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污名化中国在中亚地区的舆情成因与化解路径

2020-02-25李琪

关键词:威胁论中亚国家吉尔吉斯斯坦

李琪

(陕西师范大学 “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亚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陕西 西安 710119)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加深。随着国际政治格局和世界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国提出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与沿线国家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中亚是“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和关键区域。中亚国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坚定支持者、积极参与者和率先践行者。然而,正值“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之时,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稳定健康发展、不断深化之际,与此相悖,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杂音。有西方大国在维护其“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名义下,坚持“致命中国”的仇外观点,拒绝理解中国,恶化中国与一些国家之间的关系。基于其历史的惯性思维和对华战略,将污名化中国形象行动进一步升级。

污名化中国是“中国威胁论”的具象存在,即指处于强势的某些西方大国的既得利益集团与追随其后的政治型极端主义势力基于种族主义、民粹主义和仇外主义,蓄意将莫须有的负面特征或指标物,以“粘贴标签”的形式,强加于中国名下,并予以维持的动态过程,涵盖其偏执理念、具体行为和言论表现;旨在造成国际社会与广大民众对中国的误读和印象刻板化,并由此将其内在问题归罪于外,从而达到某种政治目标。“中国威胁论”作为仇华、污华的各类观点、理论、思潮的概念化工具,体现为建立在以掩盖客观真实性和扭曲事实基础之上的非理性、极端性的“中国观”。

在新的历史时期,西方大国和个别极端主义势力再启“中国威胁论”,以“污化中国”“围堵中国”的非理性和虚拟性的认知格局,误导社会舆情和民意取向;并将此作为针对中国“一带一路”的反制措施之一。中亚国家由于内政问题和社会矛盾交织叠加,不同阶层、民族、部族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民生问题突出,给个别极端主义势力营造了内应外力的土壤。由于域外势力基于其历史惯性不断扩散“中国威胁论”,污化中国形象,直击“一带一路”,对中亚社会舆论环境产生了消极性和敏感性影响。概而言之,新时期“中国威胁论”在中亚弥散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内外因素相互交织,舆论环境错综复杂,利用从众心理,以信息操纵为途径,通过“发射性控制”的负面累积效应,挑战“一带一路”,对基础设施项目的在地化建设造成难点、堵点和风险;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安全和高质量发展。

一、 中亚地区“中国威胁论”的舆情格局与多重维度

舆情是对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阐发的倾向性观点和立场的舆论情况,即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社会群体围绕国际、国内问题所采纳的政治取向和处事行为;它既是社会舆论生态的集中表现,也是现实社会情绪的直接反映。舆情格局是通过舆论主体、舆论客体、舆论导向、舆论周期和舆论事件等要素来反映社会舆论对某些事物的认知程度、所持态度、行为举动、影响结果的集合。

长久以来,西方大国的舆论喉舌“美国之音”“自由之声”等在中亚地区设立分支电台、网站,以及各种书刊等宣传媒体。它们负有反华、排华舆论工具和妖魔化中国的服务使命;聚焦“中国威胁论”,从事涉及中国的不公正、不客观、不真实的报道,罔顾事实,污化中国形象。另有中亚国家内部的个别势力和西方非政府组织资助的一些当地俄语、国家命名民族语言的媒体,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在中亚国家与中国的跨界人民中传播反华宣传的虚假信息,以激发同源民族情感,破坏双边友好关系,人为制造当地群众对中国历史、中国与中亚关系史和现实的误解,扩大彼此文明的区隔。

据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的研究成果和统计数据分析显示,美国对中亚媒体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发布污名化中国的内容。2018年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的国际非政府组织项目宣布了一项补充增款计划,资助与中亚各国的媒体合作,金额达1 500万美元;仅吉尔吉斯斯坦“国际新闻”(Интерньюз)、“克鲁普”(Клооп)、“仙人掌”(Кактус-медиа)等媒体就分到500万美元。2019年,美国赞助下的媒体和非政府组织发布的出版诋毁中国的印刷品及新闻大比例增长。分布于中亚地区的出版物有62%为负面内容,其中51%与反华相关;仅有7%的内容呈正面和中立。在有关中国历史和政策的出版物中,失实的负面内容比例为48%,另有39%批评中国的边疆治理和在中亚地区的活动;样本中正面历史事件和信息的比例仅为8%。[1]综观目前中亚地区涉及“中国威胁论”的社会舆论生态呈多重维度。

(一) 西方“舆论强势”“舆情他塑”与本土媒体的传播共振,造成民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美国的利益集团认为中国挑战了其全球利益,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不断加深对华敌意,启动对华全面竞争战略。“中国威胁论”作为其推进全面战略敌对的舆论武器,不仅表现在外交政策方面,而且大量反映在媒体领域,致使污名化中国现象呈上升势头。冷战以后,西方媒体进入中亚,以“舆论强势”和“舆情塑造”的传播态势欲图填补舆情空白。中亚国家的一些出版物、电视广播、信息网络等开始出现“中国威胁论”的宣传内容。近年来,尽管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睦邻友好和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提升,但是西方操纵下的媒体网络仍然不断煽动反华、排华,污名“一带一路”。中亚个别势力与之交互配合,呈现出受西方控制的域外媒体与本土社交平台对接共振,规模扩大的舆论情境。

2016年5月,英国《金融时报》刊文称,“中国正在放弃早期崛起的政策思维,走向激进、危险的新方向”。2016年6月1日,美国资深记者基思·约翰逊通过《外交政策》网站评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项目也是地缘政治项目”;“整个计划的目的之一便是收买沿途国家的政治善意”。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在其全球战略规划中确定,“中国是其主要地缘政治敌手”;“遏制中国从围堵‘一带一路’开始”。为了配合美国反制“一带一路”的战略,美国《外交学人》网站炒作“‘一带一路’具有掠夺性,会占领属于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人民的土地,使他们丧失主权”等。英国战争与和平研究所、英国广播公司(BBC)也大肆渲染“中国工人抢了中亚当地人饭碗”等。[2]美国国际广播局(IBB)和广播理事会(BBG)负责监管的代表其官方政策的媒体机构“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自由亚洲电台”(RFA)、“龙的触角”(The Dragon’s Reach)网站和“国际人权观察”等非政府组织及其在中亚设立的分支机构“自由之声”电台、“费尔干纳”网站、“Kyrk Choro”社会组织、“Whats App”社交平台等也都围绕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建设的旗舰项目,尤其关注中国企业与所在国政府的关系、华企投资的考量、融资结构、投资回报率等问题,聚焦“民主、自由、人权”老调重弹,进行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视角的审视,提出“地缘政治扩张论”“经济资源掠夺论”“生态环境破坏论”“中国劳务人口威胁论”“中国文化渗透论”“债务陷阱论”等。

