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视域下高职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提升对策研究
2020-02-25田人羽
田人羽
近几年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重要部署,先后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的回信》影响中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四个纲领性文件,大力提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重要阵地,理应扛起“双创”教育改革大旗,“双创”是创新创业的简称,只有大力开展高职院校“双创”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双创”人才培养质量规格。艺术设计专业以独特专业视角,专业门类丰富,涉及面比较广,旨在培养学生启发设计创意思维的目的,这与“双创”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双创教育应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保持联系紧密,要想提高学生的设计素养和创新能力,大力加强以“双创”教育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一、“双创”视域下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应对社会需求的特殊性
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筑装饰行业的重要专业,据《建筑装饰行业发展报告》统计,我国建筑装饰行业从业者队伍为1600万人,行业设计人员总数约为145万,预计在2020年将会有更多新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企业申请获得资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着广泛的就业前景。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属性决定了它与市场紧密联系,不能一味的教授学生技能和方法,而是要重视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如此,才能使学生在面对一些不相关元素时萌发出设计灵感,设计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二)由专业化的教学需求决定
艺术专业的学生相比一般专业学生审美意识观念比较强。从事艺术专业者不仅要具备扎实基本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还要有较强审美能力和修养,通过长期欣赏、感受、体验等方式潜移默化地体会到艺术的魅力,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三)由求新思维的重要性决定
艺术专业的学生相比一般专业学生求新求异意识比较强。他们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能看到很多设计师大胆张开设计思维翅膀创作出许多新颖别致的艺术作品。因而艺术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思维敏捷、富有创新精神。
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专业课程体系杂乱
设计类专业很多课程教学内容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没有将碎片化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使得学生仅片面了解课程信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课程设置不注重前续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性,设置较混乱,之间毫无联系。然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没有一个整体的课程教学链,各个老师授课环节是独立的个体,内容空洞、分散而凌乱,甚至与其他课程之间没有连贯性,出现脱节现象,使受教育者很难构建整体的专业学习骨架。
(二)教学过程缺乏创造性
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结合,然而现在教学比较死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发挥。
(三)教学缺乏时效性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艺术学科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它的理论与实践层次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因此,设计类的课程体系决定了它与行业关系紧密联系的程度。而现今授课内容固定不变,不够灵活,加之,授课老师很多都是高校到高校,没有企业实践锻炼经验,很难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导致教师与课程之间水平参差不齐。
本文提出,以“双创”人才培养为目的,针对高职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研究教学,提升对策,提高艺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
三、“双创”导向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提升对策
(一)依托“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导师工作室制度目前在中国的高等艺术院校已经广泛而深入地建设起来,在国内的大部分艺术院校都正在或将要尝试这种教育制度。工作室由相关指导教师选拔一部分主观能动性较强的学生,组成一个工作室机构,具有公司的一些基本特征,但是工作室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实践环节的实训点,一个课堂之外的教学场所。由于工作室结构小,成员少,比公司运作灵活,没有过多条条框框的要求,因而其工作效率更高。工作室通常是由共同爱好的成员建立,比起一些行业公司的相关部门更具专业精神,学生一方面通过工作室参与课题实践研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可以尝试以团队合作为基础,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以及思维创新能力,重点打造一到两个优质团队。
(二)以“竞赛”导向开展“主题+项目”的教学模式
高职校重视加大实践性教学力度。实践性教学中引入“竞赛”导向,开展 “主题+项目”的教学模式十分必要,竞赛是对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的一种补充。在行业大设计、专业大融合的背景下,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项目完成过程中;让学生挖掘实际生活中真实项目,并把学生置身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场景中,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解决问题,能够自主创新设计项目,具备设计、制作、施工管理能力,成为行业生产一线“识材料、会设计、懂管理、精技术”高素质复合型职业人才。近年来,在各大高校以“主题+项目”教学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采用PBL教学法,项目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在老师带领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学习和积累新知识的能力,才能在具体的创意与设计制作中才思泉涌,竞赛更能够增进与兄弟院校同行的交流与了解,了解行业的最新趋势,更能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增强教师知识结构。
(三)以“创意能力为中心”制定阶段性人才培养目标
