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工作研究

2020-02-25饶苗苗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体系

饶苗苗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1]。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群体日益庞大。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及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还存在,并呈现出需求层次更为多元、心理变化更为多样的新特点、新情况。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新型资助育人体系,为受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已成重要课题。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是在高校指导下的以受助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以促进受助学生能力提升为目标、以经济资助为基础、以自主设定发展规划为手段的新型资助育人体系。这一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的价值意蕴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集中彰显

有学者指出:“高校学生资助至少应具有三大功能:扶贫、育人、实现国家及组织利益”[2]。由此可见,构建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正当其时,作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体系的重要一环,通过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实施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资助项目,为受助学生提供重要保障,促进受助学生全面发展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这既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肩负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路径,也是扶贫、育人、实现国家及组织利益三大功能的体现,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集中彰显。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在高校的具体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将资助育人工作摆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的大格局中谋划推进”[3],资助育人范围不断扩展,资助育人力度持续强化,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受助学生的生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系统梳理了我国脱贫攻坚战略部署的巨大成就,为实现全面打赢脱贫攻坚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是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在高校层面的生动实践,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应有之义,高校应牢固树立发展性资助育人理念,以“最后一棒”的决心全力跑好脱贫攻坚接力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全面阐释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作为扎根中国大地的社会主义高校,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始终关照学生、切实服务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全过程。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受助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意识、道德素养,帮助受助学生同享公平发展、人生出彩的机会,增进受助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与感激之心,引导受助学生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与切实践行者。

二、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的现实挑战

(一)资助理念相对滞后

“大学对学生的影响很多时候是通过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参与程度来集中体现,所有政策、资源、管理等均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构建”[4]。大学归根到底是在做培养人的工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这也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应坚守的价值理念。目前,部分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还存在加大资助经费投入、扩大资助规模、资助类型单一的问题,更多关注保障受助学生的入学机会与经济补助,主要借助财和物来解决受助学生的物质需要,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需求方面的能动性和参与度。而事实上,“人除了吃饭这一低层次需要外,还有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6]。受助学生的需求也不仅限于物质资助,更包含“被尊重、被认可”的个体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二)认定方式不够科学

开展好大学生资助育人的首要前提是精确界定受助学生。从招生情况看,绝大多数高校是在全国范围内招生,生源地分布广泛,由于各地区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的不同,家庭经济水平衡量的标准也不尽一致,带来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也就不同。而目前高校开展界定工作过程中通常是依据《高等学校学生及其家庭情况调查表》,结合受助学生家庭所在村、街道出具的证明,然后通过班级学生民主评议、班主任及辅导员审核,最后确定受助学生名单。这种认定方式是目前的通行做法,但也易使受助学生将获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资格”作为资源来争取,而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被公之于众,无形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此外,由于学生入学后大都会在高校3-4 年,期间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而发生变化,这进一步增加了认定难度,导致有失公平现象时有发生。

(三)心理脱贫易被忽视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性格塑造和心理成熟的重要“灌浆期”。由于缺乏相应的家庭经济基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易出现压抑焦虑、多愁善感、自信不足等心理问题。部分学生承担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担心周围学生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又羞于表达内心实际需求,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内心世界的封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除了承受经济压力外,还要面对来自学习、交往、工作等各层面的问题,各种问题的叠加更加重了这部分学生的心理负担,若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造成三观倾斜甚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问题”[7]。特别要注意的一个现象是,近年来随着“校园贷”等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兴起,部分学生因追求时髦、盲目攀比,利用网贷平台过度消费,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甚至其触犯法律而不自知。现行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从制度上基本满足了受助学生的物质需求,但在心理帮扶层面还缺乏针对性的关照和富有成效的引导。

三、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的现实路径

(一)转变资助育人理念

一是营造积极包容的资助育人氛围。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了健全学生资助制度的重大意义,对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政府、社会、高校应积极发挥合力作用,推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从救济型向发展性转变,“在有效保障受助学生高等教育就学权益的同时,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8]。政府、高校、社会应以包容的态度看待经济困难家庭及其子女,他们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生活伟大奋斗目标的见证者、参与者与推动者,并具有摆脱贫困、实现发展的诉求和愿望,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关系应允许个体均匀地发展全部的特性”[9]。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的价值在于,注重营造积极包容的资助育人氛围,不是将高校资助工作视作等待受助以保障生活需要的基本手段,而是通过增强受助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引导受助学生“轻装上阵”,更好地融入社会。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资助育人工作经验,吸收兄弟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做法,制定《大学生资助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明确目标方向、工作重点和工作举措,实现价值引领、学业辅导、社会实践、心理咨询、项目驱动、知识传授等要素有机融合的新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

二是倡导经济帮扶与心理帮扶相结合的资助育人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新型资助育人理念。通过扶志实现自立,通过扶智实现自强。当前,大多数高校按照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部署要求,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出台配套资助管理方案、政策,体现了“经济资助是高校资助工作的第一要义和首要功能”[10]。但在受助学生心理帮扶方面还存在短板。这要求高校在开展受助学生资助工作时,不仅切实解决经济帮扶问题,更要用发展的眼光,把握其心理特点,尊重其主体地位,对其进行心理帮扶,引导其树立自立自强、积极向上、自信平和的良好心态,增强其安全感、获得感和责任感,实现经济帮扶与心理帮扶“两个轮子一起转”。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旨在引导受助学生成为资助育人的参与者,使其从心理认识到自身不仅是资助育人工作受益人,也应当是资助育人成效广泛传播者,并外化到实际行动上,引导更多受助学生自愿参与到“道德教育环境和资助方式”[11]过程中,实现“通过改变贫困思维改变家庭境况不利学生在校表现”[12]的育人目标。

