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汉代后妃谥号

2020-02-25谢慧聪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后妃谥号用字

谢慧聪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南京 210097)

我国的谥法制度源远流长,始于周,废于秦,兴于汉,沿用至清末。西周立谥的宗旨是尊崇死者、神化先人。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是鬼神迷信和祖先崇拜,伦理道德基础则是“尊祖敬宗”的宗法观念和孝悌观念[1]12。因此,最初的谥法中,只有表示褒扬的美谥和表示怜悯的平谥,而没有表示贬抑的恶谥。宋郑樵《通志·谥略·序论》:“生有名,死有谥。名乃生者之辨,谥乃死者之辨,初不为善恶也。以谥易名,名尚不敢称,况可加之以恶乎?非臣子之所安也!”谥号的褒贬功能,多数学者认为出现在春秋时期或春秋战国之交。杜建民、崔吉学认为,至迟在春秋中叶,谥号已具有褒贬性质,但尊崇周礼的儒家,仍然倾向于遵行西周“谥以尊名”的原则,讳言贬斥之谥[1]17。汉代,谥法作为政权统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常被帝王用来作为给宠幸妻妾的追荣。西汉时,后妃多随帝谥。到了东汉,后妃则普遍拥有自己的专属谥号。

一、汉代后妃得谥情况

西汉时期的后妃谥号多随帝谥,一般没有专门的皇后妃嫔谥。除去刘邦的生母昭灵后,西汉历史上共有16 位后妃拥有谥号,7 位皇后因生前被废,死后没有谥号,分别是后少帝的皇后吕氏、孝景皇帝的第一任皇后薄氏、孝武皇帝的第一任皇后陈娇、孝宣皇帝的第二任皇后霍成君、孝成皇帝的第一任皇后许氏及第二任皇后赵飞燕、孝哀皇帝的皇后傅氏。虽然谥号发展到汉代已具有褒贬功能,但是从废后无追谥中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到西周时“以讳事神”、“谥以尊名”的遗风。后妃谥号作为皇帝授给死去后妃的一种爵位,更像是一份荣耀。西汉有9 位后妃直接随帝谥,没有自己独立的谥号,如高皇帝的皇后吕雉就称高皇后,孝惠皇帝的皇后张嫣就称孝惠皇后等。《后汉书·皇后纪》中对此有所记载:“汉世皇后无谥,皆因帝谥以为称。虽吕氏专政,上官临制,亦无殊号。”有3 位被追谥的后妃,谥号称法有所不同,都不随帝谥,而取从子从孙之义,称皇(帝)太后、皇(帝)太太后。她们虽未从夫谥,却仍是从子、从孙谥,所以依旧没有自己独立的谥号。孝武皇帝的赵婕妤,史称钩弋夫人,是孝昭皇帝刘弗陵的生母。班固在《汉书》中记载,武帝在甘泉宫修养时,随侍的赵氏因犯过错遭到武帝斥责,之后忧郁而死。褚少孙在《史记》的补记中则认为是武帝为防患女主乱政,因而立子杀母。孝昭皇帝继位后,追封母亲赵氏为皇太后。此外,孝哀皇帝尊生母丁氏为帝太后,尊祖母傅氏为帝太太后,后又改称为皇太太后。卫太子史良娣和史皇孙妃王翁须都从夫谥。卫太子和史皇孙因生前遭遇,死后分别得谥戾、悼,史良娣就称戾后,王翁须就称悼后。西汉有2 位皇后有自己的独立谥号。孝宣皇帝登位后,感怀于曾祖母卫子夫生前不幸的遭遇,追谥其为思皇后。这是西汉第一位拥有自己独立谥号的皇后。此后,在西汉历史上,孝宣皇帝的第一任皇后许平君也拥有自己独立的谥号,称恭哀皇后。许平君自从立为皇后,服饰节俭,起居有度,讲究礼法。却被霍成君嫉妒,伙同女医官淳于衍对其投毒,最后毒发身亡。“敬事供上”称“恭”,“恭仁短折”称“哀”,“恭哀”二字是对其短暂一生的称颂也是惋惜。

