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教育的情怀关注

2020-02-25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神圣情怀人性

(中共胶州市委党校,山东 青岛 266300)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有赖于这个国家公民的精神成长。人的精神成长,其意义远远高于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成长,而思想教育是公民精神获得成长的主要途径。思想教育如何才能春风化雨,取得成效?习近平指出,要培养“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因此,当前思想教育要取得成效应注重情怀地培育。

所谓情怀,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它介于情感和精神之间,我们可以解释为:精神的感性体现。从字面意思上看,情,是感情,是具体的、感性的,是形而下的;怀,是关怀,具有哲学上的存在和超越的意味,是形而上的。情怀,是连结形下和形上的中介,其意义就是从当下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某种超越性,并对这种超越性抱有无条件的情感认同。情怀是一种比精神更柔和、更低调、更温暖、更感性的力量,但它又比情感显得更深沉、更执着、更理性。注重情怀的思想教育可以获得人心,增长力量。

1 “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的前提,是把精神价值本身看得至高无上。”(周国平)思想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要注重人文情怀,应该是没有异议的。思想教育的人文情怀,主要是强调思想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关注人,关注生命,关注人的精神成长。对于各类教育者来说,应该是从关注教育对象的情感、情怀开始。从关注、培养教育对象的情感、情怀开始,最后达到让教育对象精神成长的高度,这是教育者进行教育的使命。

值得注意的是,时下思想教育的人文性或者被置于工具性理论的强势之下,有文无人,从根本上得不到重视;或者流于空泛,虚伪的高大上,施教者言不由心,徒惹受众的反感;或者流于偏执,有人无心,有理想无信仰,有胸怀无情怀。特别是最后一点,理想、胸怀,看上去也很美,但问题在于,它忽视了对人内在心理、情感以及精神和灵魂的关注与尊重。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胸怀(特指理想、抱负,以下皆同)被无限强调、放大。到处都是励志教育,成功学大行其道,社会上各种财富传奇、逆袭故事煽动得人心惶惶。功利主义正成为这个时代最流行最醒目的标志,而人的精神、信仰、灵魂几无立身之处。

有人说:“要搞垮一个民族,最便捷的方法是精神上釜底抽薪”。一个国家的思想教育,如果从家庭到社会,从学前到大学,在精神层面,接受的都是成功学,(都是励志故事),没有情怀,没有精神,没有信仰,没有灵魂,这样的教育,才是彻底的釜底抽薪。周国平说:“现在书店里充斥着所谓励志类书籍,……这类东西基本上是垃圾。……我就为我们的民族感到悲哀,何以竟堕落到了这等地步。”(周国平《善良.丰富.高贵》)有媒体总结的社会十大病症,大部分是由信仰缺失、精神崩溃引起的。一个充满物欲的时代,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尤其显得重要。我们所说的精神,指的是形而上的纯粹精神。纯粹精神具有内在性和非功利性的特点,在非常讲究实用主义的中国现代社会里,显得相当薄弱。按照周国平的说法:人是形而上学的动物,人人都有一个灵魂,都不但要活,而且要活得有意义。“无用之用”的纯粹精神是一切价值的内核和底蕴。

人文情怀不仅仅是对待世界的态度,也是对待自己的态度。与“胸怀”相比较,“胸怀”一直向外,无暇顾及自我。正是因为没有内在性的平衡,“胸怀”容易迷失自我,很容易堕落为成功学,而成功学与厚黑学在方向性上很容易达成一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所以人文情怀一定不关乎实用性和功利性,人文情怀是纯粹精神的感性体现。一个有情怀的人,一定是一个温暖、热情而有精神力量的人,是一个深沉、执着而有价值判断力的人。人生的意义,首先是精神上的优秀,灵魂上的超越,而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