(二)构建精准认定管理机制

一是精准认定受助学生。首先在入学之初,高校学工部门通过搭建以学生学籍为基础的资助管理系统,与学生生源地民政部门户籍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对接,为精准认定提供身份信息认定基础;其次在结合高校资助工作实际和学生生源地经济发展状况,制定有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认定程序、特殊情形等内容的评审办法,以及设定有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收入情况、家庭成员情况等内容的具体经济指标;然后对申请材料进行集中匿名审核评定,审核评定工作由负责资助工作的学工部门、辅导员以及学生代表共同开展量化审核评定,民主评议,评选结果在规定时间内向全体学生公示,公示期间内若有学生提出异议,应在第一时间进行再次核实并及时反馈,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精准化。一直以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注重完善精准认定程序,认真做好国家、学校、社会各类资助的评审、发放及后续管理工作,构建了“奖、助、贷、勤、补、减”六位一体的资助育人体系。

二是建立健全精准管理机制。首先,要提高业务水平确保资助育人工作的规范性、科学化。除制定资助工作细则、规范评审程序、严格各类奖助学金发放流程外,还要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注重对学生致困情况以及奖助学金的政策效果开展积极评价”[13]。其次,应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大数据管理。依托大数据开展在线答疑、心理疏导、线上课程教学的个性化服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日常消费习惯、消费行为进行分析研判,构建科学有效的预测预警体系,实现管理服务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转变。再次,应通过设计贴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的职业发展规划、素质拓展项目和技能培训课程,统筹好受助学生的心理疏导、学业规划、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等环节,引导受助学生积极参与,这“既是化解就学压力的项目安排,也是增强学生发展能力的机制安排”[14]。一直以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十分注重构建完善精准认定体系。依托大数据平台,加强对受助学生认定工作,完善动态认定管理体系。组织开展大走访活动,对受助学生进行实地走访、调查,精准识别、精准认定。完善受助学生电子信息档案,建立建档立卡、孤儿、残疾、少数民族等各类信息库,确保资助育人工作的源头公平。

(三)突出情境化心理脱贫

一是在资助育人阶段方面。“大学生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有其阶段性特征”[15]。受助学生的心理情境也在发展变化之中,资助育人工作也要随之作出相应调整。在奖助贷勤补减一体化资助利益体系完善和高等教育事业深化改革不断加快的同时,很多受助学生“心理上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性的特点”[16],仅仅依靠救济性资助已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所以,要注重在资助育人各个阶段重点帮助受助学生增强心理抗压能力以及开展必要的心理干预,以有效引导受助学生应对各种发展难题。具体来说,在大一新生阶段,由于要面对物质生活适应、专业学习适应以及人际交往适应等各类问题,低社会经济背景的受助学生在心理方面往往会出现适应力相对不足的困境,在这一阶段的资助育人工作应以增强心理适应的资助服务内容为主,如介绍各种奖助计划,引导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资助计划,缓解初入大学因各种问题交织而带来的心理压力与困惑;在大二逐渐认识和融入大学生活学习阶段,这也是个体独立性和学业规划的关键转折期。调查表明:大部分受助学生在大学阶段“尚未完成适应性转折,能力发展处在不利地位”[17]。对其开展工作,应以厘清学习目标、调整心理预期、顺利完成适应性转折为主要资助育人内容,激发受助学生对国家、高校和社会的感恩之心、树立高远志向、回应青春之问;大三、大四阶段是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心理成熟期,这一阶段资助育人工作应以机会资助、能力资助和权益维护为主要内容,引导受助学生增强应对复杂情况的抗压抗挫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受助学生“将思想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朝着有利于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生发或强化”[18]。

二是在资助育人模式方面。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不仅注重单个资助项目的有限资源,而且注重发挥整体要素的组合效应。在发展性资助育人理念指引下,高校资助工作者应“由研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景化的教育意义”[19],根据受助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组织学工、教务等部门设计符合受助学生身心特点的资助育人模式。如借鉴和引入“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模式”。该模式需要受助学生首先与高校签订协议,然后通过完成发展义务获得相应资助,并在不同阶段采取选择资助对象、厘定资助条件、营造教育情境、创设退出机制等对受助学生开展动态管理,将资助资源运用到最需要的受助学生身上,将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能力资助深度融合。同时,积极构建资助育人主题教育模式,加强大学生励志、诚信、感恩意识的培育,这一模式对于有效防止受助学生“等、靠、要”的心理依赖思想、创设过程化育人情境、提升资助育人实效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积极开展资助育人系列主题教育,举办励志学子宣讲会、诚信主题教育报告会、校园网贷风险防范等活动,帮助受助学生建立自信自强的人格。开展受助学生技能提升系列培训活动,提升受助学生综合素质,实现贫困生经济和精神“双脱困”,有力提升了学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

四、结语

我国高校资助政策基本框架确立12 年来,经过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的共同努力,高校资助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带来的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现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将资金资助、物质资助、发展资助有机结合,破解资助和育人脱节的现实问题,使其成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构成与有效载体。通过转变资助育人理念、构建精准资助育人体系、突出心理脱贫情境育人等手段,有利于把握高校资助工作蕴含的育人规律,有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体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