西汉有谥的16 位后妃中,从帝(夫)谥及从子、从孙谥的有14 位,有自己独立谥号的仅有2位。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女性拥有自身独立的谥号。董常保在《<春秋>所载女性谥号考论》中对《春秋》所载11 位鲁国夫人的谥号进行了梳理,从夫谥者有定公夫人定姒和宋共姬,仅有2位,独立谥者有齐姜、齐归、襄公母定姒、穆姜、文姜、哀姜、成风、敬姒和声姜,共有9 位[2]。我们可以发现,就《春秋》记载而言,君夫人及君母中有独立谥号者反而占了绝大多数,与西汉时后妃得谥的情况正好相反。晋人杜预考订说解《春秋》撰《春秋释例》,他曾在书中说道:“妇人无外行,于礼当系夫之谥,以明所属。”他认为女性不应有谥,但可以系以夫谥。那么,为什么在春秋时期的鲁国,仍会有那么多的君夫人及君母拥有独立谥号呢?汪受宽认为,春秋后妃谥法的混乱,乃是当时谥法初起、尚无定制的反映[3]73。西汉在秦灭亡之后恢复谥法,仍然沿用先秦时期的谥法制度,面对后妃谥法混乱的局面,选择了妇从夫谥这一主张。这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从孔子开始,儒家就开始有意识地把谥法作为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孔子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包括“妇人无爵”,故不应有谥[4]。儒家的主张虽未被时人普遍接受,但如汪受宽所言,“他们的这些设想,犹如给谥法注入了灵魂,把它改造成为对专制政体十分有用的典礼”[3]23,被西汉初期统治者所采纳,由此奠定了汉代谥法的基础,对后妃谥号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儒家思想对汉代谥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汉代谥法也不完全是按照儒家的主张在修订改造。东汉后妃的谥号与西汉相比,已有所不同。东汉历史上共有19 位后妃拥有谥号,5 位皇后因生前被废,死后没有谥号,分别是光武皇帝的第一任皇后郭圣通、孝和皇帝的第一任皇后阴氏、孝桓皇帝的第二任皇后邓猛女、孝灵皇帝的第一任皇后宋氏、孝献皇帝的第一任皇后伏寿。虽然此时后妃谥号仍然系以帝谥,但同时包含了对其道德品行的评价,如光武皇帝的第二任皇后阴丽华称光烈皇后、孝明皇帝的皇后马氏称明德皇后等。东汉有10 位后妃的谥号都是如此。另有4 位后妃的谥号没有随帝谥。孝章皇帝的梁贵人称恭怀皇后、宋贵人称敬隐皇后,孝安皇帝的宫人李氏称恭愍皇后,孝桓皇帝的第一任皇后梁女莹称懿献皇后。《后汉书·皇后纪》中记载道:“其余唯帝之庶母及蕃王承统,以追尊之重,特为其号,如恭怀、孝崇之比是也。”恭怀皇后、敬隐皇后、恭愍皇后生前并不是皇后,只是后来因为子嗣继承了皇位,便依据一生的经历或道德品行追加了谥号,因此没有随帝谥。懿献皇后梁女莹虽然是孝桓皇帝刘志的第一任皇后,却也没有随帝谥。东汉时,皇帝若是以藩王承统,其母亲、祖母等的谥号都从夫谥,有5 位后妃都是如此。如孝穆皇的正妻赵氏称孝穆皇后,孝崇皇的妾室郾明称孝崇皇后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这种标于前的帝谥并不是皇后谥号本身。清人赵翼对此早有论述:“以帝号标后谥,乃范蔚宗汉书追书之例,非当日本制也。光武阴后本谥‘烈’,以光武谥合之,故曰‘光烈’。明帝马后本谥‘德’,以明帝谥合之,故曰‘明德’……皆仿此。其桓帝梁后谥‘懿献’二字,不便合帝谥并称,则曰‘桓帝懿献梁皇后’。此可以见范史牵合之书法也。后世不察,乃遂于皇后定谥时,即系以帝号。”[5]史家著述时将皇帝谥号冠于皇后谥号之前,一则是为了方便区别,二则也体现了妇人从夫之义。这种做法,被后代错认为汉代皇后谥号规范,历代因袭。如此,我们可以发现,东汉后妃已普遍拥有自身独立的谥号,或为单谥,如烈、德、熹、思、怀、穆等;或为复谥,如恭怀、敬隐、恭愍、懿献等。那么,为什么后妃会由西汉时多随帝谥发展到东汉时普遍拥有自己的专属谥号呢?东汉班固等人所著的《白虎通义》中曾有言:“夫人一国之母,修闺门之内,群下亦化之,故设谥以彰其善恶。”他们认为,一国之母的良好品质能够教化民众,作为表率,所以可以依据其生前的行迹而评定谥号。若是后妃谥号都随帝谥,那就谈不上真正有谥号,也就无法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

二、汉代后妃谥号用字特点

汉代后妃的谥号用字不多,主要集中在东汉时期。在东汉19 位后妃的谥号中,含有12 个谥字,即烈、德、恭、怀、敬、隐、熹、思、愍、懿、献、穆。可见,东汉后妃没有恶谥,多为美谥,少数平谥。其中,表褒扬的美谥有烈、德、恭、敬、熹、懿、献、穆,表怜悯的平谥有怀、隐、思、愍。汪受宽曾对汉至清末490 位皇后妃嫔的谥号进行了统计,美谥451 人,占92%;平谥37 人,占7.5%;恶谥2 人,占0.5%。即使是在整个封建历史上,后妃的恶谥也是极少的,美谥则占了极大的比例。后妃给谥很大程度上显示了皇帝对其的恩宠,因此给的大多是美谥、平谥,以示褒扬或怜爱,对一般妃嫔不给谥号,如若嫌恶,更不给谥号[3]90。