一些本土反对派领袖及其舆论平台为了满足自身利益诉求,迎合西方反华政策,对抗本国现政权,积极充当“网络推手”,通过媒体推波逐浪。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多个城市举行的针对中国,抗议《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土地法典修订和增补》草案的集会就是典型个案之一。该法律原本于2016年7月1日生效。在此之前,其国内个别势力将“哈萨克斯坦土地会出售给中国人”“中国的扩张会威胁哈萨克斯坦领土完整”等信息,通过在线报纸《ZONA.kz》、社交网络、移动通讯程序、境内外站点(Заграничное Бюро оппозиции Казахстана)、广告传单,以及在街道和车辆上的口头宣传等形式进行舆论造势给政府施加压力;并“以此为吸引大量民众参加抗议活动的核心”,指责国家领导人和政府“经济政策失误”,煽动群众推翻现政权,“在共和国实施颜色革命”。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公共秩序,政府在国家电视台“哈萨克斯坦第一频道”进行宣传,呼吁公民不要参与未经批准的抗议活动。与此同时,国内个别势力与之针锋相对,开辟了“第五频道”进行反宣传,[3]扰乱社会秩序,破坏国家稳定。

吉尔吉斯斯坦的一些媒体也进行“中国是吉尔吉斯斯坦主要的经济威胁”毁谤性宣传[4],“我们不允许中国夺取我们祖国吉尔吉斯斯坦”[5];“中国—灾难:吉尔吉斯人起来抗议北京,吉尔吉斯斯坦陷入‘债务陷阱’”[6];“吉尔吉斯斯坦姑娘嫁给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禁止以姻婚形式使吉尔吉斯斯坦公民成为中国公民”;吉尔吉斯人的同源民族“在中国新疆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遭受迫害”,[7]“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吉尔吉斯斯坦在不久的将来不再是一个独立国家,而成为中国的一个省。这是一个巨大的威胁”[8]。这些造假的指控信息“被积极地散布在媒体和社交网络上”[9]。在这些舆论的误导之下,吉尔吉斯斯坦的反华情绪进一步激化。根据国际共和政体研究院(МРИ)于2019年11月21日至12月3日对1 483名吉尔吉斯斯坦人的问卷结果显示,有54%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是最大的威胁”[4]。缘何如此?中亚本土专家指出,“‘中国恐惧症’是在(中亚国家)社会紧张局势加剧的时候出现的”[10]。吉尔吉斯斯坦政治学专家埃米尔·朱拉耶夫(Эмиль Жураев)批评了美国著名的分析和全球情报私营战略预测公司在其网络媒体上发布的“吉尔吉斯斯坦:为什么在中亚的反华抗议活动很重要”的报告。他指出,“在我看来该战略公司的分析师夸大了可能的地缘政治后果。它急于得出这样的观点旨在削弱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地位”;“吉尔吉斯斯坦的动荡和中亚地区反华情绪与紧张恐惧心理的加剧可能会使某些人受益”。[7]

大众媒体、网络平台和社交网站对中亚国家的社会舆论环境和人们的思想意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抹黑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反恐怖主义行动和去极端化成就,攻击中国边疆政策,刺激中亚跨界人民群众感情的内容在舆情格局中占据了显著位置。在整个过程中,“国际人权组织”“自由之家”“大赦国际”“美国之音”“英国广播公司”“路透社”“欧洲新闻”“半岛电视台”“人权观察”“公民倡议联盟”、美国“自由广播电台”中亚分部、美国自由媒体中亚分支机构“现在时光”、英国“战争与和平研究所”、索罗斯基金会开设的“欧亚网”等纷纷充当舆论工具[3],参与其中,推波助澜。可见,反对派与外部势力内外互动、相互配合,无视事实,热衷于围绕中国的发展崛起、“一带一路”、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国边政、中国与中亚跨界民族关系、双边跨国婚姻等制造伪新闻和伪数据;以网络为载体进行虚无信息传播,营造紧张氛围,制造国家之间人民的误解、隔阂和冲突。这种内外媒体相互共振的舆论造势成为中亚国家一些民众误读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缘起。

(二) 诋毁性舆情与内源性矛盾相促发,催生非理智社会行为,推动突发性事件频率增加

近年来在中亚出现的由舆论酿成的“反华、排华事件”频率增加。从2014年到2020年3月,在中亚国家针对中国企业,或以上述问题为借口的反华、排华集会时有发生。2016—2019年呈上升趋势。2016年4—5月,哈萨克斯坦多地民众集会,抗议《土地法修正案》延长外国人租赁本国土地的年限。抗议分布区域广泛,各地集会规模不等。部分抗议者将矛头对准中国,认为《土地法修正案》的生效将导致“中国的经济扩张”。最终,官方宣布冻结《土地法修正案》。在此期间,“美国之音”大张旗鼓地宣传“土地转租给中国人……中国未来将控制这个国家”。英国《金融时报》也称“中国的农业投资在哈萨克斯坦是一个敏感话题”[11]。2019年在美国直接支持帮助下,在哈萨克斯坦注册的索罗斯基金会属下的“国际法律倡议”(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Правовая Инициатива)、“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和“祖国互助”(Атажурт Ериктилери)等非政府组织,无端指责中国边疆人权状况和“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用于激化跨界族群情绪。这些反华活动的幕后组织者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大肆污名中国、误导中亚民众的诋毁性视频材料,鼓动当地部分民众对抗本国领导人和政府,抵制给中国人和中国企业租赁土地,阻挠“一带一路”建设。

吉尔吉斯斯坦也发生了多起反华集会和针对中国投资者及在地华企的突发事件和经济摩擦。2018年3月至2019年初,在比什凯克市发生多起较大的反华游行。在比什凯克市中国人开办的一些酒店、娱乐场所受到当地人的冲击。2019年6—8月楚河州和奥什州的中资企业受到当地人的打砸,致使数十名中国工人不同程度受伤。2020年1月和3月,吉尔吉斯斯坦纳伦州举行抗议租赁土地给中国人的示威和将中国筑路工人驱离营地事件。据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信息分析中心的研究报告,在上述的反华舆情事件中,美国专家京·蒲宁(Джин Бунин)专程赴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会见反对派组织领导人;在美国“索罗斯基金会”操控支持下,当地建立的非政府组织“预言”(Айгине)、“四十骑士”(Корк Чоро)、“民主和公民权利”(За демократию и Гражданские Права)等在其中发挥了“域外势力扬声器”的作用。[1]

这些突发事件的背后都凸显了“中国威胁论”特定的“阴影”效应。从事件爆发的时间节点、参与者的召集平台、集会游行口号和事态规模等要素进行分析发现,大凡发生在中亚地区的反华事件都是由媒体和网络舆情引发的,是有组织、有目的的煽动行为。反观之,我们也必须看到,“反华情绪的基础是民众对自身社会经济状况的不满,如果认为这一点不会被抗议的参与者们所利用那将是天真的想法”[12]。吉尔吉斯斯坦政治分析家梅杰特·吐列格诺夫(Медет Тюлегенов)分析阐释,“吉尔吉斯斯坦的反华情绪是由仇外心理和对现政府的不信任等多种因素引起的。政府管理效率低下和无透明度为反华情绪蒙上阴影。国家的贫困和不断的系统性危机也是反华情绪增长的一个原因”[13]。

