“凡草木刺人江湘之间谓之棘。”《诗经·邶风·凯风》云“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毛传》“棘,难长养者。”《诗集传》“棘,小木,丛生多刺难长,而心又其稚弱而未成者也。棘可以为薪,则成矣,然非美材”。陈奂传疏“丛木之木皆得称棘。”《诗·小雅·青蝇》云“止于棘”,朱熹集传“棘,所以为藩也。 ”《易·坎》云“系用徽纆,寘于丛棘”,这些“棘”更倾向于指丛生的有芒刺的灌木,且在传世文献中习见,如《诗经·唐风·鸨羽》的“肃肃鸨翼,集于苞棘”、《诗经·唐风·葛生》的“葛生蒙棘,蔹蔓于域”、《诗经·秦风·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诗经·陈风·墓门》的“墓门有棘,斧以斯之”等所记。

综上所述,“棘”表示带有棘刺的酸枣树,并延伸指称为丛生的有刺灌木。考古实物中,山东济南唐冶遗址[4]、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5]均曾发现酸枣的种子,是以说明种植或野生酸枣的确存在于古人生活中,与《诗经·魏风·园有桃》所记“园有棘,其实之食”可相互印证。

2 葛

葛覃 上博简一·孔子诗论简[16]

夫葛之见歌也 上博简一·孔子诗论简[16]

采葛 上博简一·孔子诗论简[17]

“葛”,《说文》云“絺绤艹也,从艹曷声”;《玉篇》“蔓草也”;《易·困卦》“困于葛藟”,注“引蔓缠绕之草”;《诗·周南·葛覃》“葛之覃兮”,《传》“葛所以为絺绤”,《周礼·地官·掌葛掌》“以时征絺绤之材于山农”,皆说明葛为一种蔓草植物。

“葛”为蔓草植物,或可以之为制作衣服的葛布,这在典籍记述甚详,涉及到对其采摘、提取、洗涤等,如《农政全书》卷三十六“葛之覃兮”所载,其中“夏月葛成,嫩而短者留之,一丈上下者,连根取,谓之头葛。如太长,看近根有白点者不堪用,无白点者,可截七八尺,谓之二葛”是采葛方法的记录。“采后即挽成网,紧火煮烂熟。指甲剥看,麻白不粘青,即剥下。长流水边,捶洗净,风干干。露一宿,尤白。安阴处,忌日色。纺之以织”是对练葛即整理葛的方法的总结。“清水揉梅叶洗,前夏不脆。或用梅树叶捣碎,泡汤入磁盆内洗之。忌用木器,则黑”是洗涤葛衣的方法。

简文中,“葛”作为《诗经》的篇名与他字组合成词,表示蔓草植物。

3 麻

传世文献中,《诗经·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麻”,朱熹集传“麻,谷名,子可食,皮可绩为布者”,指出麻为古代谷物之一,其纤维经整治可制作服饰。《礼记·杂记上》“有司麻衣”,郑玄注“麻衣,白布深衣。 ”《诗·曹风·蜉蝣》“麻衣如雪”,郑玄笺“麻衣,深衣。诸侯之朝,朝服。”《论语·子罕》“麻冕,礼也”,朱熹集传“麻冕,缁布冠也。”《书·顾命》“王麻冕”,江声集注音疏“麻冕,三十升麻之布以为冕也。”《慧琳音义》卷九十注“麻襦”云“麻襦,即布袍也”,《礼记·杂记上》“则以大功之麻易之”,孔颖达疏“麻,谓絰带”,这些记载表明麻用于包括头衣、乃至丧葬场合的各种服饰的原料。

考古实物中,双墩一号汉墓回廊内有大麻籽的发现。研究者指出“大麻的纤维可以纺织麻布,种子可榨油或供药用,是我国古代极为重要的一种经济作物。”[11]佐证了简文“种麻”之举在当时是存在的。

4 甘棠

甘棠之保 上博简一·孔子诗论简[10]上

甘棠之爱 上博简一·孔子诗论简[15]

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 上博简一·孔子诗论简[24]

按:棠在楚简中写法一致,均为从木从尚,与《说文》所云“从木尚聲”的分析相同。关于甘棠的释义,传世文献记载颇多,说法也不尽相同,兹择其要录入:

1.许慎《说文解字》:“牡曰棠,牝曰杜”。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艸木有牡者,謂不實者也”。

3.郭璞《尔雅》:“杜,甘棠”。

4.郑樵《通志》:“甘棠谓之棠棃,其花谓之不海棠花,其实谓之海红子”谓棠为草木之牡。

5.陆玑《诗疏》:“甘棠,今棠梨,赤棠也,与白棠同耳,但子有赤白美恶。子白色为白棠,甘棠也,少酢,滑美。赤棠子涩而酢,无味。俗语云,涩如杜是也”。

6.朱熹《诗集传》:“甘棠,杜梨也,白者为棠,赤者为杜”。

棠、杜为二物,且以能否结果实作为区分它们的标准。然之说将二者等同;又明确指出甘棠是有实植物,与许、段二说不合。说明甘棠又谓棠梨、赤棠、白棠、杜梨,且这种别称往往由其果实的颜色或味道的不同而形成。

对于甘棠的用途,陆文郁《诗草木今释》总结为“为一种姿态颇佳之落叶树,古来多植于公廨或墓园。在华北又常植为绿篱。木材致密,供制器具、文具、印板等用。叶可蒸晒代茶。又嫩叶可炸熟食油盐食之。花亦可炸食或晒干磨面,作烧饼,能济饥”,所述甚详。