《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它肯定了谥号与行迹之间的必然联系。后妃的谥号用字是对其生前行迹的评价,有着深层的道德内涵,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对后妃的道德规范要求。东汉后妃的谥号包括美谥和平谥,其谥号用字与生时作为、经历息息相关。

东汉后妃的谥号即便都是美谥,包含的具体道德内涵也有所不同。“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有功安人曰熹”[6]23。谥“烈”字、“熹”字的后妃往往于朝政上有所作为。光烈皇后阴丽华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之一,“在位恭俭,少嗜玩,不喜笑谑”,“性仁孝,多矜慈”,退位让后,约束外戚,不曾干预朝政,却始终处于辅佐皇权的地位。在刘秀父子统治时期,东汉出现了所谓的“建武、永平之政”的清明政治,阴皇后功不可没。顺烈皇后梁妠与和熹皇后邓绥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临朝称制多年,邓氏的政绩更被誉为“兴灭国,继绝世”。“忠和纯淑曰德”,“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6]21。谥“德”字、“穆”字的后妃多是品性贤德之人。明德皇后马氏一生以贤德著称。《续列女传》称赞她“在家则可为众女师范,在国则可为母后表仪”。章德皇后窦氏则“进止有序,风容甚盛”,自入宫后,“性敏给,倾心承接,称誉日闻”。献穆皇后曹节一句“天不祚尔”,也堪称德义。

东汉后妃的谥号大多是美谥,还有少数是平谥。“追悔前过曰思”[6]22,谥“思”字的后妃生前多善嫉妒猜忌,傲慢骄横,手段残忍。鉴于“谥以尊名”的原则,即使后妃德行不佳,仍不给恶谥,而给平谥,以表同情怜悯之义。桓思皇后窦妙是孝桓皇帝刘志的第三任皇后。孝桓皇帝去世,窦妙被尊为太后。《后汉书·皇后纪》:“太后素忌忍,积怒田圣等,桓帝梓宫尚在前殿,遂杀田圣。又欲尽诛诸贵人,中常侍管霸、苏康苦谏,乃止。”后病逝,宦官依然怀恨,想仅用贵人礼葬之。孝灵皇帝念窦妙迎立自己,以礼发丧,与孝桓皇帝合葬于宣陵,谥号桓思皇后。谥“思”字的皇后还有安思皇后阎姬,其“专房妒忌”,“鸩杀李氏”,更“欲久专国政,贪立幼年”;灵思皇后何氏“性强忌,后宫莫不震慑”,“鸩杀美人”。

东汉还有几位皇后的谥号中,既有表褒扬的美谥用字,又有表怜悯的平谥用字。灵怀皇后王荣、恭怀皇后梁氏、恭愍皇后李氏、敬隐皇后宋氏生前都只是妃嫔或者宫女,并且命途多舛。灵怀皇后遭毒杀;恭怀皇后“酷殁”;恭愍皇后被鸩杀;敬隐皇后被诬蛊道,最后自杀毙命。这几位皇后生前位份不高,生下皇子后受到当时皇后的忌妒,惨遭谋害,往往命薄。因此,她们的谥字除了是对其品德的褒扬,“敬事尊上曰恭”,“合善典法曰敬”[6]19-23,也是对她们短暂一生的感怀,“慈仁短折曰怀”,“怀,思也”,“在国遭忧曰愍”,“隐,哀也”[6]23-25。

后妃德行不佳不予恶谥,同时,给予美谥的后妃也未必就十全十美。懿献皇后梁女莹是孝桓皇帝的第一任皇后。《后汉书·皇后纪》:“后借姊兄荫势,恣极奢靡,宫幄雕丽,服御珍华,巧饰制度,兼倍前世。及皇太后崩,恩爱稍衰。后既无子,潜怀怨忌,每宫人孕育,鲜得全者。”据史书所言,梁女莹品行不佳。“温柔贤善曰懿,柔克为懿”,“聪明睿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6]21,显然,梁氏生前行迹与谥字所蕴含的道德品质完全不符,但为什么死后依然能得美谥呢?这与当时的朝政情况有关。梁氏是大将军梁商之女,大将军梁冀、顺烈皇后梁妠的妹妹。当时梁妠秉持国政,梁冀专掌朝权,所以梁女莹能独自得到宠幸。即使是皇帝,也不敢对她谴责发怒。延熹二年七月,梁氏愤恨而死,葬于懿陵。同月,桓帝诛杀梁冀。八月,桓帝废黜懿陵为贵人坟冢。此外,顺烈皇后梁妠、和熹皇后邓绥等虽得美谥,也并不意味着她们的品性作为就无可指摘。梁妠“溺于宦官,多所封宠,以此失于天下望”;邓绥亦有专权之嫌,其废长立幼,临朝称制达十六年而不愿还政于刘氏,朝中多有非议。