近年来,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深入中亚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随着域外势力向中亚植入民主的渗透力度不断加强,舆论环境日趋复杂。新媒体成为影响中亚社会政治的大平台。上述舆情事件频发的症结在于,“中国威胁论”的外宣扩张是推力,内在原因是根源。首先,一些中亚国家内政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上高度依赖外援,金融体系十分脆弱,官员腐败、社会分化、民生困弊、社会不公等内源性矛盾久拖不决。其次,在中亚大多数国家,30岁以下人口占比达60%以上。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执行不力,且不具连续性,劳动力市场缺乏有效运作;大量青壮年离开乡村,城市成为他们的社会化场域。众多年轻人贫困失业、教育培训缺失、意识形态真空。许多人看不到国家前景和个人前途,极易受到外力影响和冲击,在网络舆论的召唤之下走上街头,成为由“中国威胁论”引发的舆情事件的主要参与者。吉尔吉斯斯坦政治学家玛拉特·卡萨克帕耶夫(Марат Казакпаев)指出:“中亚的反华情绪对西方国家有利。如果中亚局势动荡,‘一带一路’大型基础建设项目将付之东流。”[6]

综上所述,网络舆情的复杂化,媒体网络对中国的诋毁性谣言,引发了公众的对立情绪,是酿成重大舆情事件的导火索。各种内部矛盾的叠加和激化,造成民众对政府高度不满情绪的积聚,导致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危机。这种境况为各种激进或极端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针对政府、影响社会稳定的暗流涌动、危机四伏。一旦外力背后支持下的本国内部反华势力以“中国威胁论”为由,通过舆论造势施加政治影响,借以发泄对政府的怨恨,破坏中亚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内外互动就会产生“蒸汽锅炉效应”[14],造成这类突发性舆情事件的频频发生和社会紧张局势的日益加剧。

(三) 中亚主流媒体回应不及时,政府引导不给力,导致社会情绪激化,舆情风险扩大

近年来,西方大国在中亚某些国家正在展开一场“特殊的信息战行动”[5],即通过互联网,社交网络,包括视频、照片、录音、文字评论、虚假歪曲的新闻报道进行说服和灌输,对民众意识产生了深刻的负面影响,在社会上制造紧张局势。媒体连篇累牍发表污名化中国形象的新闻报道和文章,诸如:《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威胁》[15]《哈萨克斯坦人反对中国的影响》[16]《中国对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威胁到何种程度?》[17]《吉尔吉斯斯坦的国家安全受到来自中国移民的威胁》[18]《谁来保护吉尔吉斯斯坦免受中国威胁?》《‘黄色之龙’对吉尔吉斯构成了真正的威胁》[19]。2019年9月10—12日,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开启务实访华之旅。对此,西方媒体大肆炒作总统北京之行“引发了中国恐惧症”。与此同时,“哈国官员与中国签订了不利于哈萨克斯坦的合同”、中国通过合作项目“将旧工厂转移到哈萨克斯坦”等无稽之谈在其国内一些媒体和“社交网络上广泛流传”[20]。9月2—4日,在努尔苏丹、阿拉木图、扎瑙津等城市相继发生反华集会游行,抗议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合作项目。原因何在?哈萨克斯坦专家针对本国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反华情绪和发生的舆情事件指出:“由于职能机构没有完整提供信息,抑或没有给予充分的阐释,使局势复杂化”;“有必要在官方门户网站上发布有关中哈合作项目的信息,包括实施的阶段、目标和创造的就业机会,乃至专业需求,以便使哈萨克斯坦公民具有心理准备”。[20]

所谓“中国移民人口威胁”是中亚网络媒体高频率议题之一。信息和事件的扭曲导致了当地民众反华情绪的加剧。诸如,“目前吉尔吉斯斯坦有9万中国人。明天将有90万。在最近的5—6年中,每个月(甚至几天)的数量都在增加”[21]等失实报道被媒体网络炒作的满城风雨,愈演愈烈。而事实则是,根据吉尔吉斯斯坦国家边境服务局的统计数据,2017年有41 307名中国公民进入吉尔吉斯斯坦,离开吉尔吉斯斯坦国境的中国公民为40 690人;2018年有35 215名中国公民入境吉尔吉斯斯坦,离开该国的中国公民是34 436人;2018年入境吉尔吉斯斯坦的中国公民比2017年减少了15%。[22]

俄罗斯科学院国民经济预测研究所移民研究中心、独联体移民研究委员会专家叶琳娜·萨多夫斯卡娅(Елена Садовская)以自己对哈萨克斯坦的研究成果证实,“‘中国移民恐惧症’反映出哈萨克斯坦的内部问题”。她诠释,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国家,但是人才匮乏,这就是为什么吸引中国劳动力的重要原因。她把哈萨克斯坦的中国移民进行分类研判阐明,中国移民由多民族成分构成,劳动力移民以汉族为主,商业移民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跨境民族为多数。“这类劳动力移民年平均6 000—7 000人,占哈萨克斯坦外国劳动力总数的23%—25%。他们大都是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工程领域的合格专家和管理人员,通常参与联合项目,并在劳动力市场上弥补那些短缺的岗位。总体而言,外籍工人在各领域的从业人员占比很少,在阿斯塔纳、阿拉木图和那些西部城市仅占3%—5%。”[10]由此足见,关于“中国人口威胁”“中国移民扩张”都是“人为的神话”。

可是,长久以来,真实的数据在媒体网络上没有充分显示,政府职能部门和权力机构未能及时澄清。有关大量中国移民到中亚国家的荒诞指控,以及被“歪曲了的官方统计数据”则在社交网络上任意散布、广泛传播。俄罗斯专家、勘察设计工作中心亚洲安全项目主任瓦迪姆·科齐林(Вадим Козюлин)阐明,“吉尔吉斯斯坦的反华情绪可能会蓄意升温。在那里,谣言总是被夸大。但实际上,中国人极少去吉尔吉斯斯坦永久居留。我认为,人们不会无来由地出于针对中国人的原因走上街头。显而易见,这是因为政府行动迟钝。冀望权力机构能够积极回应,及时应对,但是到目前为止,它似乎缺乏智慧”[23]。吉尔吉斯斯坦法律支持局专家埃尔金·萨丹别科夫(Эркин Саданбеков)呼吁,“如此密集的反华观点是毫无根据的。吉尔吉斯斯坦必须在家庭层面上改变对华人的态度。我们的政治领导人和文化界人士需要向同胞灌输对邻国的尊重和宽容”[24]。

莫斯科卡内基中心俄罗斯亚太项目负责人亚历山大·加布耶夫(Александра Габуева)分析认为,“最近在中亚,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在内,反华情绪有所提升。当局没有及时向民众解释正在发生的事情。关于‘中国威胁’的指控是贯穿其中最为活跃的手法。世俗的反对派和地下极端宗教主义者都在使用这一手段”[25],“所谓中国的人口威胁在扩大,这是不客观的,但当地居民的担忧在增加。在中亚中国人口数字上的定量存在是一个神话,被反华势力大力宣传”[25]。因此,“强调中国的经济重要性,澄清有关中国移民的统计数据,并抵制在社会网络上传播煽动性反华言论,这一点非常重要”[9]。