从一个人的终生精神发展来看,首先是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精神成长起着永不磨灭的作用。一个人后来的所有精神成长史都会留有原生家庭的痕迹。我们全社会要倡导良好家庭教育,倡导家庭要有良好的家风,它可以奠定人生的底色。我们要开办公益性的家长学校,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其次要在学习的各个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情怀,催化他们的精神成长。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富而优质的思想和精神资源,对学生的精神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经典作品的阅读,并把它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精神养成的最重要途径。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佳篇巨著,其实就是一种精神仰望,是一种信仰形成。最后,我们还要在公民进入社会之后,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组织开展符合情境的思想教育,最终形成思想教育的闭环,接续完成公民的精神成长,安顿所有期待安慰的心灵。

2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这也是生活》)郑燮和鲁迅的诗文,尽管横隔了时空,但是蕴含的悲悯情怀都能深深地触动人的内心。

在近现代中华民族精神奋斗史上,对于“国民性的改造”,是鲁迅最深沉的悲悯情怀。鲁迅先生之所以要揭示出孔乙己、阿Q等近死的灵魂,画出国人荒凉冷落毫无生机与活力的精神世界,一方面,要让国人直面自己的丑陋形象,让国人自醒;另一方面,即鲁迅所说的“揭出了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对“国民性的改造”,也就成了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最深沉的悲悯情怀,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进程。毛泽东主席说过,“鲁迅是中国新文化的旗手”,“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对国民性的改造”,与我们今天所讲的思想教育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今天要做思想教育,悲悯情怀自然是不可或缺的。

所谓悲悯情怀,是来自人文精神对人性之理解与谅解,是一种深入体味人生所产生的感同身受式的同情与哀矜,是一种俯视洞察人生所产生的大爱与慈悲,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但悲悯情怀又绝不仅仅是理解与谅解、怜悯和同情,而是通过理解与谅解、怜悯和同情产生人性的警示和提升,从而完善人性完美人生。能够宽待人性的弱点,能够理解人生的困境,从而产生悲天悯人的大情怀,这是一种相当深沉宽阔的人性格局。摩罗在《悲悯情怀》里说:“当我们对于人类的道德期待不那么强烈,也就不会过于迷狂地夸大人类的崇高、神圣特征,而对于人类的缺点、过错、惰性也会有一种低调而温柔的谅解。”周国平也说:“有时候我们需要站到云雾上来俯视一下自己和周围的人们,这样,我们对己对人,都不会苛求了。”有了对于人性人生的较为全面的了解,所以才有对人性人生较为深入的理解与谅解。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悲悯情怀从根本上讲,就是对人性理解与宽待,对人生的同情和怜悯,以及对他们的爱与慈悲。它的核心,是爱与慈悲,它的目的,是产生警示与提升。思想教育工作者不要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不要把别人当成不食人间烟火,不要以为自己远离尘世人群,隔岸观火,以为他人的不幸和不足都与我无关,不要对别人的弱点只是嘲笑和批判。我们做思想教育,如果对人性的不足,对人生的不幸,只是一味的嘲笑、蔑视、批判,那只能给自己披上一件高高在上的虚伪的道德外衣,与被教育对象已经在心灵上堆砌了一堵不能逾越的高墙,与人与己都绝非幸事,要谈思想教育成效更是奢望。

当然,思想教育注重悲悯情怀不是对人性弱点的放纵,更不是对人性恶劣的放任。悲悯情怀是基于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所以,它一直以最大诚意和爱意来抚慰人性的不足和不幸。一方面,对人性产生警示和提升;另一方面,当一种人性成为人类的共同的敌人,悲悯情怀就会毫不犹豫地以最大的敬畏变成人类尊严的捍卫者。也就是说,悲悯情怀能给人理解、抚慰和爱,同时,也给人性警示和提升。一个充满悲悯情怀的教育者,可以将人引入一个充满温暖和光明的世界。