当今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其具备专业的技能,还需要具备创意能力、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对设计人员来说亦是如此。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不仅能将艺术和技术科学融合,还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的审美意识、情趣向市场化倾斜,进行艺术大众化和独特性的融合,从而使艺术设计既贴合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这就需要教师重视文化知识的讲授,并将这一理念传递给学生,帮助其构建逻辑知识结构体系,通过让学生学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设计理念,使他们学习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增强其思想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审美内涵。在实践中,教师可立足于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构成设计、展示设计、色彩设计等课程本身,分析课程细节,制定方案,进行艺术和课程融合的研发,并通过项目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合作实践,这不仅可以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解决其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是增强学生全学科知识储备,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敏锐的审美、完备的自我认知和动手实践性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多元协同创新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维是思维中独特的具有创意的思维类型,一个优秀的作品要从一个正确的设计思维开始,缺乏深入思考往往会阻碍前进和进步的步伐。所以在艺术类专业教学中要培养良好的设计思维。通过引入设计思维训练,唤起对设计思维意识重视,从而更好地运用设计思维创造出更多优秀作品。在课程中尝试做课程设计思维训练设计,大胆挖掘好项目,一个成功的创业项目一般源于老师科研成果的转化、校园身边稳定需求、当下热点问题探索。在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注重对其专业素质的训练,唯有此,才能使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更具说服力、感染力和艺术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专业素质训练,使学生找到自己的设计风格。专业素质训练的内容很多,如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等,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训练。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从模仿入手,通过案例分析,找到其他人设计的长处和短处,并对其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分析,慢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五)利用网络平台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设计创意资源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学生只有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受到良好校风、学风和班风的影响,才能转变观念,重视培养和训练自己的艺术设计思维,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可采取以下三项途径:途径一,加大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设施、教学条件、实习、实训基地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意能力提升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途径二,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再是传统教学的概念,也不是某一个教学老师所能承受的,它是任课老师与相关联课程老师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晶,以教学团队为单位集中优秀师资力量共同分析研究课程。课程内容往往涉及到跨专业内容,带队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知识结构等方面限制,往往未能把握主题类课程的核心内涵,影响研究方向,因而要集中一切师资力量共同分析研究,更要与其他专业发展成熟的院校专业教学层次保持密切联系。通过针对性地教导,使学生创造出来的作品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等为一体的作品。途径三,利用电子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设计创意资源,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传达专业动向,及时补充国内外专业设计新趋势、新发展,包括设计网站、设计视频、设计素材、设计展览、设计信息、设计竞赛、设计讲座、设计微课等。与此同时,加强信息和数据的共享,利用微信群和QQ群,及时上传学习文件,交流心得体会,及时汇报设计想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特别有想法的项目,采用一帮一的办法为学生答疑解惑,启发思维,实现学生的随时随地创新意识。当然,老师也要紧跟步伐,抓紧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专业能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对自己、教师或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通过自评、互评、小组评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长处、短处,从而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样的网络学习、交流平台,由于其及时性、便捷性、交互性和虚拟性等特征,使其成为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学生在这个环境中进行观点的碰撞,开阔视野,扩展思维空间。
(六)校内竞赛设计选拔与教学结合
设计竞赛与实践教学课程环节是紧密联系的。学生是设计竞赛参与和配合的主体,老师是设计竞赛活动的引导,凭借老师多年的丰富教学经验及专业素养,给予学生积极指导。要调动学生积极性,不要搞赛前突击,而是要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项目,经常走出去参观各大设计竞赛展览,使得学生对竞赛形式产生浓厚兴趣。平时课程案例中多列举优秀竞赛作品,唤起学生设计共鸣,让学生敢于尝试,大胆创新。此外,每个团队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团队和个人双管齐下,为大赛储备人才打下基础。
校内竞赛选拔也是一种途径。通过在校内外组织开展的创业项目设计、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创业社团活动;通过在校内外组织开展创业者访谈、创业项目考察、企业创办等活动;通过社团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密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沟通中提升表达,在团队中加强合作。我校每年都会开展“2123创意谷”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三年来积累一批优秀的项目,为后续更高级比赛积累经验,磨练队伍。
(七)完善竞赛服务机制
学校要及时提供技能竞赛场所,设备等硬件设施;定期组织校内课程竞赛,在不影响平时正常教学情况下,要有详细的前期课程的制定和恰当的设计竞赛的对接。合理安排组织竞赛的时间,安排组织竞赛的形式,便于教师和学生集中力量商讨与研究,有利于探索形成一套常态化机制。为了提高学生教师参与积极性,学校还需完善奖励措施,对参与老师奖励课时;对指导学生作品获奖的老师以奖金鼓励,奖金级别根据老师获奖等级分配;对获奖学生学分奖励。此外,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还要注意时间节点,往往大赛发布时间短,任务重,事前无法预知,要求老师灵活调整教学进度,与设计竞赛有个恰当配合,保质保量地完成大赛任务。
四、结语
以“双创”视域的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朝着培养个性,启迪思维,勇于开拓精神创新发展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具有一定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