围绕“中国威胁论”的舆情宣传和网络风潮是多面棱镜,不仅反映了相关舆情的生成演变及其对社会的消极影响,而且折射出一些中亚国家的权力机构及其主导下的舆情传播和回应主体,面对复杂的社会舆论和公众压力,解析水平、处置能力十分有限;不仅没有进行强有力的舆论引导,而且也未及时发布真实的、权威性的信息,以回应社会关切和民众关注,安抚公众情绪,有效遏制错讹舆情的蔓延。

谛视相关的舆论情势,呈现出内外反华势力及其控制的媒体互动、多源性网络言论偏差、非理性情绪宣泄,以虚拟信息情境或失实舆论导向塑造中亚民众对华认知错位的社会舆情格局,促发了当地“中国威胁论”新一波浪潮的兴起。

二、 污名化中国的舆情呈现方式和路径选择

近年来中国和中亚国家关系实现了全面战略升级。但是,长久以来,当地广大民众对中华文明、中国国情和民情知之甚少,没有深入地了解和认知,更缺乏完整可靠的信息来源。这就为其内外反华势力和政治投机者疏离民心,制造和传播虚构信息创造了条件。关于中国的片面、偏激和非理性攻击的宣传内容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和途径在中亚的媒体空间迅速流行,给中亚民众带来了“未知性恐惧”[26]。在中亚地区以“中国威胁论”为表现形式的污名化中国的社会现象呈现出多种舆情方式和路径选择。

(一) 呈现方式与特点

1. “精英对话”——误导

美国通过“精英对话”形式,使“中国威胁论”成为常态化、全面污化中国的舆论导索和目标借口。2015年8月18日“美国之音”组织安排了一场由中亚及其相邻国家著名人士参加的关于“中国在中亚作用”的“精英对话”,并以此方式引导宣传“中国在中亚的经济扩张”,“中国凭借其巨大的物理规模和经济实力,注定成为对中亚国家的威胁”[27]等。2018年1月30日,时任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局长的迈克·蓬佩奥(Mike Pompeo)发表答记者问。他声称“中国对美国的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构成了威胁”[28]。2018年10月4日美国副总统迈克·彭斯(Mike Pence)发表演讲指责“中国选择了‘经济侵略之路’”“在很多活动领域都在对抗美国的利益”;“中国用所谓的‘债务外交’扩大其影响力”“中国利用这种外交来获取用于军事目的的战略不动产”。[29]这些内容在美国国防部发布的新安全战略中进一步阐明。在美国政治精英的“启发之下”,中亚个别专家也在一些高级别的研讨上予以迎合,发表“反华论点”,错误解读“一带一路”,指称中国的境外投资是“投资殖民主义”[30]。

2.“网络平台”——推手

随着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在世界范围的广泛普及,网络媒介为人类的信息传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社会各阶层通过网络平台的接触,联系得更加紧密。社会各类信息的交流呈现出传递信息快速、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渠道多元、传播形式便捷、传播范围深广,传播靶向精准、渗透能力极强等特点。这一特点也为某些反华势力利用互联网络,社交平台,在中亚进行其政治游说,推动“政治变革”,散布失实信息,展开“网络信息战”[5]提供了工具和手段。它可以以极小的代价,败坏政府机构的公信力,侵蚀国家的社会基础,引发社会的动乱。正如吉尔吉斯斯坦政治学评论家谢拉迪尔·巴克图古洛夫(Шерадил Бактыгулов)指出,“吉尔吉斯斯坦国内发起的反华宣传运动是人为造成的。美国一直热衷于中国的人权状况。吉尔吉斯斯坦的许多媒体从美国预算中获得资金,接受了美国的新学说,视中国和俄罗斯为对手,是它们首先发布了反华信息。这些‘人权捍卫者’们正在创建一个平台,以组织针对中国和俄罗斯的行动。他们在社交网络和网站上提交和传播子虚乌有的信息,制造混乱、紧张局势和冲突。”他总结到,“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许多人不了解,而受惯性支配成为地缘政治斗争的工具”。[31]“这些反华活动虽然规模不大,但对于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却具有实质性”[32]的破坏作用。

3.“历史记忆”——虚构

每当中亚国家内部矛盾激化,社会情势严峻之时,某些势力总会拾起历史问题,作为要挟政府,谋求政治利益,发起运动的舆论工具。中苏关系史上的一些历史事件往往也会被拿来作为攻击现政权的口实。“中国军事威胁”“中国经济威胁”等便是其中主题之一。在近期中亚的“中国威胁论”风潮中,关于1960年代到1980年代中苏边境军事事件的“历史记忆”又被重提。[33]在苏联时期“中国即将吞没中亚”[34]“二十多年来,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参与到了我国(吉尔吉斯斯坦)的各个领域,继续书写着他们的‘光荣历史’”[21]等误导性话语宣传再现舆论领域。有媒体文章还以1969年8月13日发生在哈萨克斯坦与中国西北边界我方领土、中苏关系史上著名的“铁列克提事件”为个案,用歪曲历史真相,虚构历史场景的书写,为今日“中国仍然没有放弃试图对20世纪哈萨克斯坦部分领土的主张”[35]予以“佐证”。

4.“官方外交”——定调

自2019年以来,担任美国国务卿的迈克·蓬佩奥在一系列外交访问中表明,他理解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公民抗议活动中反映出的反华情绪的增长。他表态,华盛顿认为与中、俄的紧密合作会对中亚国家构成威胁。同时他警告中亚国家“与中国进行深入合作会掉入陷阱”[36]。

2020年2月6日,美国发布了《美国中亚战略 2019—2025》。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南亚和中亚分部主任丽莎·柯蒂斯(Лайза Кертис)声言,俄罗斯和中国一直对中亚地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美国具有足够的实力在这一地区取得抉择权和代表性地位。她宣称,中亚新战略经过一年的研究后出台,这一战略强调美国将中亚视为一个重要的地缘战略区域;美国准备与俄罗斯和中国竞争,为此针对该地区提供了一个替代方案,以捍卫中亚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对此《生意人报》评论,美国的外交官“并未明确指出谁确实威胁中亚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但将其讲话背景和前后关联性结合起来分析,无疑是将矛头对准俄罗斯和中国”[37]。从美国外交文件与外交官的口头诠释中不难看出,特朗普及其政府在中亚新战略中,仍然坚持将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其争夺该地区的敌手和威胁。通过“官方外交”形式在中亚高端层面施加影响,为“中国威胁论”定调,扩大自身影响力,是美国在中亚问题上处理中美关系的方式之一。

