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2020-02-25韦绪任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会计人员应用型

冯 香,韦绪任

(1.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2.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始于上世纪80 年代初,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也越来越大,培养了大批量的专科专业人才,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结构优化、劳动力素质提升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16 年度全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已经超过10 万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国家提出“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思路,凸显管理会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高职院校培养新型会计人才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关于高职院校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国内许多教师、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操作经验,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实践依据。如薛文艳(2009)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中提出: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现行条件下,只有通过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依托行业和社会建立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来促进“工学结合”模式的顺利施行。王红娟,王芳(2012)在高职教育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中提出: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陈旧、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并提出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强化实践效果,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对策。宋海姣(2018)在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中提出: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在职业认同、课程体系、教育教学以及师资等方面存在问题,并提出强化职业认同、规划从业生涯,优化课程设计、融合“工匠精神”,策动有效教学、加强实践技能,提高师资素养、打造专业团队的对策。沈岩岩(2018)在数字经济视域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探究中提出: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环境下,高职院校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制定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更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针对现有的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以市场为导向、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向,深化校企合作、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加实践课时,强化应用能力的对策。

国外针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研究较早,形成了具有开创性、引领性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总结,形成了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思路,如麻省理工学院践行的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le)教育思想和理念,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一、会计人才现状

(一)会计行业现状

伴随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布局升级,会计行业进入了深化改革的发展阶段。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累计有大约4665 万人报名参加各级会计资格考试,其中,大约722 万人通过考试取得了初级、中级会计资格、高级评审资格,分别是初级大约510 万人,中级大约196 万人,高级大约16 万人[1]。根据上述数据显示,初级会计持证人员占会计持证人员总额的70.64%,中级会计持证人员占会计持证人员总额的27.15%,高级会计持证人员占会计持证人员总额的2.22%。从初级、中级、高级持证人员的比例看,一方面是初级会计人才严重饱和,另一方面是高级会计人才严重短缺;从会计工作内容看,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会计核算职能将慢慢转向管理职能,业务范围也将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将会成为受青睐的对象和重点培养对象;从宏观层面看,会计行业发展趋势稳定,会计行业的各项法律法规也逐步完善。

另外,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以及市场的需求,引发了会计类教育的热潮,把会计行业变成了热门学科。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中职院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职业会计教育机构更是趁着高热不退的趋势大力开展会计考证培训、会计做账培训、财务经理人、财务总监等项目的培训,更加刺激了会计人才的两极分化、导致会计人才结构失衡。由于会计人员的入职门槛偏低,引入了大量的女生进入会计行业,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持证会计人员中女性的比例约为67%,形成了会计职业女性化的困境[1]。高校、机构对会计人才培养的盲目扩张,使得普通会计人才的待遇水平趋向低迷,而高级会计人才却是高薪难求。

(二)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每年有400 多万人。2019 年相关部门提出鼓励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和下岗工人等群体报考职业教育,计划2019 年度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100 万人。会计作为热门专业,也将迎来招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对高职院校而言,既是发展的机遇,也是人才培养面临的十字路口,面临着不确定性和发展困境。当前,各地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尚未形成一致的培养模式和发展思路,然而,部分高职院校相互模仿、相互借鉴,形成了雷同的现象,不管是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计、实践实习等方面都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思路。由于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出现了理论课程体系偏重、实践课程体系偏轻,学生对现代化的专业软件操作不灵活、甚至不会使用,会计毕业生与企业需求脱节,不能及时胜任岗位工作等情况,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由于时代的进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思路,已经出现了滞后的迹象,也给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带来冲击和困境。

二、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经过近40 年的发展,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提高人才素质、弥补人才区域空缺、提升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然而,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滞后的现象,存在一些共通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层次之分,985、211、双一流大学主要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的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本科层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缺乏针对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模糊化、交叉化,出现混淆,缺乏针对性;二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在适应岗位方面缺乏明确的指引,缺乏量身定做、岗位化、技能化的培养目标;三是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在学生就业发展方向方面未作出具体指引,学生就业选择方向不明确,到底适应国企还是民企,适应超大型企业、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四是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在知识能力方面,一般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未突出会计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二)与本科院校雷同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术型本科院校是不一样的,然而,部分高职院校仍然沿用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积累,缺乏对学生处理业务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2]。虽然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把课程体系明确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但是,在实际的课时设置上,把大部分的课时设置为理论课,实训课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达不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根据对部分高职院校进行调研的结果显示,大部分样本院校的教学模式存在与应用型本科院校雷同,高职院校之间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手段也是非常相似;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先是安排公共理论课,占总学时的20%以上,然后安排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核心理论课,这些课程占总课时的50%以上,最后安排专业实习与实践阶段,课堂实习的课时就剩下不到总课时的30%;传统的课程体系与课时安排,给予学生较多的理论积累,缺乏充足的实践与应用时间,产生学与用脱节的情况。