3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这里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是神圣情怀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神圣情怀就是对平凡的人性中所蕴含着的神圣性所产生的敬畏和追求。神圣情怀,是源自于对生命意义的认真追问。一个能产生神圣情怀的人,是一个最终能走向信仰的人。

悲悯情怀是面对人性的不足和人生的不幸,产生感同身受的同情之心或者产生救赎式的慈悲之心;但是,人生仅有悲悯情怀是不够的,人生还需要从平凡处寻找价值和意义,更需要站在尘世仰望人性中的高贵和神圣。一方面,不可夸大世俗人生的崇高、神圣特征,但是另一方面,不可没有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寻,不可没有对人性的崇高、神圣的向往。

神圣情怀与悲悯情怀是不矛盾的。人生的困惑、限制、残缺无处不在,一方面,催生了悲悯情怀;另一方面,也催生了神圣情怀,寻求拯救和超越就成了人一辈子的任务。史铁生说:“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人的神圣情怀,是人在寻求超越庸常、超越局限、超越一般、超越世俗的过程中的一种精神指向。史铁生说:“天堂即是人的仰望。”有仰望,才有超越。

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我们看到了一种神圣:平凡人性中的灵魂超越。女画家苏珊得了肺炎,生命奄奄一息。窗外一棵常春藤,藤枝上几片藤叶摇摇欲坠。已经失去生命意志的苏珊,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那几片藤叶上,她固执地认为那最后一片藤叶飘落,她的生命也会结束。贝尔曼,一个穷画家,一个立志要画一幅旷世杰作却一辈子连艺术女神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的暴躁的小老头,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里,终于完成了他的杰作: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那幅杰作,挽回了苏珊的命。而贝尔曼,为了画那片叶子,风雨夜害了肺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贝尔曼怎么也不会意识到,他的旷世杰作,居然是画在墙上的一片叶子。他不知道,正是这片叶子,一夜之间,把他从一个普通的老头升华成了一个灵魂高贵的圣者形象,那片叶子上,已经有了他的高贵的人格、灵魂、生命。这是一种神圣:超越。平凡的人性一旦产生超越精神,这平凡的人性里便包含了神圣意识,这样的人生里便有了神圣情怀。贝尔曼用自己的生命把自己从平庸、琐碎的生活中超越出来,完成了对自己生命的升华。“用生命去交换比生命更长久的东西”(圣埃克苏佩里语),这是超越的意义,也是神圣的重要内容。

在诸种神圣情感中,爱国主义是一种最神圣的情怀,因为爱国主义才是一种真正的伟大超越。超越平庸,超越利益,超越个体,最终在精神上产生无比向上的力量。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时,引用了文天祥的这句经典,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精神最伟大的情怀是什么?毫无疑问,那一定是爱国主义。“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盛则家兴,国破则家亡。有大国之崛起,才有人民之尊严。中国人民对此有切深的体验。而大国崛起,断断离不了全体中国人的爱国精神爱国情怀。这是一种对中华民族影响最深远的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最为坚强的精神力量,是中国文化里最伟大最神圣的一种情怀。

陆游一生写诗无数,留下来的,也有九千多首。但他人生最后一首诗《示儿》是这样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人生绝笔,也是最后的遗嘱。这种爱国情怀是何等热烈、执着、深沉。有此一诗,就足以把陆游升华为伟大诗人一列。更何况,对于陆游来说,爱国情怀一日不忘:“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从庸常到神圣,就是一种超越。“所谓超越,指人对超出生存以上的意义之寻求。”(周国平语)

4 “白云在青空飘荡,人群在都会匆忙。”此句来自宗白华《生命之窗的内外》。生活从来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缺乏,是现代人精神萎靡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低美感社会,无美感人生,使现代人身陷物欲之中,目乱耳迷,心事重重,已经大部分失去了人与世界的价值和意义联系,特别是人与世界的审美联系。审美为人的一般存在寻求意义,特别是,审美也为人终极存在寻找根据。陈炎教授说,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在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只要在心灵世界里深植美的种子,他就会爱美、懂美,有审美精神,有审美情怀,对他来说,美就是一种信仰,美就是一种宗教。