(二) 途径选择与行为

1.域外政治势力插手与支持是症结所在

中亚地区反华、排华情绪的反应与国际大环境的变化紧密相关。美国恶化中国周边环境,展开新一轮“对华周边战略带”的建构,利用“中国威胁论”操纵国际舆论,污名化中国,试图塑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的偏激认知。据“亚洲”“乌兹别克—BBC”网站报道,2016年4月和5月哈萨克斯坦反华集会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均得到来自国外50—150美元/次的奖金资助。2016年4月29日,哈萨克斯坦电视媒体“第一频道”也证实了这一事实。2018年特朗普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在这场贸易战中,美国拟定了支持反华政势力的保护和资助计划,包括对中国境外“分裂主义势力”及周边国家的反政府人士和政治异见者的支持,年度预算投入共计5 000万美元。[2]美国提供经费保证的“亚洲自由之声”广播电台在中亚充当起特朗普“遏华新战略”的霰弹,针锋相对地攻击中国。它是新一轮“‘中国威胁论’上升的根源”[38]和污名化中国的外力幕后推手之一。

2.受西方控制的非政府组织深入宗教活动场所推波助澜

美国在中亚建立了诸多非政府组织、各种基金会和研究所。这些组织和机构遍布中亚各地,并通过由美国国会直接资助的形形色色项目在文化、信息、金融、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发挥影响力。其中许多机构都有干涉别国内政的战略战术、资金来源,并自主运作。某些西方非政府组织成为美国在中亚的代言人。它们利用中亚某些国家执政权利和社会治理能力的传统脆弱性,长驱而入。吉尔吉斯斯坦历来有“中亚民主岛”之称。目前在吉尔吉斯斯坦注册的非政府组织达14 000个;据非官方资料统计多达19 000个[39]。其中许多组织受西方资助,要求官方赋予其“国外代理人”地位。3年来,我国西北边疆开展教育技能培训工作,化解暴恐风险局势,实现了社会的和平稳定大局,为国际社会开展反恐、去极端化探索出了有益经验。然而,自2018年以来西方舆论机构和激进政客却不断抹黑中国西北边疆教育技能培训中心的显著成效,指责中国“侵犯人权”等。在西方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之下,某些心怀叵测之人利用中亚宗教活动场所散播“中国压制宗教”“危害其同源跨界人民”等捕风捉影的信息,力图激发同源民族受众情感共鸣,煽动反华情绪。

3.中亚某些政治异见者社会运动以“中国威胁论”作为对抗现政权的舆论工具

中国高度重视发展与中亚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将其视为外交优先方向,“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双边合作不断深入。但随着“中国威胁论”在中亚地区的发展,这一思潮往往被某些政治异见者社会运动作为攻讦本国现政权对华政策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筹码,为相关的跟进项目设置障碍,使诸多项目无法顺利实施,乃至受阻搁浅。他们以“亚洲自由之声”广播电台、“现在时光”电视栏目等网络媒体为平台,配合美国的贸易战,不断地炒作“中国经济扩张”,夸大中国投资的“债务风险”,并以此为借口发难本国现政府。中亚国家媒体机构的某些工作人员以反对派组织成员的身份背景,充当美国的代言人。受某西方非政府组织资助的反对派“阿格拉协会”在2018年被俄罗斯最高法院以其破坏《外国代理人法》为由予以清除,但是该组织成员仍在俄罗斯和中亚国家活动,并参与煽惑和组织反华集会。从最近发生在中亚的多起反华事件分析,主要参与者是反对派社会青年组织的成员,其中大都具有西方资助背景。他们扮演着“‘反华活动’前台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吉尔吉斯斯坦激进派社会运动“四十勇士”(Кыргыз Чоролору)[40]是其中之一。在失实舆论导向之下,部分中亚新生代对中国的认知扭曲,对中国人和中国企业采取敌视的处事态度和偏激行为,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状态。

4.极端主义势力欲利用“中国威胁论”达到政治目的

极端主义是以片面、偏执的思维路径和行为方式理解、对待和处理社会、政治、种族、族群或宗教等问题,极力宣传某一种族、族群或宗教的特殊性和优越地位,激化社会矛盾,并采取极端的非法手段,针对或威胁人民群众、国家领导集团和政治领袖,以达到其政治目的。极端主义不仅仅表现为宗教的极端化,也涵盖政治的极端化,进而促发社会情绪的极端化。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有些国家经济发展滞后,社会矛盾、民生问题突出,为极端主义提供了机会和沃土。目前,利用“中国威胁论”输入极端主义思想,破坏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是中亚极端主义势力的策略取向之一。2018年12月,吉尔吉斯斯坦查获“伊斯兰解放党(伊扎布特Хизб ут-Тахрир аль-Ислами)”等宗教极端组织传播反华的宣传材料多达320份[41]。极端主义势力通过操弄“中国威胁论”,挑战现政权,造成民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不断激化。

5.片面解读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历史关系

中国与中亚各国历史文化联系源远流长,共同谱写了多样族群交往、多元文明互鉴的光辉篇章。但是个别媒体和一些书面文献,其中不乏以中亚各国国语书写或由其他文字翻译成当地民族语言的研究著述和文学作品,无视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掩盖历史上中国西北与中亚地区各民族密不可分的相互关联和广泛包容;片面强调彼此之间的军事碰撞;夸大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国的边境冲突,指责中国试图“侵入”哈萨克斯坦的“门户”和通向中亚的“开放性路径”[42]。这些带有“历史印记”的内容对独立后的中亚各国居民产生了一定影响,造成他们对华的错乱认知和“恐惧心理”。

综上所述,“中国威胁论”在中亚地区的舆情呈现方式和传导路径是多样化、多维度的。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华盛顿正在研究新时期对中国主要施加经济压力的可行性。[43]由此可见,美国在中亚地区仍将利用各种形式继续推进居心叵测的“反华虚无主义”和“中国威胁论”,网络信息和大众媒体是其利用的主要工具。由此可见,美国在中亚地区仍将利用各种形式继续推进居心叵测的“反华虚无主义”和“中国威胁论”,网络信息和大众媒体是其利用的主要工具。

三、 “中国威胁论”在中亚地区的负面累积效应与分析

为固守“全球领袖”地位,特朗普政府承袭了某些前任执政者的地缘政治理念,套用以“周边效应”阻难中国的历史惯例,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和遏制中国的战略,通过传统新闻媒体和新形态信息交互载体等多种形式,“打造针对中国的、统一的思想理论平台”[2],变本加厉地在中亚地区渲染“中国威胁论”,试图控制和主导受众者的思维和行为。美国这一付诸实施的计划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多重危害性。中亚某些势力在本国特定的社会政治背景之下,受到外界的作用而被激发;“中国威胁论”在当地媒体被炒作张扬,连同网络话语,对一些民众构成了多重视听刺激。这种内外共振效应久而久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作用。

1.刺激效应与特点:扩大抨击中国范围,以针对中国边疆事务和人文特点为反华新政关键方向

刺激效应是通过信息网络和社交媒体的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与社群化特点,传播具有蛊惑性、欺骗性、挑衅性消息,利用公众舆论进行社会心理性刺激;引发人们的忧虑和恐惧,激起草根阶层的民众情感。“中国威胁论”的刺激效应则表现为,在虚拟的信息情境和特定的舆论环境之下,形成一种因果现象,致使那些对子虚乌有的信息缺乏甄别能力的社会基层民众,在心理上产生涉华认知障碍。