(三)教学方法、手段滞后

部分高职院校的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依据教科书和配套的教学资料,根据章节内容逐项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做题,学生很少主动思考,进入被动、机械的学习模式,课堂缺乏有效互动、缺少案例教学、缺少翻转课堂,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滞后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与理解知识点,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在教学手段上,部分老师的授课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即采用黑板板书、简单的PPT 投影的形式进行,课堂传递的信息量小、效率不高,缺乏视觉感和画面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部分老师采用的教材陈旧过时,知识点没有与时俱进、知识内容更新缓慢、教学案例与教材脱节,案例分析不透彻,如近年来“全面营改增”、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法律制度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相关教材没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滞后。在实训课教学上,部分老师按照理论课的思维方式授课,依瓢画葫芦的传递知识,学生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难迅速的适应会计相关的岗位工作。

(四)师资力量结构不均衡

高职院校的职能主要是培养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会计本身就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需要大量的实践指导,需要有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实践指导,进行行业账的具体引导。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是理论型的教师,其中一部分是老教师,有一定的实践知识积累,但知识更新慢、接受新政策新法规的速度较慢、创新能力较弱;一部分是年轻的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直接考入学校成为教师,没有在相关企业从事财务工作的经历,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甚至是没有实践经验[3]。另外,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性别结构等存在比例失调,在开展教学工作中,存在纸上谈兵、依瓢画葫芦、知识讲授不透彻、不深入等问题;在学生实习中遇到实际问题需要解决时,教师缺乏清晰有效的应对方案,不能给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失去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与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性

(一)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分析

从需求数量上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中、小、微企业数量的快速增长,需要大量的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从需求的能力上看,企业招聘会计人员从以往只重视会计人员的学历、会计人员的毕业院校、知名度等方面考核转向对会计人员的基本素养、会计人员的业务处理能力、行业经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企业招聘更青睐有行业背景和行业经验的会计人员,不再单纯的考核学历和理论知识。从会计人员的层次看,会计人员的层次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正高级。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初级水平的会计人员人数最多,已经接近饱和,中级水平的会计人员人数较少,高级水平的会计人员的人数更少,中高级水平的会计人员缺口非常大。

从需求的质量上看,企业对会计人才的专业能力衡量标准主要集中在日常业务的会计核算,纳税申报、缴税、合理避税,内部成本控制与审计,业务预算与财务预算,财务分析与预测,办公软件与专业软件的使用六个方面。规模稍大的公司一般都有涉税业务岗、成本核算岗、出纳岗、往来账核算岗、收入与费用岗等,这些岗位都要求使用各类会计软件进行操作。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会计软件有用友、金蝶、管家婆等,在现代化的办公条件下,要求会计人才应当至少熟练掌握一种以上会计软件,并能够适应具体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企业对会计人才的素质衡量标准主要集中在德才兼备、诚实守信,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其中,德才兼备、诚实守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会计人才做人的底线,是企业聘用会计人才首先考虑的关键因素;沟通能力、社交能力,要求会计人才既要会做账、做好账,还要与其他部门和人员形成良好的沟通,如与企业内部的生产人员、车间管理人员、仓库管理人员、营销人员、领导,外部的税务部门、银行、往来单位等。

(二)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性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会计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如会计人才不仅要掌握深厚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很强的会计职业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随着企业业务的国际化,面临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传统的手工核算、简单的会计软件核算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在新形势下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核算工作由软件、机器人替代,解决了大量重复繁琐的工作,节约了会计人才的工作时间,会计人才应当将精力投放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上,如企业财务预算、成本控制、税收筹划等方面,实现工作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从国家政策调控层面看,随着国家提出“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会计职能不断向外延伸。2017 年国家财政部作出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规定,使会计人员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传统高职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思路和模式不能满足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从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看,主要是让学生形成具有理论思维和实践思维相结合的思维方式,能够掌握完整的会计知识体系;要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

