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理念中体现的人民主体思想
2020-02-25李彦霖
李彦霖
(四川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610000)
关键字:共享发展理念;人民主体思想;内在联系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我国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其中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之灵魂就是人民主体思想,两者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人民是共享发展理念的践行者、共享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共享发展价值的评价者,是共享发展中一切工作安排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一、共享发展理念与人民主体思想的基本含义
所谓共享发展理念,在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曾阐述到:“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1]689即共享是人人共同创造并共同享有所创造的社会财富。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含义
共享发展理念不仅是新发展理念的落脚点,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与最终价值归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共享发展即“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2]从覆盖对象、客体、过程以及程度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共享发展的全民性、全面性、参与性、渐进性。
第一,从覆盖的对象来看共享发展具有全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3]这里的全体人民不是指少数人或一部分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超越阶层、民族甚至代际的现实的人。全民性不仅体现在覆盖面上的全体人民,也渗透与发展的各个环节,很好的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共享发展不仅强调人人参与到建设过程共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块大蛋糕做好,更强调将蛋糕分好,通过一系列有力的措施落实共享发展成果的全民性,切实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从共享的客体来看共享发展具有全面性。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因而共享发展应切合人民的需求特征,使人民共享国家各方面的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的各方面权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经济层面应该以共同富裕作为共享发展的最终目标,通过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破除经济体制的弊端,创新各种经济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体制机制;政治层面完善人民协商制度,健全利益表达机制,提高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文化层面改革文化机制,促使文化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创造性,切实实现文化权益共享;社会层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增强人民幸福感;生态层面坚持生态全民共治,构建政府、企业、公众一体的治理机制,在保障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下一代人享有蓝天白云的权利。
第三,从共享的过程来看共享发展具有共建性。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我们得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产者,是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4]因而只有不断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成为实干家,才能不断创造共享成果,做大蛋糕。人人参与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创造,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从就业、医疗、住房,扶贫等多方面整合社会各类资源,拓展社会资本进入社会事业的渠道;中共十九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方面入手,通过各方面的体制改革为群众的力量进入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四,从共享的程度来看共享发展具有渐进性。就共享发展的水平而言,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共享发展必然是一个由不发达的程度到发达的程度不断上升的过程,由不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的过程。就共享发展的范围而言,随着国家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发展不断突破地区、行业、城乡的限制,共享发展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广,最终共享发展将实现全覆盖。基于发展进程的渐进性,共享发展应实现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发展要量力而行,要结合当下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与承受能力,将共享发展的水平建立在经济财力的可持续发展上;另一方面,要把能办的事尽全力办好,成绩要靠一点一滴积累,幸福的生活需要长期的奋斗,只有各方面不断取得长足进步,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了以“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5]为主要内涵的共享发展理念。这一理念既是对以往共享发展思想的继承,又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创新。这一共享发展理念将分享型发展与成果分享问题统一起来,为解决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们党思想理论发展上的一次升华。
(二)人民主体思想的基本含义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在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经历和经验基础上提出的科学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民主体思想的科学内涵、现实条件和实现道路,为无产阶级革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工具。
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会历史发展得出结论——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生活、现实历史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够进行除此之外更多丰富的活动。另外,与唯心主义者宣扬精神活动领域是“天才们”的事和“英雄人物决定历史”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的,其中以劳动者作为主导因素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劳动群众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具,从而推动生产力进步,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继而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及社会形态的变化。
其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初步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使用实践力量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由此,明确地肯定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同时,从毛泽东重要论断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到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再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后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这些无一不在强调坚持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人民主体思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也无一不在证明和强调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更强调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最后,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人民群众不仅是价值创造的主体也是价值享有的主体。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就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物质文明得到不断满足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以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中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5]只有坚持将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求,解群众之所忧,才能激发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人民参与祖国建设的积极性,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奋斗。
总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将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在此过程中,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二、共享发展理念与人民主体思想的内在逻辑联系
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精神的亮点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人民贯穿于共享发展理念的整个环节,共享发展理念与人民主体思想有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
第一,人民是共享发展理念的践行者,共享发展理念更科学更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学发展“依靠谁”的根本问题。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发展理念属于认识的范畴,实践主体是人民群众,由此共享发展理念是经由实践主体——人民群众落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人民群众作为物质资料的生产者,他们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基于此,共享发展理念的践行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议》中认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明确指出“发展依靠人民”,共享发展必须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共享的前提必须是共建。