2018年,特朗普政府匿名官员评价,“如今是一个新时代、一个大国以改变国际秩序为目标进行竞争的时代”“美国与中国进行长期的战略竞争在所难免”[2]。根据这一定位,美国在其对华新政策中纳入了一项重要内容,即借助中国与中亚国家边民跨界等人文特点,在中亚展开一个新维度的反华战,并将此作为美国挑起“新冷战”地缘战略计划的主攻方向之一。2018年6月,美国对华经济战略的主要设计者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o)及其领导的美国国家贸易委员会发布了《中国经济侵略如何威胁美国和全球科技及知识产权的报告》。此后不久,美国副总统迈克·彭斯发表讲话声言,针对中国人权和自由等领域是重点方向。2018年9月,美国非政府组织“人权观察”(Human Rights Watch)抛出了长达177页,诋毁我国西北边政的报告。2019年初以来,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连续发表涉及我国内政的挑衅性言论。与此同时,美国资助的一些媒体和网站配合白宫,肆无忌惮地在中亚与中国的同源跨界人民中散布诋毁性不实之词。2019年12月美国又出炉了针对中国的“涉疆法案”,蓄意诋毁中国的人权状况。中亚专家在谈到“‘中国威胁论’对中亚的影响:是现实还是想象?”的问题时指出,“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投资活动刺激了中亚贸易。中国旨在发展与中亚国家的关系,为该地区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贡献”[44]。然而“媒体正在就‘中国威胁’的增长以及如何应对发表意见。‘中国威胁’‘中国恐怖’像任何具有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的现象一样,可以拿来用作影响国内和国外进程的工具”[26]。

沿着上述轨迹进行推究,不难看出美国对华政策的指向,是出于意识形态偏见,建构一种对“中国形象”的臆断,进而达到孤立中国、分裂中国的战略性目标。在当今时代发达的信息传播和网络作用之下,美国制造的污名化中国形象的各种标签快速传播,使得“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恐怖症”在中亚部分本土居民中“进一步蔓延”[45];加剧了当地群众对中国不理解、不接受的心理芥蒂。一些普通群众对蛊惑人心的欺骗性信息缺乏理性思考,盲目“顺从”这种宣传效应,并在一些别有用心人的策动下付诸行动。2018—2020年初在中亚出现的多次“反华”集会和冲击中国企业的突发事件正是西方反华势力在中亚民众中投射“中国威胁论”,污名化中国形象,恶意中伤“一带一路”的结果;不仅使中国的正面形象遭到破坏,而且引发了不明真相的部分普通民众反对给予中国支持的中亚各国现政权,造成社会紊乱,致使公平、正义、安全的国际秩序标准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2.遏制手段与影响:推进“C5+1”和“美国中亚新战略”,媒体曲意迎合,削弱“一带一路”吸引力

美国推行的遏制中国战略具有惊人的历史继承性。早在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就指出,“美帝国主义称霸全世界的侵略计划,从杜鲁门、艾森豪维尔、肯尼迪、约翰逊是一脉相承的”[46]。特朗普上台以后不断破坏多边机制,提出要与中国打一场“没有期限的战争”,其对华政策愈加凸显了遏制色彩。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地区不断推进,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美国政府出于所谓遏制效应,即以歪曲事实本质的宣传,为反华、恐华造势,增加邻国和伙伴国之间的不信任和敌意,恶化“一带一路”沿线环境,干扰中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削弱中国的地区影响力,阻遏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

2015年11月1日,美国提出“中亚+美国的C5+1”互动平台。首届“C5+1”会议在撒马尔罕召开。2018年3月,负责中东和中亚地区军事事务的美军中央司令部(CENTCOM)在向美国国会参议院递交的一份文件中强调,鉴于俄罗斯和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不断扩展,美国将继续对中亚地区进行资源投入。这份文件表达了美国“重塑中亚”,阻遏中国和俄罗斯的政治考量,并针对具体国家,进行双边关系的重新定位。此后,美国明显加大了面向中亚国家进行军事、教育等领域合作的步伐和投入力度。

2019年8月21日,6个参与国在哈萨克斯坦首都努尔苏丹举行了高级别对话会议。2020年2月3日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访问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参加在塔什干举行的“中亚+美国C5+1”部长级会议。与此同时,美国抛出了《美国中亚战略 2019—2025》。其中表明,通过“C5+1”平台密切与中亚五国的关系,推进美国的价值观,确保中亚加深与美国的合作,以抵消该地区邻国影响的意涵。[47]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南亚和中亚分部主任丽莎·柯蒂斯公开声称,“俄罗斯、中国和伊朗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中亚国家,美国准备与俄罗斯和中国竞争”[48]。俄罗斯外交事务委员会专家格里戈里·卢克亚诺夫(Григорий Лукьянов)指出,“这只是美国坚持与俄罗斯对抗的狡辩术而已”;同时“利用五个中亚国家对中国施加压力”[49]。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人口大国,其人口占中亚总人口的一半。2018年,美国对乌兹别克斯坦的财政援助从2016年的1 010万美元提升到2 810万美元。同一时间,在美国的作用之下,乌兹别克斯坦对自2006年以后国内禁止的西方非政府组织开禁。2018年8月29日,美国非商业性组织“美国国际教育委员会”(1)American Councils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советы по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му образованию).在乌兹别克斯坦设立办事处,旨在加深两国人民的相互认知和高等院校师资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2019年2月,美军中央司令部在乌兹别克斯坦首府塔什干举行“大中亚”构想地理政治范围的“中亚、南亚总参谋长会议”,提出“中亚一体化”计划,继续沿袭“大中亚”构想,把处于中亚中心的乌兹别克斯坦作为支点,加强军事合作。同时,美国国际开发署承诺向乌兹别克斯坦援助1 950万美元用于支持其教育改革,实施国家“IT”计划,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技能。2019年5月9日美国驻乌兹别克斯坦新任大使丹尼尔·罗森布鲁姆(Дэниел Розенблюм)到位。此前他担任美国国务院南亚和中亚事务局副局长,负责美国同中亚五国的外交关系,曾是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郁金香革命”的策动者之一。2019年7月10日,他发表了任期内美乌关系发展的5项优先目标,其中重点是保护基本人权,倡导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宗教自由,同时支持发展民间社团;并声称这是美国世界外交政策的基础。值此之时,先前在个别国家和地方已关闭的“美国之音”(Voice of America)、“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人权观察”(Human Rights Watch)、“无国界记者协会”(Reporters sans frontiers)等十多个西方媒体、网站和社交平台得以复出,为美国向中亚纵深输出“中国威胁论”增添了可利用资源。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的领土大国,与我国和俄罗斯接壤,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倡之地。2018年1月,美国将美、哈双边关系定义为“增强的战略伙伴关系”,并强调“是美国在中亚地区‘最重要的军事合作伙伴’”。两国签署了《2018—2022年军事合作计划》,其中突出加强军事教育领域的合作。根据这一协议,2018年美国向哈萨克斯坦提供了170万美元的军事援助,其中70万美元用于军事教育。美国军事院校扩大了面向哈萨克斯坦青年招生,以提高他们的军事技能。