(一)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环境,根据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管理型会计人才的需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4]。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当高度重视,结合自身的特点,发挥优势和特色,对症下药,扭转缺陷,提出新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职院校制定新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明确培养什么类型的会计人才,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重诚信、善沟通、能核算、懂财务、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二是要明确学生的毕业去向,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主要面向中、小、微企业,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财务资源支持;三是要重视学生的实践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要培养出懂理论、善实操,凸显实际操作水平的技能型人才。通过精确定位,明确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会计人才的环境适应性和岗位适应性,缩短学习与工作的衔接时间,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为了培养出“重诚信、善沟通、能核算、懂财务、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建立相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建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所谓“理实一体化”是指在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中,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教学融于一体的教学方法。为了实现“理实一体化”,在课程设置时应当合理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包括课程的课时分配和上课时间协调两个方面。合理的会计课程体系,不仅要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提高操作能力与实践经验,为后面的顶岗实训奠定基础,更要为学生毕业之后的职业发展提供方向与空间。

二是要建立“岗证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2017 年国家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以后,初级会计师资格证实质上就是最低的从业门槛,代表着从事会计工作的入门条件。会计人员一般要求具备相应级别的证书,满足会计不同层次岗位的需求,实现“岗证对接”,目前会计职业不同级别的证书主要包括:初级会计师证、中级会计师证、高级会计师证、正高级会计师证。高职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应当把岗位与相应级别的会计证书结合起来,不能盲目的鼓励学生考证,追求高过证率,却忽视会计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时,要注意会计岗位工作与会计证书的衔接,根据岗位的需求参加相应的证书考试,取得与岗位匹配的证书,实现“岗证对接”。

三是要建立“四训递进”的教学方式。所谓“四训”是指理解性训练、单项实账训练、综合模拟训练与顶岗实训。在实际教学中,先开设部分理论课程,接着开展理解性训练,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票据展示等;专业核心理论课程开设中,同时开展单项实账训练,强化学生对单项实账处理的能力以及实际应用;学生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开展综合模拟训练,强化学生对全盘账的理解和操作能力;最后在毕业实习中采取定岗实习训练,强化学生应对岗位业务的能力。通过“四训”采用递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账操作能力与对环境的适应性。

四是要建立模块化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模式是指根据会计岗位工作的要求来确定课程内容,然后再将内容分成若干个模块进行教学的模式。在模块教学模式中,每个模块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且每个模块都有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完整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模块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划分,也可以自己归纳总结划分。通过模块教学,可以把抽象难懂的知识进行分解学习,最后,再把各个模块汇总起来,学生还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画出每个模块的流程图,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

(三)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培养途径

培养“重诚信、善沟通、能核算、懂财务、会管理”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高职院校应当建立“校政企”合作的模式。其中,“校”是指培养人才的学校;“政”是指政府部门,即财政、税务、工商、审计等;“企”是指企业,包括国企和私企。“校政企”模式是指在政府有关部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进行学校教学与建设,学校是教学开展的场所,是学生认知学习的地方,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建立相应的校内实训中心,企业是学生顶岗实训的地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地方,可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该模式是以校内实训建设为重点,吸纳社会资源(如财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探索“校中有企,企中有校”的办学思路,全面推进会计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建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培养应用型的会计人才,应当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针对师资结构不平衡、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当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综合能力。首先,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和提高。现在有些教师仍然是本科学历,可以鼓励他们去攻读硕士。同时,创造条件机会让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其次,加强培养“双师素质型”教师。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参加会计有关的各种执业资格,或者有关行业职称的考试,比如资产评估师、会计师、经济师、审计师等。对已经取得相应执业资格或者说有关行业职称的教师,应当鼓励其抽一部分时间到会计代理记账公司、财务咨询公司、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兼职,同时鼓励年轻教师到企业进行集中训练和顶岗锻炼。这样,既可以稳定教师队伍,也可以加强教师与企业的联系,能够更好的把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有利于“产学研”协同发展。最后,要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实际需要聘请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经验的会计人员、财务负责人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改善师资结构,解决师资结构不平衡与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

五、结语

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背景下,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化、业务的繁琐化,现有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针对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面临困境的问题,本文以构建创新型的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提出构建“理实一体化”、“岗证对接”、“四训递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的能力和效果。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会计人员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研究
财政部:严重失信会计人员将被列入“黑名单”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会计人员信用档案建设酝酿启动
我国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关于基层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探讨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