汉代后妃的谥法制度,包括谥号的字数、种类以及谥字的内涵等,后代多所沿袭。后妃谥号的字数,从汉到隋多为1 字,很少有2 字的。自从唐朝皇后的谥号突破一二字的旧例以后,皇后的谥号用字越加越多[3]85。发展到清代,慈禧太后生前已有16 字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去世后又在前面加上了“孝钦”,后面加上了“配天兴圣显”,合成了她的谥号,即“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汪受宽对汉至清后妃谥号用字进行了详细统计,发现后妃谥号用字极为集中。其中,圣、孝、天3 字最为显目,是明、清两代每个皇后长串谥号中必备的3 个字[3]92。我们会发现,汉代后妃的谥字中并没有包括这几个字。无论是谥号字数的增加,还是用字的改变,都可以体现出后妃谥号朝着尊大溢美的方向发展,相比之下,汉代后妃谥号显得较为质直。就拿慈禧太后的谥号来说,大量使用溢美的谀词,一味地歌功颂德,使得谥号与表明行迹的本意完全脱离,也无法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

西汉后妃谥号多随帝谥,东汉后妃普遍拥有自身独立的谥号,但史书作者习惯在后谥前冠以帝谥,以示区分。汉代后妃谥号包括单谥和复谥。而汉代皇帝,除开国皇帝刘邦谥高皇帝,用单谥,其余都用复谥。刘邦之子刘盈谥孝惠皇帝,用复谥。惠帝谥号用“孝”字,为后来汉朝历代皇帝所效仿,同时也开始了改帝王之单谥为复谥。西汉14 个皇帝,除高皇帝刘邦、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废帝刘贺外,其余10 个皇帝谥号皆从“孝”字,分别是孝惠皇帝、孝文皇帝、孝景皇帝、孝武皇帝、孝昭皇帝、孝宣皇帝、孝元皇帝、孝成皇帝、孝哀皇帝、孝平皇帝。东汉14 个皇帝,除光武皇帝刘秀、少帝刘爵和刘辩外,其余11 个皇帝谥号也皆从“孝”字,分别是孝明皇帝、孝章皇帝、孝和皇帝、孝殇皇帝、孝安皇帝、孝顺皇帝、孝冲皇帝、孝质皇帝、孝桓皇帝、孝灵皇帝、孝献皇帝。汉代主张“以孝治天下”,表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孝”为谥也是其中之一。颜师古注《汉书》曰:“孝子善述父之志,故汉家之谥,自惠帝以下,皆称孝也。”除“孝”字外,汉代皇帝所用谥字还包括高、惠、文、景、武、昭、宣、元、成、哀、平、光、明、章、和、殇、安、顺、冲、质、桓、灵、献等。可以发现,皇帝谥字与后妃谥字多有不同。这与后妃的身份地位相关,后妃不掌政权,不主外事,地位又在皇帝之下。皇帝的谥号很多时候出于政治原因,而后妃往往基于道德的准绳。故皇帝的谥字一般要强调其文治武功,后妃则一般彰显其柔贤恭懿的内职之德[3]76。

谥法作为我国封建礼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成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工具,受历代统治者高度重视。汉代是秦灭亡后的第一个封建王朝,谥法制度恢复,后妃制度也逐渐完备。汉代后妃谥号的诸多特点,不仅反映了两汉时期的政治文化信息,也多为后代所沿袭。西汉时,后妃之谥多随帝谥。封建礼教对妇女道德品性的最大要求是柔顺屈从,妇女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地位,后妃谥法中也渗透了这种精神。东汉与西汉有所不同,后妃普遍拥有自己的专属谥号。后妃谥号从西汉到东汉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汉时女性的独立自主的人格尚未完全丧失殆尽。谥号用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后妃群体的道德规范要求,尽管谥字所蕴含的道德内涵与生前行迹未必完全相符,且美谥居多。可见,谥法惩恶扬善的实用功能往往成为帝王后妃歌功颂德、隐恶扬善的手段。汉代后妃谥字与皇帝多有不同,则是由后妃的身份地位所决定。皇帝谥号多强调其文治武功,后妃谥号则注重其道德品性。此外,后妃谥号发展到唐代以后,不仅字数增加,用字也愈加尊大溢美,相比之下,汉代后妃谥号用字则显质朴平实。

猜你喜欢

后妃谥号用字
容易混淆的词语
皇帝谥号“放飞史”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科技论文表格的编排要求(五):用线和用字
宫闱时尚
谥号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宋代后妃形象初探
漫话谥号
辽代避讳用字“元”