审美情怀作为一种情感境界,一种超越世俗功利、超越一切有限的心态,对人生具有一种安顿心灵的作用。审美情怀可以筑起一道人性异化的防火墙,可以为人的心灵提供安身立命的场所。我们应在国家层面上重视对公民审美情怀的养育。最近在都市奋斗的青年人中大火的李子柒视频,其成功之处就是把普通人、普通人的烟火人生炫出了美感。直白、苍白、单刀直入的思想教育方式在富有美感、不着痕迹的思想打动面前总是会败下阵来的。培养审美情怀,培养人们爱美、懂美、知美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健全的深层次的审美心理结构,对每个人一生的思想情操和精神追求,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一个人具备了审美情怀,所有低劣的人和事就入不了“法眼”,即使自己处于困境也可以找出美感从而“不改其乐”,人生负面的东西和情绪都会被审美过滤,审美情怀,其实是一种大德行。

“我们知道,文明的人类之所以陷入异化的痛苦,乃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利刃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因此作为治疗异化痛苦的古典艺术,最常用的方式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断裂重新弥合起来,从而将短暂的现实人生与永恒自然存在联系起来,将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族类生活联系起来。”(陈炎《中国审美文化简史》)所以,好的思想教育,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教化作用之外,还能在审美的本源处,观照人的生命处境和灵魂归宿,也就是说,能够从“终极关怀”的高度帮助教育对象思考人生价值和意义。所以,我们思想教育者可以大胆做这样的教育创设:“今天,我们一起读诗”,“今天,我们一起赏花”,“今夜,我们一起赏月”......比如,我们可以在思想教育时与教育对象一起欣赏李白的那篇著名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首小诗,只有短短二十字,短小、朴实之极了。但是,要论影响力,没有哪一首诗,会像这首诗一样,如此广泛、深刻而且长久地影响着中国人。

农耕文化,是中国人的根。所以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月亮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而这轮明月身上,最明显的印记,就是母亲情结。中国人对月亮的依恋,就是对故乡的依恋,说到底,其实就是对母亲的依恋。在中国有许多地方把月亮叫做“月嬷嬷”,其实就是所谓的“月亮妈妈”。有研究者指出:“这种长达数万年的母系意识和女性智慧在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中得以延续并且达到极致,它不仅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也决定着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使之表现出女性偏向。”(户晓辉《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简单地说,中国文化里有很深的母系意识和女性情结。这种意识和情结,成为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一。周国平说:“女人不寻求,因为她从不离开家园,她就是生命、土地、花、草、河流、炊烟。”女性是诗意的故乡,女性是精神的家园。“月亮妈妈”,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最大诗意,也代表了中国文化里最美的精神家园。天上有月亮,家里有妈妈,祖国是母亲。有时候最简单的,才是最深刻的;最直接的,才是最诚恳的。所以这样的一首简单的小诗,就是陈炎教授说的可以“将短暂的现实人生与永恒的自然存在联系起来,将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族类生活联系起来”。

培养公民的的审美能力,让公民具有审美情怀,是当前教育非常重要的任务。王国维说:教育的宗旨在于“使人为完全之人物”,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刘再复认为,“教育应当把培养优秀的人性、培育有质量的生命作为第一目的”,“生命质量就是要求人要具有内在深度,具有完整的主体的生命”,而人的审美能力就是“完整的主体”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有审美情怀的人,是一个生命质量非常高的人,是一个非常幸福的人。具有幸福感的公民就会有自我发展的能力,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永不枯竭的家国情怀。

猜你喜欢

神圣情怀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逼近人性
神圣大陆(下)
FOR YOU, O DEMOCRACY
人性的偏见地图
神圣的使命 光荣的担当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神圣的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