吉尔吉斯斯坦也是与我国接壤的国家。2019年7月31日,吉—美两国举行双边磋商,宣称“两国伙伴关系进入新时期”,达成多领域合作协议。会议期间美方特别提出对在位于比什凯克的“美国中亚大学”留学的中亚各国和阿富汗留学生提供奖学金和简化签证手续。2020年2月美国推出新中亚战略,其中提出以“美国中亚大学”为中心加强对中亚青少年的培养。

美国的上述举措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近来在中亚媒体上出现了一些西方和本土人士撰写的文章,矛头对准“孔子学院”和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教育合作。诸如“‘孔子革命’威胁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其他中亚国家的利益”;“‘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揭示了中国经济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的巨大问题”;“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当局的协助和直接参与下,孔子学院和大学系统的渗透得以实现”;“其目标是逐步实现领土的殖民化和文化、语言、政治的同化”等舆论充斥媒体和网络。有学者指明,“美国率先,英国继后”,“质疑中国的‘人文交流’和‘教育合作’”是进行“军事和科学利益的政治和情报活动”。[50]中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区。美国图谋削弱中国的影响力,加大对中亚国家的军事、教育等领域的支持出于多方面考虑。其一,压缩中国和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空间。其二,中亚国家与中国同源跨界人民人口众多。其三,中亚是通往南亚的要冲。其四,牵制“一带一路”走廊建设。其五,利用中亚一些国家实行新政和改革契机,对中国—中亚天然气进行“软控制”。其根本目的是,竭力在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打入阻遏合作的楔子。正如学者阐释,“美国在后苏联范围内开始了全球战略攻势下的大规模浪潮,在中亚推进其政策,设法增加了其在中亚的地缘政治影响力,美国的中亚战略是对俄罗斯区域利益的威胁,也是对中国在该地区利益的威胁。美国战略是俄罗斯和中国的共同威胁”[51]。要完成这一过程,中亚本土反华势力的曲意逢迎是前提条件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把“中国威胁论”传播者的行为意图和行为结果联系起来进行判断,足见每当西方大国地位在国际舞台上受到挑战时,“中国是威胁、是竞争对手”等言论尤其活跃。特朗普就职以后推崇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摈弃多边主义,钟情“中国威胁论”,挑战全球化。他发起了一场有计划的地缘战略经济战,以“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意识形态对中国进行全方位的打压、指责和批判。他提出“美国优先”构想。首先,旨在捍卫美国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国家统治地位,持久地削弱新崛起国家,使之无法与美国霸权匹敌;其次,不允许在世界历史上出现其他国家与美国作为统治国家之间的权利转移。2018年10月10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Christopher Wray)在参议院国土安全委员会的听证会上公开表示,“中国在许多方面都是我们最广泛、最复杂、最长期的威胁”[52]。“中国威胁”的议题在美国的国际议事日程上再次被提到首位。由此可见,新一轮污名化中国浪潮的兴起与特朗普升级“中美贸易战”的时段重合并非偶然,而是因循传统套路,一方面转移美国国民对本国政府的不满和怨气,另一方面挑起中亚民间反华情绪,给“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制造堵点和障碍。这是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连贯性使然;与中国毗连的中亚地区则成为特朗普政府以散布“中国恐惧论”为手段,实施遏制中国计划的重点场域之一。

四、 应对与化解污名化中国舆情的思考

检阅新时期“中国威胁论”在中亚地区的沉碴泛起,其背后隐含着深刻复杂的社会成因,折射出西方大国套用“文明冲突论”,坚持冷战论调处理国家关系的思维逻辑。这不仅是西方大国针对中国政治、经济复兴的较量;也是中华民族坚守多元文明互鉴,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观,与美国坚持世界霸权地位的战略目标,两者之间结构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概言之,是西方文明执意与中华文明对抗的反应。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事务办公室主任基伦·斯金纳(Kiron Skinne)认为,“就中国而言,美国正处于一场截然不同的文明和意识形态的斗争”,“这也是我们首次面对一个非白色人种的大国竞争对手”。[52]这种基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敌视理念的诠释,其实质正如习近平一语中的,“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53]我们面对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威胁论”在周边邻国的蔓延,何以应对?如何化解?怎样有效消除其负面影响?

(一) 广泛布设舆论平台,加强话语体系构建,推进“一带一路”与中亚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接

针对“中国威胁论”恶化我国周边环境,在基层民众中造成的不良反应,我国应在中亚国家建立一定数量的话语平台。就目前而言,我国在中亚地区影响力比较大的只有《丝路新观察》新媒体平台及其报纸;与中亚名类繁多的媒体平台相比,数量相差悬殊,未能形成最佳舆论对抗力。我国需要广设舆论平台,举行定期对话。中国与中亚国家智库、学者合力加强科学务实的正面引导,维护主流民意,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一带一路”框架内在中亚地区投资落地的标志性项目,对那些带动沿线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惠及当地人民的经典案例进行广泛性宣传,化解“中国威胁论”在本地群众中的消极影响,弱化“话语霸权”,消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的猜忌和质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中国与中亚国家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凝聚共识,寻求和创造更多的利益契合点和合作增长点,广泛凝集人脉资源和社会力量,在贸易投资便利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融资保障机制等方面有更多突破,加快实现地区整体稳定和共同繁荣,提升推动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量和质的跨越。

(二) 塑造中国企业正面形象,遵守所在国家法律,协调文明差异,融入本土文化,开展务实合作

境外中国企业形象如何,是中国企业在域外立足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关系到中外经贸合作能否取得突破的重要环节。中亚学界有观点认为,“冲突事件发生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文明差异”[54]。在中亚游牧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自然环境”具有神圣的完整性,不可人为改变,保存大自然的原则和价值取向占据重要地位。中国的古老文明也是以人与自然世界的和谐相处为基础,但是还赋予了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改造美化大自然的价值观念。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均为游牧民族占主体的国家,难免会对中国企业在当地的开发、采矿、掘进等生产活动产生误解。另外,在中国与中亚游牧民族中还存在对权力观念的认知差异。在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习惯法中,部族和部落拥有对土地和资源的广泛权利,民意是权力合法性的主要载体;而最高统治者的职能主要是内部司法调节和保护民族整体免受外部威胁。尽管中亚国家当局将中国企业视为本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但普通民众对此却不能理解。中国企业往往基于自我关于权力关系的感知,认为只要有政府机构的正式许可就可以开展业务,并可以提供充分保证,所以只与政府对接而忽视了当地居民才是重要参与者,任何投资项目的实施都取决于当地居民的事实。这样一来,势必引起部分本土民众的反感和不满甚至冲突。这就意味着在中亚考虑公众舆论通常比国家许可权更为重要。

有鉴于此,中国企业须充分考虑到实施项目所在国人民的文化传统特点,建立常态化对话平台或沟通渠道;协调好双方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平衡。采用绿色环保的方法和技术,选择多样、合理的合作项目和经济活动形式,开发资源和基础建设。境外中方企业还应从自身治理入手,办好中亚文化传统、民俗风情、法律法规、国情、社情、民情等各类员工培训班,注重提高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认真履行所在国法律法规,加强法制管理,规范经营行为,树立中国企业的良好国际形象,以“亲、诚、惠、容”的现身说法驳斥“中国威胁论”。