前录上博简孔子诗论中“甘棠”与《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所载甘棠表达的隐形意义吻合,如于洁所云“因为甘棠枝干高大,所以古代常在社前种植,称为社木。古代的社,是听讼断案的场所。传说召伯曾在社前的甘棠树荫之下听讼断案,公正无私,人们爱戴他,便唱这首《甘棠》,表示要爱护社前的树木,用来寄托对召伯的怀念。”[12]

5 雚苇

莫如雚苇 上博简四·多薪简[1]

按:从形体上刊,“”为从“艸”、“雚”声之字。《广韵·桓韵》:“,苇,《易》亦作萑,俗作雚”。然则“”与典籍“”、“萑”、“雚”皆相通;“苇”作从艸从韦之形,无殊。由此,简文“苇”即典籍常见之“萑苇”,或“雚苇”。

“雚苇”,马承源释为一种根丛生的植物---蒹葭。[13]廖名春引孔颖达对《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八月雚苇”中“雚”、“苇”的疏“初生者为菼,长大为薍,成则名为萑”、“初生为葭,长大为芦,成则名为苇”,以及《说文·艸部》:“苇,大葭也”的记载,认为“雚”与“苇”性质虽近,但作为植物是有区别的。[14]同时还征引《管子地员》有关雚、苇的记录和夏纬英的阐释为佐证。二说不尽相同:一为“萑苇”指“蒹葭”;一为雚、苇应为两种不同植物。廖文所述甚详且有据,多为学者接受征引。

其实,对于《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八月雚苇”诗句,毛亨传云“薍为萑,葭为苇”;孔颖达疏云“此二草初生者为菼,长大为薍,成则名为萑。初生为葭,长大为芦,成则名为苇”。由此可知,二者乃小大之异名,故云“薍为萑,葭为苇”。孔疏对毛传的阐释中认为“萑”、“苇”是二物,是表示芦苇之意的“薍”、“葭”的不同生长阶段;但二者意义往往可以通用,仅于对举时加以区别。

据学者研究,芦苇使用年代较早,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距今大约7300年前的文化层中已 “发现芦席痕迹,与现在的苇席纹样基本一样”。[15]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大约6500年的第三文化层中,也出土有大量芦席等编织品。[16]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底部多有席箔一类垫纹印痕,[17]亦为芦苇一类编织物。对其功用的探讨,程杰先生引宋沈括《梦溪笔谈》、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所云:

“药中有用芦根及苇子、苇叶者……荻芽似竹笋,味甘脆可食。茎脆,可曲如钩,作马鞭节。花嫩时紫,脆则白,如散丝。叶色重,狭长而白脊。一类小者,可为曲薄,余唯堪供爨耳。芦芽味稍甜,作蔬尤美。茎直,花穗生如狐尾,褐色。叶阔大而色浅。此堪作障席、筐筥、织壁、覆屋、绞绳杂用,以其柔韧且直故也。”(《梦溪补笔谈》卷三)

“植苇于污凹曰苇泊,掘其芽为蔬曰苇笋,织其花为履曰苇絮,纬之为帘曰苇薄,缕之为藉曰芦席,以藩院曰花障,以幕屋为仰棚。朽茎则亦以炒栗,新叶则以裹粽。提之为笼,围之为囤,覆墙以御雨,筑基以避碱,皆芦之大功也。”(《植物名实图考》卷一四)

再结合大量文献对这类植物用途总结为“药用、食用;编织席箔、筐篮,绞制绳索之;作为建筑材料;充当薪柴等”;还指出“上古时苇茎作箭杆,以葭莩(苇膜)之灰占气候,苇叶、芦管制作胡笳之类乐器,后来以葭莩(苇膜)作笛膜,芦苇青稞作牛马饲料,还有苇叶裹粽等”[18],殊为详备。

简文中的“萑苇”,廖名春引《周礼·地官·大司徒》:“其植物宜丛物。”注:“丛物,萑苇之属。”称古人认为雚苇有丛聚向心的特点,而“多薪”是“翘翘错薪”,多而杂乱,故不如“雚苇”。[19]蔡根祥认为简文“雚苇”都是同类相似的植物,是用来比喻兄弟之间的关系。[20]常佩雨指出“《多薪》借萑苇丛生,起兴同根相生紧密相连的兄弟。”[21]所述略有差异,但都表示兄弟间手足之情。

6 结语

本文以出土楚简文献中的棘、葛、麻、甘棠、萑、苇等植物为研究对象,在运用古文字学知识对记述这些植物的字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证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记载以及考古实物资料所见,再揭示它们表达的具体涵义。凡此,以期能促进出土楚简文献的本体研究,传世文献研究以及植物学研究,进而对古文字学、文献学以及先秦农业等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猜你喜欢

楚简甘棠诗论
送餐的甘棠
一篇精辟独到的现代诗论——读《毛泽东的诗词观》有感
杜甫《戏为六绝句》诗论对我们的启示
《诗论与诗评》近日出版
百年心迹证丹砂 斗雪寒梅耐岁华——读祖父甘棠诗词旧作有感
诗经·召南·甘棠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楚简制作技艺
楚简“ ”即“免”的字形依据浅析
楚简二则校读
曾凡忠江永风情钢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