第二,人民是共享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共享发展理念进一步回答了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的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和祖国和时代一起进步的机会”。[3]人民作为共享发展成果的主体是实现人作为劳动价值的创造者,价值的成果也应由人民共享本质需求;是维护了党的执政合法性,执政党只有满足和实现了人民的利益才得以合法存在;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即实现共同富裕,使人民公平、平等的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自新中国成立起,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就对共享”、发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共享发展既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发展为了广大人民群众,那么发展的成果也应有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广大人民群众平等、公平地享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红利和权益。
第三,人民是共享发展价值的评价者,共享发展理念进一步回答了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价值的哲学内涵是客体对于主体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与有用性。唯物史观从“物”出发,认为物质生活资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把物质资料看作价值的客体,那么人作为社会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就应该是价值的主体。物质资料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劳动的客体,因而共享发展的价值就在于它所创造成果是否符合以及多大程度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写到:“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283这一点鲜明地体现了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运动。人民以发展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为评判标准,为共享发展指明发展的价值方向。中国共享发展是好是坏应该看涉及到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是否解决,人民在共享发展过程中亲身体会到的获得与幸福感才是最真实的,人民也最有资格成为评价者。
在发展的目的上将人民作为发展的价值取向,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在发展的方法论上将人民作为发展的依靠,强调人民是共享发展理念的践行者;在发展的成果上强调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发展的价值上将人民的满意度作为发展的最高评价标准。正是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的人民主体思想,人民群众的发展才能一步一步向人的全面发展靠。
三、实现共享发展理念、突出人民主体地位
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应有之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也是为了让人民能够享有多方面的发展成果以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通过多种来措施实现共享发展理念,突出人民主体地位。
(一)凝聚人民共识、表达人民诉求,实现人民的评判主体地位
共识即共同的认识,凝聚人民共识需要通过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来表达人民共同的利益诉求。
第一,凝聚共识要问计于民。中共十九大提出:“要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6]由于基层群众战斗在一线,他们对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蕴含着极大的改革动力与创新智慧,因而共享发展要求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制度,保障人民的政治参与权利,让人民的智慧得以表达运用于改革之中,既符合共享发展理念的公平原则,也坚持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第二,凝聚共识要问需于民。人民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有更真切更深刻的体会,因而让人民在发展过程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需要问需于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突出的问题,真正取得改革的实效。问需于民需要建立相关的利益表达机制,倾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群体的利益诉求,从而更有效的针对这些诉求作出回应。面对人民多方面、多层次的利益需求,充分调查研究,搜集民意凝聚共识,找出人民共有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减少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冲突,实现共享发展利益的全民性。
第三,凝聚共识要为民立言,以民为本。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直坚持为民立言,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可以发现,“人民”一词在系列讲话中出现频率极高,各项重大的战略思想与政策措施都是围绕最广大人民群众展开,习近平深知要确保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坚持人民主体,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困难才能迎刃而解。为民立言的第一步是要“知民”,习近平自身就是在基层中成长起来,他自己也说在延安基层的日子奠定了他未来的方向,这种方向就是立场上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方法上始终倾听人民呼声,了解人民在最新的情况下,最需要什么,最期待什么,或者最害怕什么,最反感什么,切实解决好与人民息息相关的问题。
(二)完善经济制度,调整分配格局,实现人民的经济主体地位
共享发展的成果必须分流给全体人民,通过多种措施落实人民在共享中的经济主体地位。
第一,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实现人民在共享发展中的经济主体地位提供制度保障。马克思在《论土地国有化》中指出:“生产资料的全国性集中将成为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基础”,[7]这句话指明了国有经济对于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公有制经济是人民共同利益的制度保障,只有不断壮大国有经济才能为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提供物质基础,才能保障人民享有发展成果的公平性。同时还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第二,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实现人民的经济主体地位。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分配方式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等多样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机制,强化税收调节”,[8]不断缩小由工资带来的行业地区间的收入差距。鼓励勤劳致富,通过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不断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从而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除此之外还要完善相关机制以保护合法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第三、察民疾苦,精准扶贫。“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习近平讲到:“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9]中国梦的本质与战略构想是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结合为一体,中国贫困人口极多,不脱贫,人民就不会幸福,人民不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中国梦也就无法实现。
(三)坚持为民所想,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人民的社会主体地位
目前,我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和深水区,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更多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与这些形势变化相一致的社会“管理”也开始转向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的关键就在于从细节着手,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紧迫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进行社会建设。“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8]习近平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创新理念,解决同人民穿衣、吃饭、住房等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内容涉及到教育、医疗、住房、网络、社会保障、国防安全等众多方面。
总之,要实现共享发展理念,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就必须不断解思想,继承和发展共享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导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发展是共享的前提,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改善发展措施以实现更好的发展。
结 语
在改革开放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小康社会处于决定性阶段和依法治国建设步入新的征程,从严治党处于关键阶段,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天花板困境”,“中等收入陷阱”和逆全球化的发展环境下,中国只有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的人民主体思想,才能真正彰显出中国共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的思想,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为实现人人享有的共产主义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