(三) 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共建合作治理公共危机共同体,应对新冠疫情引发的区域性风险挑战

中国和中亚地区除中立国土库曼斯坦外的其他4国均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彼此之间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然而,中亚国家的经济实力、资金状况、科技水平、救治能力、医疗设备、检测水平等参差不齐。鉴于疫情的发展和后疫情时期可能出现一系列新的区域性危机,诸如疫情引发的经济下滑、行业危机、失业率上升、犯罪率增加等突出问题。特别是大批中亚劳务移民因疫情回流会加剧各国社会负担。原本靠劳务移民汇款作为社会经济关键支撑的吉、乌、塔3国,随着劳务移民现金流中断,本土的建筑业、汽车销售业、商品服务业等各行各业断崖式萎缩,国家经济出现重大问题,进而波及、影响区域贸易。据亚洲发展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因疫情爆发,2020年哈萨克斯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由3.9%下调为-2.5%,吉尔吉斯斯坦由3.4%下调为-4%,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由6%下调为1.8%,塔吉克斯坦由4.5%下降为1%。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税收将减少280亿索姆(约合26.5亿元人民币),预计年度国家财政收入将下降1/6,通胀率升至3.5%,经济增幅可能下滑7%。乌兹别克斯坦各项经济指标和收入都将下滑,仅进口增值税一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由2.9%下降到1.5%;经济的增长放缓至4.7%。土库曼斯坦经济的发展降至6%。塔吉克斯坦的税收减少10%,经济发展速度降至5.5%。[55]疫情引发社会经济恶化,劳动力市场需求下降,劳务移民处境艰难,及其连锁反应为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组织扩充提供了条件,威胁着“一带一路”中国—中亚区段的安全。我国应未雨绸缪,针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的因疫情带来的新问题、新风险和新挑战,积极倡导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研讨“后疫情时代”推进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发展合作事宜,弥补损失;组织各国政界、学界、业界专家针对难点、堵点和不确定因素,研讨并提出具体方案,确保运输线路的正常运转和经济走廊的安全与发展;磋商制定“维护公共卫生安全联合行动计划”,建立长久性疫情监控、分析和预报常态机制,分享各国重大传染病预防和诊治经验,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建立相应性边境合作机制,加强边境检疫防控,确保国际旅行安全,防范跨境病毒感染,最大限度减少疫情扩散;展开人文关怀,即关注民众生存与发展;扩大人文交流,奠定民意基础;以生命至上,以民为本,求同存异,命运与共,团结协作抗击疫情,携手共建美好家园;以中国风范荡涤将新冠疫情政治化和污名化中国的“病毒”。

(四) 打造“文明之路”,构建高品质民心相通格局,化解污名化中国的负面效应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务实推进人文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人文交流合作的实施规划项目,为沿线国家培养了大量跨文化交际的语言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但在民心相通方面还存在文化交流不平衡,高层、精英阶层交流频繁,关系密切;民间沟通形式单一,往来不足;文化产品质量和数量欠缺;特别是在一些涉及双边历史地理和我国边政的问题上,我国学界先入为主、主动阐发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广大中亚民众得不到真实信息,不了解事实真相,听信谎言,使“中国威胁论”乘虚而入,主导了部分受众思维和行为,影响了彼此之间的民心相通。面对“中国威胁论”的干扰和挑战,亟待加强中国与中亚学界的合作研究,厘清以往模糊不清的历史或现实问题,共同探讨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化解“中国威胁论”的路径,把握导向,先声夺人,使史实优势转化为舆论优势;以改变当地某些群众意识中对中国的“定型认知”[26],消除草根民众心理芥蒂,化解一些国家人民的疑虑;让中国政府释放的善意,展现的诚意能够广泛地深入民心;将“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和共享原则,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及中国人民“协和万邦”“天下一家”传统文化思想传递给世界。

五、 结 语

随着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的蔓延,世界面临着应对疫情造成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国际治理危机的综合性“并发症”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美国等少数国家的一些政客将以反华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浪潮推向极端,将疫情政治化,对华污名化愈演愈烈。从目前国际舆情信息分析,在中亚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形成了对我国的双重态度,知华、亲华和疑华、恐华的情况并存。虽然国家层面的战略伙伴关系达到新高度,政治、安全、经济、能源之间的合作大幅度提升,但是一些国家政府和社会民众的“对华态度”不尽相同,民间百姓在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和交往上的人文对话亟待相应升华。正如有中亚学者指出,“如果仅靠经济实力至上,中国难以在中亚长期成功推行自己的政策”;“经济存在的扩大并不能保证民众对中国的正面认识;关键是中国采取什么办法在恐华和积极建立自身良好形象之间找到平衡。除了经济工具之外,中国还应利用文化—人文影响力:教育合作、孔子学院、学术交流、医疗旅游等途径”。(2)2019年5月12日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备案基地陕西师范大学乌兹别克斯坦研究中心与中亚国家专家的座谈。

由于新冠疫情影响,中亚地区安全、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民生安全等方面存在诸多难以预见的隐性威胁和不确定因素。在日益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之下,中亚各国领导人极其担心社会紧张局势的加剧;“污名化中国”仍然会被作为新形势下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对此,2020年6月3日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针对一些政治迹象,在《共青团真理报》指出: “‘中国扩张’的推论不符合事实”;“许多世纪以来,中亚、中国和俄罗斯人民积极进行物贸和文明成果的交流。伟大的丝绸之路已成为这一地区的历史象征”;“‘一带一路’倡议为中亚提出了许多有益的项目”[56];“2018年,中国在中亚五个国家的直接投资积累近150亿美元;2019年,中亚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总额超过了330亿美元”;“中国是哈萨克斯坦重要的经济伙伴;2019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45亿美元”;“在与新冠疫情病毒流行的斗争中,我们团结互助,堪称伙伴关系史上的光辉一页”。[56]

在中国疫情最严重时刻,中亚国家对华施以援手。当疫情在中亚国家蔓延之际,我国以提供物资,分享抗疫防治经验,派遣医疗专家等各种形式给予力所能及的人道主义援助,为消释负面杂音提供了有力的实证依据。但我们不容忽视,后疫情时期“一带一路”建设将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要准确把握国际舆情和沿线国家社情、民情,要进行科学研判,避免盲目、精准发力,切实推进“一带一路”安全发展。

猜你喜欢

威胁论中亚国家吉尔吉斯斯坦
西方学者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污名化论调、危害及其正确应对
新一轮“中国威胁论”话语的形成、特点和反制
中国黑客的现状、评估与治理
"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пояс Шелкового пути" дает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шанс
МЦПС "Хоргос" дает много возможностей для развития бизнеса предпринимателям из Китая и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吉尔吉斯斯坦《福乐智慧》研究成果评述
上海合作组织促进中国对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出口的影响分析
吉尔吉斯斯坦扩大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向贸易的研究
当前吉尔吉斯斯坦国内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